揭秘大腦為何這麼皺 為精神疾病診治開路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重點提要

  -大腦皮質就是腦部最外層有著彎曲皺摺的部份,與人類的感知、思想、情緒和行為等高層次心智有關。

  -複雜的皺摺讓表面積增大的皮質可以裝入內部表面積有限的頭顱裡。

  -最新發現顯示,皮質上的隆起和溝壑是因皮質內神經纖維的拉力所造成的。

  -健康人和罹患源自胚胎發育時期的腦疾病(例如自閉症)患者的大腦皮質外觀不同,這些形狀差異顯示患者各個腦區間的聯繫也和正常者有別。

  第一眼看到人類大腦,我們首先會注意到的就是那縱橫交錯的隆起和溝壑,這些有著彎曲皺摺的膠狀組織即為大腦皮質(又稱為灰質),約2~4毫米厚,裡面布滿了神經元,負責調控認知、思想、情緒和行為。其它腦部較大的哺乳動物,像是鯨、狗和人類的近親大猿,也都有紋路獨特的皮層皺摺,腦部較小的哺乳動物和其它脊椎動物,腦部外觀則較平滑。這些擁有大型腦部的哺乳動物在演化過程中,皮質大幅擴增,事實上,如果把人類的大腦皮質鋪平,它的面積相當於一個特大號披薩,是頭顱內部表面積的三倍,因此人類和其它「腦大」的物種,要把皮質塞進頭顱的唯一辦法就是「折迭」。

  這些折迭並不像將紙揉起來一樣隨便,每個人都循著一定的模式。這些折迭原先是怎麼發生的?折迭產生的形態是否透露了腦的功能?新研究顯示,在胚胎發育期間,神經纖維網絡會將柔軟的皮層拉扯出特定形狀,並且終生維持著,如果神經網絡在發育期間出錯,或之後因中風或創傷受損,就會對腦的形狀和神經傳訊造成深遠的影響,因此這項發現可引領診斷和與療一些精神疾病的新策略。

  神經纖維的拉力造成皺摺

  幾百年來,科學家不斷思索著腦部複雜的形狀。19世紀初期,德國醫生高爾(Franz Joseph Gall)提出從腦和頭顱的形狀可看出一個人的智力和個性的觀念,這個理論又稱為顱相學(phrenology)。儘管沒有科學證據支持,這個影響深遠的觀念卻讓科學界開始搜集並研究「罪犯」、「變態」和「天才」的腦。到了19世紀後期,瑞士解剖學家西斯(Wilhelm His)提出假說,認為腦的發育受到一連串物理力量的引導。英國博物學家湯普森(D'Arcy Thompson)根據這個學說指出,不管是生物或無生命物質,許多結構都是物理性自我組織的結果。

  這些早期學說雖然誘人,但最後卻日漸式微。人們認為顱相學是偽科學,在現代遺傳理論下,以生物物理來了解腦結構的方法相形失色,不過最近科學家使用全新的腦造影技術,並以先進的計算機分析為輔,反倒為19世紀的那些舊觀念提供了一些新鮮的證據。

  1997年起,有一些線索指出西斯和湯普森有關大腦構造的想法並沒有錯。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範艾森(David Van Essen)在《自然》上發表了一個假說,指出那些連結大腦皮質不同區域、負責訊息傳遞的神經纖維,會對這層膠狀組織造成一些微弱的拉力。在人類胚胎發育的前六個月,大腦皮質都維持平滑,新生神經元會伸展出細長的軸突(axon),鉤住位於皮質其它區域內的目標神經元的樹突(dendrite),然後系縛在一起,當皮質擴增,軸突像橡皮筋一樣拉得又長又緊;到了懷孕中期尾聲,神經元繼續形成、移動並建立連結,大腦皮質也開始折迭;到了出生時,皮質已大致發展完全,也有了典型的皺摺外觀。

  範艾森認為,大腦皮質上兩個區域間有許多軸突相連,在發育期間會因為系縛的軸突產生拉力而拉近,形成隆起的腦回(gyrus);相對的,連結較弱的區域就會被拉開,分隔在腦溝(sulcus)的兩側。

  現代科技可追蹤神經線路,以檢查皮質上這些神經傳訊系統是否也是雕塑腦部外形的主因。根據簡單的機械模型,如果每根軸突會產生微弱的拉力,兩個聯繫緊密的區域間,其所有軸突結合起來的力量可以強到拉直路徑。利用稱為逆向追蹤的方法,將染料注射到皮質的某個區域內,染料就會從軸突末端吸收、進入神經元,反向運送回細胞本體,而得知有哪些區域會伸出軸突到注射區域。此外,這個方法還可顯示出這個區域與外界的聯繫有多密切,以及這些軸突路徑的曲直。我們以逆向追蹤法研究恆河猴的許多神經連結之後發現,如同我們的預測,大部份軸突路徑都呈直線或略微彎曲,而且連結越密集,路徑也越直。

  神經連結的雕塑能力從人類左、右腦半球語言區的形狀差異即可明顯看出。舉例來說,側腦溝(Sylvian fissure)這條深溝隔出前、後語言區,但左腦的裂溝比右腦的裂溝淺多了,這種不對稱現象可能與弓形束(arcuate fascicle)的結構有關,這條粗大的神經束沿著裂溝連接了前、後語言區。根據這項觀察以及多數人語言主要依賴左腦的事實,我們在2006年發表的論文中假設左腦弓形束的神經纖維比右腦來得密集。之後有幾個腦造影研究證實了左、右腦神經束密度的不對稱性。根據理論,較粗的纖維束應該會產生較強的拉力,因此左腦的弓形束應該較右腦直,這點仍有待驗證。

  從巨觀皺摺到微觀結構

  機械性張力不僅雕塑了大腦皮質的巨觀特徵,也影響了皮質的層次結構。大腦皮質就像多層蛋糕,是由層層細胞堆棧出來的。大部份區域有六層細胞,每一層的厚度和組成都不同。舉例來說,主要感覺皮質區的第四層比較厚,控制自主運動功能的皮質區第五層比較厚,而皮質聯合區(支持思考和記憶等功能的區域)則是第三層比較厚。

  100多年來,科學家利用這種層次結構的差異將皮質劃分出不同的特化區,最著名且沿用至今的是德國解剖學家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所繪製的大腦皮質圖。而皮質的折迭則會改變細胞層的相對厚度,就像彎折一迭海綿一樣,在隆起的腦回,頂層皮質伸展變薄,在凹陷的腦溝處,頂層皮質擠壓變厚,而底部細胞層的情形則剛好相反。

  根據這些觀察,有些科學家認為,雖然細胞層和神經元會伸展或被擠壓,但皮質總面積和所含的神經元數目是相同的。若是如此,較厚的區域(像是腦回底部細胞層)的細胞數會少於較薄的區域。這個稱為等容積模型的學說認為,在胚胎發育期間,神經元先遷移到皮質,然後皮質才開始折迭,這就好比我們折迭一袋米,袋子的形狀改變,但它的容量和裡面的米粒數在折迭前後都是一樣的。

  但是我們對恆河猴前額葉皮質區神經元密度的研究卻顯示,等容積模型是錯誤的。利用額葉樣本得到的估計值,我們認為腦回底部和腦溝底部的神經元密度是相同的,由於腦回底部細胞層較厚,單位面積中腦回底層的細胞數還多於腦溝底層。

  我們的發現指出,塑造腦回和腦溝的物理拉力也同時影響了神經細胞的遷移,而人類胚胎發育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神經元遷移到皮質和皮質折迭這兩個事件並非先後發生,而在時間上有部份重疊,當皮質折迭時,細胞層的伸展和擠壓可能會影響後期新生神經元遷移到皮質的路徑,而這些神經元又會影響皮質的組成。

  此外,神經元的形狀也會因為在皮質的不同位置而有所差異,例如,位於腦回底層的神經元會因側邊擠壓而看起來修長;相對的,位於腦溝深層的細胞就會因為伸展而看起來扁平,這些細胞的形狀和皮質折迭拉力的影響剛好一致。而腦回和腦溝神經元形狀系統性的差異是否也會影響到它們的功能,是個頗吸引人探究的問題。

  我們的計算機仿真程序顯示,形狀確實會影響細胞的功能,例如腦回細胞層較腦溝厚,刺激腦回底層樹突所產生的信號要傳回細胞本體時,所行走的路徑就會比從腦溝深層樹突傳回細胞本體時來的長。研究人員可記錄位於皮質上高低不同位置的神經元的活性,來檢查這些物理因子對神經元功能的影響。據我們所知,目前還沒有人進行這類研究。

  (摘自臺灣《科學人》雜誌第85期 作者:希爾格泰戈(Claus C. Hilgetag)、巴巴斯(Helen Barbas) 翻譯:塗可欣)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精神疾病是人類大腦進化中的BUG
    在科學出現之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常被當成被鬼怪附身或是瘋子。隨著醫學的發展,研究者提出假設: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類疾病可能是人類大腦進化過程中出現的「副作用」。
  • 封面論文:鳥類為何這麼聰明,揭秘它們大腦的特殊之處
    封面論文:鳥類為何這麼聰明,揭秘它們大腦的特殊之處 2020-09-29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B精神病診治的新方向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預測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為後續精準治療指引方向科學家們做的,就是找出這些表徵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從而為精神疾病的精準診治奠定科學基礎。抑鬱症、精神分裂……精神疾病在當下並不是一個陌生詞彙。據公開資料,國內抑鬱症發病率在5%到6%。雖然患者數量巨大,但診治手段還相對原始——判斷是否得病,主要靠病人自己介紹有哪些症狀。單靠病人外在表象,醫生很難得出對疾病的精準判斷。「舉個例子:病人說頭疼,可能是沒睡好,也可能是發燒感染甚至長了腫瘤……背後有太多種可能。」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那麼究竟腸道健康和精神健康有什麼關係,腸道能影響哪些情緒呢?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精神分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神經精神疾病與基因的關聯進行了深入分析,成功繪製了人腦基因組圖譜。但由於大多數遺傳變異存在於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因此人們對大腦基因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尚沒有全面的了解,這極大地阻礙了基因突變與疾病之間聯繫的研究。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年,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成立了PsychENCODE聯盟,以描述人類大腦的全基因組特徵,並闡明其在發育、進化和神經精神障礙中的作用。本次研究工作由PsychENCODE組織發起。
  • 鍛鍊如何增強大腦功能 預防多種精神疾病的發生?
    在加拿大,大約五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會在其一生中經歷精神疾病,這在美國也有類似的數據,預防精神疾病和其它慢性疾病一樣重要,比如心臟病、
  • 復旦大學發現青少年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新聞...
  • 中山六院成立國內首家小腸疾病診治中心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簡文楊 戴希安) 9月22日下午,中山六院小腸疾病診治中心正式成立。據了解,這是國內首家針對小腸疾病的診治中心。 小腸疾病誤診和漏診率高 據了解,小腸迂曲冗長,是消化道中最長的器官。
  • 瘋狂的世界:資本主義與精神疾病
    在我們的社會裡,精神疾病乃是導致個體悲痛與苦惱的首要因素。如今,每四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曾經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服用抗抑鬱藥的人數每年達到400萬。「就控訴體制不公而言,」英國作家喬治·蒙比奧(George Monbiot)質問道,「還有什麼理由能比精神疾病的泛濫成災更強有力呢?」只要明白大部分精神疾病都可預防,此「流行病」的瘋狂蔓延無疑會更加令人不安。
  • 關鍵基因影響大腦前額葉發育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
    根據最近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以小鼠為對象的研究結果,在發育過程中前額葉皮層接線錯誤導致大腦活動異常和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認知障礙。先前已經證明,從整個大腦中消除一種名為Disrupted-in-Schizophrenia 1(DISC1)的分子會改變前額葉皮質和海馬之間的連接性,並削弱該環路暴露於環境壓力源的小鼠的認知能力。Ileana Hanganu-Opatz及其同事現在表明,在母親感染病毒的小鼠胚胎中,特定的一組前額葉皮質神經元中的DISC1被破壞會產生類似的缺陷。
  • 揭秘浙江唯一的人腦庫 存儲大腦機密 破解智慧之謎
    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人腦庫(簡稱腦庫)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開啟合作共建,今後醫院將為腦庫帶來人員和經費支持,腦標本來源數量、神經精神疾病的病理診斷質量有望進一步提升。腦庫再次走進公眾視野,卻依舊充滿神秘色彩。  大腦,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我們如何通過大腦認識和感知世界?腦庫如何構成?它對大腦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 精神疾病的積極意義
    圖源:Florian Gaertner Getty Images此時此刻,差不多每5個美國人裡就有1個人正飽受某種精神疾病的困擾。並且,我們中的一半人都會在人生中的某個時間點上被確診某種精神疾病。而控制這些情感的管制系統又是由自然選擇塑造的,於是,這些精神狀態有時對我們有益,有時對我們的基因有益,有時只是管制系統的錯誤警報,還有的時候就真的是大腦運轉不正常了。我們不應該妄圖尋找某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而應該因人制宜,仔細考察每位病患的狀況,竭力究明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 Medscape:精神疾病治療的「黑歷史」
    以下為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各種稀奇古怪的精神疾病治療手段,原文發表於4月13日《Medscape》: 1、環鑽術(Trepanation關於環鑽術最早的醫學應用記載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的著作《頭顱創傷》中,當時被描述為軍事戰爭中顱腦損傷的一種治療方法;而推廣至用於精神疾病及癲癇的治療(其實當時都被稱為「癲狂」),則是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當時人們認為,移走頭蓋骨後留下的孔徑有利於「惡魔出逃」。
  • 山大二院舉辦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學習班
    5月25日,由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辦的山東省繼續教育項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新進展學習班」暨山東省衛生與健康新技術「腦脊液細胞學檢驗技術」培訓基地培訓班在濟南舉辦。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畢建忠出席會議並致辭。
  • 大腦為什麼要玩這些小把戲?人的幻覺不只與精神疾病相關
    當人們想到幻覺時,多半會把它和精神病相關的疾病聯繫在一起,比如精神分裂症,或者和神經認知障礙聯繫在一起,比如痴呆症。此外,幻覺也和具有思維改變效用的藥物的使用有關,比如麥角酸二乙基醯胺(LSD)和二甲基色胺(DMT)。
  • 中山六院小腸疾病診治中心正式成立!
    9月22日下午,經過積極的籌備以及前期的試運行,我院小腸疾病診治中心正式成立。  吳小劍副院長介紹到,小腸疾病由於其病因複雜、起病隱匿、症狀和體徵不典型,加之傳統胃腸鏡檢查並不能窺見小腸,導致一直以來,小腸疾病確診率低,極易漏診和誤診,成為消化道疑難雜症與罕見病的「重災區」。我院前期在小腸疾病領域中的克羅恩病、腸瘻、放射性腸炎、短腸症候群等疾病均累積豐富診治經驗,深深感受到小腸疾病的複雜以及其對於多學科協作的需求。
  • J Neurosci:關鍵基因影響大腦前額葉發育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
    2019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以小鼠為對象的研究結果,在發育過程中前額葉皮層接線錯誤導致大腦活動異常和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認知障礙。
  • 愛因斯坦是絕無僅有的聰明人,為何他的孩子卻出現精神疾病
    愛因斯坦是絕無僅有的聰明人,為何他的孩子卻出現精神疾病 愛因斯坦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同時也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由於他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也被稱之史上少有的天才。
  • 長文解析| 精神疾病診斷新標誌物?神經遞質和大腦網絡的相互作用
    圖二:靜息態網絡【2】精神疾病和靜息態網絡人類大腦的靜息態網絡會在精神疾病的影響下出現異常嗎近幾年的靜息態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腦功能結構會顯示出異常活動。多個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和雙向情感障礙症(Bipolar Disorder,BD)患者的前額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相關聯的網絡呈現出失衡的狀態。
  • 左撇子為何更聰明?遺傳學家揭秘其大腦特徵
    不同利手性人群的大腦區域圖雖然研究人員目前還未發現所謂的「利手基因」。但是,通過對9000人進行大腦成像發現,擁有不同變異基因的人群,在大腦運行進程中,活動的大腦(左腦或右腦)區域是不同的。弗尼斯是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副教授,他和他的同事們特別觀察了721名左撇子和6685名右撇子的數據,包括大腦圖像。根據他們的分析顯示,我們的基因組中有四個位置與左撇子有關,其中三個位置還與大腦發育有關,尤其是大腦中與語言有關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