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簡文楊 戴希安) 9月22日下午,中山六院小腸疾病診治中心正式成立。據了解,這是國內首家針對小腸疾病的診治中心。
小腸疾病誤診和漏診率高
據了解,小腸迂曲冗長,是消化道中最長的器官。食物經食管、胃後,進入小腸進行營養吸收,最後進入大腸。胃鏡經口腔進鏡,主要觀察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降段疾病;結腸鏡經肛門進鏡,主要觀察下消化道;而居於中消化道九曲十八彎的小腸一旦發生病變,處理起來卻困難重重。以往,由於醫生不能對深部小腸常規進行直視下檢查,讓臨床醫生對小腸疾病的認識相對陌生,小腸疾病成了誤診率和漏診率最高的疾病。目前隨著影像及內鏡技術的發展,小腸已不再成為檢查的「禁區」。相對來說,小腸疾病發生率低於大腸疾病,但是臨床上仍有部分患者不幸罹患小腸疾病,最常見的小腸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放射性小腸炎、小腸瘻、小腸血管畸形、小腸腫瘤性病變、短腸症候群等。
中山六院針對小腸疾病開展了一系列的檢查措施,幫助患者更加準確的明確病變或直接進行相應的治療。據了解,其主要診療手段有:CT小腸造影(CTE)或MR小腸造影(CTE)通過造影劑充盈小腸,相比常規的腹部CT能夠更加全面的篩查小腸的炎症性或腫瘤性疾病。DSA引導下的介入手術以及消化道出血的核素顯像能幫助診斷並治療一些疑難隱匿的小腸出血。小腸鏡及膠囊內鏡檢查能全面檢查全段小腸的黏膜情況,對於一些特殊炎症性疾病如克羅恩病等具有重要價值,並且該院引進的郭勤副教授專注於小腸內鏡檢查,同時能開展小腸狹窄、出血、良性腫瘤等一系列疾病的內鏡下治療。
據介紹,目前中山六院月均進行的小腸內鏡檢查近百例,能夠充分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
為診治提供全面方案
在中山六院小腸疾病診治中心成立儀式上,該院副院長吳小劍介紹,小腸疾病由於其病因複雜、起病隱匿、症狀和體徵不典型,加之傳統胃腸鏡檢查並不能窺見小腸,導致一直以來小腸疾病確診率低,極易漏診和誤診,成為消化道疑難雜症與罕見病的「重災區」。該院前期在小腸疾病領域中的克羅恩病、腸瘻、放射性腸炎、短腸症候群等疾病均累積豐富診治經驗。深感於小腸疾病的複雜以及對於多學科協作的需求,因此正式成立小腸疾病診治中心。
據悉,作為國內首家小腸疾病診治中心,中心整合了消化內科、外科、放射性腸炎專科、營養科,藉助醫院病理、影像、內鏡的平臺,為複雜小腸疾病的診治提供全面方案。中心由副院長吳小劍擔任中心主任,高翔教授和郭勤副教授擔任中心內科副主任,練磊主任醫師和柯嘉副主任醫師擔任中心外科副主任,下設內科、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