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2021-01-14 造就

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世界,但心理學家瑪麗·艾肯(Mary Aiken)博士認為,網際網路所改變的遠不止這些,它正在塑造我們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範。

隨著諸如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這樣的社交網絡不斷佔據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心理學專家瑪麗博士在她的新書《網絡效應》中探討了網際網路如何塑造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建立新關係的能力,以及我們願意和這個世界分享多少。

網際網路正在塑造人類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範

01 網絡嬰兒

你有多少次看到嬰兒抱著智慧型手機坐在嬰兒車裡?或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被放在餐廳的嬰兒椅上瘋狂地刷著iPad?

這些網絡嬰兒顯然被他們的虛擬奶嘴吸引住了——但是,是否有人會停下來認真想一想,科技對成長發育中的嬰兒會有什麼影響?

網絡嬰兒

對於18個月以下的幼兒,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他們有屏幕使用時間(視頻通話除外)。也就是說,寶寶們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在父母或保姆的手機上觀看有趣的卡通片,也不能在ipad上看迪士尼動畫電影。

有一種現代的觀點(或是誤解),認為小孩們需要時刻保持忙碌。與此同時,對神經科學的誤解使父母相信,對孩子的所有刺激都是良好的刺激。

他們錯誤地認為,年輕的大腦必須保持不斷的挑戰和積極的參與。這就好像父母擔心孩子們會厭倦現實生活,我想這其實意味著沒有屏幕的生活。

幼兒們的行為正在發生變化。英國老師報告稱,一些與學齡前兒童普遍使用平板電腦有關的問題在逐步升級,這些問題包括注意力分散,精細動作技能、靈活性、言語和社交能力的發展延遲,以及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肥胖和疲倦……

家長們應該收起電子設備,直到孩子的年齡足夠大為止。

02 網絡交友

平均每個人能夠處理並維持穩定社會關係的社交聯繫人或「普通朋友」的數量約為150,這被稱為鄧巴數(Dunbar's number)。

這個數字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一致的,是現代狩獵—採集社會的規模,是大多數軍事公司的規模,大多數工業部門的規模,大多數聖誕卡清單(至少在英國)的規模,以及大多數婚禮派對的規模。

任何超過鄧巴數字的東西都太複雜,以致於我們無法以最佳狀態對它們進行處理。

現在想像一下,一個孩子有Facebook和Instagram帳戶,還會刷Snapchat、WhatsApp和Twitter,再加上所有的手機、電郵和簡訊聯繫方式。也就是說,一個在網上活躍、對社交媒體感興趣的孩子,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聯繫人。

要注意,我們這裡說的不是一群親密的夥伴,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並不是朋友。

一個在網上活躍的孩子,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聯繫人

他們既不是真正地了解你,也不是真正地關心你,他們只是你的在線聯繫人,他們的身份、年齡和姓名可能都是假的。

根據鄧巴理論,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把大部分社交時間都花在這樣的「朋友」身上,他們可能就無法獲得足夠的現實世界經驗來處理任何規模的社交團體,尤其是大規模的社交團體,甚至使他們更難以應對現實世界中的人群。

換句話說,花更多的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只會降低孩子們的社交能力,而不是增加。因此在社交媒體中長大的一代,「社恐」如此之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03 自拍和我

在科技時代,身份的日益發展似乎是通過一個不同的自我實現的,一個不那麼有形的自我,一個由數字創造的自我。

讓我們稱之為「網絡自我」,也可以說是你在數字環境中的身份。這是理想的自我,你希望成為的那個人。它是一個潛在的新的你,現在在一個新的環境(網絡空間)中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正忙於虛擬自我的組裝、創造和實驗。

自拍照是一種被高度操縱的人工產物

隨著技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越來越佔主導地位的因素,網絡自我就是與他人互動,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並有望成為超級流量,或一夜爆紅的名人。

自拍照是網絡自我的第一線,是一種被策劃創造且被高度操縱的人工產物,用於供公眾消費。

從行為角度來說,我們該如何解釋許多自拍對象臉上千篇一律的那種奇怪、空洞而無誤的表情呢? 眼睛看向鏡頭,心卻在別處。

眼睛看向鏡頭,心卻在別處

虛擬的窺視鏡可能會與社會脫離。但除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拍不可能存在於真空中,自拍照需要反饋。

網絡心理學家可能會說,這就是自拍的全部意義所在。自拍其實就是在問觀眾一個問題:喜歡這樣的我麼?

04 隱私悖論

隱私悖論最早是由蘇珊·B·巴恩斯(Susan B. Barnes)教授提出的,用來說明青少年上網時對隱私的漠不關心。

這是一個有趣的轉變,因為在現實世界中,很多青少年都有自我意識,傾向於尋求保護隱私。但在網上,另一件事發生了——他們的行為改變了。即使是那些熟知危險,讀過身份盜竊、性勒索、網絡欺凌、網絡犯罪以及更糟的故事的青少年,也繼續分享自己的隱私,好像沒有任何風險一樣。

2005年,一項對4000名學生Facebook帳戶的研究發現,只有一小部分人改變了默認的隱私設置。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現在幾乎有55%的青少年調整了他們的Facebook設置,以限制完全陌生的人瀏覽他們的內容。儘管這表明人們對隱私變得更加關注,但這個數字仍然太低。

可能原因是青少年根本不在乎。為什麼?對於嬰兒潮一代來說,隱私意味著一件事;對於千禧一代而言,這是另一回事;對於當今的青少年來說,這又成了完全不同的一件事。

因此,當我們談論網際網路上的「隱私」問題時,如果我們談論的是同一件事會有所幫助,但事實並非如此。

但僅僅因為青少年不像他們父母那樣關心隱私,也不關心誰知道他們的年齡、宗教信仰、地理位置或購物習慣,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會注意誰在瀏覽他們的帖子和照片。

青少年會根據他們想要打動的觀眾群體,積極地調整他們在網上展示的內容。每樣東西都是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而調整的——看起來更酷更辣。

看起來更酷更辣

換句話說,當他們想保護隱私的時候,他們往往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對他們的父母。

研究在線共享心理的伊恩·米勒(Ian Miller)總結如下: 「青少年想要的那種隱私,就是他們一直想要保密的事情……他們不在乎Facebook是否了解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他們確實在乎他們父母是否察覺了他們的性生活。」

05 網絡選擇

近年來,沒有什麼能比約會應用程式Tinder的成功更能證明外表的力量了。對於年輕人來說,Tinder將兩個最重要的擇偶因素——親近度和吸引力——快速而出色地結合在一起。

在Tinder上,你可以調整設置,得以在近距離內找到適合你的潛在對象。基於你的位置,符合你理想型的照片將會被展現。如果你對你看到的某張照片感興趣,你可以通過向右滑動來了解更多。

在Tinder上向右滑動以了解匹配人更多相關信息

Tinder聲稱已經創造了90億次匹配,超過地球上的人口總數,這表明要麼是全世界都在使用這個約會應用,要麼就是有些人非常非常活躍。統計數據令人印象深刻:196個國家,每天14億次滑動,每天2600萬次匹配。

從行為的角度來看,向右滑動以獲得認可的過程,以及得知自己的照片被別人向右滑動的過程,被稱為「上癮」,甚至是神經層面上的一種獎勵。

我們是否正在邁向這樣一個時代:以技術為中介的關係是短暫的,且持續時間只有向右滑動一次那麼長?

如果這種行為真的是年輕人覺得值得的,那可能是因為他們喜歡這種行為,而不是真的找到伴侶或愛情。

一些調查顯示,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接觸,無論是浪漫的還是其他的,都在穩步減少。我們可能正從自然選擇走向網絡選擇。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三維網際網路將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儘管我們正在享受著二維網際網路的便利,但同時也暢想著三維網際網路更進一步的愜意體驗。  3D電影之後,三維互聯成為萬眾期待  何為三維互聯?三維網際網路是新一代網際網路技術,在現有網際網路的架構下,網際網路網站和APP全面兼容3D技術,可以兼容提供2D、3D服務,這樣的網際網路稱之為三維互聯。
  • 「譯文分享」人類行為模式改變的研究論證
    人類行為模式的改變為什麼這麼困難,怎樣才能更好的改變行為模式。前言我們對「改變、變化」這一詞並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臨時有事會取消之前約定好的聚會或者重新規劃商務會議的時間。既然改變對於我們來說這麼容易,那麼為什麼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或者運動模式卻這麼難呢?主要是由於人們的行為是非常複雜而神秘的。
  • 致我們正在被網際網路改變的生活
    網購,對於國家社會經濟而言,如總理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談到的,「它極大地帶動了就業,創造了就業的崗位,而且刺激了消費」,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的代表,更是新經濟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動力。關於這一點,去年11月在烏鎮舉行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已經傳遞出了足夠的信號。
  • 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
    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全世界人類的生產生活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重大變革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科技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網際網路帶給人們的方方面面方便和快捷。網際網路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標誌。如今,網際網路已經融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成了地球村,不斷給人們人們的情感理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都在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影響下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 銀行業深度報告:網際網路改變金融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但信息技術行業終究是近年來進化速度最快的經濟部門,互聯 網時代爆炸式的技術和模式創新已遠非傳統金融業僅僅通過局部改良就能夠覆蓋和消化的。但網際網路不改變人性也不改變行業的本質,它只是激發、啟迪和改造。因 此,我們必須回到金融的本質,才能看出網際網路時代撞擊之下,金融行業將呈現怎樣的新面貌。
  • 就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吧
    而影響過早死亡的40%的行為習慣方面,往往被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創業者忽視,但其實,這裡有著比原有醫療保健市場更多的機會。 學術研究表明,身體健康主要受到遺傳學、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行為模式和醫療保健五個因素的影響。但遺傳基因難以被改變,自然和社會環境短期內也難以變化,既然如此,醫生、企業家和創業者為何不把目光投向行為習慣領域呢?將改變生活方式當作藥物(和治療)來思考呢?
  • 如何運用「目的論」改變對方的行為?
    而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需要依據方法,便可從第一序改變進入到第二序改變,從而突破困局。本篇文章,就「如何幫助他人做出改變」,為公司領導、教育者、父母以及所有想要改變他人的人,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2、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很難做出改變?
  • 直立行走帶給我們人類的行為模式
    直立行走帶給我們人類一系列的行為模式改變,也正是直立行走,讓人類得以走入了現代文明。1、直立行走讓人類成了早產兒。2、直立行走讓人類不得不進入家庭婚姻生活模式。由於直立行走帶來的早產,在嬰兒生下來的兩到三年中,母親要餵養嬰兒而無法外出覓食,因而不得不選擇組建一對一的家庭組合關係,由男性在母親哺乳期間提供食物來源。也只有一對一的男女組合家庭模式,男性更能明確自己的基因遺傳關係,因而心甘情願為母子母女提供穩定的食物供應,破解了「不知父親為誰」的難題,這是現代婚姻的基礎。
  • 網際網路如何浸入我們的生活
    )網際網路改變書籍傳播真知的方式。如果電視創造了地球村的話,那麼網際網路就創造了全球靈魂:每個人就像一個神經元被鍵入,因此在一個火星觀察者看來,我們就是一個行星腦的組成部分。精巧的裝置並不會改變意識;事實上精巧的裝置就是意識的一部分。我們可能不會比以前做得更好,但我們一定與過去想得不同。說到底,認知糾纏(cognitive entanglement)就是一種生活法則。我的記憶和我妻子的記憶混雜在一起。
  • 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是這麼容易
    在小軍看來,廣告只有一個目的:改變消費者的某種行為!所以本文的主題就是:如何幫助品牌更高效地改變消費者的行為!廣告行業裡有一名古老的名言詛咒:「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的,只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傳統的廣告模式都是單向大規模廣播的,消費者只有被動接收的份,廣告的創意和策略如果正確的話,效果就不錯,但是想想那些花了大把錢還無法讓人記住的廣告,你就知道這種單向傳播的模式風險有多高,最要命的是,這是極為燒錢的一種形式,所以,傳統的廣告模式會繼續有效,只是這種模式受到很多條件限制,確切地說,對於中小品牌而言,大部分都是無法效仿的,所以我們應該尋找更好的,適合中小品牌的傳播方法。
  • 網際網路重構了當代社會的互動模式和組織模式
    「我們要充分認識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網際網路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網際網路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對加強網際網路的建設、運用和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
  • 網際網路是如何像獵物一樣捕獲我們的?
    譯指禪導讀:深度長文,對上癮行為一步一步抽絲剝繭。如果蘋果,Facebook,谷歌,Twitter,Instagram 和 Snapchat 逐漸削弱我們掌控自己思想的能力。那我想請問,我們是否會走到一個時期,到那時民主已經不再起作用。
  •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李撒歡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 李撒歡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創始人達利歐寫了一本暢銷商界的書《原則》,裡面總結外他這麼多年來的生活和工作所遵循的指南。其中達利歐裡面有個關於「目標-機器-成果」的模型。
  • 「網際網路醫療+保險」:模式,還是故事?
    在這種背景下,依託高效便捷的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興起的網際網路醫療,以摧枯拉朽之勢在兩年之內填補了各個痛點。但至今沒有商業模式,卻成為網際網路醫療自身一大「痛點」。 「巨額融資不能代表已經具有了盈利模式,而且即便已經獲得收入,這種收入方式是不是穩定、可持續也有待時間的檢驗。」藍馳創投創始合伙人陳維廣認為,網際網路醫療的商業模式仍需要探索的時間。
  • 改變正在發生:袋鼠家讓網際網路家裝再度進化
    在告別了3年的快速增長之後,用戶痛點的懸而未決、家裝陷阱的不減反增、行業頑疾的尚未消除等多重現實問題讓網際網路家裝再次站在風口浪尖上。可以預見,當流量時代紅利不再,以獲取流量為目標的第一代網際網路家裝平臺模式勢必退出歷史舞臺,家裝行業再度進化成為必然。而慘痛的事實一再告訴我們,一切的變革如果不能真正解決用戶的核心需求,都是耍流氓。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孫鳳:疫情改變了人們對於幸福的認知,使我們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重新審視什麼是幸福的來源。眾多研究顯示,疫情發生前人們對幸福的追求更多集中在物質需求方面,特別是更多關注財富的積累,以及與他人相比在物質因素方面的優越感。新冠肺炎疫情有助於我們認識健康在幸福中的作用,疫情期間,好好活著、身體健康變成了人生的要事,錢沒了還有機會賺,東西沒了還有機會去買,可是健康沒了一切都沒了。
  • 網際網路賺錢模式一:廣告盈利模式中的CPM、CPC、CPA的定義
    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其盈利模式也基本成熟。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是遊戲、廣告、電商。作為網際網路企業想要盈利,先了解下主要的盈利來源。按CPM計費模式的廣告,只看展現量,按展現量收費,不管點擊、下載、註冊什麼的。一般情況下,網絡廣告中,視頻貼片、門戶banner等非常優質的廣告位通常採用CPM收費模式,百度網盟就是CPM收費方式,淘寶中的鑽展是以banner為主的CPM收費方式,微信朋友圈裡的第5條廣告投放同樣也是CPM收費方式。
  • 《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
    《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有一個熱播的電視劇30而已,在裡邊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這裡也許有很多瞬間讓你感受到,生活中所存在點點滴滴的那種感同身受。有太多的分析和分解,我們今天只討論一點點,那就是:行為可以改變認知。
  • 移動網際網路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世界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一直在變,並且飛速,不知不覺中我們仿佛已經適應了這一切,但是並沒有感覺哪裡不對。因為從心裡感覺這就應該是這個世界應該有的樣子,只要照做就好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這個世界。
  • 新浪鄧慶旭:網際網路正加速滲透我們的生活 代際之間也在發生改變
    、SAP中國研究院院長李瑞成,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就「網際網路下一個20年」為主題進行對話。新浪高級副總裁鄧慶旭表示,對於企業來說,過去20年能夠參與到網際網路行業中來,可能就抓住了網際網路的紅利,每一個從業者只要走進網際網路行業中來,就比別的行業搭上一個了快車道。而近年來,他認為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在進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