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目的論」改變對方的行為?

2020-12-04 小天的書桌

1、改變二字,說來容易做到難

前陣子看到一句話:

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讀到這句話,我們也許會啞然失笑——因為想要改變別人,實在是太難了。

但是,幫助他人做些改變,在職場裡卻是十分必要的。

一個初出茅廬的實習生,一定會遇到許多領導對他的改變;

一個工作多年卻毫無起色的員工,也需要主管的指點;

一個常常負能量的同事,或許需要你的幫助……

我們只知道改變他人很難,可我們不知道的是:改變是分情況的,也是有技巧的。

前陣子,讀到的一本由三名史丹福大學精神治療專家所著的書《改變》,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改變,分為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

第一序改變是指那些不管你怎麼努力都變化不大的改變;第二序改變是指那些輕輕鬆鬆就可以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需要依據方法,便可從第一序改變進入到第二序改變,從而突破困局。

本篇文章,就「如何幫助他人做出改變」,為公司領導、教育者、父母以及所有想要改變他人的人,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

2、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很難做出改變?

我們先來想想這個問題:

若我們想要改變某人的一些具體的行為,他為什麼總是會「表面答應,卻堅決不改」呢?

朋友小陳,幾乎每次和我們聚會都會遲到,這讓我們很頭疼。

每次我們和他說,你就不會早幾分鐘出門嗎?他總是滿口答應,下次還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目的論,我才恍然大悟。

我們大多數人思考問題的模式往往是按照因果順序的,當一件事情產生的結果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人們往往會去尋找「原因」。

比方說,朋友小陳常常遲到這件事,可能因為睡過頭了、路上堵車等等,但這種邏輯,會讓我們止步不前,常常覺得問題沒辦法得到解決。

而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目的論告訴我們:恰恰是我們對結果的預期,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什麼意思呢?

仔細想想,和小陳聚會有時候我們約定下午3點,他可以拖到3點過幾分鐘過來;而若我們約定2點,他也可以提前到2點多幾分過來。

其實,他雖然看上去「不靠譜」,但心裡是有數的——我只需要遲到一點點就好。

這就相當於解釋了目的論——他就是衝著「遲到一點點」這個結果,才會在之前磨磨蹭蹭。

後來,我們驗證了這個猜想,小陳說:「因為我不想要等你們,所以乾脆遲到一點點,這樣咱們就剛好都能到齊啦。」

原來,正是平時有人時不時地遲到,讓小陳有了「不想等人,我就乾脆遲到一點點」的想法,所以他每次就奔著這個「目的」去,從而進行了每次遲到的「行為」。

因此,藉助「目的論」,如果我們想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可以先去想:

「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他一定是想過他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然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想:

「那我們能不能改變他對結果的預期呢?」

其實,只有他對結果的預期改變了,他的行為才會改變。

這正和《改變》這本書中所提到「進入第二序改變的方法」不謀而合:

首先要找到困境的前提假設,然後換一種假設,事情就輕而易舉地改變了。

而在上述的這個過程中,我們便相當於擁有了影響他人、說服他人的能力。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說說,這個方法具體運用中的幾個注意點。

3、「目的論」的實施要點

01、從對方出發

有的時候,你明明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可對方卻無動於衷。

因為我們犯了一個錯誤——站在自身的立場出發去想問題。

朋友小吳是一名教師,班上有一個孩子,一開始只是缺交幾次作業,後來發展為次次不交作業。

她很苦惱,交作業明明是一個學生該做的,可這位學生好像不這麼想。

後來我告訴了小吳阿德勒的目的論後,她才豁然開朗,明白了為什麼這個孩子這樣表現的原因。

原來,這位孩子是留守兒童,家裡只有一個奶奶,平時在班級沒什麼朋友。但是,每次他沒交作業的時候,小吳老師都會把他叫來辦公室,和他談心。

久而久之,這孩子就認為自己沒交作業,老師就會和我聊天。為了消除平時的孤獨感,即使成績差一些,也沒關係,所以就次次不交作業了。

後來,她和孩子父母溝通,想辦法解決孩子孤獨的問題。後來,孩子父母把孩子帶到了他平時最喜歡的舅舅家,讓舅舅幫忙照顧。果然,自從做了這個改變,孩子再也沒缺交過作業,成績也穩步上升了。

因此,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先從對方出發,先去仔細想想,為什麼對方會這麼做,對方這麼做的背後,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麼原因。

只有找到背後的原因並改變它,他才有可能有好轉的跡象。

要管理一個人的預期,一定要從這個人本身出發,否則,很有可能好心辦壞事。

02、明確執行人

有人說,我改變了某些人的預期,可是對方不買帳呢?

朋友所在的一家公司,因為抽菸的員工比較多,他們常常躲在走廊抽菸,老闆就想要杜絕這種情況,就在走廊貼出了一條「禁止吸菸」的標語,還在開會時特意強調不準吸菸。

可是,效果好像沒有很大,雖然改變了員工們的預期——走廊不準吸菸,但收效甚微。

後來,公司在標語後面加了一句——「違者罰款」,起了一點效果,可還是有人抱有僥倖心理,在走廊抽菸。

最後,是怎麼解決的呢?公司又在標語後面加了一句話:「此處有監控」,這下,果然沒人在走廊抽菸了。

「此處有監控」就是明確了執行人,它意味著有人監督,有人來執行這個結果,這樣想在走廊上吸菸的人就會知道結果是賴不掉的,也就會自覺地去掂量「吸菸」的後果。

因此,當你做了某項規定來改變某些人,一定要明確執行人,否則,即使對方被你改變了心理預期,也可能抱有僥倖心理,從而繼續我行我素。

03、自己的態度要堅定

我們不妨再想想更糟糕的內容,即使我們改變了對方的心理預期,明確了執行人,可對方還是屢教不改怎麼辦?

這就是我們的第三個要點:作為執行人,我們的態度一定要堅定。

這是改變對方的關鍵點,許多人到了這一步,態度不堅定,反而前功盡棄。

或許我們會說,我都說了那麼多遍了,還不算夠堅定嗎?請注意,反反覆覆地強調,那可不是堅定,反而是在逐漸弱化自己的話的效果,使它更加不可信。

足夠堅定的意思是:你要有心理上的準備,你是不是真的敢去執行你所給出的結果。

1990年,聯想開始執行「開會遲到罰站制度」。執行之初,被罰的第一個人是柳傳志在中科院的老領導。這位老領導幫助過柳傳志,年齡大、威望高,場面很是尷尬。但柳傳志心裡明白「企業做什麼事,就怕含含糊糊,制度定了卻不嚴格執行,最害人」。所以即使罰站老領導時,柳傳志不自在到出了一身汗,但還是堅決執行了下來。

聯想,也成為制度嚴明的公司。從聯想出去的人裡,核心的品質就是特別準時,從不遲到。

因此,如果你想徹底改變員工的行為,就要讓他相信你真的會說到做到,堅決執行比說上一百遍效果好多了。

總結一下:

如果你也有想要改變別人的一些需要,卻常常因為對方不聽你的而苦惱。

很有可能對方陷入了阿德勒的目的論,改變對方的結果預期,便能很好地改變對方的行為。

在改變預期裡,我們要注意幾個要點:

01、從對方出發,明確這個他背後的原因,找到這個原因並幫助改變它。

02、明確執行人,雖然改變了對方的預期,對方還是可能抱有僥倖心理,從而讓你的計劃落空,而明確執行人,便可大大改善這種問題的出現。

03、態度要堅定,堅決執行的態度,效果比說上百遍更有效。

有人說,員工愛遲到,辭退不就行了?孩子不聽話,打一頓不就行了?伴侶有壞習慣,分手不就行了?

我想,對待問題並不能如此簡單粗暴,改變對方的行為,一直是有跡可循的。我們應該試著理解對方,幫助對方,從而達到改變對方的目的。

共勉。

作者介紹:小天的書桌,專注於職場,致力於提升思維,願閱盡天下好書,執筆走天涯。

相關焦點

  • 原因論和目的論,有什麼不一樣?
    第一種是「原因論」,可以這樣理解,任何事情都要找個原因。比如說,我剛才生氣,對某人發了一次火。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對方做事情或者說話的時候,實在是不像話,我早就忍了很長時間了。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喝醉了發火。也可能就是自己性格火爆,管不住自己,等等原因。
  • 階層論的司法運用
    所以,即使習慣於以四要件論辦理刑事案件的司法工作人員,也完全可以同時運用階層論處理刑事案件。因為一個刑事案件在經過四要件論的檢驗之後,完全可以再以階層論進行檢驗。況且,階層論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那麼複雜,只要理解了階層論的精髓或者核心,將階層論運用到刑事司法實踐中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階層論能否運用到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中,而在於如何將階層論運用到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中。
  • 目的論 - 顛覆傳統因果論的阿德勒心理學
    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我們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畢竟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有個小故事挺有意思,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理解阿德勒著名的「目的論「。說的是有一天母親和女兒在大聲爭吵。正在這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喂喂?「慌忙中拿起電話的母親聲音中依然帶有一絲怒氣。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
  • 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筵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李建會物理科學的解釋框架是因果論的或機械論的,而生物學的解釋框架除了因果論的解釋之外,還存在著功能論的或目的論的解釋。對於功能論解釋和目的論解釋,有人會認為不是科學解釋,應當從科學中清除。笛卡爾認為,終極因是不存在的,我們必須根除一切目的論語言,甚至包括在解釋比如生長和行為這樣一些生物過程以及在討論適應性結構時都應如此。
  • 刑罰目的論-中國法院網
    康德是道義報應論的始祖,他認為犯罪是違反人類理性與道德的行為。行為人基於自己的意志自由實施了犯罪行為,給社會造成了危害,這是違背道德的惡因,於是產生了道德責任的惡果。刑罰就是因犯罪而產生的由國家對犯罪人施加的以道義責任為依據的理性報應。康德主張「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等量報應。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這是一種參與人數確定、遊戲規則明確、純粹以策略取勝(包括以對方策略失誤取勝)的簡單博弈。但是,最近三四十年來,博弈論已經遠遠超越了棋局研究,而成為人們從處理生活小事到解讀國際風雲的一把「智慧之鑰」。  以博弈論著名的案例「囚徒困境」為例:警察抓到兩個縱火案犯罪嫌疑人,然後將它們隔離關押起來,並要求他們坦白交代。
  • 葉秀山 | 論康德「自然目的論」之意義
    然而這個態度是不夠全面的,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目的論判斷力批判」部分其實是康德從《純粹理性批判》開始已經構思好了的「批判哲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已經預示了這一批判的存在,而「審美判斷力批判」或許倒是新增加的部分,甚至是康德思想有所改變的地方,而「目的論」問題則有康德一貫的思想軌跡可尋。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這是一種參與人數確定、遊戲規則明確、純粹以策略取勝(包括以對方策略失誤取勝)的簡單博弈。但是,最近三四十年來,博弈論已經遠遠超越了棋局研究,而成為人們從處理生活小事到解讀國際風雲的一把「智慧之鑰」。  以博弈論著名的案例「囚徒困境」為例:警察抓到兩個縱火案犯罪嫌疑人,然後將它們隔離關押起來,並要求他們坦白交代。
  • 論法律學說的司法運用
    愛默倫等學者認為,論證是一種言語的和社會的說理行為。每個理性司法者通過提出一組主張,對某個有爭議的觀點進行證明或反駁,旨在增強或減弱聽眾或讀者對該觀點的接受程度。(49)在司法裁判過程中,論證普遍存在,因為「司法裁判在本質上不僅是一種法律論證活動,而且是一種依法裁判的論證活動。」(50)但論證目的或論證對象不同,論證的方式可能有差異,論證的理由也可能有差別。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沒有一定的知識文化素養和個體心智,則不能進入作品和作者之中;個體與個體的心智交流,不可能以完全犧牲一方來獲得對對方心智的再現;而無數的釋義者進入並解釋同一文本和作者,必然出現歧義叢生、錯綜複雜的局面。他們對「是什麼」的回答脫離了存在本體,使本體論蛻變為認識論。他則要在現象學方法論上,從「怎樣」或「如何」的角度回答「存在者為什麼存在」的問題。他說:「現象學是存在者的存在的科學,即存在論。」(7)  存在者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以他自身的結構和方式回到存在狀態之中。這就是現象學「回到事物本身」的口號和「還原」方法在本體論中的具體展開。存在者領會、意識到自己是存在的存在者,即「是我」。
  • 李呈赫教你了解博弈論的詭計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圖從而做出合理的行為選擇,而所謂博弈就是行為者在一定環境條件和規則下,選擇一定的行為或策略加以實施並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 博弈論用途很廣。但正如上文所講,博弈論原是數學運籌中的一個支系,其研究運用了種種的數學工具,一般讀者如何能掌握呢? 這裡存在著一個矛盾。
  • 如何運用間歇性強化,讓男生喜歡上你
    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在1938年,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將老鼠關在一個在箱子裡,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槓桿,起初每按壓一次槓桿,老鼠就能獲得一顆食物,所以當老鼠想要覓食的時候,就會自覺的去按壓這個槓桿。所以史金納得出一個結論:生物體的行為是可以由獎勵訓練而成的,可以用獎勵去改變人類的行為。
  • 「原因論」和「目的論」,生活中你更偏向哪個?
    或者,這個世界悲傷的人那麼多,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如何能說成不存在?是的,乍一聽上去,的確有些荒誕。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原因論」和「目的論」?「原因論」提倡萬事尋求它的根源,也就是尋找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 進化生物學應重視目的論問題
    直到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之後,這種局面才有所改善,不過並不徹底,體現在達爾文依然為「神學目的論」留有地盤。在達爾文之後,進化生物學家邁爾(Ernst Walter Mayr)徹底清算了神學目的論,提出「生物學目的論」或「經驗目的論」,並以此作為進化生物學的哲學基礎。然而,進化生物學屬於經驗科學,經驗科學的哲學基礎是非經驗的,因此,要說明進化生物學的哲學基礎問題,我們不得不回到康德的先驗目的論。
  • 生命有目的嗎?——生物學研究為什麼擺脫不了目的論
    但本文並不關於恐龍本身,而是關於生物學家在探究恐龍身體是如何工作時所採用的思維方式。題目問甲板的作用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它們是用來打架的嗎?它們是為了吸引異性嗎?它們是用來控制熱量的嗎?這種語言來自於目的論,telos在希臘語中是結束的意思。它是關於事物目的或目標的語言,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最終原因,這是物理學斷然拒絕的東西。
  •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世界,但心理學家瑪麗·艾肯(Mary Aiken)博士認為,網際網路所改變的遠不止這些,它正在塑造我們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範。隨著諸如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這樣的社交網絡不斷佔據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心理學專家瑪麗博士在她的新書《網絡效應》中探討了網際網路如何塑造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建立新關係的能力,以及我們願意和這個世界分享多少。
  • 如何掌握對方的意圖,學會觀察不經意的行為
    ——《中國式管理行為》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言語、表情、手勢等以及看似不經意的行為有較為敏銳細緻的觀察,是掌握對方意圖的先決條件。無論是眼睛、嘴巴還是手勢等肢體語言,通常都是一個人下意識的人行為,很少具有欺騙性,所以在想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況時,肢體行為與動作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對象。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可以從中判斷一二。
  • ──康德論歷史的目的
    ──康德論歷史的目的這種歷史觀預設了一個非決定論的觀點,故不屬于波普爾所批評的「歷史預定論」;但是就它承認人類史之可以預測,它預設了一個目的論的觀點。在《在世界公民底觀點下的普遍歷史之理念》一文中,康德提出的第一條定理便是目的論原則:「一個受造物的所有自然稟賦均註定有朝一日會有完全且合乎目的的開展。」這大致相當於「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俗語的意涵。
  • 目的論
    所以阿德勒的目的論讓我始終把握住人生的主動性,並不是因為有什麼超自然力量讓我去看pornography,僅僅只是因為我有了想看的這種目的,所以我才去做了。但是我現在對porn的看法不是一種抨擊的態度,因為我看到了尼採的一句話:One does not kill by anger but by laughter.
  • 目的論pk原因論:弗洛伊德說錯了
    目的論,帶給人們更多地可能性,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目的論,會帶來更多的成長。 當你渴了,你要喝水。這就是目的論。(有點好笑,是不是)渴了就要喝水解渴,解決這個問題。誰也不會發神經去考慮為什麼渴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因論,其實我們已經知道是什麼了。就是渴了,不去找水,去找原因。但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和問題時,普遍會想到自身的原因,各種各樣的不足。而不是很簡單的去以目的為導向,考慮要做成這件事情,要怎麼做呢?顯然光去想自身的原因,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