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變二字,說來容易做到難
前陣子看到一句話:
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讀到這句話,我們也許會啞然失笑——因為想要改變別人,實在是太難了。
但是,幫助他人做些改變,在職場裡卻是十分必要的。
一個初出茅廬的實習生,一定會遇到許多領導對他的改變;
一個工作多年卻毫無起色的員工,也需要主管的指點;
一個常常負能量的同事,或許需要你的幫助……
我們只知道改變他人很難,可我們不知道的是:改變是分情況的,也是有技巧的。
前陣子,讀到的一本由三名史丹福大學精神治療專家所著的書《改變》,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改變,分為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
第一序改變是指那些不管你怎麼努力都變化不大的改變;第二序改變是指那些輕輕鬆鬆就可以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需要依據方法,便可從第一序改變進入到第二序改變,從而突破困局。
本篇文章,就「如何幫助他人做出改變」,為公司領導、教育者、父母以及所有想要改變他人的人,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
2、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很難做出改變?
我們先來想想這個問題:
若我們想要改變某人的一些具體的行為,他為什麼總是會「表面答應,卻堅決不改」呢?
朋友小陳,幾乎每次和我們聚會都會遲到,這讓我們很頭疼。
每次我們和他說,你就不會早幾分鐘出門嗎?他總是滿口答應,下次還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目的論,我才恍然大悟。
我們大多數人思考問題的模式往往是按照因果順序的,當一件事情產生的結果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人們往往會去尋找「原因」。
比方說,朋友小陳常常遲到這件事,可能因為睡過頭了、路上堵車等等,但這種邏輯,會讓我們止步不前,常常覺得問題沒辦法得到解決。
而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目的論告訴我們:恰恰是我們對結果的預期,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什麼意思呢?
仔細想想,和小陳聚會有時候我們約定下午3點,他可以拖到3點過幾分鐘過來;而若我們約定2點,他也可以提前到2點多幾分過來。
其實,他雖然看上去「不靠譜」,但心裡是有數的——我只需要遲到一點點就好。
這就相當於解釋了目的論——他就是衝著「遲到一點點」這個結果,才會在之前磨磨蹭蹭。
後來,我們驗證了這個猜想,小陳說:「因為我不想要等你們,所以乾脆遲到一點點,這樣咱們就剛好都能到齊啦。」
原來,正是平時有人時不時地遲到,讓小陳有了「不想等人,我就乾脆遲到一點點」的想法,所以他每次就奔著這個「目的」去,從而進行了每次遲到的「行為」。
因此,藉助「目的論」,如果我們想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可以先去想:
「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他一定是想過他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然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想:
「那我們能不能改變他對結果的預期呢?」
其實,只有他對結果的預期改變了,他的行為才會改變。
這正和《改變》這本書中所提到「進入第二序改變的方法」不謀而合:
首先要找到困境的前提假設,然後換一種假設,事情就輕而易舉地改變了。
而在上述的這個過程中,我們便相當於擁有了影響他人、說服他人的能力。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說說,這個方法具體運用中的幾個注意點。
3、「目的論」的實施要點
01、從對方出發
有的時候,你明明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可對方卻無動於衷。
因為我們犯了一個錯誤——站在自身的立場出發去想問題。
朋友小吳是一名教師,班上有一個孩子,一開始只是缺交幾次作業,後來發展為次次不交作業。
她很苦惱,交作業明明是一個學生該做的,可這位學生好像不這麼想。
後來我告訴了小吳阿德勒的目的論後,她才豁然開朗,明白了為什麼這個孩子這樣表現的原因。
原來,這位孩子是留守兒童,家裡只有一個奶奶,平時在班級沒什麼朋友。但是,每次他沒交作業的時候,小吳老師都會把他叫來辦公室,和他談心。
久而久之,這孩子就認為自己沒交作業,老師就會和我聊天。為了消除平時的孤獨感,即使成績差一些,也沒關係,所以就次次不交作業了。
後來,她和孩子父母溝通,想辦法解決孩子孤獨的問題。後來,孩子父母把孩子帶到了他平時最喜歡的舅舅家,讓舅舅幫忙照顧。果然,自從做了這個改變,孩子再也沒缺交過作業,成績也穩步上升了。
因此,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先從對方出發,先去仔細想想,為什麼對方會這麼做,對方這麼做的背後,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麼原因。
只有找到背後的原因並改變它,他才有可能有好轉的跡象。
要管理一個人的預期,一定要從這個人本身出發,否則,很有可能好心辦壞事。
02、明確執行人
有人說,我改變了某些人的預期,可是對方不買帳呢?
朋友所在的一家公司,因為抽菸的員工比較多,他們常常躲在走廊抽菸,老闆就想要杜絕這種情況,就在走廊貼出了一條「禁止吸菸」的標語,還在開會時特意強調不準吸菸。
可是,效果好像沒有很大,雖然改變了員工們的預期——走廊不準吸菸,但收效甚微。
後來,公司在標語後面加了一句——「違者罰款」,起了一點效果,可還是有人抱有僥倖心理,在走廊抽菸。
最後,是怎麼解決的呢?公司又在標語後面加了一句話:「此處有監控」,這下,果然沒人在走廊抽菸了。
「此處有監控」就是明確了執行人,它意味著有人監督,有人來執行這個結果,這樣想在走廊上吸菸的人就會知道結果是賴不掉的,也就會自覺地去掂量「吸菸」的後果。
因此,當你做了某項規定來改變某些人,一定要明確執行人,否則,即使對方被你改變了心理預期,也可能抱有僥倖心理,從而繼續我行我素。
03、自己的態度要堅定
我們不妨再想想更糟糕的內容,即使我們改變了對方的心理預期,明確了執行人,可對方還是屢教不改怎麼辦?
這就是我們的第三個要點:作為執行人,我們的態度一定要堅定。
這是改變對方的關鍵點,許多人到了這一步,態度不堅定,反而前功盡棄。
或許我們會說,我都說了那麼多遍了,還不算夠堅定嗎?請注意,反反覆覆地強調,那可不是堅定,反而是在逐漸弱化自己的話的效果,使它更加不可信。
足夠堅定的意思是:你要有心理上的準備,你是不是真的敢去執行你所給出的結果。
1990年,聯想開始執行「開會遲到罰站制度」。執行之初,被罰的第一個人是柳傳志在中科院的老領導。這位老領導幫助過柳傳志,年齡大、威望高,場面很是尷尬。但柳傳志心裡明白「企業做什麼事,就怕含含糊糊,制度定了卻不嚴格執行,最害人」。所以即使罰站老領導時,柳傳志不自在到出了一身汗,但還是堅決執行了下來。
聯想,也成為制度嚴明的公司。從聯想出去的人裡,核心的品質就是特別準時,從不遲到。
因此,如果你想徹底改變員工的行為,就要讓他相信你真的會說到做到,堅決執行比說上一百遍效果好多了。
總結一下:
如果你也有想要改變別人的一些需要,卻常常因為對方不聽你的而苦惱。
很有可能對方陷入了阿德勒的目的論,改變對方的結果預期,便能很好地改變對方的行為。
在改變預期裡,我們要注意幾個要點:
01、從對方出發,明確這個他背後的原因,找到這個原因並幫助改變它。
02、明確執行人,雖然改變了對方的預期,對方還是可能抱有僥倖心理,從而讓你的計劃落空,而明確執行人,便可大大改善這種問題的出現。
03、態度要堅定,堅決執行的態度,效果比說上百遍更有效。
有人說,員工愛遲到,辭退不就行了?孩子不聽話,打一頓不就行了?伴侶有壞習慣,分手不就行了?
我想,對待問題並不能如此簡單粗暴,改變對方的行為,一直是有跡可循的。我們應該試著理解對方,幫助對方,從而達到改變對方的目的。
共勉。
作者介紹:小天的書桌,專注於職場,致力於提升思維,願閱盡天下好書,執筆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