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
有一個熱播的電視劇30而已,在裡邊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這裡也許有很多瞬間讓你感受到,生活中所存在點點滴滴的那種感同身受。
有太多的分析和分解,我們今天只討論一點點,那就是:行為可以改變認知。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要想真正的改變一個人的生活,需要我們徹底的改變思維和認知,才能更好的改善我們的生活。
可是也同樣存在的一句話,叫做,懂了那麼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同樣存在著另外一個有實踐成功的所謂道理,那就是:
行為可以改變你的認知,改變你的生活。
行為可以改變你的認知,改變你的生活。
行為可以改變你的認知,改變你的生活。
簡單舉個例子,我們在職場當中有很多在研發線做的比較好的人,被強行拉到了管理系,比如說從一個單純的研發人員變成了項目經理,科長,主管等等,各種各樣的偏管理的職位。
這些人本身是技術科班出身,管理上並沒有專門的學習,在提升為基層管理者之前,事實上也難有太多的管理實踐,角色轉變是他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然後我們也看到有人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並不是那麼成功,他一個人的業績可以很出色,但是卻很難去帶動團隊一起獲得成功。
同樣有轉型成功的人。曾經有轉型成功的同仁,這樣描述他自認為的轉型順暢。
他其實並沒有放太多的情緒或擔心,或者也可能有,但是在專注於目標的過程當中,這些漸漸的被放在一邊,
而它的主要的精力就是首先相信自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領導,
然後去觀察其他合格的領導在做什麼,
同時讓自己也儘量模擬其他合格的領導者去進行相關的工作。
雖然可能一時無法全然理解背後邏輯,但在行動的漸進過程中,會逐漸有結果,有思考,有調整。
很多時候我們在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者是進入一種角色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很難把這件事做得太完善或者是特別符合這個角色的定義的時候。
比如說,當一個人從兒女轉換成父母,或者是當一個人成下屬轉變成為領導,或者是當一個人從一個行業跨入到另一個行業的時候,無論他原來有多少底蘊,但是這其中總有一些未知的東西,他未曾做過的東西,或者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東西。
他需要去重新學起來,重新實踐起來,重新用起來的東西。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會學到很多道理,知道很多的方法原理等等,但是知道這些可能並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起碼不是能絕對改善我們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這種道理可以驅動我們去進行行為上的改變,從而讓我們實現真正的蛻變。
所有的一切,落實到行動上更容易對我們有更真實的改善。
比如說你理解了健康的原理,但是你並不是去落實,即便你嘴上說的條條是道,然而在行動上沒有持續的體現,他對你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幫助,無非是增加了一些認知,或者是增加了一些口頭聊天的說辭而已,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從影響我們的生活上來講,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懂得這個道理,而是懂得這個道理之後的行為的改變。
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那你的行為改變可能會更加順暢更加徹底,更加知道原則之後可以適度的變通。
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如果你行動上跟得上,也多多少少會走到那麼一天,慢慢了解背後的原理。
就比如說,鍛鍊身體,即便我們不知道太極拳8段錦易體術他背後的深層原理是什麼,但是我們只要按著動作的要領,每天認真的堅持下來,相信一定會對自己很有好處的,並可能逐漸有新的理解。
然而你只知道這些運動背後的原理卻並不是不去落實他,無論你講100遍還是1000遍,對你身體實際的變化,也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思想思維可以改變我們的行動,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但反過來行動起來,也同樣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思維。
據說人們對大腦的研究,其中有一個類似路徑建設的理論,它是說人的大腦其實是一直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當中的。
大腦當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有一個一個的突觸,一個一個的小點點,每個點點,在你的大腦當中就像是在一個空間當中遍布著,漫天飛舞著螢火蟲。
這些螢火蟲乍看上去是單點聯繫的,但事實上在你經常出現的行為或者思維,重複的內容,它實現了一條刺激完成通路。
就像是電子之間產生了連結,形成一條電路一樣,比如說我們每天早起晨跑,那我們就形成了一個習慣,那麼這個習慣就會形成一個固定的路徑,形成一個有效的路徑,我們就很容易完成跑步。
換句話說,我們就很容易每天早上很輕鬆的去晨跑。
那如果有一天當你在行動上開始每天練習一次24式太極拳的時候,這個動作持續下去重複下去,那麼這兩個端點之間也形成了一個固有的路徑,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你的頭腦,你的身體當中除了晨跑這個常規路徑之外,又多了一個太極拳鍛鍊這個路徑。
當然人的思維習慣是很多的,人的行為習慣也是很多的,每一個習慣在重複了若干次之後都會容易建設成一定的路徑,而當你頭腦當中的這些路徑越來越多,越來越四通八達的時候,你對事物的認知對事物的了解對事物的橫向建構與縱向建構也就會更加豐富多彩。
它就好像是一個人的人際交往的網絡。
就比如說當我們小時候住在小山村的時候,我們所認識的所有的人事相關的資源,也不過就是小山村所在的村子及附近的村子,以及周圍相關的自己親戚同學這樣的網絡。
但是當我們長大了,走出小山村,走到外面的世界,來到了國家各個城市,甚至來到國外,甚至來到地球外的時候,我們會知道這個世界不只是小山村這麼範圍,我們會了解很多城市,很多行業,很多其他人,所謂三教九流,都產生各種各樣的連結,認知。
這樣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可能會更加可能接近於本源。
比如說當我們接觸的人當中,都是學生的時候,那我們的思維可能會更傾向於學校學生老師那種方式。
而當我們了解到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崗位,各種地方,各種習俗,各種風格的時候,我們看待事情和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就會拓展很多。
讓我們回歸過來,行為能夠改變我們的思維和改變我們的生活質量,他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和幫助?
也許以下幾個,是我們可能會比較容易想到的,
第一,
當我們面對一個對我們來說比較新鮮或稍微有一些困難的事情的時候,或角色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時候,
我們可以先把自己當成一個成熟的這個角色的人,
然後去觀摩其他,
這個角色的人都在做什麼,
雖然我們不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含義,
但是我們可以先模仿,先做起來再說,
這也就是很多人說的。先做起來再說。
第二,
當我們看到太多的信息,在一些事情上陷入到比較迷惑的狀態的時候,
或者感受到自己,雖然懂了那麼多道理,但仍然沒有做好什麼事情的時候,
我們可以暫時把這些各種理論,各種信息,各種說法放在一邊,
找一件適合的事情或找一個適合的動作,先做起來再說。
老子在道德經上曾經說過。民需虛其心,實其腹,
它其中一個意義,就可以理解成為,讓一個人的心裡不要想太多有的沒的,然而卻讓他的行為先跟得上。
它並不是讓我們不要思考,而是說當我們的想法太多,流於空泛的時候,不如先扎紮實實的把一件事做起來,
比如說,很多人在並沒有實質性的器質性的病變導致的失眠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就是他的白天過的身體太閒了,心太忙了。
而當他白天,多從事一些勞作,讓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充實起來以後,讓他爬一天山以後,他反而晚上會很早很快的就入睡。
30而已,讓我們看到了周邊很多人以及自身在這個社會存在所發生的那些事情當中的很多影子,無論哪一個光鮮亮麗的人背後,都有著它的難題,
而每一個人也都有著屬於她自己的幸福,
老話說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那十之一二,更是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珍惜的,
假如現在有一個什麼樣的事情或者情景困擾著你,也許你暫時沒有找到一個完善的方法,
找到一個你欣賞的,在這方面做得好的人,
找到一個他的典型的行為去做起來,
也許堅持之後,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
思維可以改變行動,思維可以改變你的生活,
同樣行為,也可以改變你的思維,也可以改變你的生活,
而且對於你來說,也許相比那些所謂的思維,信息。你落實下來的行為,才更容易改善我們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