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

2021-01-07 暖暖桃林

《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

有一個熱播的電視劇30而已,在裡邊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這裡也許有很多瞬間讓你感受到,生活中所存在點點滴滴的那種感同身受。

有太多的分析和分解,我們今天只討論一點點,那就是:行為可以改變認知。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要想真正的改變一個人的生活,需要我們徹底的改變思維和認知,才能更好的改善我們的生活。

可是也同樣存在的一句話,叫做,懂了那麼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同樣存在著另外一個有實踐成功的所謂道理,那就是:

行為可以改變你的認知,改變你的生活。

行為可以改變你的認知,改變你的生活。

行為可以改變你的認知,改變你的生活。

簡單舉個例子,我們在職場當中有很多在研發線做的比較好的人,被強行拉到了管理系,比如說從一個單純的研發人員變成了項目經理,科長,主管等等,各種各樣的偏管理的職位。

這些人本身是技術科班出身,管理上並沒有專門的學習,在提升為基層管理者之前,事實上也難有太多的管理實踐,角色轉變是他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然後我們也看到有人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並不是那麼成功,他一個人的業績可以很出色,但是卻很難去帶動團隊一起獲得成功。

同樣有轉型成功的人。曾經有轉型成功的同仁,這樣描述他自認為的轉型順暢。

他其實並沒有放太多的情緒或擔心,或者也可能有,但是在專注於目標的過程當中,這些漸漸的被放在一邊,

而它的主要的精力就是首先相信自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領導,

然後去觀察其他合格的領導在做什麼,

同時讓自己也儘量模擬其他合格的領導者去進行相關的工作。

雖然可能一時無法全然理解背後邏輯,但在行動的漸進過程中,會逐漸有結果,有思考,有調整。

很多時候我們在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者是進入一種角色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很難把這件事做得太完善或者是特別符合這個角色的定義的時候。

比如說,當一個人從兒女轉換成父母,或者是當一個人成下屬轉變成為領導,或者是當一個人從一個行業跨入到另一個行業的時候,無論他原來有多少底蘊,但是這其中總有一些未知的東西,他未曾做過的東西,或者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東西。

他需要去重新學起來,重新實踐起來,重新用起來的東西。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會學到很多道理,知道很多的方法原理等等,但是知道這些可能並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起碼不是能絕對改善我們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這種道理可以驅動我們去進行行為上的改變,從而讓我們實現真正的蛻變。

所有的一切,落實到行動上更容易對我們有更真實的改善。

比如說你理解了健康的原理,但是你並不是去落實,即便你嘴上說的條條是道,然而在行動上沒有持續的體現,他對你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幫助,無非是增加了一些認知,或者是增加了一些口頭聊天的說辭而已,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從影響我們的生活上來講,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懂得這個道理,而是懂得這個道理之後的行為的改變。

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那你的行為改變可能會更加順暢更加徹底,更加知道原則之後可以適度的變通。

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如果你行動上跟得上,也多多少少會走到那麼一天,慢慢了解背後的原理。

就比如說,鍛鍊身體,即便我們不知道太極拳8段錦易體術他背後的深層原理是什麼,但是我們只要按著動作的要領,每天認真的堅持下來,相信一定會對自己很有好處的,並可能逐漸有新的理解。

然而你只知道這些運動背後的原理卻並不是不去落實他,無論你講100遍還是1000遍,對你身體實際的變化,也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思想思維可以改變我們的行動,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但反過來行動起來,也同樣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思維。

據說人們對大腦的研究,其中有一個類似路徑建設的理論,它是說人的大腦其實是一直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當中的。

大腦當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有一個一個的突觸,一個一個的小點點,每個點點,在你的大腦當中就像是在一個空間當中遍布著,漫天飛舞著螢火蟲。

這些螢火蟲乍看上去是單點聯繫的,但事實上在你經常出現的行為或者思維,重複的內容,它實現了一條刺激完成通路。

就像是電子之間產生了連結,形成一條電路一樣,比如說我們每天早起晨跑,那我們就形成了一個習慣,那麼這個習慣就會形成一個固定的路徑,形成一個有效的路徑,我們就很容易完成跑步。

換句話說,我們就很容易每天早上很輕鬆的去晨跑。

那如果有一天當你在行動上開始每天練習一次24式太極拳的時候,這個動作持續下去重複下去,那麼這兩個端點之間也形成了一個固有的路徑,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你的頭腦,你的身體當中除了晨跑這個常規路徑之外,又多了一個太極拳鍛鍊這個路徑。

當然人的思維習慣是很多的,人的行為習慣也是很多的,每一個習慣在重複了若干次之後都會容易建設成一定的路徑,而當你頭腦當中的這些路徑越來越多,越來越四通八達的時候,你對事物的認知對事物的了解對事物的橫向建構與縱向建構也就會更加豐富多彩。

它就好像是一個人的人際交往的網絡。

就比如說當我們小時候住在小山村的時候,我們所認識的所有的人事相關的資源,也不過就是小山村所在的村子及附近的村子,以及周圍相關的自己親戚同學這樣的網絡。

但是當我們長大了,走出小山村,走到外面的世界,來到了國家各個城市,甚至來到國外,甚至來到地球外的時候,我們會知道這個世界不只是小山村這麼範圍,我們會了解很多城市,很多行業,很多其他人,所謂三教九流,都產生各種各樣的連結,認知。

這樣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可能會更加可能接近於本源。

比如說當我們接觸的人當中,都是學生的時候,那我們的思維可能會更傾向於學校學生老師那種方式。

而當我們了解到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崗位,各種地方,各種習俗,各種風格的時候,我們看待事情和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就會拓展很多。

讓我們回歸過來,行為能夠改變我們的思維和改變我們的生活質量,他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和幫助?

也許以下幾個,是我們可能會比較容易想到的,

第一,

當我們面對一個對我們來說比較新鮮或稍微有一些困難的事情的時候,或角色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時候,

我們可以先把自己當成一個成熟的這個角色的人,

然後去觀摩其他,

這個角色的人都在做什麼,

雖然我們不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含義,

但是我們可以先模仿,先做起來再說,

這也就是很多人說的。先做起來再說。

第二,

當我們看到太多的信息,在一些事情上陷入到比較迷惑的狀態的時候,

或者感受到自己,雖然懂了那麼多道理,但仍然沒有做好什麼事情的時候,

我們可以暫時把這些各種理論,各種信息,各種說法放在一邊,

找一件適合的事情或找一個適合的動作,先做起來再說。

老子在道德經上曾經說過。民需虛其心,實其腹,

它其中一個意義,就可以理解成為,讓一個人的心裡不要想太多有的沒的,然而卻讓他的行為先跟得上。

它並不是讓我們不要思考,而是說當我們的想法太多,流於空泛的時候,不如先扎紮實實的把一件事做起來,

比如說,很多人在並沒有實質性的器質性的病變導致的失眠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就是他的白天過的身體太閒了,心太忙了。

而當他白天,多從事一些勞作,讓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充實起來以後,讓他爬一天山以後,他反而晚上會很早很快的就入睡。

30而已,讓我們看到了周邊很多人以及自身在這個社會存在所發生的那些事情當中的很多影子,無論哪一個光鮮亮麗的人背後,都有著它的難題,

而每一個人也都有著屬於她自己的幸福,

老話說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那十之一二,更是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珍惜的,

假如現在有一個什麼樣的事情或者情景困擾著你,也許你暫時沒有找到一個完善的方法,

找到一個你欣賞的,在這方面做得好的人,

找到一個他的典型的行為去做起來,

也許堅持之後,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

思維可以改變行動,思維可以改變你的生活,

同樣行為,也可以改變你的思維,也可以改變你的生活,

而且對於你來說,也許相比那些所謂的思維,信息。你落實下來的行為,才更容易改善我們的生活呢?

相關焦點

  •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李撒歡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 李撒歡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創始人達利歐寫了一本暢銷商界的書《原則》,裡面總結外他這麼多年來的生活和工作所遵循的指南。其中達利歐裡面有個關於「目標-機器-成果」的模型。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創傷不僅僅是擔憂、恐懼、焦慮、思慮,還可以是希望、契機、拐點、成長、機遇,創傷後的成長會帶來韌性、樂觀、凝聚力、意義感。具體而言,人們會在以下方面獲得改變。一是改變自我的認知:經歷了挫折或傷害,人們會發現自我應對困境的能力顯著提高,也更能相信未來遇到更多困難時有能力去處理。二是改變對他人關係的認識: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相處過程中使人們切身感受到與家人關係的親密性十分重要,也意識到喪失親密的人可能是一件多麼迅速的事情,從而更加珍惜與他人的關係,重新找到曾經可能被忽視的人際支持系統。
  • 一個神奇的實驗:現在的行為可以改變過去?
    但是我們看探測器B你會發現,它接收的第一束光經歷了兩次反射,第二束光也是經歷了兩束反射,所以它的兩束光可以說任何時候都是一模一樣,因而出現了幹涉相漲,所以探測器B變得更亮,到此為止,還是在我們常規理解範圍內。
  • 這個方法可以改變你的現狀
    我能體會你的感受,因為我曾經也有過迷茫的時候,那個時候人生沒有方向,內心很痛苦,每天很低落。今天給大家分享如何可以改變現在的困境方法,並且還能幫助你實現你想要實現的目標。這可不是成功學,而是真正能幫助人激發自身能量的方法,非常有效。第一步:明確目標,我們的人生一定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你想要什麼樣的事業?你想要什麼樣的伴侶?你想要什麼樣的家庭?
  • 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知信行」
    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比較有意思,分為兩大模式——「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兩大理論——自我效能理論、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知信行」模式知信行:就是知識、信念(態度)、行為的簡稱,也簡稱KABP或KAP。
  • 「譯文分享」人類行為模式改變的研究論證
    很多人打破之前的舊習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行為方式,但是一旦行為改變發展成為新的習慣,它們就會變成本能。想要正確地引導我們的客戶改變其行為方式,需要遵循行為本身的複雜性原則,並且要意識到改變生活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練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他(她)們對於改變生活方式的影響。通過將合理、科學的健康教育融入到訓練規劃實踐中去,我們可以提高服務質量,使客戶獲得更多的滿意感。
  • 讀書是為了改變思想和行為,而不是為了儲存知識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沒有掌握到讀書的精髓,讀書確實可以了解一些知識,但這不是目的,讀書的目的是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要讓這些書本上的知識變得有用。當然並不是所有書上的知識都可以拿來照做的,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先要選好書,書中的道理對我們有正面積極的意義,我們才能以教奉行。讀書首先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進一步改變我們的行為,然後改變我們的習慣,從而改變我們的性格,最後改變我們的人生。古往今來的教育家都倡導:知行合一。如:王陽明、陶行知等,知識只有變成行動才有其實際的意義。
  • 如何運用「目的論」改變對方的行為?
    前陣子,讀到的一本由三名史丹福大學精神治療專家所著的書《改變》,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改變,分為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第一序改變是指那些不管你怎麼努力都變化不大的改變;第二序改變是指那些輕輕鬆鬆就可以翻天覆地的改變。
  • 就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吧
    技術擁有改變生活方式的力量 屏幕上癮症、滑鼠手、手機病等都源自技術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網際網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閱讀習慣、出行模式。在這個時代,通過技術手段,人們的出行軌跡可以被跟蹤,健康狀況可以被監控。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技術的包圍之下,問題是我們怎麼利用技術從3萬億美元的醫療保健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世界,但心理學家瑪麗·艾肯(Mary Aiken)博士認為,網際網路所改變的遠不止這些,它正在塑造我們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範。網際網路正在塑造人類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範01 網絡嬰兒你有多少次看到嬰兒抱著智慧型手機坐在嬰兒車裡?或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被放在餐廳的嬰兒椅上瘋狂地刷著iPad?這些網絡嬰兒顯然被他們的虛擬奶嘴吸引住了——但是,是否有人會停下來認真想一想,科技對成長發育中的嬰兒會有什麼影響?
  • 3個原則幫你開啟行為改變
    有時候它可以成為我們改變的動力,有時候也可以成為妨礙我們改變的阻力。第三個特點:大象是受經驗支配的。它只認我們切實體會過的「經驗的好處」,而不認我們理智所構想的「期待的好處」。舉個例子來理解的話,就是大冬天的早上我賴在溫暖的被窩不去跑步,這樣的「經驗」讓我感到很舒服,這是「大象」所認可,並且支配我們的經驗。而那種跑完步之後的精神和身體狀態,是「大象」沒有感受到過的經驗,所以大象對他不認可。
  • 電子遊戲可以改變你的大腦?
    科學家收集並總結了有關視頻遊戲如何塑造我們的大腦和行為的研究。 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玩視頻遊戲可以改變負責注意力和視覺空間技能的大腦區域,並使它們更有效。 另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探索與獎勵系統相關的大腦區域以及這些與電子遊戲成癮的關係的研究。你玩電子遊戲嗎? 如果是這樣,您並不孤單。 電子遊戲變得越來越普遍,成年人越來越喜歡。
  • 寄生蟲感染如何改變人類行為的研究或激發新的心理健康治療方法
    在感染的急性階段,一些人已經知道會出現認知或行為上的改變。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調查精神分裂症和弓形蟲病之間的相關性,但對於這種寄生蟲是否與這些神經心理疾病有因果關係仍有爭議。由利茲大學和土魯斯大學的一個團隊領導的新研究正在提出一個強有力的假說,以解釋這種寄生蟲感染如何影響某些神經系統疾病並改變行為
  • 2015教育心理學複習要點及練習: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
    【複習要點】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1、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範法、懲罰法、自我控制法。(1)強化法強化法用來培養新的適應行為。(3)行為塑造法行為塑造是指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複雜的行為。(4)示範法觀察、模仿教師呈示的範例(榜樣),是學生社會行為學習的重要方式。模仿學習的機制是替代強化。(5)懲罰法懲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
  • 二氧化碳增加改變烏賊行為
    葡萄牙和美國科學家報告說,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能會改變洪堡烏賊的新陳代謝和行為,洪堡烏賊是太平洋中最大的捕食者之一。
  • 2021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考試:認知行為理論
    2.認知行為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知學派認為,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當中,認知扮演著中介與協調的作用。個人的認知直接影響到個體是否採取行動。人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層面:表層是自動的思維、中間層面是條件性假設、最深層次的是圖式或核心信念。艾利斯(Alberv Ellis)提出的「ABC情緒理論框架」理論是認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如果讓人們做出改變?《怪誕行為學》作者談了談選擇設置中的激勵和...
    「想要改變人們的行為,僅僅給他們信息、目標或者知識都沒有用,」丹·艾瑞裡說。他認為社會科學改變人類行為的方式應該像發射火箭一樣——「減少摩擦阻力和加更多的燃料(動力)。」丹·艾瑞裡(Dan Ariely)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學術明星。這位認知心理學家研究的課題圍繞人類的不理性:包括不誠實、拖延症和利他行為等等。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 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是這麼容易
    這就如同教一個孩子如何遊泳,不是先教一堆理論,或者先改變他的態度,而是先把他放進水裡,讓他先接受水,不怕水,讓孩子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在一個可以互動營銷的時代,廣告營銷也是一樣的道理:消費者不會乖乖地被動接收廣告信息,而你必須想辦法讓消費者先為你做點什麼。所以,營銷人員必須要懂得一個原理:行為改變態度,比態度改變行為更快。
  • 現在的行為可以改變歷史?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實驗證明,「歷史」是可以被現在的行為影響的。那麼這個實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惠勒延遲選擇實驗1979年,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科學家惠勒提出的思想實驗,對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探討。後來,惠勒提出,可以在兩束光交叉的位置,再加一個半反半透鏡,來再次重複實驗。經調整後,實驗裝置如上圖所示。加了一個半反半透鏡②之後,從左邊過來的光子可以繼續往下走,也可以往右走,從上面過來的光子也是如此。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調節,使這兩束光幹涉。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而不是刺激與反應聯結的形成或行為習慣的加強或改變。它關注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通過對學習者認知結構所作的假說來解釋和說明學習過程,強調學習內容的邏輯結構與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其基本觀點有:1.學習不是機械的、被動的刺激——反應過程;學習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