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行為可以改變歷史?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0-11-22 你好鴨13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叫做惠勒延遲選擇實驗。這個實驗證明,「歷史」是可以被現在的行為影響的。

那麼這個實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1979年,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科學家惠勒提出的思想實驗,對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探討。

實驗裝置並不複雜,概述而言,如下圖所示:

首先光子發射器發射光子。光子到達半反半透鏡之後,有50%的可能會被反射到下方,再經過下方的全反鏡反射之後到被探測器B接收;當然也有50%的可能會不發生反射,直接穿透過去,經過上方的全反鏡反射後被探測器A接收。

那麼這個實驗結果是什麼樣子呢?

根據量子力學的觀點及後續的實驗,人們發現:

通過這個實驗裝置的多次實驗,結果A和B只有一個探測器會發生反應(亮)。也就是說,光子要麼被半反半透鏡反射,經過下方的路徑被B接收;要麼就直接穿透後經過上方的路徑被探測器A接收,絕不會同時走兩條路徑被AB同時接收。這也就說明光子在此時表現出了粒子性。

後來,惠勒提出,可以在兩束光交叉的位置,再加一個半反半透鏡,來再次重複實驗。

經調整後,實驗裝置如上圖所示。

加了一個半反半透鏡②之後,從左邊過來的光子可以繼續往下走,也可以往右走,從上面過來的光子也是如此。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調節,使這兩束光幹涉。

按照光的波動觀點,在B的位置,我們可以使得這兩束光總是反相位疊加,這個地方就沒有光,A的位置通過調節,可以使得這兩束光總是同相位疊加,從而加強光。

這樣一來,我就可以保證探測器B一直都是無反應,而A一直都是有反應的。一個光子,通過調整半反半透鏡②可以發生幹涉效應,這就說明光子一定是同時走了兩條路,只有發生了幹涉,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所以,這個時候,光子就呈現了波的特點,體現出波動性了。

這就說明,加不加半反半透鏡②是會影響到實驗的結果。這其實也恰好印證了所謂的互補原理(波爾提出,就是說波動性和粒子性是互補的,你的探測結果會決定了這個離子表現出波動性還是表現出粒子性)。

目前為止,這都是一個很常規的實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很可怕了!

如果我們在光子通過半反半透鏡①之後,再加入半反半透鏡②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在沒有加入半反半透鏡②時,光子通過半反半透鏡①,按實驗結論應該呈現粒子性,光子會選擇其中一條路徑,最後被探測器A或探測器B接收到。這一結果應該在光子通過半反半透鏡①時就確定了的。

但實際上,當光子經過半反半透鏡①後我再加入半反半透鏡②,其結果是A一直有反應,而B沒反應。也就是說加入半反半透鏡②之後,光子呈現的性質從粒子性轉變成了波動性,發生了幹涉效應。

但是,性質在一開始經過半反半透鏡①時就確定了,結局卻更改了這一性質。這說明了什麼?加入半反半透鏡②這個現在的行為,改變了已經發生的歷史。

這個實驗現象讓惠勒對量子力學的正確與否存在疑問。

對於這個問題,根本哈根學派認為,這個裝置加不加半反半透鏡②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實驗,所以提出的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從實證角度來看,實驗只需要關注實驗結果,不問實驗過程,不看因果律。當然,還有一些理論,比如系綜理論,多宇宙詮釋,路徑積分等都可以去解釋它,但是直到目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能看出來,宏觀世界人們所遵從的因果律,可能在微觀世界是不大一樣的,至少在微觀世界裡,量子層面上,過去、現在和未來,可能並沒有那麼大的界限。

相關焦點

  • 現在改變過去 | 物理學家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可惜,結果再次讓你感到驚訝,光子還是選擇了同時經過兩條路徑而來。無論雷射脈衝源(laser pulse source)每次只發出一個光子還是多個光子,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詳見量子力學發展大事記)。實驗結果表明,我們現在的選擇(觀測行為)改變了光子過去的「選擇」。
  • 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明確界限嗎?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意味著什麼?
    過去的行為會影響到現在的我們,而現在的一舉一動又會成為未來的原因,這個順序是不可逆的,在未來所發生的一切都不會導致現在和過去的歷史發生變化,就是這樣一個最為基本的常識,在微觀世界之中似乎也並不適用。,後被稱為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又或者量子延遲選擇實驗。
  •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究竟有多「反常」?
    而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更是詭異,這種現象似乎表明現在決定了過去,這與我們所知的因果律完全相反。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其實是雙縫實驗的變形,而雙縫實驗本身就已經比較詭異了。如果讓光通過雙縫,那麼,在接收屏上將會獲得明暗相間的條紋。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光是一種波。
  •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證明了什麼?「未來可以決定過去」?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證明了什麼?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得出了一個恐怖的結論「未來可以決定過去」。換句高逼格的話就是「我們選擇了這個宇宙,之後宇宙才創造了我們」。雙峰幹涉實驗:對於這個實驗大多數人都是熟知的,在高中的時候都接觸過這個實驗。
  • 量子延遲實驗表明,未來發生事情可以改變過去
    可惜,結果再次讓你感到驚訝,光子還是選擇了同時經過兩條路徑而來。無論雷射脈衝源(laser pulse source)每次只發出一個光子還是多個光子,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詳見量子力學發展大事記)。實驗結果表明,我們現在的選擇(觀測行為)改變了光子過去的「選擇」。
  • 惠勒延遲實驗窺探到的量子奧秘,真的打破了因果律嗎?
    昨晚寫了惠勒延遲實驗的問答,非物理專業的小夥伴表示沒看懂。好吧,看來寫作功底還不夠,那今天再試著更通俗化解釋一下吧。歡迎探討~■|啥是因果律?乍一看名詞挺高大上啊,實際就是說結果是由原因導致的,原因一定在結果之前發生。
  • 量子最新思想實驗「惠勒的貓」
    1979年物理學家惠勒提出「延遲選擇思想實驗」,後來被不斷驗證。這說明了:我們現在的選擇(觀測行為)改變了光子過去的「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決定它應該怎麼發生——無論是否事情的結果在邏輯上已經在一段時間以前被決定!
  • 【量子物理】一個神奇的量子實驗--延遲實驗
    雖然聽上去古怪,但這卻是哥本哈根派的一個正統推論!惠勒後來引玻爾的話說,「任何一種基本量子現象只在其被記錄之後才是一種現象」,我們是在光子上路之前還是途中來做出決定,這在量子實驗中是沒有區別的。歷史不是確定和實在的——除非它已經被記錄下來。
  • 顛覆因果關係的量子延遲實驗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是這樣的:發射電子通過雙縫並在屏幕上成像。當人們不對電子進行觀察時,單個電子神秘地同時通過雙縫形成幹涉條紋;而當人們試圖對電子如何通過雙縫進行觀察時,電子神秘地坍縮為一個粒子,從而造成幹涉條紋的消失。在這個實驗中,電子似乎能神奇地躲避人們對其過雙縫行為的觀測,其直接結論就是:人的意識會影響觀測對象的行為,促使觀測對象選擇成為多種疊加狀態中的一種。
  • 一個神奇的實驗:現在的行為可以改變過去?
    下面我把實驗繼續改進下,就是在終點部位加兩個探測器A和B,只要探測器接收到光子就會亮。假設此時我還是打一束光過去,做剛剛的實驗,那麼實驗的圖像就可能是下圖所示,大家可以想像下,如果是一束光出去,然後最終探測器A和B,到底誰會亮?
  • 過去可以被改寫?每個人都能創造宇宙歷史?
    宇宙創造了一個觀察者,現在,在量子測量行為下,這個觀察者回望並且反過來創造了宇宙。惠勒在這幅畫下面潦草地寫道:宇宙是一個自激的系統。惠勒知道,這幅畫的問題在於它與我們對時間的最基本理解相衝突。電子在時間上反向運動或者蟲洞逆轉了時間的箭頭是一回事,而討論因果關係又完全是另一回事。
  • 「煙霧纏繞的巨龍」:延遲選擇實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物理學家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將這種量子力學中的最本質的不確定性比作「煙霧纏繞的巨龍」 (Great Smoky Dragon):人們可以看到巨龍的尾巴,它是粒子產生的源頭;也可以看到巨龍的頭,它是實驗測量的結果。但是巨龍的身體卻是被煙霧纏繞著的,並且人們永遠無法驅散這些煙霧:實驗測量的方式決定實驗所研究的現象。
  • 延遲選擇實驗:現在的選擇,可以影響過去早已發生的事情!
    量子力學延遲實驗他錯了!眾所周知,目前我們認為宇宙起源於「奇點」大爆炸,自此之後,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由此而生。正如古人所云的四周上下曰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時間和空間這個自宇宙誕生就存在的事物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它們呢?空間可以在分嗎?時間可以倒流嗎?種種多者結合,我們可以回到過去嗎?回到過去後是否可以有效現如今的事物運轉規律呢?
  • 經典的量子延遲實驗,徹底顛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
    「量子延遲實驗」是由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提出的。1979年在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大會上,約翰·惠勒設計了一個戲劇化的「延遲實驗」,它通過一個精巧的設置,對雙縫幹涉實驗進行了改進,使我們可以「延遲」電子的決定,使得它在已經實際通過了雙縫屏幕之後,再來選擇究竟是通過了一條縫還是兩條。
  • 對惠勒延遲實驗的一個猜測‖量子的實在性的拆分,及波粒二象性
    對比,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機率表示我們用來觀測發現此電子的粒子與此「實量子場」在此處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在此處收縮凝聚成粒子的概率,而不是其本就是粒子,而我們在此處發現其的概率。也就是說,「實量子場」可以向四周擴散,表現出波動性,也可以收縮凝聚,而表現出粒子性?但這樣會出現一個困難,那就是收縮成粒子需要一段時間。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
    ,應該算得上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科學實驗中遇到的「超自然現象」,正所謂「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普通人看這個詭異實驗大概只能用「玄乎」來形容,因為與實驗相關的每個字都認識,但又被繞的雲裡霧裡看不懂到底是怎麼回事。
  • 「煙霧纏繞的巨龍」:量子力學與延遲選擇實驗
    牛頓(Isaac Newton)曾斷言光是由粒子組成的;和他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光的本質是波動。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家認為,兩者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光既可以被視為粒子,也可以被視為波。光的這兩種不同特徵會在物理實驗中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它取決於光的哪一種性質在實驗中被測量。這種「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最基礎的原則之一。
  • 延遲實驗,你看見的世界真實的世界?
    而且,當我們在這過程中觀測雙狹縫,看看電子到底是通過左邊或右邊的狹縫,幹涉現象就不見了,電子選擇兩個狹縫中的一個徑直穿過。也就是說,一個電子,同時出現經過兩個狹縫!而且,當我們去觀察它到底是如何同時穿過兩個狹縫時,這個電子又神奇的兩者擇一的穿過了其中一個!事情還沒完,1979年物理學家惠勒(John A.
  • 雙縫幹涉延遲試驗的結果,是否意味著,人類記憶具有欺騙性?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一種記憶生命體,準確的來說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是具有記憶的,但是人類卻是少有的具有長時間記憶的能力,大腦可以決定有些事會被銘記,有些事應該被忘記,科學家一直對人類的大腦在探索著,同時也對記憶進行這相關的研究,然而很早的一次實驗,可能證明了人類的記憶具有欺騙性?人類自己騙自己?是這個意思嗎?
  • 結果改變過去——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事件發生之後現在還能被改變嗎?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給了我們令人不安的啟示。顛覆認知與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中我們提到了單粒子雙縫實驗的詭異結果,其中隱含了關於現實本質的驚人事實。這個實驗說明物體在產生於探測的奇怪過渡間,可能並不是明確存在的,甚至不是真正的粒子。在某片模糊的區域中我們無從得知粒子的位置或路徑。哥本哈根詮釋告訴我們這片區域中,粒子只是其波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