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霧纏繞的巨龍」:量子力學與延遲選擇實驗

2021-03-01 侯印國老溼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固體微結構國家實驗室、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馬小松教授課題組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團隊合作,第一次總結了近100年來量子延遲選擇實驗的發展歷程。綜述的內容涵蓋從愛因斯坦開始的理論萌芽,到最新的實驗進展與成果。這項研究目前已經在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綜述型期刊《現代物理評論》(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五年影響因子51.324)最新一期上發表。這也是繼1985年陳金全先生團隊,南京大學的物理學者第二次以第一作者在此期刊上發表文章。

 

從十七世紀開始,科學的發展和對光的本質的研究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牛頓(Isaac Newton)曾斷言光是由粒子組成的;和他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光的本質是波動。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家認為,兩者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光既可以被視為粒子,也可以被視為波。光的這兩種不同特徵會在物理實驗中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它取決於光的哪一種性質在實驗中被測量。這種「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最基礎的原則之一。它挑戰著人類的常識認知:一種物質是否可以同時具有兩種相互衝突的性質?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物理學家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將這種量子力學中的最本質的不確定性比作「煙霧纏繞的巨龍」 (Great smoky dragon):人們可以看到巨龍的尾巴,它是粒子產生的源頭;也可以看到巨龍的頭,它是實驗測量的結果。但是巨龍的身體卻是被煙霧纏繞著的,並且人們永遠無法驅散這些煙霧:實驗測量的方式決定實驗所研究的現象。為了具象地展示這種物理概念,惠勒提出了著名的延遲選擇思想實驗。在這個思想實驗中,對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界定被延遲到了測量階段。因此,光子在實驗中既能表現粒子性,又能表現出波動性。事實上,取決於測量的時間和方式,光也可以同時以這兩種形態存在。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量子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在實驗上實現惠勒的理想實驗,從而使波粒二象性有確實的實驗依據。南京大學的馬小松教授,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Johannes Kofler,以及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維也納大學量子科學與技術中心(奧地利)的Anton Zeilinger通過研究,總結了延遲選擇實驗的發展歷程,並展現了物理學家在驗證延遲選擇實驗這一領域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功。

 

儘管波粒二象性起源於愛因斯坦在1905年對光電效應的光子理論解釋,直到最近,一系列延遲選擇實驗才在實驗中實現。這篇綜述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學的馬小松說到:「隨著實驗技術的飛速發展,快速精確的單粒子量子態測量得以實現,這使得許多在量子物理發展過程中被激烈討論過的理想實驗最終得以實現。」

 

維也納大學的Anton Zeilinger說到:「這類實驗挑戰著我們對於量子世界的認知,在量子通信中和量子計算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延遲選擇實驗和量子糾纏密切相關,在解決量子通信中的安全性問題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延遲選擇可以在特定情形下提升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率。這篇綜述的作者們期望延遲選擇實驗一方面繼續對量子物理基礎的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另一方面也能夠推動量子信息處理的發展及應用。

 

該項研究得到了青年千人計劃、歐盟居裡夫人基金等資助。

相關焦點

  • 「煙霧纏繞的巨龍」:延遲選擇實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物理學家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將這種量子力學中的最本質的不確定性比作「煙霧纏繞的巨龍」 (Great Smoky Dragon):人們可以看到巨龍的尾巴,它是粒子產生的源頭;也可以看到巨龍的頭,它是實驗測量的結果。但是巨龍的身體卻是被煙霧纏繞著的,並且人們永遠無法驅散這些煙霧:實驗測量的方式決定實驗所研究的現象。
  • 結果改變過去——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給了我們令人不安的啟示。前面《顛覆認知與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中我們提到了單粒子雙縫實驗的詭異結果,其中隱含了關於現實本質的驚人事實。這個實驗說明物體在產生於探測的奇怪過渡間,可能並不是明確存在的,甚至不是真正的粒子。在某片模糊的區域中我們無從得知粒子的位置或路徑。哥本哈根詮釋告訴我們這片區域中,粒子只是其波函數。
  • 【量子物理】一個神奇的量子實驗--延遲實驗
    我們已經對電子的雙縫幹涉非常熟悉了,根據哥本哈根解釋,當我們不去探究電子到底通過了哪條縫,它就同時通過雙縫而產生幹涉,反之,它就確實地通過一條縫而順便消滅幹涉圖紋。 惠勒用那幅著名的「龍圖」來說明這一點,龍的頭和尾巴(輸入輸出)都是確定的清晰的,但它的身體(路徑)卻是一團迷霧,沒有人可以說清。在惠勒的構想提出5年後,馬裡蘭大學的卡洛爾?阿雷(Carroll O Alley)和其同事當真做了一個延遲實驗,其結果真的證明,我們何時選擇光子的「模式」,這對於實驗結果是無影響的(和玻爾預言的一樣,和愛因斯坦的相反!),
  • 顛覆因果關係的量子延遲實驗
    量子延遲實驗緣起於量子力學中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下)
    通過雙縫實驗,我們知道微觀粒子在實驗的兩端更加類粒,在中間卻表現出波動性。微觀粒子這種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的性質,被科學家稱作波粒二象性。美國物理學家惠勒將這種量子力學中最本質的不確定性比作「煙霧纏繞的巨龍」:人們可以看到巨龍的頭,它是粒子產生的源頭;也可以看到巨龍的尾巴,它是實驗觀測的結果。
  • 延遲選擇實驗將愛因斯坦絕對論否定,難道量子世界沒有因果關係?
    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23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十分詭異的延遲選擇實驗。如果說世界上存在一種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更難理解的物理理論的話,那麼多數物理學家會為量子力學投上一票,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領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不為量子力學而感到困惑,那麼你一定不懂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所研究的微觀量子領域中存在著大量與宏觀世界截然相反、甚至無法用常識理解的現象,最令人無法理解的就是微觀量子世界中:人的觀測行為決定了微觀粒子的最終狀態
  • 【乾貨】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解釋
    早期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中。因為波具有「幹涉」特性,所以當光波通過兩個小孔的時候,背景裡面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就是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即觀察的過程會導致波函數的塌縮。Kim的這個實驗更加複雜,結果也更加驚人。
  • 現在改變過去 | 物理學家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可惜,結果再次讓你感到驚訝,光子還是選擇了同時經過兩條路徑而來。無論雷射脈衝源(laser pulse source)每次只發出一個光子還是多個光子,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詳見量子力學發展大事記)。實驗結果表明,我們現在的選擇(觀測行為)改變了光子過去的「選擇」。
  •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證明了什麼?「未來可以決定過去」?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證明了什麼?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得出了一個恐怖的結論「未來可以決定過去」。換句高逼格的話就是「我們選擇了這個宇宙,之後宇宙才創造了我們」。雙峰幹涉實驗:對於這個實驗大多數人都是熟知的,在高中的時候都接觸過這個實驗。
  • 你知道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嗎?能夠改變過去,而且代價極低
    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可怕的雙縫實驗,當實驗者在光子經過的路徑上放置一個探測器,來觀測光子經過的是哪條狹縫時,就不能觀測到幹涉圖樣,而一旦撤掉這個觀測器,幹涉圖樣又會重新出現,這一實驗曾經是多少物理學家的噩夢,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天馬行空的理論,如觀察者效應這種近乎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
  • 量子延遲實驗表明,未來發生事情可以改變過去
    可惜,結果再次讓你感到驚訝,光子還是選擇了同時經過兩條路徑而來。無論雷射脈衝源(laser pulse source)每次只發出一個光子還是多個光子,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詳見量子力學發展大事記)。實驗結果表明,我們現在的選擇(觀測行為)改變了光子過去的「選擇」。
  • 量子纏繞
    牛頓的經典力學。20世紀最風騷的科學是什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21世紀最風騷的科學是什麼?量子力學。當今量子力學中最撩人的是什麼?量子纏繞。 什麼是「量子纏繞」?答案眾所紛紜,莫衷一是。 以上這兩個量子之間的時髦風騷而牢固的「基情」,現代西方科學界稱之為「量子纏繞」。 有人問,有木有比較正經一點的答案。我的回答是:沒有。 因為,整個量子力學從一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點不太正經。例如,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
  • 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本期抽獎】延遲選擇與量子擦除實驗——神奇的雙縫幹涉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之前我們介紹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很多同學問【延遲選擇實驗】和【量子擦除實驗】的視頻在哪裡,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專輯沒在公眾號上發過雙縫幹涉四:現在的選擇可以改變過去嗎?延遲選擇實驗雙縫幹涉五:量子擦除實驗-今日福利- # 隨意評論 點讚+走心前三名 #
  • 「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量子計算機先導--認識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20世紀初由普朗克、愛因斯坦、薛丁格、玻爾等多位科學巨匠創建的一門物理學分支,量 子力學是區別於經典力學、相對論(宏觀低速、高速世界),研究微觀量子世界的學科,但是量子力學的發展卻始終伴隨著否認與質疑。
  • 網友問:量子力學違背前因後果論嗎?
    有言論說量子力學與因果論相悖,指的應該是量子力學中的延遲選擇實驗,在該實驗中,我們後期選擇「放」或者「不放」光子檢測器,似乎會影響光子之前選擇走的路徑,從某種層面來看,似乎是違背前因後果論的。而量子力學不一樣,量子力學是基於概率的,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之一,一切基本粒子的運動,都遵循薛丁格方程的描述,粒子某時某刻所處的位置,是空間的概率函數。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延遲選擇實驗:現在的選擇,可以影響過去早已發生的事情!
    量子力學延遲實驗他錯了!眾所周知,目前我們認為宇宙起源於「奇點」大爆炸,自此之後,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由此而生。正如古人所云的四周上下曰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時間和空間這個自宇宙誕生就存在的事物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它們呢?空間可以在分嗎?時間可以倒流嗎?種種多者結合,我們可以回到過去嗎?回到過去後是否可以有效現如今的事物運轉規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