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纏繞

2021-01-15 泰山水敢當


量子纏繞

 

引子

19世紀最風騷的科學是什麼?牛頓的經典力學。

20世紀最風騷的科學是什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21世紀最風騷的科學是什麼?量子力學。

當今量子力學中最撩人的是什麼?量子纏繞。

 


什麼是「量子纏繞」?

答案眾所紛紜,莫衷一是。

先看關於「量子纏繞」的最專業表達,如數學表達:


假設一個複合系統是由兩個子系統A、B所組成,這兩個子系統A、B的希爾伯特空間分別為

  

,則複合系統的希爾伯特空間

  

為張量積

設定子系統A、B的量子態分別為

  

,假若複合系統的量子態

  

不能寫為張量積

  

,則稱這複合系統為子系統A、B的糾纏系統,兩個子系統A、B相互糾纏。

 

怎麼樣,看不懂吧?

放心,我也看不懂!

 

而我相信真正能看懂的童鞋,在這個世界上絕對是少數的「非主流」。


有沒有比較通俗易懂的?

當然有。

先看一則距離現在最近的關於「量子纏繞」的新聞。

 

2018年4月25日,芬蘭阿爾託大學教授麥卡﹒習嵐帕(Mika Sillanpää)領導的實驗團隊成功地量子糾纏了兩個獨自震動的鼓膜。每個鼓膜的寬度只有15微米,約為頭髮的寬度,是由10個金屬鋁原子製成。通過超導微波電路,在接近絕對溫度(-273K)下,兩個鼓膜持續進行了約30分鐘的互動。這實驗演示出宏觀的量子糾纏。

 

什麼意思?

能否通俗易懂的解讀一下?

(為什麼上面這則新聞,每一個字我都懂,組合起來,我就不知道說的啥了捏?)

 

網上的主流答案是:。。。。。。。。。。(太多,無法複製黏貼)


我的答案是:就是一個人,被老天爺劈成兩半,然後這兩半變成了兩個一模一樣的人(不是雙胞胎,就是兩個一樣的人),這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我們稱呼他倆為量子。這個戲肉就是:無論他們兩個距離多遠,都能相互感應。


距離多遠?一億光年夠不夠遠?

不夠!

那多遠?

想多遠就多遠!


反正在空間這個維度上,無論多遙遠,他們始終「矢志不渝」,心心相印。

 

以上這兩個量子之間的時髦風騷而牢固的「基情」,現代西方科學界稱之為「量子纏繞」。

 

有人問,有木有比較正經一點的答案。


我的回答是:沒有。

 

因為,整個量子力學從一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點不太正經。

例如,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

 

量子纏繞,到底麻意思?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就如同問:「公雞為什麼下蛋?」一樣。

其實說「量子纏繞」是一個偽命題的,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一直大有人在。

但是,我今天的論調其實,並不是說「量子」根本不會「纏繞」,從而引出這僅僅是一個偽命題,而我們是高級人,不去研究這些低級偽命題云云。

我的意思是:既然我們談「量子纏繞」,就必須明確「量子纏繞」的基本概念與內涵吧?即:何謂量子?何謂纏繞?

 

如果從這裡入手,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量子力學一開始就不正經。

 

今天我就從不正經的量子力學導致的「量子纏繞基情」開始,先談談這個不正經的量子力學的前生今世。

見《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童鞋們首先要明確一點:其實量子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種粒子,它只是一種基本的物理概念。換言之,這個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量子」。說的流俗一點,所謂「量子」是人類用腦子發明出來的東西。

在微觀世界裡,一個粒子可以由更小的粒子構成,比如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物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粒子小到不能再細分了,那麼它就是最基本的單位,我們稱之為量子,比如電磁波的載體就是光子,而且光子並不可再分,所以光子就是量子,也就是光量子,為了簡單起見,我們稱光量子為光子!

 

很多人,無論是在學校裡,還是社會工作中,學習了解量子力學,首先接觸的就是以上關於「量子或者說光子」的基本知識。

 

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講,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沒真正讀懂學透「量子或光子」的基本概念與內涵。

當然,我也沒有真正懂。

 

但是,我起碼知道,關於量子力學的奧秘,或者量子力學後面藏著的東西,都在以上那段話裡。

 

如果,量子力學是一種武林秘籍,那麼,關於量子的基本概念與內涵,就是這門武功秘籍的重要法門。

 

量子的基本概念與內涵是什麼?

 

很簡單,就一句話:量子是人造出來的概念,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

有人看到這裡,會想當然的很懵逼:

量子不存在?

既然量子不存在,那量子力學還研究個p啊?

這不就是跳大神嗎?

恭喜你,懵逼之餘,距離正確答案近了那麼一點點。

其實,真相是,不僅僅量子纏繞是跳大神,量子力學也是跳大神,就其科學本質來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牛頓爵士的經典力學也是跳大神。

因為,西方科學一開始,就在研究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

(後面的童鞋不要站起來,我會講得慢一點的。)

例如:慣性。

慣性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了。尤其現代社會,因為慣性的存在,好多汽車發生「追尾事故」,釀成很多悲劇。

西方科學是如何定義的?

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稱為慣性。這就是西方科學對慣性的定義。

說實話,從我初中學西方《物理學》開始,我就對這個所謂「慣性原理」抱有一種成見。

什麼成見呢?就是老是感覺這個關於「慣性」的定義詞不達意,沒有搔到癢處,非常彆扭。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我之所以感覺彆扭的原因。

原因很簡單,西方物理學的大咖們,尤其「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神學院扛把子」牛頓爵士,喜歡無中生有,用不存在的東西來命名存在的現象。

例如,勻速直線運動。這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眾所周知,其實是不存在的。

那麼,「勻速直線運動」存在於哪裡呢?

答案很明顯:存在於牛頓爵士的腦子裡。或者說,存在於牛頓爵士創立的「慣性系世界」裡。

這個慣性系世界,裡面琳琅滿目,啥都有,但是其特點就是與我們的世界其實不是一回事,但是,牛頓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回事。

而如今的我終於明白:這是牛頓自己創立的虛擬世界,與我們的世界的的確確就是不一回事。

這就是我在讀書時代,感覺上物理課比較彆扭的根源。

童鞋們,懂我的意思了嗎?

(陳獨秀童鞋,請坐下先,知道你長得帥,動作快,腦子反應慢)

這就是西方科學的最常見套路,他們一般稱之為「抽象」。

何謂抽象?

用最通俗的話講,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極端化。例如「勻速直線運動」就是一種「抽象」。

有人不理解抽象的意義:

「有一說一」不好嗎,幹嘛偷懶,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呢?­——明明是高清4k,你給我搞成dvd卡通片,信不信我搞死你?

個人覺得,這是一種思維的降維。

卡通片,其實就是一種視頻圖像的「抽象」行為。

——明明是活色生香的大美女,你給我「抽象」降維為「火柴棍小人」?腦子是不是有病?

呵呵,你敢說西方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爵士腦子有病?

反正,我不敢。

現代物理學進行「抽象降維」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源頭要追到物理學的媽咪——西方數學那裡。因為西方數學就是抽象降維起家的。

例如直線,例如線段等等,就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很明顯,現實生活中,其實是不存在「直線、線段」的。這些東西,僅僅存在於西方人腦子裡創造出來的「數學王國」裡。

看,喜歡抽象,喜歡降維,西方物理學的化繁為簡的本領源自它的母親西方數學。

明明是活色生香的大美女人,硬生生在西方物理學的世界裡,變成了「火柴棍小人」。造孽啊!


不造孽不行嗎?

當然不行!

你以為我願意啊?

就這,抽象降維的物理學,數學,還是一步一步慢慢發展,「否定之否定」,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才發展到的呢!

想當年,發明數學的時候,竟然有人因此喪生!這個可以從網上查一查。

倉頡造字鬼神哭,西方人發明數學活人哭。唉!

那麼,西方數學、西方物理學為何非要用「抽象降維」的方式研究我們這個世界呢?

啊哈!終於問到最重要的問題了!這位童鞋好棒哦!

答案很簡單:就五個字,因為太笨了!

很多被西方人洗腦的現代人比較沉迷兩件事,一是所謂的「化繁為簡」;二是邏輯學。

崇拜化繁為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思路體現了高效性。在現代社會中,所謂的時間就是金錢,只有善於利用時間,才能更大的獲取利益。

崇拜邏輯學,則體現出現代人整體的全面降維。

我曾在「某乎」看到過這樣奇葩的問題:「空腹時,你會吃飯嗎?」另外感覺恐怖的是竟然有人正兒八經地長篇大論地回帖。

這些奇談怪論,就是傳說中的「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都源自被降維思維戕害淪為「邏輯狗」的生活言行。

這些「邏輯狗」的基本特徵為:思維極度線性化、平面化、邏輯化。

具體表現為:僅僅相信邏輯賦值不為零的東西,對生活日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同時,對事物的「可表述」異常執拗的痴迷。換言之,凡是不能給我進行「證明」的東西,我都當做不存在。同時,對日常現實生活感知度異常低下。對人類的「感性」,非常痛恨,把感性稱之為「衝動的動物性、原始性、、非理性的傻瓜行為。」

更可怕的是,這種對生活日常的畸形解讀,「邏輯狗們」竟然稱之為「極度理性、科學態度。」

中國古代,一般把這類人,稱之為「書呆子、讀書讀傻了」。

這當然不是讀書讀傻了,而是被西方低維的所謂的「科學」洗腦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量子力學被稱為21世紀最熱門的東西,其實是一種悲哀。

因為,量子力學從一開始就是不靠譜的,至於量子纏繞,不過是對量子力學的一種歸謬而已。

量子力學的最大特徵,就是測量的不確定性,即測不準原理。這對西方人而言,是一種顛覆,或者說一種進步;其實,對我們華夏文明而言,測不準,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測得準,僅僅存在於西方人主觀臆造出的虛擬世界中,而測不準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真實狀態。

華夏文明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最高級的。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就是文明嵌套。而華夏文明是從高級入手,天文觀測是華夏文明的基礎。動態性、整體性是華夏文明的基本世界觀,華夏文明對一時一地的測得準不準,其實不是很在意。

西方所謂科學的發展,與華夏文明正好相反,是從日常生活開始,從生活中的邊邊角角開始,這導致了西方科學發展的低維性。

實證科學,必然產生於這種生活瑣碎。就如同一個小鎮青年特別在乎自己的穿衣搭配一樣。

一句話,低維的配置導致低維的軟體作業系統。中國人是得天地之正氣所生,而西方人是得天地之偏氣所生。得正氣者,神全而備,得偏氣者,神缺而失。

這種認識世界的低維性,其實是人種的低維造成的。

源自生活瑣碎的西方科學發展,特別注重數據的測量,因為,這顯得客觀,顯得有理有據,顯得有邏輯性。

呵呵,一句話,自己能夠說服自己!

試想一下,生活中,經常用邏輯來說服自己的人都是些什麼人?

其實,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之所以讓痴迷於科學實驗的西方科學家迷惑不解,薛丁格的貓的死活問題,讓無數現代物理學家絞盡了腦汁,並不是因為西方科學家的的智商太低,而是西方人的理論構成太低級,即太迷信邏輯,太迷信推理,太迷信所謂的實證科學原則。而完全與自然割裂,喪失了人類作為自然之子的天賦本能。

但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確讓人頭痛,我敢講,即使現在很多人,也搞不清,光,到底是粒子,還是一束波?

這裡面的玄機,可以用《黃帝陰符經》中的一句話來解釋:「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機在目,目就是眼睛的意思。同時也有觀察世界、接受外界信息的意思。

量子力學,包括牛頓創立發明的傳統經典力學世界,都忽視了一個最大的、最基本的問題,我稱之為「觀測維度」。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如何「站在人類的視角去看世界」的問題。如果正確理解了這個問題,西方的所謂量子力學,不會一路走來,磕磕絆絆,始終在黑暗中摸索。

所謂的「雙縫衍射」「波粒二象性」等難以自洽的觀測結果,統統都是人眼的相對宏觀觀測維度與微觀世界在時間軸上的時間比率不同的結果。

何謂「時間比率」?

很簡單,就是在不同的空間,時間的流速不同。

洞中方三日,世上已千年。講的就是時間比率。

其實,我們中很多人,都有諸如此類的生活體驗:當我們處於心情愉快的時候,就會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同樣,當我們遭遇悲痛的時候,則會感覺時間的流速很慢,例如有「度日如年」這類詞出現。

這其實講的是「時間的主觀性」,而不是世界在不同空間的流速比。

這種流速不同的空間,我們俗稱「小世界」、「方外世界」、「洞天福地」或者稱之為「高維空間碎片」等等。

我們在探求答案的時候,注意力都放在空間的神異性方面,往往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即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而時間,其實同樣是人類製造出來的東西,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時間這個東西。

觀測維度,不僅僅存在於空間領域,同時存在於時間領域。

舉個例子。

如果以秒為時間的最小單位來計量,我們現代人的壽命大致在50歲到100歲之間。

如果以1000年為時間的最小單位來計量,除了彭祖,估計我們絕大多數人,在這個世界觀測維度上,其實是不存在的。

那麼,這個世界上存不存在以1000年為時間的最小單位觀測維度呢?

當然存在。

這是無疑的。

例如那些巨大的星體、星系,觀測維度當然與我們人類不同。

這就是我講的觀測維度。不知道大家明白了麼有。

再回到時間的本質,複習一下:

時間在我們這個世界其實是不存在的,是人類人為發明出來的,存在於人類發明的虛擬世界中的一種東西。

有人問,時間既然不存在,為何我們每個人都能感覺到時間就在我們身邊呢?而且,感覺到時間是均勻的,向前流動的呢?

這不過是人類的錯覺而已。

這種錯覺,來自於生活日常。

我們通過對自己的觀測,發現了自己的身體的變化,以及所處環境的變化。

例如,容顏逐漸變老,身體機能逐步下降。

身邊的植物一枯一榮。

星辰移位,四季變遷。

注意,這些東西,都是以我們人類的視角觀測到的,我稱之為人類的觀測維度。

在人類的觀測維度下,我們逐步感到了變化,這種變化,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觀測體系下,通過相對穩定的參照物,我們逐步產生了時間的概念。

即時間是一種基於人類觀測視角的世界的影射,或者說鏡像。

如果,我們處於一種無法觀測周圍環境以及事物的空間,例如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屋子,人類會慢慢喪失時間的概念。

同理,反之亦然。

華夏文明,是最高端的世界觀,對時間的理解非常到位,即時間與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同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動態時間觀也比較符合世界運行規律。

從《黃帝陰符經》這本書中,河圖與洛書的形成表明,中國人的動態測量觀念是整個地球上文明契合度最高的。

換言之,信奉「天人合一」的華夏天道文明,是地球上文明嵌套契合度最高的文明。

何謂文明嵌套契合度?

這是我自己發明的詞,呵呵!

舉個例子。

何謂一個地方的風水好呢?

我一般把風水絕佳之地稱之為「與高一級的文明嵌套契合度高」。

即一個院落,通過人為的改造,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了最佳的匹配度與契合度,俗稱「渾然天成」。而這個院落,所謂的風水好,對人的意義就是能讓住在這個院落裡的人,高效地與天地相通,即「天人合一」的效率最高。

而西方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但沒有產生任何關於人與環境溝通的堪輿學,而且竟然產生了崇拜時間的「時間教信徒」。

時間其實是不存在的,人類崇拜不存在的東西,這就是淫祀,我們俗稱「迷信」。

人類為何會崇拜這個世界本不存在的東西?

究其深層原因,源於人類思想的降維與沉淪,與外物所蔽。

這其實就是不同的世界觀造成的認識差異。

說得客觀一點,人的差異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

地球上,接近70億人類,三大宗教信徒足足有50多億。

觸目驚心嗎?

並不!

僅僅是基因不同而已。

還是那句話,華夏人乃得天地之正氣生。得天地之正氣生者,神全而備,對世界的感應最透徹。雖然隨著器物文明的發展,華夏文化逐步降維,上古真人逐漸減少,但是華夏典籍與華夏血脈一直連綿不絕,對時間的感悟既存在於華夏典籍中也存在於基因中。

 

有人會問:

時間,到底能不能無限細分呢?

 

如果,時間能夠無限細分,無限細分後,最終時間會成為什麼?

如果,時間不能夠無限細分,那麼細分到極限點後,最終剩下的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無論時間能否細分,一旦啟動細分這種程序,到最後,我們的老朋友——量子或者說光子,或者說時間子,就一定會出現!

這三個貌似不同、實則是一體的稱呼組成了劉慈欣小說《三體》中智子的原型。

當代炙手可熱的、風騷撩人的「量子纏繞」的戲碼,不過是這個虛擬世界的小把戲的升級版罷了。

對於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光子、量子、時間子」而言,時間其實已經失去了意義。

假如一個光量子想穿越回過去,當它一開始穿越的時候,它就會發現,過去其實就是現在。

同樣的,當一個人想探尋時間的秘密,把心神浸入到一個光量子內部時,會發現,造物主正瞪著一雙大眼睛看著他。

當今的所謂的量子纏繞,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過是一個文藝科學青年編撰的既不科學又不文藝的惡作劇童話。

量子,就是光子,又稱為光量子,而我還稱它為時間子。

它沒有孿生兄弟,也無法克隆自己,它更無法分裂自己,它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更沒有現在,它僅僅存活於不存在虛擬的空間裡。它甚至不是這個世界的鏡像。

它或許應該稱之為這個世界鏡像的鏡像。

如果我們這個世界是一款大型遊戲,光量子,或許可以稱之為0與1的文學腳本鏡像。

光量子的回歸源頭,讓西方現代科學不由自主地「歸謬」,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其實是人類器物文明的一種巨大的悲哀。

而器物文明,就是現在炙手可熱的所謂的科技。

西方現代科技,下一個目標就是人工智慧。很多人相信,人工智慧是西方現代科技的福音,是諾亞方舟,是「彼岸」。我認為,西方視之為「彼岸」的人工智慧,將會比核武器更讓這些西方的資本家失望。

因為,人工智慧是人造出來的;而人,是比人高一個文明維度的天地造出來的。

很明顯,人與人工智慧根本不在一個文明維度上。

人類發明的電磁炮,能比得上大自然發明的雷電嗎?

人類發明的飛機,能比得上大自然發明的飛鳥嗎?

有人講,西方科技是人類發展的方向,是人類的未來,西方科技必須發展,如果不發展,人類也就滅亡了!

這種論調,都是被洗腦洗傻了的論調。

西方科技,不過就是 器物文明。西方科技顯得比較牛,不過就是這一百年,華夏文明打了個盹,讓它鑽了個空子罷了。

現在有很多人一聽到說任何關於西方科學、科技的負面的東西,就如喪考妣,大呼小叫。我一般把這種人稱之為「科學教徒」。

人類的發展,其實有很多種途徑,很多種文明可以選擇,並不僅僅是器物文明。

其實,西方的科學,也不過是一種分類學而已。其源頭為蒙古人的西徵導致的「東學西漸」,至於西方人津津樂道的西方現代科技,則大部分都是剽竊的明朝的科技成果。

但是這些東西,在華夏文明中,也僅僅是屬於「術」的範疇。俗語云: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道為幹,術為枝。科技,僅僅是「術」的一部分而已。說得俗一點,科技發達,不過就是「活計」精湛一點罷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有人講,科技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有本事,你別用手機、電腦!有本事,你用木船打敗航空母艦!

這就是標準的「擀麵杖精」思維。

沒有二進位的陰陽思維,電腦會產生嗎?沒有木船,航空母艦會產生嗎?

這種論調,是典型的:只知其子,不知其母。根本不懂這個世界的「萬物生化之道」。在他們眼裡,一個大型軟體比原始碼高級,比0與1高級;現代人比古代人高級,孩子比母親高級,一株植物的果實,要比地裡的根高級。。一個積年慣偷,比一個生手「佛爺」高級。甚至認為一隻動物拉的屎,比吃的食物高級。

西方的現代科技,實事求是地講,最高級狀態不過就是研製出核武器。

說到核武器,我稍微發散一下。

目前西方有一部分人,天天絮絮叨叨地講:地球上現存的核武器的威力足以毀滅地球幾十次,我們要如何如何保護地球云云。

這種論調,既無知,又可恥。

不客氣地講,真實情形是,即使地球上現存的核武器不間斷爆炸幾十次,地球也毀滅不了!而人類,一次就差不多玩完!

美國人率先製造核武器,率先在廣島長崎「試鮮」的時候,他們其實根本沒有想到其行為的愚蠢。但是,相信現在有些美國人已經意識到了!

科技是造福人類的,不是毀滅人類的,不是嗎?

那麼核武器,這毀滅人類的「魔物」是如何出世的呢?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原子彈」始作俑者。那麼愛因斯坦是反人類的殺人狂嗎?無疑當然不是!

究其原因,這是西方科技的盲目性,器物文明的低維性所決定的。

一句話,器物文明的不可控。

從華夏文明的角度看,這就是所謂的「機心」的危害。

《莊子·天地》中的一則寓言

話說子貢出使楚國返回晉國,途經漢水南岸,偶遇一位老者正在澆灌菜園。只見老者挖通地道,抱起陶甕,下到井口,灌滿井水,再抱著陶甕顫巍巍地將水倒到地溝縫裡。子貢見老者實在艱難,上去邊幫忙邊建議:「我給您推薦一種機械,一天可以澆百區之田,又省力又高效,您不想試試嗎?」老者不解,仰頭問道:「有何見教?」子貢揚聲說:「將木頭鑿成汲水的機械,後重前輕,一俯一仰,抽水上來,譁啦流淌。這就是桔槔。」

子貢出於好心,未曾想卻招來一頓教訓。老者先是憤怒,隨後笑道:

「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在老者看來,子貢是在給他挖坑:機械可以省卻人工,但又讓人做事取巧;取巧耍滑形成習慣,內心就會不再純白;內心不再純白無邪,就會心浮氣躁不安;空明的心充滿浮躁,就不能再感知大道。我並非不知道你那勞什子的「桔槔」,而是我羞於用它!

從「機械」到「機事」,從「機事」到「機心」,從「機心存胸」到「純白不備」,從「純白不備」到「神生不定」,從「神生不定」到「道之不載」……層層遞進,一句話,機巧讓人迷失天性!

關於「用力甚寡而見功多」的省力機械——桔槔,莊子曾多有提及,如《天運篇》:「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是說,機械只是工具,是人的應用而非工具本身,變革了人的精神。

 

機心,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就是西方人經常說的隱藏在人內心的巨大的、可怕的「魔物」。這個「魔物」的最大的本質特徵就是:不可控。

而這種不可控的「魔物」,最終會毀滅人類。我認為,這是器物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早早晚晚的歸宿。

這就是中國古代道家所講的「道心已失,為物所役」,即:人,淪為了器物的奴隸。

一開始,人製造器具,發展科技,利用科技造福人類,慢慢地,心為外物所役,失去了本心,淪為了器物的奴隸。從小了說,那些「賣腎買蘋果手機」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從大了講,核武器的不可控也算一個例子。

西方傳統科學的最大問題,是分不清「名、實」,以虛代實;現代器物文明的最大問題,則是欲望叢生,一味縱慾,導致「以妄代常」。

西方科學,尤其是量子力學,用比較低維的邏輯學做基礎,直接割裂了與現實母體的聯繫,淪為了虛擬世界的流浪兒。

就如同一個在大型遊戲中,各種禁咒輕鬆頻發的牛逼法師,現實生活中卻是一個廢柴宅男。而「量子纏繞」,就是這個廢柴宅男,在網吧裡被混混欺負,竟然想瞬發「天火融城」大型禁咒來抵擋混混的欺凌一樣荒誕。

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認清這個世界的本質,同時認清、擺正人類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一味地脫離現實,靠想像、靠發明、靠意淫,頻頻地撬動這個世界的基本法則,站在華夏文明的角度看,這就是標準的「逆天而行」,逆天者必遭天刑。

西方科學,如果不脫離低維的邏輯學,推翻不分名實,脫實向虛的西方數學體系,重新構建植根於現實的理論基礎,勢必走入人類發展的死胡同,而像「量子纏繞」這種科學文藝青年戲碼頻頻上演,就是一個標誌性的例證。

最近中國的嫦娥四號登月,則用不爭的事實表明,華夏文明才是這個地球上最高端的文明。華夏文明蘊含的王道體系,才是這個世界文明嵌套契合度最高的文明體系。

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世界發展的真正方向。

華夏文明一定會復興。

世界一定是紅的。

 

 

 

 

 

 


相關焦點

  • 量子纏繞和我們的認知
    據筆者近半年的關注研究和認識,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雖然粒子在空間上可能分開,但兩者是纏繞的,也是會相互影響的。史丹福大學理論物理學家胡安·馬丁等也發現了蟲洞與量子糾纏之間的聯繫,兩個發生「纏繞」的黑洞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形成,這樣處於遙遠時空的兩個事件就可以聯繫到一起,也就是說此類黑洞由處於纏繞態的粒子構成。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其定義上描述複合系統(具有兩個以上的成員系統)之一類特殊的量子態,此量子態無法分解為成員系統各自量子態之張量積(tensor product)。
  • 因陀羅網與量子纏繞
    因陀羅網與量子纏繞
  • 愛情世界裡的「量子纏繞」
    愛情世界裡的「量子纏繞 ——從性格特質看「鋒菲戀」
  • 量子態「離子纏繞」證實空間各向同性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在新的實驗中使用了部分原子纏繞的方法,他們的基本設想是在量子計算機中確定量子比特的數量,量子信息實驗比以往任何時候做到的更加精確,實驗的精確度達到了十億的十億倍分之一,實驗結果證實了空間各向同性的假說。
  • 科學異聞錄之量子纏繞——突破光速的信息傳遞
    但是,量子纏繞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定律,再次給科學界帶來了噩夢。量子纏繞前生在人們還不知道量子纏繞之前,就已經有逆天頭腦的科學家假設出了一個看似毫無根據,站不住腳跟,卻怎麼也無法擊破的猜想。什麼是量子纏繞這個猜想是如此大膽,如此得站不住腳,但只要假設一成立,似乎就完美到無懈可擊了。那麼這種假設到底能不能真的存在呢?自然界總是喜歡給人以無限的可能,永遠不會讓人失望。量子力學橫空出世打破了太多得常規,量子纏繞現象終於被人觀察到了。
  • 「煙霧纏繞的巨龍」:量子力學與延遲選擇實驗
    牛頓(Isaac Newton)曾斷言光是由粒子組成的;和他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光的本質是波動。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家認為,兩者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光既可以被視為粒子,也可以被視為波。光的這兩種不同特徵會在物理實驗中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它取決於光的哪一種性質在實驗中被測量。這種「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最基礎的原則之一。
  • 纏繞的意念:當心理學遇見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的否定了「剛性小球」作為物質的基本單位。亞原子粒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具體屬於什麼狀態,取決於你的觀察方式。在量子論和相對論之中,能量和物質的界限是模糊的。特別是弦理論,認為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線」,電子、質子、夸克之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佔有二維時空的「能量線」所組成,本物質不是佔據空間單獨一點的基本粒子,而是一維的弦。
  • 善易者不卜,跟量子纏繞有點關係
    周秋鵬古老的易經產生的年代,人類可能沒有聽說過量子力學、量子纏繞的名稱。但是易經的卦象系統,有很多奧秘至今未能全部解開,而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比如古人留下一句話,叫善易者不卜。而當今科學家發現的量子纏繞現象,其中也有一些普通的人能看得懂的內容,比如你聽到有電話進來,這個電話是誰打的,有什麼事情,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在你不知道的前提下,它也是不確定的,任何可能性都有。而當你一旦接聽,一切就定型了。或者當你打開一間房子的門之前,房子裡正在發生什麼,是不確定的,一旦門被你打開,裡面的一切被你觀察到,就全部定型了。
  • 量子纏繞 | 振動頻率
    2012年諾貝爾物理獎,確定了量子纏結是存在的,光子密碼、量子醫學,均是根據量子纏結現象而發展出來的新科技,思念一個人、向媽祖祈求及頌經回向,都是量子纏結的現象,量子纏結將每一個人的心連繫在一起,沒有一個人被摒除在外。
  • 「煙霧纏繞的巨龍」:延遲選擇實驗
    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家認為,兩者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光既可以被視為粒子,也可以被視為波。光的這兩種不同特徵會在物理實驗中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它取決於光的哪一種性質在實驗中被測量。這種「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最基礎的原則之一。它挑戰著人類的常識認知:一種物質是否可以同時具有兩種相互衝突的性質?
  • 「量子雷達」的曙光,理解理論與現實
    關於量子雷達技術的討論都從被描述為光子的「纏繞對」開始,它們是兩個光子,每個光子都是可以處於可測量的物理性質(位置,動量,自旋,極化)的兩個量子態之一,但是每個粒子的狀態依賴於(相關)另一個的狀態,即使它們彼此分開。纏繞光子對通常通過稱為參數向下轉換的過程產生,其中雷射束穿過非線性晶體(通常是β硼酸鋇)。該方法用於在可見光範圍內產生纏繞光子對。
  • 「名家專欄」量子通訊突破 將成未來網路通訊主幹
    量子信息技術的挑戰一直都是如何將多個量子位元纏繞(entanglement)起來,纏繞指的是2個以上的量子位元經過交互作用而將其量子狀態連結起來,這些纏繞的量子位元狀態-即使相互之間的距離再遠-在量測其物理特性時會呈現特殊的相關性。
  • 這種猜想可能將實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大一統!
    而當物體被縮小到粒子層面時,牛頓力學基本上完全指望不上了,神奇的量子世界需要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黑洞——是相對論的產物。(千萬不要手賤去百度搜索關鍵字「黑洞」,你會被吸進去的!)量子纏繞——是量子力學的產物。號稱世間最鬼魅的事情,指的是兩個相互纏繞的粒子,無論隔得多遠,都能夠產生瞬間的聯繫。一個粒子的坍塌,另一個粒子會做出相應的動作,即便隔了一千萬萬萬光年,也能在一瞬間得到感應,連愛因斯坦都不願意相信它的存在,但卻已經被證實。
  • 神秘的量子力學現象—量子糾纏
    這是量子糾纏,量子糾纏似乎破壞了經典物理學的一些基本規則: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比光傳播得快,它只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科學家們無法解釋這些粒子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是蟲洞嗎?未知的維度?還是愛的力量?這些光子被傳送到了地面,在地面上的多次測試證實,衛星的粒子確實仍然纏繞在一起。現在科學家們嘗試新的實驗:將量子粒子從地面傳送到衛星上,再建立一個分銷渠道,允許每秒傳輸數上萬個光子糾纏對。如果實驗成功。那麼衛星就可以用於量子通信了。
  • 黑洞奇點的「量子糾纏」超乎想像
    物理學前行的方向時常變幻莫測,理論物理學在兩個非常遙遠的粒子之間建立了神奇的聯繫,然而,粒子之間在量子力學上的聯繫充滿奇異的色彩,沒有得到清晰的解釋。理論物理學家現在設想了更大膽的情形,兩個黑洞以穿越時空的「蟲洞」連接起來,蟲洞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它的物質實質在於黑洞之間產生了「量子糾纏」。理論物理學家獲得了前瞻性的洞察力,他們試圖將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調和起來,量子力學定義了量子糾纏概念,廣義相對論定義了蟲洞和黑洞概念,一部分理論物理學家認同兩者的關聯,另一部分理論物理學家認為,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只存在一種數學上的推導關係。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相輔相成還是水火不容,科學家:未來或將統一
    現在科學有兩大基本理論,第一個為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第二便是由N個人創立的量子理論。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牛頓力學已經可以勝任大多數的問題,但是在微觀世界來看牛頓力學僅僅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現象,此時量子力學便粉墨登場。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相對論的主要產物,他就是黑洞。
  • 金屬纏繞墊片製作工藝
    金屬纏繞墊片的製作工藝1、墊片主體由「V」型金屬帶與非金屬帶相互重疊聯繫纏繞而成。金屬帶與非金屬帶緊密結合、層次均勻,無折皺、空隙等現象。2、墊片主體初繞和終繞有3~4圈不填入非金屬帶,公稱通徑大於1500mm的墊片,其空圈數適當增加。
  • 金屬纏繞墊片類型-材質-特性
    金屬纏繞墊片的種類:(一)基本型金屬纏繞墊、(二)帶外環金屬纏繞墊(三)帶內環金屬纏繞墊(四)帶內外環金屬纏繞墊(五)換熱器用(帶筋)(六)異形金屬纏繞墊金屬纏繞墊片(基本型)採用優質SUS304、SUS316("V"形或"W"形) 金屬帶及其它合金材料與石墨、石棉、聚四氟乙烯、無石棉等軟性材料相互重疊螺旋纏繞而成,在開始及末端用點焊方式將金屬帶固定。
  • 量子糾纏記
    古希臘斯巴達人使用的密碼棒,也許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文字加密解密工具:把長帶子狀羊皮紙纏繞在圓木棒上,然後在上面寫字;解下羊皮紙後,上面只有雜亂無章的字符,只有再次以同樣的方式纏繞到同樣粗細的圓木棒上,才能看出所寫的內容。  保密和竊密,自始至終糾纏不已。為了保密,人類不得不在加密技術上不斷探索創新。
  • 一分鐘看懂量子力學 |當心理學遇到量子力學,就解釋一切心理問題
    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了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以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述。量子力學的發現實際是發現了宇宙萬物,所有物質的基本構成,這個構成的最小單位,就稱之為「量子」。也就是說我們能看見的看不見的一切都是量子構成的,並且可以用量子力學理論解釋除了廣義相對論引力以外所有物質間相互作用的關係。這以為著,量子力學揭開了宇宙萬物的構成和相互之間聯繫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