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最新思想實驗「惠勒的貓」

2020-10-12 孟君原創

1979年物理學家惠勒提出「延遲選擇思想實驗」,後來被不斷驗證。實驗過程如下圖:


雷射脈衝源從左下角發出光子,到達半鍍銀的反射鏡Bѕ1(作用是使光子有一半可能穿過了反射鏡BS1到達全反射鏡M2,一半可能被反射鏡BS1反射到達全反射鏡M1),兩個全反射鏡M1和M2把這兩部分的光子又交匯在一起。在終點D1、D2觀察光子飛來的方向,我們就可以確定光子究竟是沿著哪一條路徑飛來的。


如果在終點處也插入一塊半鍍銀的反射鏡Bѕ2,通過調整BS1-M1-Bѕ2和BS1-M2-Bѕ2兩個路徑的光子的相位,可以使這兩部分光子到達BS2時發生反相干涉,從而使光子在水平方向D1或者在豎直方向D2上「互相抵消」,最後只在豎直方向D2或者水平D1方向上輸出。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即使雷射脈衝源每次只發出一個光子,經過足夠長的時間,你還是可以看到同樣的幹涉結果:這說明一個光子每次到達Bѕ2時和自己發生了幹涉——按照量子力學的說法就是一個光子同時通過BS1-M1-Bѕ2和BS1-M2-Bѕ2兩條路逕到達Bѕ2後和自己發生幹涉。


但是,如果在終點處不放置半鍍銀的反射鏡BS2,雷射脈衝源每次只發出一個光子,則通過在終點觀察光子飛來的方向,我們每次卻只能看到光子從一個路徑飛來,或者沿水平方向,或者沿豎直方向。這說明,如果我們不在終點處放置半鍍銀的反射鏡BS2,光子就沿著某一條路徑而來,反之,它就同時經過兩條路徑而來。也就是說,我們的選擇決定了光子的「選擇」。


更神奇的現象!我們在光子已經通過了第一塊半鍍銀的反射鏡BS1,快到達終點(還沒到達)的時候,才把半鍍銀的反射鏡BS2放入終點處,結果會怎麼樣呢?


按正常邏輯,我們會認為光子通過了第一塊半鍍銀的反射鏡BS1後已經選擇了怎麼走,按前面的結果就是光子只沿著某一條路徑而來,應該不會再發生幹涉現象


然而,結果再次讓你感到驚訝:光子還是選擇了同時經過兩條路徑而來!


這說明了:我們現在的選擇(觀測行為)改變了光子過去的「選擇」。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決定它應該怎麼發生——無論是否事情的結果在邏輯上已經在一段時間以前被決定!


「惠勒的貓」——延遲實驗的升級版


我們在延遲思想實驗基礎上加入兩個新元素:受控發射的子彈和一隻活貓。

具體實驗方法:在實驗設備M1和M2處分別放置一個光子探測器(檢測光子通過的路徑),探測器連接一個無聲的子彈觸發裝置,子彈瞄準一隻活著的貓。貓和子彈觸發裝置被放在一個暗箱裡,只能在實驗結束後才能打開。如果光子沿著一條路徑來子彈就會被觸發殺死那隻貓,如果子彈沿著兩條路徑來子彈就不會觸發貓就能活下來。當我們讓光子通過第一塊半鍍銀的反光鏡BS1,快到達終點的時候,把半鍍銀的反射鏡BS2放入終點處,最終,貓是死是活?


按正常邏輯,光子通過第一塊半鍍銀的反射鏡BS1後(光從一個路徑而來),觸動了觸發裝置貓被射死。然而,最終結果光子是選擇了同時經過兩條路徑而來!貓應該活著!

因此,貓仿佛經歷了一場先死後生的過程。而且身體先前曾被子彈擊中,最後又完全沒有受傷的痕跡。它仿佛經歷了一次時間穿越和時光倒流。


惠勒的貓現實意義


微觀量子現象能否在宏觀宇宙中實現?


惠勒的貓體現了「延遲性選擇」的結果,即時間倒流現象。假如一樣適用於宏觀世界。那麼,我們可以利用「延遲選擇」的方法,使死去的人「復活」,改變歷史故事和歷史結局。

相關焦點

  • 現在改變過去 | 物理學家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9月份的《自然-光子學》封面文章發表了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挑戰「光是什麼」的傳統界限,並首次實驗觀察光子的波粒疊加態。在經典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中,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不能夠同時展現出來。李傳鋒研究組設計出一種量子實驗裝置,巧妙地利用光子的偏振比特作為輔助,使測量裝置處於量子疊加態,能同時探測光子的波動性與粒子性,從而實現了量子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 顛覆因果關係的量子延遲實驗
    量子延遲實驗緣起於量子力學中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 【量子物理】一個神奇的量子實驗--延遲實驗
    我們可以在事情發生後再來決定它應該怎樣發生!如果說我們是這齣好戲的導演的話,那麼我們的光子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這可以等電影拍完以後再由我們決定!雖然聽上去古怪,但這卻是哥本哈根派的一個正統推論!惠勒後來引玻爾的話說,「任何一種基本量子現象只在其被記錄之後才是一種現象」,我們是在光子上路之前還是途中來做出決定,這在量子實驗中是沒有區別的。
  • 思想實驗中的薛丁格貓是什麼?
    本文所描述的薛丁格貓就是一種經典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是一個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有時被描述為悖論(Paradox),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dinger)於1935年設計。這說明了他所看到的量子力學在日常事物中的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問題。
  •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究竟有多「反常」?
    很多量子現象與人類的一般認知大相逕庭,例如,不確定性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被同時測量出來。
  • 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原來是為了諷刺它的,量子之父看完都哭笑不得
    的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很難理解,主要原因是愛因斯坦建立的相對時空觀是對於伽利略、牛頓建立的絕對時空觀的徹底推翻,一時讓人難以接受,但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種理論比相對論還要令人難以接受的話,那麼它一定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玻爾曾經說:如果你不對量子理論而感到困惑,那麼你不一定不懂它,說起量子力學,那就不得不到量子力學中一個十分著名的思想實驗
  •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2.1愛恩斯坦的糾纏思想實驗在糾纏思想實驗中,愛因斯坦本來是想要基於局域性思想之上,表明量子力學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在相隔很遠的兩個不同地方的兩個粒子,不可能有瞬時的超距作用。不過,後來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驗證,證實了這種「糾纏」現象的存在。惠勒是提出驗證光子糾纏態實驗的第一人。1948年他指出,由正負電子對湮滅後所生成的一對光子應該具有兩個不同的偏振方向。不久後,吳健雄和薩科諾夫成功地實現了這個實驗,證實了惠勒的思想,生成了科學史上第一對互相「糾纏」的光子。
  • 「煙霧纏繞的巨龍」:量子力學與延遲選擇實驗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固體微結構國家實驗室、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馬小松教授課題組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團隊合作,第一次總結了近100年來量子延遲選擇實驗的發展歷程。
  • 薛丁格的貓是一個思想實驗,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薛丁格的貓是什麼?「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著名思想實驗,描述了如何將一隻活潑可愛的貓變成「生死疊加」狀態。雖然愛因斯坦與薛丁格都曾對量子力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對於玻爾主導的「哥本哈根解釋」一直持否定態度。但三次論戰,愛因斯坦都敗下陣來,無形中反而成就了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在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之後,作為愛因斯坦的嫡系大將的薛丁格憋了一個大招,就是「薛丁格貓」的思想實驗,繼續向玻爾一派宣戰。
  • 量子延遲實驗表明,未來發生事情可以改變過去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9月份的《自然-光子學》封面文章發表了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挑戰「光是什麼」的傳統界限,並首次實驗觀察光子的波粒疊加態。在經典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中,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不能夠同時展現出來。李傳鋒研究組設計出一種量子實驗裝置,巧妙地利用光子的偏振比特作為輔助,使測量裝置處於量子疊加態,能同時探測光子的波動性與粒子性,從而實現了量子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 讓薛丁格的貓跳舞起來 ——破解薛丁格的貓的思想實驗難題
    薛丁格的貓,大名鼎鼎,由來已久,爭論不休。但近來發現這個著名的反諷量子力學的思想實驗其實存在偷換概念的的錯誤,具體說明如下:一、對薛丁格的貓這一思想實驗的簡單解釋首先要說明一下這個實驗的產生原因。這個思想實驗其實是為了對電子雙縫實驗的哥本哈根解釋進行抨擊,將微觀的粒子狀態與宏觀上生物的死活現象聯繫在一起,從而把難以想像的微觀「疊加態」轉換到很直觀的宏觀生物的「死活」現象疊加態,進而令人感到「死活疊加態」的不可理喻,實現對量子力學中哥本哈根解釋的嘲諷和否定。薛丁格的貓這個著名實驗的具體內容眾說周知,簡單概括如下:由於原子有半衰期,在其半衰期內大量原子會有一半衰變,有另一半不衰變。
  • 對惠勒延遲實驗的一個猜測‖量子的實在性的拆分,及波粒二象性
    惠勒延遲實驗中,光子其實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實量子場」的方式同時通過了兩個路徑,並同時到達了兩個感光孔。但,問題出在了這裡,那就是如我們在雙縫實驗中所提到的那樣,相干場在到達後面的感光板時,有無數個點與感光板接觸,但究竟在那一個點處,此「實量子場」收縮凝聚成一個粒子,卻是隨機的。
  •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叫做惠勒延遲選擇實驗。這個實驗證明,「歷史」是可以被現在的行為影響的。那麼這個實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惠勒延遲選擇實驗1979年,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科學家惠勒提出的思想實驗,對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探討。實驗裝置並不複雜,概述而言,如下圖所示:首先光子發射器發射光子。
  • 惠勒延遲實驗窺探到的量子奧秘,真的打破了因果律嗎?
    昨晚寫了惠勒延遲實驗的問答,非物理專業的小夥伴表示沒看懂。好吧,看來寫作功底還不夠,那今天再試著更通俗化解釋一下吧。歡迎探討~■|啥是因果律?乍一看名詞挺高大上啊,實際就是說結果是由原因導致的,原因一定在結果之前發生。
  • 薛丁格為什麼會提出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竟是為了幫愛因斯坦吵架
    薛丁格為什麼會提出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當談論起薛丁格的貓之時想必各位小夥伴並不陌生,這是著名科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是用宏觀世界來描述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在量子理論發展的初期,著名的物理學及愛因斯坦和另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波爾正在爭論一個話題,那就是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 網友問:薛丁格的貓這個思想實驗,能在實際中完成嗎?
    「薛丁格的貓」是量子力學的一個思想實驗,實際可以做實驗,但是無法觀測到「貓死」和「活」的疊加;如果把貓換成其他微觀粒子,科學家是可以製備薛丁格貓態的,也有不少實驗室完成過類似的實驗。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在1935年提出的量子力學思想實驗,實驗內容:一個封閉盒子內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一段時間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會發生衰變,然後通過巧妙的物理裝置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從而貓活了下來。那麼問題在於,我們在沒有打開箱子前,貓是死的還是活的?
  • 現代量子力學的發現說明物質很難以獨立存在於觀測之外
    著名物理學家惠勒博士(John A. Wheeler,曾與波爾和愛因斯坦共同研究理論物理)提出的「延遲選擇思想實驗」(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已經被證實。這個思想實驗說明一個粒子在空間中走過的路徑竟然會由最後的觀測來決定,按理說客觀存在的粒子走過的路徑在觀測之前已經是客觀存在、不可更改的。至今物理學界對此也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意味著什麼?
    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在1979年的時候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思想實驗,後被稱為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又或者量子延遲選擇實驗。表面上看起來,惠勒延遲選擇實驗似乎說明了現在的行為會改變歷史所以從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提出至今,一直有人試圖對其進行解讀,有人認為這個思想實驗實際上是將兩個不相關的實驗組合在了一起,事實上增加與不增加鏡子是兩個獨立的實驗,不能夠組合在一起進行,將兩個實驗組合在一起,然後反向追溯實驗的過程,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錯誤的。
  • 圈量子引力理論的起源——惠勒-德維特方程
    不誇張地說,在21世紀,理論物理學家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到一個能夠融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新理論,或者叫量子引力理論。事實上,這項工作起始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但至今進展緩慢。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惠勒是較早對量子時空進行深入思考的物理學家,他敏銳地意識到,引力場的量子性質意味著在微小尺度上需要對廣義相對論的空間概念進行修正
  •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證明了什麼?「未來可以決定過去」?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證明了什麼?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得出了一個恐怖的結論「未來可以決定過去」。換句高逼格的話就是「我們選擇了這個宇宙,之後宇宙才創造了我們」。雙峰幹涉實驗:對於這個實驗大多數人都是熟知的,在高中的時候都接觸過這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