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惠勒延遲實驗的一個猜測‖量子的實在性的拆分,及波粒二象性

2020-12-03 寒冰借火

無論什麼時候發現電子,其整個的電荷都集中在很小的空間中,可見電子是粒子性的。這只是說明在我們以某種實驗工具做實驗發現電子時,它是粒子性的。這有可能只是我們在觀察其時,「實量子場」收縮凝聚而有了粒子性,這並不能代表在我們沒有觀察其時,也依然是粒子性的,我們沒有這種權利。

根據薛丁格方程,人們將瀰漫在某一區域的不同密度的電子云,解釋成在某一瞬間在某一個微小區域發現其的機率。對比,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機率表示我們用來觀測發現此電子的粒子與此「實量子場」在此處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在此處收縮凝聚成粒子的概率,而不是其本就是粒子,而我們在此處發現其的概率。也就是說,「實量子場」可以向四周擴散,表現出波動性,也可以收縮凝聚,而表現出粒子性?但這樣會出現一個困難,那就是收縮成粒子需要一段時間。

如果「實量子場」本身有質量,那麼其在空間中的運動無法以光速擴散,因為這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不想符合。但是,如果「實量子場」本身沒有質量,那麼其自然可以光速向四周擴散。只有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粒子性時,其才以某種方式而擁有了質量。從而,「實量子場」本身在空間中運動時,依然可以以光速擴散。

惠勒延遲實驗中,光子其實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實量子場」的方式同時通過了兩個路徑,並同時到達了兩個感光孔。

但,問題出在了這裡,那就是如我們在雙縫實驗中所提到的那樣,相干場在到達後面的感光板時,有無數個點與感光板接觸,但究竟在那一個點處,此「實量子場」收縮凝聚成一個粒子,卻是隨機的。

換做惠勒延遲實驗,就是雖然場同時到達了兩個感光孔,但此場究竟在那一個孔收縮凝聚成粒子,確實隨機的。表現在實驗中就是,只有一個粒子觀測設備測到了粒子。從而,給了人們一種錯覺,好像光子是以粒子的形式只通過了一個反光板。至於,在最後面加一個透鏡,光子似乎又像波一樣,同時通過了兩個反光鏡,甚至在實驗者認為光子以波的形式通過兩個反光板後,迅速撤掉最後一個透鏡,光子又以粒子狀態到達觀測儀器,從而被實驗者認為,好像後面的行為。影響了之前的光子歷史這種因果顛倒的錯誤認知。

這些行為,和雙縫實驗中光子的行為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光子只在有波幅或者場強大的地方隨機的收縮凝聚成粒子,而且同一個粒子只能在後面收縮凝聚成一個粒子。

僅此而已,西方的物理學家的物理公式及其實驗結果是正確的,但對於理論和實驗的物理解釋是錯誤的。正是由於這種錯誤的認知,才導致了因果顛倒、人擇原理、平行宇宙、生死疊加態、一個粒子同時通過了兩個孔等錯誤的認知,看上去高深莫測,其實已經把物理學帶入了歧途。

我們應該從西方量子物理學家,對量子世界的錯誤認知中徹底的扳正回來,對於西方的物理學家我們絕對不應該迷信,認為他們像神一樣,所說的一切都是絕對正確的。我們應該樹立自信,只要我們真正的閱讀過他們的著作,依然還是有困惑,這也許不是我們錯了,而是他們的理論本身就是有疏漏的。我們只有在嚴謹的基礎上,大膽懷疑這些被我們當做神一樣崇拜的物理學家的思想,我們才能有一天徹底的超越西方,讓我們成為科學的引領者。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實現對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新華社南京9月3日電(記者陳席元)我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能否實現對這種量子疊加狀態的操控?記者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相關成果2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我國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我國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2019-09-04 科技日報 金鳳 齊琦 【字體:20世紀在量子物理的建立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也是波,處于波與粒子的疊加態。  那麼,是否可以找到某些控制手段,讓單個光子按照需要僅表現為粒子,或者僅表現為波?由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的延遲選擇實驗顯示,一個外部的觀測者可以通過對實驗裝置中一個光學元件的操控,來主動選擇單個光子表現出波動性還是粒子性,甚至在光子進入實驗裝置之後再做選擇,選擇依然是有效的。
  • 我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南京9月3日電 (金鳳 通訊員齊琦)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發表了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經歷了幾個世紀。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日前成功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該項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延遲選擇實驗中實現量子波粒疊加的藝術圖。
  • 光的波粒二象性
    比如量子理論認為類似光子的粒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甚至是同時在無窮多的地方出現,就像波的行為一樣。這種被稱為「波粒二像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理論的基礎,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量子力學中一個真正的奧秘」。
  • 光到底是什麼嗎,波粒二象性可以同時出現!
    昨天,記者從中科大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首次實現了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製備出了光的波-粒疊加狀態,該研究豐富了人們對玻爾互補原理的理解。通俗來說,我國科學家對「光是什麼」這個古老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光」還真不好下定義「光是什麼?
  • 科學家首次「看」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在對微小粒子,如原子和光子的行為預測上,具有驚人的準確性,然而,這些預測非常違反直覺。比如,量子理論認為類似光子的粒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甚至是同時在無窮多的地方出現,就像波的行為一樣。這種被稱為「波粒二象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的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
  • 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相關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重新定義波粒二象性
    成果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經典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中,探測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的實驗裝置相互排斥,因此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不能夠同時展現出來。郭光燦院士團隊的李傳鋒博士及其同事設計出一種量子實驗裝置,巧妙地利用偏振比特的輔助來控制測量裝置,使得測量裝置處於探測波動性與探測粒子性的兩種對立狀態的量子疊加態上,從而實現了量子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該實驗排除了光子有自由意志的假設,首次觀測到了光的波動態與粒子態的量子疊加狀態。
  • 五分鐘量子力學、(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今天小編帶著各位小夥伴一起來學習一下五分鐘量子力學的第二章光的波粒二象性。我們今天不去探討波粒二象性帶來的哲學問題,這玩意一旦談起來不光是沒頭沒腦,更重要的是科學和神學各說各話無法得出爭論的結果,以後我會在專門的文章裡來跟大家探討。
  •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2019-09-09 中國科學報 唐鳳 溫才妃 【字體:大 中 小】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物理學院和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早期工作基礎上,開發了延遲選擇實驗的量子版本,即單個光子的粒子態和波動態處於相干疊加態。實現波—粒疊加狀態的關鍵是通過其他光子的量子態控制光子在粒子態和波動態之間的轉換。但是,這種「量子控制選擇」的方式,必須使控制單元與主實驗區距離足夠遠,才能保證彼此之間沒有相干性。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然而,很多人也對玻爾的理論持懷疑態度,其中不乏物理和量子力學權威和大家。例如,愛因斯坦就曾以「上帝不會擲骰子」的觀點來反駁玻爾。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庫代(Yves Couder)的團隊用矽油實現了波粒二象性的實體化,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導航波理論以及量子世界本質的重新思考。
  • 波粒二象性
    本號一直專注做高中物理知識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分享您的知識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 迄今最宏觀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獲得成功
    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所有對象都可以被看作同時具備波的特質及粒子的特質。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用陰陽的概念來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這意味著經典的有關「粒子」與「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範圍內的物理行為的能力。
  • 當代量子力學:最好少提「波粒二象性」
    在上篇文章裡,我們討論到,量子就是量子,不是所想像的是「波」是「粒」那樣簡單,波粒二象性並不代表量子的全部。這個觀點,確實對於經典量子力學來講,是一個難以接受的觀點。所以,上篇文章得到一些反對的意見。為此,寫這篇文章,算是對於是上篇文章意見與評論的統一答覆,作為上一篇文章的續篇。
  • 量子力學如何闡釋波粒二象性
    這是一個曾經爭執了上百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光是波,有人認為光是粒子。到了20世紀初,這兩種理論已經完全背道越走越遠,並且都各自堅信自己的理論才是唯一正確的。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大家決定用一個實驗來證明,即雙縫幹涉實驗。簡言之,就是在一塊板上開兩個距離適中的小縫,板的一邊是一個光子發射器,另一邊是一個感光屏。
  • 「煙霧纏繞的巨龍」:量子力學與延遲選擇實驗
    牛頓(Isaac Newton)曾斷言光是由粒子組成的;和他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光的本質是波動。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家認為,兩者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光既可以被視為粒子,也可以被視為波。光的這兩種不同特徵會在物理實驗中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它取決於光的哪一種性質在實驗中被測量。這種「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最基礎的原則之一。
  •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本次內容來自系列視頻課程「一說萬物:現代物理學百年漫談」第二講:現代物理學之光2.4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每期一個話題、一個概念,講述精巧、富有啟發性。來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吧!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定程度上是波,一定程度上是粒子。你可能對這個答案非常不滿意,但其實這就是答案!波粒二象性不是波粒「雙標」,可不是我想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就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
  • 波粒二象性——物質其實是矛盾體
    就像一個物體,不可能既是圓形又是方形。但在微觀世界,兩種看起相互矛盾的東西,卻可以同時呈現在一起。例如,在雙縫幹涉實驗中,光表現為波態;關掉其中的一個縫隙,光則表現為粒子態。雙縫幹涉實驗表明,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形態,也可以叫做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所有的微觀粒子或量子系統,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
  • 改「波粒二象性」為「波粒一象性」
    當然,也有人就簡單放過了這個問題,說,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你看,有的時候像粒子(展示光電效應的時候),有的時候像波(幹涉效應的時候)。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光既是粒子,也是波,任何時候都是!光子就是那個可以用波的數學來描述的粒子。其任何行為都可以「用波的數學來描述這個光的粒子」這個數學模型來計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