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明確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而不是為「我」而存在的呢?

2020-12-05 我談唯名論

「我」是每個人指稱自己時的一個簡稱,其外延指的就是張三李四王五等具體的人,沒有抽象的「我」這個對象。正像「樹」這個普遍概念實際指稱的只能是這一棵樹、哪一棵樹,並沒有抽象的樹這樣的東西一樣。

唯名論的認識使用「我」這個概念,巴克萊命題的實質就是:巴克萊眼中或意識中的月亮離不巴克萊的感覺,是巴克萊來感覺經驗的複合;李克萊眼中的月亮離不開李克萊的感覺經驗,是李克萊感覺的複合。巴克萊不看月亮時月亮在巴克萊眼中不存在了,但月亮依舊在看月亮的李克萊眼中存在。同樣,李克來的感覺經驗決定不了張克萊眼中的月亮是否存在,餘此類推,月亮的存在,不受任何個人感覺經驗的決定。

雖然巴克萊看月亮,月亮在他眼中存在;巴克萊不看月亮,月亮在他的感覺經驗中消失。巴克萊以食物的眼光看待甘蔗,甘蔗是香甜的食物,巴克萊以武器的眼光看待甘蔗,甘蔗是傷人的利器;巴克萊困了,天就黑了;巴克萊睡醒希望工作了,太陽就出來了;即使是白天,巴克萊閉上眼睛天也是黑的。好像世界是為「我」(巴克萊)而存在,因我目的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但是在其他人眼中,在自然眼中,在上帝眼中,卻不一定是這樣:甘蔗是甜的,它就是甜的,與你將它當不當食物沒有關係;太陽該出來的時候就要出來,與你工作不工作沒關係;月亮(世界同樣)的存在有其必然客觀的屬性。唯心主義者十分清楚他們觀點的荒謬性,只是他們的理論邏輯導致他們產生不可思議的結論。

仔細研究人們會發現,事物的存在及其特性是依靠相互作用顯現的。人以感覺器官作用於月亮,同月亮形成相互作用,產生「月亮存在」這一整體屬性。在這一觀察聯繫整體中,人的感覺或者說感官的作用確實是月亮是否存在的前提,這沒有錯。但人們不應該忘記,月亮本身也是這一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月亮,單靠人的視覺和視覺作用,產生不了「月亮存在」的整體屬性。

對於月亮的客觀存在而言,沒有「我」——巴克萊,還有「我」——李白、白居易等,還有一個一個其他的人,都可以與月亮建立起感覺經驗的聯繫,以證實月亮的存在。與之相反,外星人雖然早就在某個人或某些人眼睛中存在了,且有著固有的特性和活動規律。但是,因為沒有人與外星人建立起穩定規範可證實的聯繫與相互作用,所以時至今日外星人在主體間的存在,依舊像夢幻一樣虛無縹緲。

事物的屬性及其現象表現,以事物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為前提。只要相互作用存在,事物的整體特性——事物屬性和現象——就會顯現。雖然在事物與人的相互聯繫作用形成的觀察整體中,人的作用人的感官是前提,比如人看月亮、人推汽車、人摸棉花。但人與被觀察事物形成的聯繫作用整體中,人的作用或者人的感官,是可以被自然物和非人的作用替代的。

比如重量的感覺可以被秤替代,溫度的感覺可以被溫度計替代。人建立的相互作用整體可以被自然建立的相互作用整體替代:如月亮的存在屬性,可以通過月亮地球太陽的相互聯繫產生的整體屬性——日食——表現出來;可以通過大海和月亮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整體屬性——潮汐——表現出來。

說這個世界是因為我而存在,而不是客觀存在,這是以承認大「我」的存在為前提的。如果不存在大我,世界的客觀存在就是一個很容易證實的事情。

巴克萊閉上眼睛,他腳下的石頭的確不在他的眼睛中存在了,但石頭還在張三李四等其他人眼睛中存在。在上帝的眼中存在,在自然與自然力的眼睛中存在。不僅如此,石頭堅定不移的客觀性還會在其他的相互作用中,比如在巴克萊被石頭絆倒的相互作用中顯示出來。

相關焦點

  • 以客觀世界為前提是個巨大的謬誤,我們自己才是一切存在的前提!
    但對人來說,這個理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理論上的客觀沒有對象也沒有主人,因為誰也不可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因為客觀不允許有任何立場。我們只能站在人的立場上,一切存在都只能是對人來說的,因為我們無法不讓存在不以我們為前提,也就是說,不以人為前提的存在不存在。
  • 意識為什麼要修改客觀存在欺騙我們?
    這個案例證明這個疼痛不是來自於客觀現實,而是來自於意識裡面,所以才會讓患者覺得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地方發生疼痛。同時也證明了這個世界上一些我們認為客觀存在的東西,其實並非真實存在而是我們大腦自己生成的。這就很奇怪了,這就不是僅僅簡單的生存需要, 這裡有三種可能的解釋。第一個是,我們人類的意識,一開始就不是這個世界的產物,它是一個更高維度世界的產物在那個世界裡是由意識決定客觀存在的。
  • 駁傳統客觀存在論,論科學並非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
    這個定義無形中先驗的決定了一個「客觀存在」,這本身就並不科學,是一種哲學觀念,或者明確的說就是一種觀念類認知。科學的核心定義應該是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一種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再到工具化下的經驗類認知。科學與古老的經驗類認知以及生命對外部的應激感應是同源的,是生命對外界應激感應的高級階段。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不是競爭所致嗎?人心之善能撲滅現實的烽火硝煙嗎?一個理想的世界能建立在越來越劇烈的競爭之中嗎?那個理想的大同世界裡人就不再競爭了嗎?人不再競爭的理由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了嗎?當今世界貧富差距很大的地區的競爭烈度與財富的多少有關係嗎?人們相親相愛的理由是因為人的素質提高了嗎?人們平等和睦的條件是找到了良好的制度和管理了嗎?人間不再有邪惡是由於正義徹底勝利了、邪惡再不會發生了嗎?
  • 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世界到底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還是我們主觀意識建構出來的,至今沒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在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眼裡,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思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換言之,所有失去意識的世界,將成為一片虛無,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 時間存在嗎?鐘錶上的時間並不存在,鐘錶外的時間客觀存在
    早先,人類確定世界統一時間依靠的是天體的運行,比如地球繞行太陽一周被定為24小時,再以此來計算出一分鐘的長度以及一秒鐘的長度,而隨著科學的發展,現在世界同一時間的確定要比以前精確得多。現在使用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磁場下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定義為原子時秒。國際原子時的準確度可以達到每日數納秒。
  • 科學、哲學、客觀世界以什麼為前提?一切存在到底有沒有前提?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60)《存在的方式》存在以什麼方式存在?這不像是個問題,我們普遍認為,存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客觀的方式存在。理論上的客觀方式是種什麼方式我們並不知道,也無從知道,而我們知道並反覆證明的存在就是感知的方式,我們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認識存在的,對於生命及人,存在就是以感知方式存在的,我們只能認識和獲得感知的存在。科學就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證明感知的存在,我們再無其他方法來證明其他方式的存在,如果有其他方式的存在而與感知方式無關,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
  • 這個世界不是真實存在!
    我們這個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的出生、愛情、死亡都不是真實的,各種痛苦與歡樂都不是真實的……甚至,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全是一個虛幻的存在,一個虛擬的產物。難道我們所謂的「現實世界」,不過是上帝的虛擬?假如我們是「缸中之腦」也許有人要問,我們能真實觸摸世界上的堅硬物質,我們能互相擁抱、感受彼此的溫度,我們能哭會笑,難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嗎?那什麼才是真實的呢?其實,當我們身處自身世界時,無論我們有多少真實的感受,我們也永遠無法判斷這個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的,這是哲學領域的一個永恆的悖論。
  • 時間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
    時間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時間,有了時間我們就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的測量和計數也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那就是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我們所謂的「客觀世界」客觀嗎?
    以此為例,對其他事物也都可以這樣試著去尋找其決定性的特徵,我們會發現,事實上根本無法絕對地界定事物。,那麼在人的認識之外,是否有一個獨立的、客觀存在的世界呢?正如我們能把一堆零散的微粒看成堅實的物體,在同樣的分別念的作用下,我們也能從無中妄見各式各樣的顯現。就像眼睛疲勞時,能無由地在虛空中看見花紋。這空花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依妄心而顯現。所謂緣起,在更深刻的層面上,是指萬法以妄心而起現。
  • 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認為目之所及就是客觀世界,沒有意識到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人類主觀精神中的世界,但客觀世界因為自身規定永遠無法觸及. 認為任何萬物都是我們精神統攝中的萬物,要了解客觀世界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主觀精神是如何扭曲客觀本體的,但既往哲學從未說清精神的源頭,那也更說不清客觀世界的真實模樣. 第三個哲學階段是語義論。
  • 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我們是否應懷疑一切?哲學上的缸中腦
    世界上有絕對真理和絕對正確的事嗎?我想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在內心問過自己。筆者從真理的定義、絕對與相對的本質、世界的無限廣大及發展的無限性等方面駁斥了絕對真理論。筆者認為不存在絕對真理,真理都是相對的;堅持真理都是相對的,與堅持可知論、堅持客觀真理並不矛盾;真理都是相對的也不等於相對主義。世界如果沒有真理我們是否應懷疑一切?既然世界並沒有一條絕對的真理,那麼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懷疑一切否定一切?
  • 物質就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然認為多種多樣現象的共同本質就是物質,那麼我們撇開各種現象質的多樣性,就可以發現他們歸根到底有一點總是共同的,這就是他們都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事實。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森林、鳥蟲走獸等等,不管形態上如何千差萬別,卻並不像唯心主義者所說的乃是人們意識中的東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在人們意識之外獨立存在著的東西。根據這些現象的這些共同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物質就是脫離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 施一公:我的認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我甚至認為包括我們的電信號記錄的神經衝動電位,只是一個表象,不一定是學習記憶的本質。為什麼?因為我們確實是這樣一個生物人,是一堆原子構成的人在理解生命。我們在用我們的五官,就是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理解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不是客觀的呢,肯定不是客觀的。
  • 事實:讓意識內容與客觀存在相吻合
    很多的意識存在並不屬實,並不符合客觀實際,並不如實反應客觀存在。再次強調,你看的那些電視劇,或許並不符合實際,你對某個人的想像,或許並不符合這個人的真實內心想法和做法,你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或許並不符合自己的未來現實,你的所謂的方法,你認為能夠達成目標,或許並不能達成目標,會失敗。
  • 上帝是否存在於客觀世界?生命感觸:轉世輪迴的殘酷和時間駁論
    ;宏觀世界中有無數的天體,微觀世界也有無數的粒子;如果宇宙是更加廣闊世界的微觀世界的話,那麼這個世界的相對時間就會慢很多(假如天體的運行和碰撞對那個世界有意義)。是什麼造就了這些巧合呢?我猜想這是上帝定的規律,因為宇宙幾乎是完美的,除非真的有那麼穩定的規律。雖然能猜到上帝的存在,但卻無法從宇宙中找到上帝存在的蛛絲馬跡。        萬物自從誕生那一刻起就要一步步的走進死亡的深淵,人也是如此,一旦存在就必須面對死亡。人死後真的就擺脫所有的一切了嗎?
  • 存在就是被感知,那麼我感覺不到你,你就不存在?
    你看到這個標題,肯定會大吃一驚。按照我們普通人的觀點,就像一個蘋果,我就算看不見,摸不著,吃不到,也不會說它不存在。按照我們唯物主義思想來說,事物的客觀存在為第一,我們對於物質的存在的感官認識在後,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感覺判斷事物是否存在。
  • 如果我們用科學手段證明了上帝的存在,那將會如何呢?
    就是說有一個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他的聲音,也看不到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很難想像,老子是如何在兩千多年前就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道可以解釋為維持宇宙萬物運轉的規律,也可以認為是高緯度存在的一個創世程序。因為對於高維度世界科學無法解釋它的樣子,只是理論上的一種存在。
  • 量子力學並沒有否定客觀世界
    文章刊發(《科普時報》2018年1月5日第3版)之後,有讀者指出,文中提到宏觀世界不存在疊加態好像不妥,並且還舉例說超導就具有疊加態。 這位讀者提出的疑問,值得在這篇文章中先稍加解釋。 就物理理論而言,微觀量子世界和宏觀世界並不存在一條明確的邊界,而超導也的確具有疊加態。
  • 宇宙最終會毀滅,那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只要是個生命體,最終都會消亡,不管曾經的地位有多高還是擁有的財富有多少,都會逝去,那麼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只是在宇宙當中活一次嗎?世界的真相又是什麼?宇宙之外又是什麼?還是這一切都是個騙局?沒有宇宙?沒有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