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觀世界為前提是個巨大的謬誤,我們自己才是一切存在的前提!

2020-12-03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35)

存在的前提

從純理論看,存在沒有前提,存在只有客觀做前提。但對人來說,這個理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理論上的客觀沒有對象也沒有主人,因為誰也不可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因為客觀不允許有任何立場。我們只能站在人的立場上,一切存在都只能是對人來說的,因為我們無法不讓存在不以我們為前提,也就是說,不以人為前提的存在不存在。

我們為了杜絕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我們認識存在事物進行幹擾,我們就創造了一個沒有我們做前提的存在——客觀存在,同時也創造了客觀認識,我們認為用客觀認識去認識客觀存在,得到的就是與我們無關的客觀事實。這是一個讓人發笑的假設,因為進行這一切活動的前提就是「對人來說」的,客觀的前提就是人的我觀。人試圖作一個迷藏,把自己藏起來,結果藏起來的方法是用雙手遮住自己的眼睛,這個動作似曾相識,原來是我們一歲以前玩的遊戲,萬萬沒想到,這個遊戲被人玩大了,居然做到蒙住了整個人類的眼睛,讓人以為蒙住眼睛的手掌後面就是客觀世界,是跟我們的存在無關的世界。這個遊戲一歲以前做讓人好笑,一歲以後還做,而且做到現在,不但今人匪夷所思,還不能不讓人悲哀。

在對人來說的世界裡,人藏得住嗎?藏在哪裡?藏在所謂的客觀後面可能嗎?當我們把對人來說的客觀世界放在我們面前,我們真就以為這一切是與我們無關的存在?人一問,你是怎麼知道的?人一出聲就漏餡了,因為我們無法不出場,無法做到「不對人來說」。

不對人來說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人的感知以外永遠不會出現的事物,對於人有什麼意義?他們存在或不存在不會對我們有任何影響,因為它們永遠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感知中,能出現在感知中的事物必在感知範圍以內,受感知規則約束,必以人的感知為前提,也就是說,所有已存在的和將要存在的即可能存在的,必須以人的感知為前提,就是對人來說的存在,沒有任何的存在不是對人來說的,因為不對人來說的存在並不存在。

我們為什麼非常懼怕以人為前提的存在,因為我們不敢相信一切存在是以我們為前提的,我們從來沒有為作為前提做過任何思想準備,事實上,我們也承擔不了作為存在前提的責任,我們不敢為自己負責,這不是笑談,這就是人類今天的事實。但更為真實的事實是:無論如何把存在前提推給所謂的客觀和上帝都無濟於事,我們仍然在缺席的前提下執行著「對人來說」的認識模式,我們其實是沒有名義的實際前提。我們處在一個沒有前提的世界上,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前提,我們只不過做了被動的前提。

沒有前提世界的遊戲還能繼續玩下去嗎?以人類漫長的苦難為代價,以我們長時期愚昧的行為為表徵,以人們瀰漫開來的絕望為結果……要結束這個荒誕的遊戲其實很容易也極簡單,就是將藏在自己身後的自己亮出來,讓我們理直氣壯又名正言順地作為存在的前提。(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

相關焦點

  • 科學、哲學、客觀世界以什麼為前提?一切存在到底有沒有前提?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60)《存在的方式》存在以什麼方式存在?這不像是個問題,我們普遍認為,存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客觀的方式存在。理論上的客觀方式是種什麼方式我們並不知道,也無從知道,而我們知道並反覆證明的存在就是感知的方式,我們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認識存在的,對於生命及人,存在就是以感知方式存在的,我們只能認識和獲得感知的存在。科學就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證明感知的存在,我們再無其他方法來證明其他方式的存在,如果有其他方式的存在而與感知方式無關,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
  • 我們如何明確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而不是為「我」而存在的呢?
    「我」是每個人指稱自己時的一個簡稱,其外延指的就是張三李四王五等具體的人,沒有抽象的「我」這個對象。正像「樹」這個普遍概念實際指稱的只能是這一棵樹、哪一棵樹,並沒有抽象的樹這樣的東西一樣。好像世界是為「我」(巴克萊)而存在,因我目的需要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在其他人眼中,在自然眼中,在上帝眼中,卻不一定是這樣:甘蔗是甜的,它就是甜的,與你將它當不當食物沒有關係;太陽該出來的時候就要出來,與你工作不工作沒關係;月亮(世界同樣)的存在有其必然客觀的屬性。唯心主義者十分清楚他們觀點的荒謬性,只是他們的理論邏輯導致他們產生不可思議的結論。
  • 我們的思維謬誤
    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冀劍制所著的《可笑的思維謬誤:批判性思考與查錯神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讀者講解了常見的思維謬誤,並引入了「查錯神經」的概念。查錯神經指的是檢查錯誤思考與推理的敏感神經,其敏銳度越高,我們就越可能發現自己思維以及思維決定的行為的謬誤,為及時糾偏創造可能;與之同時,這也有助於我們在信息超載的世界,辨識事實、常識、推理、結論,儘可能地避免受到誤導和愚弄。書中介紹了常見的13種謬誤,對每一種謬誤的生成機製作了解析,並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答語等為例,進行了深入分析,還列出了大量的查錯訓練題目。
  • 思想的震撼: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維根斯坦說過,存在不是事物構成的,是由事實構成的。而我們習慣於在事實前面加上前提,叫「客觀事實」。客觀事實的意思是與認識主體不相關的事實存在,是獨立發生於認識主體之外的事實。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嗎?感知論認為:沒有,這是人們假設的一種存在狀態,純屬我們的主觀想像。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我們眼見為實的事實,經科學證明的事實,大家一致認可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
  • 思想曙光出現,問題世界即將消除一切問題!
    」我們認為自己是邏輯模式的發現者,其實我們更是邏輯模式的製造者,生存競爭邏輯模式就是我們製造的意識模式」。這又是一個我們很難想到的精彩判斷。從客觀唯物角度來看,我們認為我們發現了客觀存在的邏輯模式。而從感知論的角度來看,生存競爭邏輯模式是我們自己的糊塗選擇和創造。
  • 為什麼我們必須學點邏輯學?
    2確認事實事實的客觀存在有兩種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觀的,它們都存在於公眾領域,原則上可以為每個人所獲得。理解觀念的關鍵點永遠應該是它在外部世界的根源。要確認事實,我們必須繞過觀念,直觀外部世界。如果我們成功地為觀念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對應物,那我們就確認了一個事實。
  • 【學習時報】我們都有可笑的思維謬誤
    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冀劍制所著的《可笑的思維謬誤:批判性思考與查錯神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讀者講解了常見的思維謬誤,並引入了「查錯神經」的概念。查錯神經指的是檢查錯誤思考與推理的敏感神經,其敏銳度越高,我們就越可能發現自己思維以及思維決定的行為的謬誤,為及時糾偏創造可能;與之同時,這也有助於我們在信息超載的世界,辨識事實、常識、推理、結論,儘可能地避免受到誤導和愚弄。很多人對自己思維的正確性很自信,但這本書告訴我們,至少有13種謬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 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原標題: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的是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
  • 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通俗而言,邏輯思維,就是每個論斷,都要明確前提,審慎推理,反思結論,為的是判斷真假,辨別是非,反擊謬誤。以下 24 種邏輯謬誤,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當事人、法律法規和應用實踐中斡旋的法律人——可能是這個社會中最喜歡「講理」的群體,感觸估計會更深。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邏輯謬誤。第一條:稻草人你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你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
  • 「活在當下」的前提是什麼
    在日常的生活狀態中,無悲無喜、無憂無懼,仿佛超越了頭腦思維而存在,遇人遇事隨機而動、順勢而為,從不糾結,也不會有所期盼。不用刻意做事,也沒有想要去的別處,時間仿佛不存在,只是感到身心泰然,似乎能包容世間的一切。即使很忙碌地面對許多事務,但卻沒有壓力沉重的感覺,只是實事求是做好眼前的事,而不管結果如何。
  • 15種常見邏輯謬誤
    如:因為你沒有錢,所以她才不和你在一起。 此推論要成立要有4個前提:1、她會因為誰有錢就會跟誰在一起。2、世界上只有你有錢,或最有錢。3、她知道你有錢。4、她行為和想法保持一致,她是這樣想的就一定且必須這樣做。
  • 客觀真理只是假設,我們自身才是世界最終的真相
    人求真是在尋求不變的存在,人求真的目的是更有效更可靠地把握世界和把握自己,人求真更是一種主觀的願望。真是唯物主義邏輯的產物,唯物邏輯設定了事物獨立的自在的與人的認識無關的絕對的真實。人們完全認可了這個客觀真實的存在,於是,採用一切手段,調動一切智慧,人試圖一勞永逸地發現最終不變的真實和佔有這個真實。
  • 國際電聯秘書長:香港國安法為「定海神針」 發展前提是社會安定(圖)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國安法的通過和實施,是填補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法律漏洞的必要之舉,為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穩定、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將讓香港這顆「東方明珠」更加熠熠生輝。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電信聯盟是聯合國重要的專門機構之一,主要負責確立國際無線電和電信管理制度和標準。
  • 萬萬沒想到,生命與死亡是我們最大的誤會
    所以,縱觀既往的人類文明成果,我們早已經假定了生死的存在事實,生死的存在已經成了我們的無意識默認前提,我們早就不認為生死問題還是個問題,生死問題早就不在我們的感知關注範圍之內,我們只在關注生死是如何運行的。也就是說,對於生死問題,我們實際上是處於可怕的盲目之中,我們在一個盲目的前提之後,奮力前行,從來沒有發現過這個前提把我們引向了危險之境。
  • 只有一個原則和前提,卻關乎一生!
    個體不知道靈活應用抽象和概括,不知道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規範地使用這些抽象和概括。作為人類,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抽象和概括的世界中。我們用來命名和界定事物的所有詞彙都是心理概括活動的產物。可是正如語義學家所提醒我們的那樣:「牛1不是牛2也不是牛3」,每一個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獨特性。
  • 【收藏】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小紅犯了人身攻擊的謬誤。第七條:訴諸虛偽你不正面回應別人對你的批評,而是用批評別人作為你的回覆——「你不也曾經……」你想通過用批評回應批評的方式,免去你為自己辯護的責任。你通過這種方法來暗示對方是個虛偽的人。但是不管別人虛偽與否,你都只是在迴避別人對你的批評。
  • 2萬字深度|德魯克:理解人是理解其它一切的前提
    四年管理實踐告訴我:沒有「理解人」這個前提,管理不可能卓有成效,企業也不可能成功。在似是而非的理論充斥的當下,願我們一起安靜,順大道而緩行。推薦閱讀。感恩陳馴、王欣兩位先生,感恩鵬信諮詢,感恩恩師詹文明先生。你們在2016年給我的公司指的是條正道。感恩德魯克先生!
  • 《簡單的邏輯學》:做更有邏輯的人,從避免生活中的邏輯謬誤開始
    然而,了解和學習謬誤對於我們來說具有雙重意義:  當我們面對謬誤,首先保護我們自身不受影響。對謬誤的學習將使我們對正確推理產生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們對於謬誤更敏感,使我們可以更加堅定遵循正確的推理方式。
  • 山西路橋:董事會關於評估機構的獨立性、評估假設前提的合理性...
    山西路橋:董事會關於評估機構的獨立性、評估假設前提的合理性、評估方法與評估目的相關性以及評估定價公允性的說明山西路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 關於評估機構的獨立性、評估假設前提的合理性、評估方法與評估目的相關性以及評估定價公允性的說明 山西路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市公司」)擬發行股份購買山西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