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概括的科學思維知多少?只有一個原則和前提,卻關乎一生!

2020-12-03 創業家思享會

當我們稱某人是「女性」的時候,我們在她的特質中形成抽象,關注她和她同性別人共同的特徵。幾乎所有的詞都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抽象,抽象是我們人類特有的行為。因此,抽象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其中,形成抽象的過程就是概括。由於不同人形成合理準確概括的科學思維水平不同,這就造成人和人之間在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上的差別,進而造成了人生命運的差別。

概括的作用很簡單。沒有概括,我們就無法對事物做出解釋,對事情產生的原因我們可能就無法理解。我們會一直處於一個咪蒙狀態中,不能將事物聯繫起來。因為概括只是簡單地通過「抽象」詞語將我們不理解的事物與理解的事物進行類比。那麼又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誤用了抽象和概括呢?

誤用了抽象和概括的原因就是人們對抽象和概括理解得很少。大多數人並不懂得推理。沒有科學思維,個體不知道如何形成合理、有用的推理和概括。個體不知道靈活應用抽象和概括,不知道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規範地使用這些抽象和概括。

作為人類,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抽象和概括的世界中。我們用來命名和界定事物的所有詞彙都是心理概括活動的產物。可是正如語義學家所提醒我們的那樣:「牛1不是牛2也不是牛3」,每一個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獨特性。巴特勒主教用至理名言向我們陳述了這一道理:「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它不能成為其他事物」。

儘管事物存在獨特性,我們用來分類的詞彙卻忽略了事物的獨特性,僅將目光關注在事物的異同上。照此,我們在談話時頻頻使用的詞語如桌子、椅子、牛、烏鴉、人、詩歌、社會運動等都具有概括性。儘管我們能夠談論單個的桌子、影子、牛、烏鴉、人、詩歌和社會運動,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在以數不勝數的方式進行概括。我們概括性地談論所有令我們感興趣的事情:生死、愛恨、成敗、戰爭與和平。

概括之所以成為謬誤,要麼是根據太少見的例子達成了結論,要麼就是達成結論的例子不夠典型。例如,如果我們在羅馬旅遊時遇到了三個非常風趣的義大利人,我們不能就此推斷義大利人都是非常風趣幽默的。

一葉障目

但是,並不是根據少量事實做出的概括就是不可信的。例如,如果你赤手摸到一個熱爐子,這一次的經歷足以使你知道,「不要赤手摸熱爐子」。根據這少數的經驗,你也足以得到概括性的結論:「不要讓皮膚直接接觸過熱的物體。」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保證做出合理的概括呢?答案是我們需要足夠的證據作為前提來支持我們的概括。要概括的群體越複雜多樣,要做出合理正確的概括就越難。例如,做出關於青蛙的概括比做出關於家狗的概括要容易得多;同樣地,概括家養狗比概括人類要容易得多,因為人類的行為是多元化的。

以自己為例思考一下:

你出生在某個特定文化當中,生於特定時間的某個特定地點。把你養大的父母有著特定的信念。你與生俱來的特質和環境相互作用,影響你的成長過程。你和他人結成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主要是和你周圍的人)。你還會和有不同觀點、價值觀、遵從某一特定規範禁忌的人結成聯繫。正是因為這些影響,你成為一個複雜獨特的個體。因此,在概括自己時要小心謹慎,在概括他人時也一樣。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對人類進行概括。我們和他人有共同的特點。根據我們對人們心理的了解,我們能夠做出以下概括:

(1)了解心智潛力和局限對人們思維的發展是必要的。

(2) 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自我中心和種族中心的思維傾向。

(3) 大多數人不願去了解他們的社會限制和這種限制中的種族中心主義的影響。

著名的研究——米爾格拉姆實驗證實了人們服從權威的傾向。儘管權威無權懲罰人們,也沒有權力要求人們一定要服從可權威要求人們做「不道德」的事時,服從還是會發生。

另一著名的敵人鏡像研究表明了人們思維上的缺點和不足。互為敵人鏡像發生在兩個群體為同一目標產生衝突的時候,衝突的雙方都將優點歸於自己,缺點歸於對方,認為我們是「可靠的、熱愛和平的、可敬的和人道的」,對方是「邪惡的、好戰的和殘忍的」。

我們可以輕易地在每日新聞中找到這種現象的例子。這些新聞中充斥著對自身的積極報導和對對方的無情諷刺。自誇概括能夠迎合人們的自我,因此受到歡迎,也很容易被相信;類似地,出於同樣原因對對立群體進行消極概括也會受到歡迎。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不想面對自身的恐懼,也不想面對對立團體成員的不信任,所以,我們選擇忽視。阻礙我們心智發展的自我中心和社會中心思維是這一切內心糾結的根源。

我們應該注意,不要因識別出談話中的一個概括化例子就歡欣雀躍。我們應該清楚概括化只是交流基礎的一部分,它讓我們能夠通過思維方式來建構自身的概念。但概括解決不了對事物獨特性的認知,也不是事物本身。這就是使用概括的原則,非常值得每一個讀者的重視!

相關焦點

  • 「金字塔思維模型」成功的另一種說法,掌握了多少種不同的思維模型
    殊不知,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你本身,或表演的無趣,或內容的空洞,這一切幾乎都源於一個因素:缺乏金字塔思維模型。一、什麼是金字塔思維模型呢?為了讓他人能更容易地理解我們想要傳達的東西,我們在進行思考和表達的時候,也一定要遵循大腦理解事物的規律——呈現金字塔結構般有邏輯的表達。並且金字塔思維模型,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原則,一個偉大的方法論。
  • 科學思維遇見扶陽灸法【質能轉換】
    養成這種科學思維習慣,往往人就會變得很淡定,定能生慧,智慧就是這麼來的。因為,我們不僅關心一個結論,還會分析一下,看看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假設是什麼,這個前提假設經不經起推敲,這個得出結論依賴的前提是不是一個公理,至少是一個定理吧。    當然,如果給出結論的人說,我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假設,一個新的技術與產品。真正具有科學思維以後,反而會讓人變得更具包容心。
  • 陳根:腦機接口,一個關乎「人」的終極神話
    這當然是一個漫長的神話,但馬斯克以及更多腦機接口的突破技術卻似乎也呼應和強化這樣的想像,但在技術「無上限」的幻想前,我們先要回到最初的起點,去回答一個關乎技術需求的邊界和技術邏輯的極限的問題。
  • 生物學教學中構建認知模型對科學思維發展的作用
    科學思維的內涵《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道:科學思維是指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發展科學思維,如能夠基於生物學事實和證據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方法,探討、闡釋生命現象及規律。
  • 2021初中生物學習方法:思維方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生物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思維方法是思維能力的關鍵,所以思維方法在學習方法中佔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 2018年自考《科學思維方法論》練習題及答案
    2018年自考《科學思維方法論》練習題及答案名詞解釋1、外推法——是類此推理的特殊形式,是從一個小的特殊的領域推到一個大的一般領域,或者是從 一個已知的領域推測到一個相似未知的領域2、分析方法:是把客觀事物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要求,以便逐個加以研究的思維方法,其特點: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
  • 學會思維模型,過好這一生!
    他們的理想是希望通過學到更多知識,來幫助自己更快地成長,過上更好的生活,和焦慮說拜拜。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是很多人學了很多的知識,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構建起自己的思維模型。提到思維模型,我建議你一定要去讀一讀成甲老師的《好好思考》這本書。
  • 科學三大領域——思維科學
    我還說思維學作為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之上,上升到一切人類知識最高科學概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要通過一架橋梁,即 認識論。我又以為思維學中只有抽象思維研究得比較深,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邏輯學,而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還沒有認真研究,提不出什麼科學的學問。
  • 有沒有一個簡單的原則能夠解釋世界上的所有問題?| 物理學思維預告
    你可能在奇怪,為什麼混沌大學會開設物理學這門課?今天混沌君先來回答物理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職場人要學習物理學?這兩個核心問題。物理學是一個什麼樣的科學呢?物理學的目標就是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以及他是如何運作的。物理學有著它的價值原則和審美態度,追求世界的普遍性和簡潔性的規律。
  • 人生不過俯仰進退——「陰陽」思維與中國人的人生法則
    「陰陽」思維不僅使中國人作為一個群體缺少宗教精神和向外超越的衝動,而且還直接塑造了中國人的「處世之道」。在中國人眼裡,人生絕不是一條筆直的線條,更不是一馬平川的陽光大道,而是充滿了急流和暗礁,兇險無比。
  • 成年人學習能力的背後,最終是思維能力的問題
    學習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學什麼,目標思維確定了大致的方向,而框架思維則將方向和目標拆分成具體可以學習的內容。掌握任何一個複雜的主題、問題通常都需要去了解、學習多個維度的內容,這些維度就構成了學習框架。
  • 努力掌握和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方式
    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十分重視並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著重強調了辯證思維、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等。這些科學思維方式具有內在聯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有利於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有力思想武器。
  • 《軍事課千問》什麼是「求之於勢」「擇人任勢」的中心思維原則?
    由於指揮員戰略思維的問題比較廣泛,因而戰略思維活動容易偏離戰略思維的重心。如何科學解決這一問題呢?孫子提出的「求之於勢」「擇人任勢」的重心思維原則,對於指揮員把握戰略思維的重心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這個原則,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為個問題。首先,孫子提出了「求之於勢」這一戰略思維重心觀。
  • 賈文毓:知「常」達「變」與常規科學研究
    在其看來,「常規科學」是指嚴格根據一種或多種已有科學成就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並且某一科學共同體承認這些科學成就是一定時期內進一步開展科研活動的基礎。 常規科學研究,是一個知「常」—達「變」的過程。常,用庫恩的話說,乃為「規範」。他認為,在科學研究中,某些被公認的範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統統在內的範例——為某一種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
  • 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原則》讀後感
    這本書分享了達利歐自己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的原則,可以說是他的成功學。大大小小的原則有上百條,濃縮了他一生的人生智慧和管理經驗。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意義是啟發理性思考,根據我們的現實情況,應該建立自己的原則!書中的核心觀點是用絕對理性來認識世界,指導行動。
  • 你的思維方式,也許還在學生時代
    所謂「零維」的思考方式就是:點狀思維。就是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知識點並沒有發生「連接」,而是像一個一個孤島一樣,單獨的存在於你的大腦之中…可所有的學習和思考,不應該都是連接產生的嗎? 註:關於這點,我們在第15課《如何提高思考能力》中已經講過,這是我們大腦學習和思考的基本方式。
  • 道理我都懂,可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來,強者思維,了解一下
    但是呢,這個價值必須是可以被人「利用」的,你只有具備了可以被人利用的機制,才有足夠的資本去拒絕別人。大家聽說過「獅子和貓」的故事嗎?話說,森林裡有一頭兇猛異常的獅子,卻被一隻老鼠戲弄,老鼠每天晚上都會悄悄地爬到獅子頭上去啃咬,而獅子對老鼠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一隻貓鼓起勇氣毛遂自薦,說它可以驅趕老鼠,但是前提條件就是,讓獅子不能吃了它。
  • 批判性思維修煉書籍2-《批判性思維工具》
    我讀過的第二本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書是《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的作者是理察·保羅和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的核心內容,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要成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就需要將9個思維標準,應用到8個思維元素中,發展出特定的7個思維特質,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名高級的思考者,甚至是完善的思考者。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總結。
  • 科學開創者晚年痴迷鍊金術?牛頓矛盾而短暫的一生西瓜視頻解密
    牛頓這個人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因為我們的初中和大學都是在他的"陰霾"下度過。從初中的力學三大定律再到大學時候的微積分,牛頓這個人給我們的學習生涯造成了太多的困擾,但這也在側面表明了牛頓這個人腦力的發達和在科學史上非凡的成就。一般我們了解到的牛頓就只是那個書本上的教科書式的形象,那真實的牛頓你又了解多少呢?
  • 九年級上冊化學知識,7張思維導圖全概括,升初三學生提前掌握
    九年級上冊化學知識,7張思維導圖全概括,升初三學生提前掌握化學是門知識點非常寬泛的學科,不僅元素很多,而且化學方程式、化學實驗等等都很多。它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