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指揮員要思考的問題非常多,例如要明辨敵我軍事力量的強弱虛實,要追求戰爭效益,要靈活變換戰略戰術,等等。由於指揮員戰略思維的問題比較廣泛,因而戰略思維活動容易偏離戰略思維的重心。如何科學解決這一問題呢?孫子提出的「求之於勢」「擇人任勢」的重心思維原則,對於指揮員把握戰略思維的重心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這個原則,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為個問題。
首先,孫子提出了「求之於勢」這一戰略思維重心觀。在《勢篇》中,孫子提出的「分數」「形名」「奇正」「虛實」四個平行觀念,「四者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是軍隊戰鬥力形成並得到充分發揮的關鍵環節。」 孫子認為,將帥用兵作戰必須掌握這四個環節。而在本篇中,孫子重點論述了「奇正」用兵藝術問題,其「戰勢」「任勢」之論,反映了孫子的戰略思維重心觀。
孫子強調的「戰勢」是什麼呢?指的是奇正戰術,孫子在《勢篇》中明確指出:「戰勢不過奇正。」但為什麼「戰勢」是將帥戰略思維的重心呢?因為孫子認為,有了先勝的實力(「形」),還未真正決定勝負,要把勝利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需要將帥正確運用軍事實力,即「形」要靠有利的「勢」才能發揮出來並取得勝利。這種有利的「勢」的作用,孫子將其比喻為:「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即善於指揮的將帥,對部隊要作恰當的部署,讓部隊像激水一樣具有漂石的強大「勢能」,讓部隊像猛禽一擊就能毀折地面上的小動物一樣具有精確的打擊距離,「勢險始能儲蓄大量勢能,節短始能轉變為適當的動量」。將帥創造了部隊的這種「勢」,就有了勝利的基礎。因此,孫子認為:「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善於指揮部隊作戰的將帥,必須在戰前把部隊部署到有利位置,形成如張滿待發之弩那樣的險勢,而投入戰鬥時,則要如同扣動扳機那樣對敵發起短距離攻擊,使敵智不及謀,勇不及斷,迅速被消滅。可見,在孫子看來,因「勢」而用「形」,確為將帥戰略思維的重心,是作戰指揮謀劃的關鍵環節。所以將帥善於把握重心,這是戰略思維的重要方法,抓住了重心,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即所謂「綱舉而目張」。
其次,孫子提出了「求之於勢」的具體方法。了解「勢」的作用,懂得需要創造什麼樣的「勢」才能制勝還不夠,將帥還要善於「求之於勢」。換句話說,善於「求之於勢」,這是指揮部隊作戰的將帥戰略思維重心中更為關鍵的環節。吳如嵩先生的《孫子兵法新說》一書中說:「『勢』是一個泛概念,它可以在三個層面上使用:一是戰略態勢,二是戰役布勢,三是戰術位勢」。所以我認為,將帥戰略思維的重中之重,就在於要善於創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優勢的戰役布勢和險峻的戰術銳勢,並積極利用「勢」而取勝。
至於將帥如何「求之於勢」,孫子在《計篇》中強調將帥要通過主觀努力,使自己在道、天、地、將、法等方面對敵形成戰略上的綜合優勢,這是將帥獲得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和前提。而戰役戰術層面的「任勢」問題,是孫子《勢篇》中重點討論的問題,也是孫子奇正用兵藝術的核心。孫子主要強調了以下方法:
一是要示敵以混亂。即所謂:「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故意讓敵方看到我方旌旗紛紛,人馬紜紜,但在混亂中要使自己的軍隊作戰不亂。要讓敵方看到我方渾渾沌沌,迷迷濛蒙,卻要部署嚴密而不可被打敗;二是要製造假象。即所謂:「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我方有嚴密的組織、具有勇敢的素質、擁有強大的兵力,卻要故意示敵以混亂、示敵以怯懦、示敵以弱小;三是要主動調動和打擊敵人。即所謂:「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以假象迷惑敵人,用小利誘惑敵人,再集以重兵伺機打擊敵人。這些就是孫子在《勢篇》中提出的「求之於勢」或「任勢」的方法。指揮員軍事戰略思維的重心,始終要放在「求之於勢」上,如果戰略思維的重心偏離了這個重心,戰略決策和作戰方法就會出現失誤。
再次,孫子提出了「擇人任勢」的原則。通過上面兩個方面的分析,同學們知道,將帥戰略思維的重心在於「求之於勢」,即將帥要善於借勢、用勢和造勢。但並不是所有的將帥都善於「任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難道要怪自己的將領無能嗎?難道要怪敵人太狡猾嗎?都不能。因為這樣,必然都是失敗之道。所以孫子在《勢篇》中進一步提出:「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意思是說,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總是要去創造有利的態勢,而不要苛求於部屬,因此,能夠選擇良將去造成有利的態勢。孫子的這一觀點,我認為是強調將領一方面要善於造勢和用勢,另一方面,強調部屬也要善於造勢和用勢,但同時,卻不能苛求於部屬,如果部屬沒有這方面的才能,那就應當重新選擇適合的將領。我們不要看輕了孫子的「擇人任勢」的觀點。毛澤東說,領導的任務有兩個,一是制定決策,二是選用幹部。毛澤東的觀點和孫子「擇人任勢」的觀點,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上面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說,孫子在《勢篇》中提出的「求之於勢」「擇人任勢」的重心思維原則,為將帥的戰略思維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原則,有助於我們確立科學的戰略思維重心觀,構建和形成遵常、通變的科學戰略思維方式。今天我們學習孫子的「求之於勢」「擇人任勢」的重心思維原則,一方面自己要把戰略思維的重心放在「求之於勢」上,另一方面,也要善於發現和使用良將,讓他們充分發揮借勢、造勢和用勢的戰略思維能力。
我給同學們舉一個漢武帝用衛青、霍去病平定匈奴的例子來幫助大家深入理解孫子提出的「求之於勢」「擇人任勢」的重心思維原則。
漢朝初期,經濟凋敝,當時北方強大的匈奴時常侵犯漢朝邊郡,漢朝無力平定匈奴,於是採取了和親政策。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60年的經營,史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出現了「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的繁榮局面。於是漢武帝變以往對匈奴被動防禦的策略為積極反擊的策略。公元前133年夏,西漢派出30萬大軍,由護國將軍韓安國為總指揮,分兵兩路,於馬邑即今山西朔縣附近的山谷中設伏,誘殲匈奴。但由於匈奴單于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在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單于帶領10萬大軍迅速撤退。設伏的名將李廣和公孫賀行動遲緩,失去戰機。負責截擊的王恢、李息聞知匈奴兵多勢眾,也未敢按照原計劃截擊匈奴大軍。於是漢武帝的「馬邑之謀」失敗了。「馬邑之謀」失敗後,漢朝與匈奴公開決裂,和親政策也從此告終,西漢與匈奴雙方進入了長期的交戰時期。「馬邑之謀」之所以失敗,表面上看是一個小小的意外所導致,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卻從馬邑事件中深刻認識到,原有的將領們老成持重有餘,主動進取不足,已經不適應戰爭的需要了。他認為:「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取得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必須提拔後起之秀。
漢武帝重用的後起之秀有哪些人呢?首先就是衛青。同學們知道,衛青是西漢名將,但是衛青出身卑微,少年時曾為人家奴。後來因為他的姐姐受到漢武帝寵愛,衛青才被召入宮中為官。但漢武帝發現年輕的衛青「善騎射,材力絕人」,便於公元前129年毅然拜衛青為車騎將軍,從此年輕的衛青成了漢軍反擊匈奴的主將。衛青的特點是治軍嚴明,善於運用騎兵作戰,指揮果斷,戰術靈活,其疾如風,所以衛青連年徵戰,戰功赫赫,封為長平侯,官至大司馬。漢武帝重用的第二個年輕將領就是霍去病。同學們知道,霍去病也是西漢名將,他是衛青的外甥,18歲時就被漢武帝看中,要他隨衛青出徵匈奴。霍去病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霍去病多次率兵出擊匈奴,徵程萬裡,共斬俘匈奴大軍十餘萬人,為漢朝鞏固邊境和開疆拓土,也立下了赫赫戰功。霍去病雖然年僅23歲時因病去世,但卻成為我國古代史上最年輕的軍事活動家,被漢武帝破格封為冠軍侯,也官至大司馬,是西漢僅次於大將軍衛青的青年統帥。
這個例子給我們什麼啟示呢?我認為,漢武帝能夠在敵強我弱、被動挨打的情況下打敗匈奴,使漢朝空前強大起來,根本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漢武帝善於「擇人任勢」,是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二是衛青與霍去病有傑出的軍事才能,是漢武帝軍事將領中最出類拔萃的人物。君主善於「擇人任勢」,將領善於「求之於勢」,這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對於企業管理和商戰來說,最重要的制勝之道也是「求之於勢」和「擇人任勢」。企業家必須善於把自己戰略思維的重心放在「求之於勢」和「擇人任勢」上。
同學們知道,不管是外國企業進軍中國,還是中國企業進軍海外,都必須採取「本土化」戰略。「本土化」戰略的實質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要讓目標國的人認同你的人、認同你的文化、認同你的產品。如何實現這個「三個認同」目標呢?關鍵就在於企業家要遵循「求之於勢」和「擇人任勢」的戰略思維重心原則,鑄造一支「本土化」的管理人才隊伍、「本土化」的技術人才隊伍和「本土化」的銷售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