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故事告訴我們,高明的領導都擅長這招:擇人任勢
第一個故事。
南唐還沒被北宋滅國的時候,後主李煜派大臣徐鉉出使。徐鉉文化高、嘴皮子利索,把北宋的大臣一個個的都貶損得說不出話來,搞得宋朝皇帝趙匡胤很沒面子。後來趙匡胤乾脆派了個不識字的人去,任憑徐鉉說的口沫橫飛,那村夫始終毫無表情,因為他根本就聽不懂徐鉉在說什麼。徐鉉說的口乾舌燥,就像拳頭打在了棉花上,自討沒趣,心煩意亂,乾脆閉口不言。
第二個故事。
某次出行,孔子在路上休息時,駕車的馬掙脫韁繩啃食了農夫的莊稼,農夫很生氣,抓住馬給關起來。孔子的徒弟子貢去索要,放下架子和顏悅色的講道理,懇求農夫還馬,卻沒想到農夫根本不理會他。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話去說服他,就跟用草料去誘惑狗,用骨頭去誘惑羊,根本起不到作用。」於是孔子派遣馬夫去要馬。馬夫對農夫說:「您可能沒有去過我們那,但您也知道,您的莊稼長得跟我們那的差不多。我的馬兒怎麼能分清您的莊稼不能偷吃呢?」農夫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歸還了馬。
這兩個故事,讓我想起《孫子兵法》的兩句話。
孫子云:能因敵之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云: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因敵制勝,就是所謂的「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根據敵人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人用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趙匡胤找不識字的人去對付博學鴻儒,正是因為他不識字,可以不用思考徐鉉的邏輯辭令,不會被帶到彎彎繞裡。
孔子讓馬夫去跟農夫商量,正是因為馬夫跟農夫屬於同一階層的,有共同話語;不是馬夫的話比子貢更有說服力,而是馬夫的身份比子貢更有說服力。
擇人任勢,就是因敵制勝。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人去解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就是領導藝術。
想要做到「擇人任勢」,需要兩大智慧:第一是,識人之智;第二是,識勢之智。做領導,你得先摸清自己手下的人,這個能幹什麼,那個能幹什麼,有沒有雞鳴狗盜之徒可行竊,有沒有經天緯地之才可柱國。搞清楚自己有多少資源,有多大能耐,然後你才可能正確的調兵遣將。
然後,碰到問題一定要下勁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關鍵在哪,然後再下手。不能解決問題,往往在於對問題的認識不夠清楚。本來是肚子餓了,吃頓飽飯就能解決問題,但你卻誤以為自己渴了,就算喝兩噸水也無濟於事。
認清了問題,看清「勢」,然後再看自己手下是否有相應的人才,用貓去抓老鼠,用狗看家護院。趙匡胤和孔子都是用人高手。
當然,說到底,考驗的還是領導對問題的認識分析能力,對人才的認識分析能力,修為不夠,光是知道這兩句「因敵制勝」、「擇人任勢」,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