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古往今來都是雙方或者是多方之間進行博弈和較量的場所,但是由於一場戰爭是有害的,所以無論是哪一方都想要在戰爭中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最終的勝利。因為支撐一場戰爭的背後往往都是國家的財力和人力,戰爭的時間拖得越久,國家的損耗就是越來越大。免得到時候戰爭沒有打贏,還嚴重的傷害了國家的根基,那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在戰場上為了能夠「兵貴神速」,以及以最小的代價換取自身最大的利益,領兵的將帥往往都會用「奇正之術」來打敗敵人獲得勝利。

孫子在《孫子兵法》之《兵勢篇》中的最後說道:「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其中蘊含了另一種在戰場上的作戰方式,教會了世人除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兵貴神速」之外的智慧。

孫子說:「在戰場上善於調動敵軍的人,都會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亦真亦假的軍情,然後就會導致敵人按照其所展現出來的情報進行判斷或者跟從;或者可以給敵軍一點實際上的利益作為誘餌,誘惑敵軍趨利而來,從而受到我方的調動。但是要注意在使用這兩種方法的同時,一方面要巧妙使用這兩種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嚴陣以待。所以說善戰者都能夠追求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勢」,在指揮軍隊作戰的時候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一樣。

眾所周知木頭和石頭在地勢平坦地面上會靜止不動,但是一旦將其放在陡峭和有斜坡的道路上,它們就會隨之滾動。就像是形狀是方形的事物就會靜止不懂,圓形的事物更容易滾動的道理一樣。所以那些在戰場上在軍事上頗有造詣的將帥都能夠為自己早就「勢」,就像是形狀是圓形的石頭能夠從十分陡峭的坡上來勢洶洶地滾下來一樣。而對於「勢」的形成,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在平時的生活中就對自己手下的士兵勤加操練,保證士兵都能夠訓練有素,教育得當。第二、在戰場上要先掌握敵人的實際情況,找出敵人的弱點和漏洞,然後施以誘餌使得敵人進入我們事先準備好的情形之中,這便是創造出來的「勢」。這樣才能夠在一場戰爭中,掌握主動權,並且能夠有更大的把握獲得最終的勝利。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曹操,就曾擇人而任勢,從而守住了合肥。在公元214年的時候,曹操南徵孫權並未成功,於是留下了張遼,李典和樂進等人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明年,等到了合適的時機時,張遼等人打開了曹操留下的信件,寫道:

「若孫權至,張、李二將出戰,樂將軍守護,勿得與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不要出戰。)」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就是因為他了解張遼、李典和樂進等三個人各自所擁有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再分別授予他們制敵的良計,最終獲得了勝利。由此可見曹操在軍事上的智慧和造詣,能夠能夠做到充分了解自己手下的特點和能力,以及能夠了解敵人孫權的情況,做到掌控大局和做出相對應的謀略,最後成功守住了合肥。戰場上的局勢永遠是瞬息萬變的,只有善於用兵之道的將帥才能夠在一場戰爭中做到隨機應變,從而做到真正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