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研究軍事的,也不是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但是對中華文化的經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和長時間的學習,也略略有些心得和體會。因為現在研究孫子兵法非常熱門,國內熱,國外也熱,美國更熱,所以就以《孫子兵法》為例來談談對於經典的解讀方法和體會,以期拋磚引玉。
《孫子兵法》是一部什麼書?是一部兵書。有什麼作用?指導戰爭。誰讀懂了孫子兵法?中國人。
如果是這樣回答,其實只是答對了一半,或者答對的程度還不夠一半。為什麼?因為對中華文化與中華智慧還不大了解或者了解不夠。
那麼如何才能破譯中華文化與中華智慧的密碼呢?
第一個條件是破譯漢字密碼。
第二個條件是破譯想像力的密碼。
第三個條件是與古人對話。
第四個條件是站在中華文化與中華智慧的整體,即出入儒、道、佛、兵、法等,來審視和再現孫子兵法的大智慧。
孫子的核心思想是「全」。有「兵不頓而利可全」。「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名句。這已經被人們解讀得非常透徹了。
我們看這個「全」字。「人」在「王」上為「全」。所蘊含的意思是豐富而深刻的。
如何在競爭或戰爭中取勝呢?最主要是做到「全」,就是「人」在「王」之上。中國古代戰爭是帝王和將軍所導演的,將士和百姓都是戰爭的工具而已。誰不知道戰爭的實質是讓一部分將士前去犧牲呢?而這個世界上有誰願意前去送死呢?但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將百姓的利益和將士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或至關重要的位置。將戰爭的成敗得失與百姓和將士的利益聯繫在一起,那麼戰爭就勝利在望了。這是從自己這一方來說的。
王者是一定要高舉人的旗幟的,將戰勝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終極的目的。這在對待敵人和敵方百姓上表現得尤其突出。
凡是王者用兵,即使是對敵人,也是懷有仁愛之心的,一方面要兵不厭詐,戰而勝之,一方面決不能大開殺戒,濫殺無辜,對於敵方投降的將士和無辜的平民百姓,也要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