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裡斯本9月14日電題:從中葡航海家看東西方兵家文化
作者 韓勝寶 於建華
走進葡萄牙航海博物館,令記者百感交集。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引發了西方的掠奪夢;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發現了印度,並從印度帶回大量的絲綢、香料和象牙;1519年到1522年,麥哲倫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環繞世界的航行同時,推行殖民主義的統治,在戰爭中被砍死;15世紀是海權時代的黃金時期,亨利王子為了奴隸及財富進軍非洲大陸……
海上稱霸也從此開始。15、16世紀,葡萄牙在非、亞、美洲建立大量殖民地,成為海上強國。一時之間,整個東方的海上貿易成了葡萄牙一家獨霸的天下。紅木、咖啡、黃金和鑽石也從世界的另一端源源不絕地運抵裡斯本,葡萄牙得以恣意享受由美洲和非洲殖民地聚斂而來的財富。
葡萄牙這個人口僅150萬的小國,卻編織如此巨大的一張海上交通網絡,覆蓋如此廣闊的領域,在東方過度擴張,沒有相應的人力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許多青年死於前往東方的戰爭和沉船中,青壯年人口銳減,戰爭中積累起的財富並沒有投入到工業發展中。葡萄牙在海上霸權的爭奪中很快分崩離析,走向衰落,海上帝國的大旗就此落下。
記者來到以大航海家在此啟航著稱裡斯本港口,象徵性標誌是在太加斯河上裝修華麗的貝倫塔。當年航海所運回的黃金、白銀、寶石、絲綢、香料、珍奇植物和諸如活犀牛等動物,都在這座瞭望塔附近卸下船來,堆滿了廣場。而如今瞭望塔周邊及廣場一片空曠,失卻了昔日的繁華,阿法瑪老街區當年的黃金時代正在褪色。
《葡華報》社長詹亮感嘆說,如今,葡萄牙債務危機成世界關注的熱點,是後金融危機裡的新一波巨浪,這個巨浪掀翻了葡萄牙蘇格拉底政府,直接影響到歐元區的經濟走向。從葡萄牙經濟日趨惡化這點情況來看,更不能用「後金融危機」來一言蔽之。葡萄牙後金融危機必將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真是「後」會無期。
此間學者坦言,葡萄牙海上稱霸,四處遠徵,擁有大量殖民地,獲得了巨大的財富,當時的財力舉世無雙。但自各殖民地相繼獨立後,這方面優勢已日漸消失。公元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將最後一個殖民地——澳門交還中國,結束442年的統治。
而當亨利王子駕著幾艘小型帆船在海上探險時,「海上巨人」鄭和早在10年前就出動百餘艘「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的巨輪航行在海洋上。美國學者路易斯·麗瓦塞斯評論說,「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相匹敵的」。
鄭和這支所向無敵的艦隊被舉世公認為「和平使者」,在長達28年7下西洋期間,先後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佔別國一寸土地掠他人一分財富。鄭和在他的記錄中寫下,「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一視同仁」,表明了鄭和下西洋的目標是以德睦鄰,四海一家,共享太平。
鄭和艦隊帶出去的不是鴉片,不是槍炮,而是中國的瓷器、絲綢、銅器和當時中國的先進文化及科學技術,也帶去了中華文明;換回來的是當地的土特產,而不是掠奪回的珠寶,體現了泱泱大國的風範,在浩瀚的海洋上鑄就了華夏的「藍色文明」。
鄭和下西洋,開啟了和平的道路,播撒了友誼和文明的種子。這種友好的國際交流模式,在國際關係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先例。它充分表明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優秀傳統。鄭和的和平之舟沿途受到各國人民的熱情歡迎,其中一些國家的人民至今仍在紀念鄭和。如今,同是航海強國的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正在「和平崛起」。
從中葡海航家對待海洋的認識,可以看出東西方兵家文化的差異: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東方兵法,其核心思想是追求和平、謀取發展,主張儘量抑制戰爭,降低災難發生;而以《戰爭論》為代表的西方兵法,一味主張靠武力徵服,暴力解決爭端。這種完全依賴戰爭和暴力獲勝的西方兵法,與孫子倡導的「調和與平衡」的東方兵法比較,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大航海時代早已過去,和平與發展新時代已經來臨。各國發展了,可以促進世界的發展;世界的發展又可以促進各國的發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新世界,符合孫子的思想,這一思想在當今世界具有深刻的啟迪和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