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儉叔。上次講了《兵勢篇》的前半部分,關於「奇正」的組合運用可使戰勢無窮盡,這次講本篇的後半部分,關於兵勢的具體點的應用,其文精煉,其意深遠,原文值得多看幾遍。
孫武同學原文: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漂石」即移動(衝走)石頭;「勢」指事物本身態勢所形成的內在力量;「毀折」是毀傷、捕殺,指捕擊鳥、兔之類的動物;「節」是節奏,指動作爆發得既迅捷猛烈,又恰到好處;「彍弩」即張滿待發之弩;「發機」講弩箭突然射出的機紐。
翻譯一下就是:湍急的流水之所以能漂動大石,是因為使它產生巨大衝擊力形成的勢能;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捕殺成功,是因為它找準了最有利於爆發衝擊力的時機和位置,節奏迅猛。所以善於作戰的指揮者,他所造成的態勢險峻鄙人,進攻的節奏短促有力。險峻的態勢就像張滿的弓弩,迅疾的節奏就像擊發弩機把箭突然射出。說到這個「勢」,和兵力本身多少強弱關係不大,但和兵力的部署,出現的時機地點關係比較大,下過象棋的應該都知道,有時候明明整體兵力佔有絕對優勢,但各自為戰,攻不成攻,守不成守,而對方憑藉為數不多的幾個子,位置和布局很有優勢,進攻態勢險峻逼人,也可直搗將帥,寥寥幾步即可取得勝利。
接下來就比較具體一點了,孫同學原文: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先翻譯幾個關鍵詞,「紛紛」是紊亂無序;「紜紜」是眾多且亂;「鬥亂」是在紛亂狀態中指揮作戰;「亂生於治」這個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示敵混亂,是由於本身有嚴整的組織,另外一種解釋是:混亂產生於嚴整之中。「數也」即上回講的「分數」,軍隊的組織編制。
這一段翻譯過來就是:戰旗紛亂,人馬混雜,在混亂之中作戰要使軍隊整齊不亂。在兵如潮湧、混沌不清的情況下戰鬥,要布陣周密,保持態勢而不至失敗。向敵詐示混亂,是由於己方組織編制的嚴。向敵詐示怯懦,是由於己方具備了勇敢的素質。向敵詐示弱小,是由於己方擁有強大兵力。嚴整或者混亂,是由組織編制的好壞所決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戰態勢的優劣所造成的。強大或者弱小,是由雙方實力大小的對比所顯現的。所以善於調動敵人,偽裝假象迷惑敵人,敵人便會聽從調動;用好處引誘敵人,敵人就會前來爭奪。總之是用利益引誘敵人上當,再預備重兵伺機打擊他。這段話字數不多,篇幅也不長,但意思挺豐富的,說明了在混戰中要看似亂實則不亂,可以假裝很亂,很害怕,很弱小,實際上依靠「數、勢、形」,其實這些問題都不存在,只是要迷惑對方,引誘對方,伺機重兵打擊對方。這是大智慧還是小聰明呢,傻傻分不清了。
本篇最後一段話顯得格局比較大,孫同學原文: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其中「責」是苛求;「任」是利用、掌握、駕馭;「其戰人也」指揮士卒作戰;「勢」指發揮主觀能動性,造就有利的作戰態勢。
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努力創造有利的態勢,而不是對部下求全責備,所以他能選擇人才去利用和創造有利態勢。善於創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如同滾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特性是處於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於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的容易靜止,圓形的容易滾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就的有利態勢,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滾下來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勢」。
在規律面前,人的主觀意識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創造有利態勢,就是把這件事放到可以利用的規律之中來做它,這樣,就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了。
本篇就先講到這,謝謝大家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