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維方式,也許還在學生時代

2020-11-25 和訊

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一個場景,在工程學課上,老師問了學生們一個問題:

主演阿米爾汗回答道:

學習的過程就是連接,阿米爾汗通過將知識點與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連接在一起進行學習,通俗易懂,印象深刻,特別棒!

可老師卻對這樣的回答竟然嗤之以鼻,反問到….

然後,又邀請另外一位「好學生」繼續回答...

這位「好同學」將機械裝置的定義,熟練的背誦了下來….

並獲得了老師的一個大大的贊~

囧~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這位「老師」和「好學生」的思維狀態,還處在「零維」的狀態。什麼意思?

所謂「零維」的思考方式就是:點狀思維。

就是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知識點並沒有發生「連接」,而是像一個一個孤島一樣,單獨的存在於你的大腦之中…

可所有的學習和思考,不應該都是連接產生的嗎?

註:關於這點,我們在第15課《如何提高思考能力》中已經講過,這是我們大腦學習和思考的基本方式。

那為什麼會有「零維」的狀態呢?

因為,在特殊的教育體制下, 我們使用了獨特的學習方式:死記硬背。

某個知識點,我不需要知道他從何而來,也不需要知道能用在何處,更不需要知道它與其他知識有何關聯,只是因為考試需要,所以它需要被我記住!

這雖然能夠幫助我們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可一旦畢業,或者考試結束,這個知識點,就像宇宙中的一粒星辰,再也找不到,也沒有任何用處了….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問你這個定義是什麼意思?那個定義是否正確…現實生活中,只有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需要你運用學過的知識,連接到現實中來,解決眼前的困境!

這就是為什麼好多在學校裡成績優秀的學生,來到社會中並不怎麼樣,因為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還是習慣使用這種「零維」的點狀思維,遇到問題後的第一反應,依然是:

「這道題的答案是什麼?」

然後在腦海中查詢相關知識點,結果:查無此物….

「這個問題我之間沒有學習過啊,這該怎麼辦?」

大腦中一片空白,雙眼中一片茫然…

「這題太難了!做不來…」

應試教育,訓練出了一堆思考能力是零維的人,雖然已經畢業很久了,但思考方式,可能還停留在學生時代,想想也是蠻可悲的…

那怎麼辦?

我們要從「零維」的狀態,上升到「一維」的思考方式:線性思維。

什麼是線性思維?

所謂線性思維,就是將兩件事,兩個概念,像一條線一樣串聯起來,彼此關聯,相互連接。

我們的學習就是靠連接完成的。

比如小時候我們是怎麼學漢字的?

就是把看到的某個事物,對應到某個漢字,再對應某一個讀音,我們就知道這個漢字怎麼讀,代表什麼意思:

沒有這些圖片或者實物的連接,小孩子就學不會漢字,或者只能死記硬背...

我們思考問題,也可以靠連接來完成,由A推導出B,由B聯想到C:

比如《論語·子路》中的經典語錄: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這個彼此連接,逐步推導的過程,就是線性思維。

線性思維是邏輯思考的基礎。

如果無法有效的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因果關係,你的思維就會變得一片混亂,甚至表達都成問題,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聽的人根本抓不住你的重點;突然蹦出一個結論,也沒有證明的過程,讓人聽了發懵…

那我們該如何從零維的「點狀思維」升級到一維的「線性思維」?如何建立各種概念、事物之間的連結呢?接下來,我就來講一下建立連接的三種方法,...

第一種連接方式:演繹法

演繹法,就是由「因」推導出「果」,由一般推導出特殊的思維方式。

演繹法是邏輯思維的基礎,如果這個沒掌握好,所有想法都是扯淡,整個言論就會像豆腐渣工程,經不起推敲,一推就倒...

比如,你看如下的言論有無邏輯?

「你別看 XXX 捐了多少錢,他只是為了逃稅罷了...」

「她穿得那麼暴露,活該被色狼盯上...」

「你說他打球不行,你行你上啊...」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類的神邏輯,乍一聽,好像是那麼回事,可是細細一想,這邏輯好像有點不太對勁,那麼究竟是哪裡不對勁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自己的邏輯變得無懈可擊,你就需要學習演繹法中的核心思維方式:三段論。

什麼是三段論?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式的推理過程。

其基本邏輯是:如果大前提是什麼,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麼小前提也是什麼;

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三段論」: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

嗯,無可辯駁…

也許你以前已經聽過三段論,但感覺這種說話方式好費勁,平時我們也不是這樣說話的啊,只有科學研究,學術論文需要用到這種文體吧?

其實三段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大到治理公司、設計產品;小到說一句話,寫一段文字,其實都需要用到三段論,它是你邏輯的基礎。

只是,在實際應用中,它並不是那樣標準的三段形態,或者是隱去了大前提,或者是隱去了小前提,或者是隱去了結論,因而,才讓你忽略到了它的存在。

我們回到前面的三句神邏輯:

「你別看 XXX 捐了多少錢,他只是為了逃稅罷了…」

之所以這位同學有這樣的言論,是因為他的大腦中,可能有一個這樣的價值論斷: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

這個就是他的大前提。

我們用三段論的方式,拆解一下他的邏輯推斷:

(大前提)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

(小前提)XXX捐錢了,他在做好事;

(結論)XXX一定有自私的目的;

所以,他得出了XXX的捐錢是為了逃稅的結論。

只不過,他在表達的時候,把這個大前提給隱藏了,因此我們才會覺得這個邏輯聽著有些不對勁,這個不對勁,就是指對那個沒露臉的錯誤的大前提...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句:

「她穿得那麼暴露,活該被色狼盯上…」

這句話可能隱藏了什麼大前提?

我猜,他腦海中的大前提可能是:受害者必有罪過。

(大前提)受害者必有罪過

(小前提)她是受害者(被色狼盯上)

(結論)她一定有罪過(穿著暴露)

所以,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她穿得那麼暴露,活該被色狼盯上…」

可是,這個大前提是對的嗎?所有的受害者都是有罪嗎?穿著暴露也是一種罪過嗎?

他的邏輯千瘡百孔...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因果推論,其實都符合三段論的形態,只是隱去了大前提,而錯誤恰恰就發生在這個大前提上。

當你能熟練運用三段論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推論的時候,就能很快的找到對方邏輯的謬誤點。所以,想要讓自己的邏輯變的嚴密,第一步,就是要學會使用三段論。

那麼,我們該如何使用「三段論」呢?

1. 用於邏輯推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向法軍猛烈進攻,法軍為了避開德軍銳氣,便將自己的部隊隱藏了起來,德軍一時失去了攻擊目標。

德軍指揮官下令偵察敵情。有一天,德軍一名軍官用望遠鏡搜索時,突然發現了前方慢慢地爬出了一隻名貴的波斯貓,懶洋洋地躺在那裡曬太陽。

於是德軍軍官根據波斯貓的出入地點,找到了法軍指揮所,並一舉摧毀!

一隻波斯貓竟然毀了一支部隊,這是如何推理出來的?

(大前提)法軍高級指揮官喜歡養名貴的波斯貓;

(小前提)前方陣地有名貴的波斯貓;

(結論)所以,前方陣地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官。

(大前提)法軍高級指揮官住在法軍高級指揮所內;

(小前提)前方陣地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官;

(結論)所以,前方陣地也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所!

2. 用於邏輯驗證

說出「神邏輯」的人並不會被抓,但是會影響你的思維邏輯,當不該連接在一起的兩個要素連接在一起,而你又沒有察覺,便會進一步推出更多的邏輯謬誤,最終導致你的思維一片混亂…

比如:

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而我很愛國,所以我要去砸日本車,你不讓我去,你一定是賣國賊!既然你是賣國賊,你說的話就是錯的,而我和你的觀點不同,因此我說的話就是對的!

&!~&%@^*!...

那麼,我們除了找到隱藏掉的錯誤大前提,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來識別謬誤呢?

三段論中有5項基本原則,分別是:

第一,四項錯誤;

第二、中項兩不周延;

第三、大項擴大,小項擴大;

第四,前提都為否,結論不必然;

第五,前提有一否,結論必為否。

關於這5點的介紹,網上已有很多了,你可以自行百度。

3. 用於預測未來

當我們掌握的是一些基本規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此作為大前提,做一系列的推演,進而對未來事物的發展進行預測...

比如,我們抬頭看天,發現陰雲密布,然後回家拿了把傘...

這是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情形,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最基本思考方式,叫做:空雨傘。什麼意思?

空:(抬頭看天空)把握事實和現狀

雨:(可能要下雨)解釋、預測

傘:(回去拿把傘)行動、提案

但這個過程,依然省略一個大前提:陰雲密布的時候,有70%的概率會下雨。這是一條規律。

註:70%這個數字為了便於說明,而非精確比例

因此,如果用三段論的方式,把上面的這個推理過程翻譯一下就是:

(大前提)陰雲密布的時候,有70%的概率會下雨

(小前提)現在陰雲密布

(結論)未來,有70%的可能性會下雨

(解決方案)帶把傘

第二種連接方式:歸納法

所謂歸納法,就是由「結果」出發,尋找「原因」;通過觀察、比對、分析,找到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的過程。

我們上一節課講的「象、數、理」的分析方法,就是歸納法,通過現象,找到背後異動的數字,然後得出變化背後的道理。

可你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

在一個火雞飼養場裡,一隻火雞發現,不管是豔陽高照還是狂風暴雨,不管是天熱還是天冷,不管是星期三和星期四,每一天上午的9點鐘,主人都會準時出現,並給它餵食。於是,它得出了一個驚天大定律:「主人總是在上午9點鐘給我餵食。」

時間來到聖誕節的前一天,上午9點,主人又一次準時出現,但是這一次,主人帶來的並不是食物,而是把它變成了食物….

這個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提出的一個問題,被稱為「羅素的火雞」,用來諷刺那些歸納主義通過有限的觀察,得出自以為正確的結論…

那,歸納法真的不靠譜嗎?

恰恰相反,整個人類的知識大廈,幾乎都拜歸納法所賜,歸納法雖然不能直接得出一個牢不可破的結論,但是它卻能幫助我們提出一個可能是正確結論的「猜想」

而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猜想」,人們才會使用「演繹法」去小心求證,最終獲得一個又一個科學的結論,人類的智慧才能得以前進…

所以,如果你能提高自己的歸納能力,你就擁有了一雙能「發現藏在事物背後的規律」的眼睛,然後,你就用這個發現的規律,先人一步,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測,進而獲得領先…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歸納能力呢?

十九世紀英國邏輯學家「穆勒」對歸納法做了一次系統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聯繫的歸納方法:穆勒五法。今天,我就來向你介紹這個訓練歸納能力的五個神技:

1. 求同法

在某個國家,有一個詐騙犯,作案非常謹慎,他先用假身份證辦了一張電話卡,然後用這個電話號碼進行詐騙,得手後即把這張電話卡給銷毀了,整個過程看似天衣無縫。

但是很快,警察就把他給抓住了。為什麼?

因為警察通過調查基站數據後發現,有一個電話號碼,白天會出現在某個辦公樓附近,晚上會出現在某個小區附近,周末會出現在某個超市附近。然後,這個電話號碼就突然消失了...

接著,沒過幾天又出現了一個新註冊的手機號碼,也符合相同的生活規律。於是,警方就能憑藉這個發現快速鎖定了嫌疑犯。

這就是求同法,通過大數據比對,找到「相同點」從而發現案件線索。

2. 求異法

黃小妹的珍貴珠寶在菜市場上被偷了,於是她找到當地的捕快來幫忙抓捕小偷,可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也許珠寶早就被銷贓,怎麼辦呢? 小妹很著急...

張捕快靈機一動,拿出一個袋子,跟大家說,我這袋子裡有一塊神石,只要你一摸,我就知道你是不是小偷。

於是,他讓所有人排隊逐個將手深入袋子裡摸...

結果,所有人摸完,手上都有黑點,只有一個人沒有,因為心虛不敢摸,所以他就是小偷!

這個就是求異法,通過發現「不同」找到原因。

3. 並用法

16世紀時,航海探險成了很多探險家的夢想。可這些探險家碰到了一個共同的難題:在長途航海時,船員的死亡率非常高。船員先出現牙齒出血,然後全身出血,無法醫治,最後悲慘地死去。

當時的人並不知道這是壞血病,也不知道該如何治療,簡直是噩夢。他們稱之為:海上瘟疫。

後來,英國海軍醫生詹姆斯·林德,在船上做了一個著名的試驗,他讓不同的人吃各種號稱能治療這種疾病的食物,結果只有吃橘子和檸檬的人沒事。

所以,之後英國海軍就接受了他的建議,讓所有出海的船員,每天必須喝3/4盎司的檸檬汁,這效果立竿見影,幾乎就再也沒有人得壞血病了。英國海軍也因此被稱為「檸檬人」。

這就是「求異法」得出的結論。

可是,後來又陸續發現萊姆、橘子、德國酸菜、白菜、麥芽等也能有效治療壞血病,顯然,它們含有一種共同的物質,這是什麼呢?

經過多位科學家的共同研究,用「求同發」在這些不同的食物裡,發現了同一種元素,後來被命名為維生素C,也正是這種元素有效的治療了壞血病。

從此,壞血病終於得以根除。

維生素C被發現的這整個過程,用的就是「並用法」

4. 共變法

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羅丁在1969年做了一項實驗:他們讓一位女士在辦公室裡從椅子上摔下來,然後讓她假裝很疼,並大喊求救...

他們模擬了多種情形:當只有一名旁觀者的時候,他有70%的概率會去幫助這位女士;而當旁觀者的數量增加到兩名之後,出手幫忙的概率下降到了40%;

當旁觀者數量不斷增加,這個概率持續下降...

後來,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旁觀者效應」。意思是,當受害者周圍的旁觀者越多的時候,幫助別人的責任就被分攤了,每個人都會覺得別人會去幫助她,最後,卻誰也沒有伸出援手...

這就是共變法。通過發現有兩個因素(旁觀者數量&伸出援手的比例)總是同時變化而得出的結論。

5. 剩餘法

1846年,天文學家在觀測天王星的時候,發現它有四次偏離了預定軌道。經過分析,發現其中有三次偏移是因為分別受到了已知行星的引力影響,還有一次原因不明。

於是,科學家就推測,一定存在著另外一顆還沒有被我們發現的行星,導致了這次天王星的偏離。

根據這一猜想,天文學家們運用天體力學的理論,計算出了這顆未知行星的軌道,並且最終在 1846 年 9 月 18 日,用望遠鏡在與計算相差不到一度的地方,發現了這顆未知的行星:海王星。

海王星的發現,就是運用了剩餘法。

第三種連接方式:類比法

類比法,就是拿一件事來理解另一件事。

它不像「演繹法」那樣,是從一般到特殊;也不像「歸納法」那樣,是從特殊到一般,它是從特殊到特殊。

就比如說:人就像一瓶飲料,你別看他外表有多麼靚麗,朋友圈的動態有多麼令人羨慕,他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是烈酒還是苦水,你只有打開瓶蓋,和他深度接觸一次才知道。

這個就是類比法。

但是你細細一想,飲料和人,這兩者其實是毫無關係的,但是被這麼一連,好像聽起來挺有道理的,形象又深刻,這就是類比思維的奇妙之處,他可以幫助我們用一個熟悉的事物來快速的理解另一件陌生的事物。

再比如,有一次潤米諮詢的劉潤在參訪小米時問道:小米生態鏈中,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生意,比如毛巾、床墊等等。小米不是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嗎?怎麼現在不科技的也做呢?

小米科技的副總裁劉德說:「這類生意對小米來說,是「烤紅薯生意」,什麼意思?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用戶了,其中2.5億是活躍用戶。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等科技產品之外,也需要毛巾、床墊等高品質的日用品。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這就是「烤紅薯生意」。」

短短5個字,就把這個事情概括清楚了,通熟易懂而又透徹傳神。

類比法,就像你大腦裡的「封裝技術」

它幫助你把一些極其複雜的邏輯,概念,信息,用一個非常簡單易用的外殼給包裹起來,你一看到這個殼,不需要理解裡面的具體構造,就知道他是什麼,能怎麼使用,從而能幫助你降低認知負載,提高思考效率。

比如,你的公司網站也擁有富餘的流量,你就可以馬上聯想到,也可以試著做一做「烤紅薯生意」,而不需要再複雜的解釋一遍…

光說不練假把式...

如果你只是知道這三種連接的方式是沒有用的。

不會有人來問你,什麼叫歸納法?什麼叫演繹法?

就算你能倒背如流,但是卻無法使用,你的思維就是處在「零維」的狀態,你還是在學校裡準備考試呢….

你得把這些方法,鍛鍊成你大腦的基本功能。

具體怎麼鍛鍊?

大腦就是一塊肌肉,大腦中各個神經元的連接強度是需要經常連接才能加強的,所以,你得把握每一個機會,不管看到新知識、舊知識,都會習慣性的去做一些連接的練習。

1. 學習新知識後的連接練習

如果,你剛學到一個新規律...

就可以試著找到一個現象,然後用「演繹法」做出一番預測。

比如,你剛學會了供需理論,就可以試著結合目前的大豆產量,市場的需求狀況,預測一下明年大豆價格的走勢。

結果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與你的既有認知連接起來。

如果,你剛學到一個新概念...

你就可以試著尋找一下,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也能「歸納」出這個結論?

比如,你今天剛學到了一個概念叫做「旁觀者效應」,那麼你可以尋找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看看是否也出現了這個效應?

如果,你剛學會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理論...

那麼你就可以試著用「類比法」,尋找一個簡單、形象的物體來給它做一次封裝,讓它變得更簡單易懂。

比如,什麼是「零維」的思考方式?你可以回答:大腦就像是個「錄音機」的狀態,只能播放預先設置好的固定內容…

2. 練習寫作和演講

除了剛學會新知識後的連接練習,你還可以通過練習寫作和演講來鍛鍊自己的線性思維能力。

這兩種方式不能像思維導圖那樣,把所有的知識,彼此的關係,都平鋪在一個平面上,而必須通過線性的方式展開。

因此,上下文之間就需要很強的邏輯關係來連接,需要結構嚴密,經得起推敲才行,不然讀者就會看不懂,或者理解起來很吃力,或者你的內容破綻百出…

有些人說,寫作和演講是把學到的東西輸出出來,輸出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其實,輸出並不是重點,而是通過輸出的手段,強迫著你把學習到的知識點建立起結構嚴密的邏輯連接,這才是重點!

因為只有發生了連接,特別是需要輸出,讓給別人能聽懂的,邏輯嚴密的,高質量的連接,學習才會真正發生!

等等,很多人說線性思維有毒!

嗯,沒錯,講了那麼多,線性思維確實有它的致命缺陷!

線性思維會讓你的思維變得單向而局限,會讓你看不到事物之間更多方向、更複雜、更曲折的因果關係,讓你只關注到局部,而忽略整體。

我也不建議你日常的思考方式都用線性思維….

那我費那麼大勁,給你講這些幹嘛?

因為它是一切思維能力的基礎,就像造房子用的「磚瓦」,如果磚瓦的質量不行,你是造不出摩天大樓的,就算碰巧造出來了,也會是個豆腐渣工程,一推就倒的!

那如果你已經能夠鍛造出堅實耐用的磚瓦後,下一步,該如何建造摩天大樓呢?

下一節課,我們將進入一個更複雜的立體世界,從一維的線性視野,上升到二維,三維的立體視角,360°觀測一件事的全貌,拆解他的內部結構,讓你感受到思維之美!

我們下節課見~

編者按: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富研社」(ID:dontletmeplay),作者 謝春霖。36氪經授權轉載。

本文為專欄中的一節課,整個專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若你沒有看過之前的幾期文章,可以先關注公眾號「富研社」,建議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閱讀,免費學習完整專欄。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MBA思維】這7種思維方式,讓你的生活慢慢變好
    同一道題,尖子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有的人憋了幾天也一點思路都沒有;到了工作中,有人因為承受不住壓力就辭職,有人卻能調整心態轉換方式,發揮自己的長處……知乎上有個話題,「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有超過1300萬人次瀏覽,24萬人關注。
  • 如何培養數學家的思維方式?
    本書是用新思維去認識宇宙的科普佳作,也是一本了解科學方法與諾貝爾獎大師思考方式的啟發式讀物。只要你認真閱讀下面的這篇文章,思考文末提出的問題,嚴格按照互動:你的答案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獎品!作者:Waldo Otis翻譯:Nuor審校:xux如果問「一個數學家是如何思考的」,就類似於問「一位音樂家是如何創作的」。
  • 李彥宏總結AI時代5種思維方式:數據就像蒸汽機的煤,用AI思維做產品...
    「用AI思維去做網際網路產品,就是降維攻擊。」李彥宏認為,越早轉變思維方式,越能搶佔先機。 在重慶百度聯盟峰會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發表了名為《AI時代的思維方式》的演講。  他表示,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講網際網路思維,後來有了移動網際網路,也有個移動網際網路思維,僅僅是網際網路到網際網路的時代,就已經有思維方式的轉變,何況是網際網路到人工智慧時代。
  • 語言與思維方式特性
    當然,中文的思維方式也有某種獨特的靈活性和最強的理解力,可以避免西方科研中容易出現的「每天吃蘋果可以降低百分之幾患某病的機率」這樣的局限性。也許像華為這種中國人領導的,具體理論問題主要由西方人思考的模式是最能完成科技突破的。另外,中國也有自己發展技術的方式,那就是實踐。
  • 後資訊時代,為什麼你更需要右腦思維?
    這段內容講的是,為什麼新時代更需要「右腦思維」?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是理性的力量。從18世紀的啟蒙運動,到今天對科學技術的崇拜,都在不斷強調理性的重要性。但是,僅僅強調理性的左腦思維,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了。這個時代,右腦思維正在強勢崛起。
  • 微觀經濟學所培養的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那你怎麼不會炒股?我不得不說,其實經濟學跟你想的不一樣。然後打住,因為再說下去就深了,需要一整篇文章的長度,於是借著這個機會,我想好好的談談經濟學究竟是怎麼回事。   學科中的思維角度   任何一門學科說深了都是思維方式,理工科簡單一點,都是追尋存在、正確和精確,問題擺在那裡,找到一個固定的答案。
  • 死記硬背也許能讓你通過大學四年,但會壓榨你接下來的40年
    導語:死記硬背也許能讓你通過大學四年,但會壓榨你接下來的40年我們這一代人有一種毛病,雖然我們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是在某些方面,我們反而沒有以前那些沒有接觸過高等教育的人處理得漂亮。其實電影中好學生的情況在我國比比皆是,這與我們當前接受的教育形式有很大的關係。死記硬背我們當前追求的教育形式被稱為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讓我們學會了一個技能「死記硬背」,能讓我們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
  • 投行大佬常用思維方式:第一性原理
    將「第一性原理」這種思維方式貫徹到我們做事的過程中,就是要求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勇於打破知識的藩籬,回歸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最基礎的要素,在不參照經驗或其它的情況下,直接從事物最本源出發尋求突破口,逐步完成論證。例如,我們可以給一件事情建立底層模型,通過嚴謹的邏輯重構,得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實現創新。
  • 錢穎一: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造?-虎嗅網
    他們總想以最適當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的和易領悟的世界圖像,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愛因斯坦說普朗克是這樣的人。愛因斯坦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愛因斯坦的信念是「簡潔思維」,他相信世界是可以被簡潔的理論解釋,並可以用簡潔的公式表述。他說過,「如果你無法簡單地解釋,就說明你知道得還不夠多。」
  • 四種思維方式教你如何不蠻幹
    在學生時代,多數人都有這種經歷:明明會做的一道題,因為自己沒有仔細看題,導致丟分。長大了,這種情況會變得更好嗎?成年人的情況只會更糟!快節奏的今天,人們普遍養成了快速瀏覽信息的習慣,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往往忽略了對信息的認真閱讀。做好一件事情,磨刀是首要任務。
  • 微軟高管:大數據時代需要計算思維
    周以真博士因提出並倡導「計算思維」而享譽計算機科學界。計算思維是一種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概念解決問題、設計系統以及理解人類行為的思維方式。「像計算科學家一樣思考。」周以真說。關於這一問題,她有個有趣的比喻:如果我們需要煮飯、做菜和炒肉,又不希望飯還沒好時,菜已經涼了。那麼用計算思維來看這個問題就是:有三個不同任務,都需要時間和資源才能完成。
  • 學點兒教育心理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五個要點
    其實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機敏其實是創造性思維的一部分體現,而且天生是一部分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們後天的引導和智力開發。創造性思維是指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並產生具有社會價值成果的思維。通常來說創造性思維是人創造力的核心成分,作為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存在。那麼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又要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 名師點評武漢中考作文題:貼近時代脈搏,考察思維深度
    這道作文題出乎你的意料嗎?怎樣寫才能拿高分?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第一時間邀請了初中語文名師,對這一作文題作出點評。武漢中考作文題:7歲的小睿在小區騎車時撞倒了一個3歲的小朋友,既沒有道歉,也沒有留下聯繫方式。媽媽了解情況後認為:小睿應該正視錯誤,承擔過失;父母也應該擔起責任,加強教育。
  • 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讓學生敢於質疑 教學民主是形成批判思維的前提。要想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 首先要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在歷史教學中, 我們也積極實踐,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例如, 學習「對成吉思汗的歷史評價」時, 我讓學生對成吉思汗進行討論。有人認為:「成吉思汗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少數民族領袖, 對國家的統一和對中華民族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 《設計》專訪|丁繼軍:思維方式轉換是生態文明時代環境設計應對與...
    鐫刻著 KGUV 社區各種故事的不鏽鋼材質的銘牌被鑲嵌在極具自然親和力的材料——水刷石的街道路面上,可以一路走走停停,細細閱讀品味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有趣故事,別有一番情趣,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慢設計」吧。
  • 一個人,一旦有了這幾種思維方式,人生會越走越順
    一個人,一旦有了這幾種思維方式,人生會越走越順,是個聰明人。1、凡事都往好處想。「福禍不單行」,人生就是這樣,低谷的地方,是重新開始的地方;人生頂峰,往前走是下坡路。失去的東西,會以另外的形式回來;得到的東西,也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也還是要失去。人生也有「能量守恆定律」,總是喜憂參半,相對來說,幸福和苦難是平衡的。
  • 學生變白小妙招 你的方式正確嗎
    來源:圖蟲 二,喝花茶 學生想要變白也可以通過多喝一些花茶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在購買的時候可能一些店家會推薦你一些花茶的搭配,這樣你可以看一下是否合適自己。長期的堅持喝花茶,不僅能夠讓你的皮膚變得更加白皙,可能精神狀態也會有所改善。氣色會比之前好很多,更加重要的是還有可能會讓你的臉變得更加紅潤。
  • SUSS首屆DBA正式開課:培養學生戰略性思維和全球洞察力
    全球經濟正在經歷由科技進步和創新、政治和人口的劇烈變化中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培養企業領導者和管理者們的戰略性思維和全球洞察力顯得尤為重要。為此,能夠為擁有豐富管理實踐經驗的工商界人士提供更高層次的商業知識和思維訓練的DBA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博士課程頗受歡迎。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認知效應會扭曲你的思維方式,增加焦慮感,並導致許多其他的困難。然而,它們通常是用不準確的、通常是負面的方式看待現實的思維模式。 一個例子可能是認為「我是這個星球上最不幸的人」。作為這種思維的結果,或者在經歷任何其他認知影響時,你更有可能以一種更消極的方式看待事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看看什麼是認知影響。
  • 天才愛因斯坦的5個思維方式,你知道幾個?
    我們通過研究上個世紀的標誌性天才愛因斯坦的思維方式,可以為我們提供關於如何提高工作創造力和思考的洞察力。你可以在你的工作生活中使用愛因斯坦的5個思維方式。如果你被別人嘲笑的問題迷住了,不要害怕自己去追求探索。2自我激勵學習愛因斯坦反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或嚴格死板的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