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死記硬背也許能讓你通過大學四年,但會壓榨你接下來的40年
我們這一代人有一種毛病,雖然我們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是在某些方面,我們反而沒有以前那些沒有接觸過高等教育的人處理得漂亮。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在某節課上,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機械裝置?主角回答,能省力的東西就是機械裝置,比如今天很熱,風扇能讓我們感受到夏日的涼風,這就是機械裝置。但是老師對這個很失望,叫了另一名學生來回答,另一名學生將機械裝裝置的定義背了下來,看來是個好學生(當然這裡沒有別的意思,只是借用這個例子來強調動手的重要性)。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兩人的表現大相逕庭,主角的動手能力極強,能將所學過的知識全部理解並使用出來,反觀在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雖然定義知道一大堆,但是到現實中碰到問題,直接就將自己所學過的東西全忘了,手足無措。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電影中好學生的情況在我國比比皆是,這與我們當前接受的教育形式有很大的關係。
死記硬背
我們當前追求的教育形式被稱為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讓我們學會了一個技能「死記硬背」,能讓我們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但是一旦畢業之後,甚至考完試之後,我們死記硬背的東西,就像煙火中的塵埃,再也找不到,也沒有任何用處,我們經常會調侃:學的東西,早就還給老師了!
畢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會問你這個定義是什麼,原理是什麼,生活很單純,他只有一個問題,你學過的東西能不能幫助你走出當前的困境。
所以,很多學生剛步入社會的時候,非常的迷茫,感覺到很無助,他們碰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我又沒有學過這個知識點,然後發現並沒有具體的試題 ,找不到對應的知識點,大腦瞬間宕機,眼神中透露著一點迷茫。
我們的應試教育導致了我們的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幾乎是沒有的,這樣他們如何才能做到獨立思考呢?有些學生雖然已經畢業很久了,但是思考的方式還是停留在學生時代,想起來還是有點可悲。
但是,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這種現狀,雖然這種教育有很多缺陷,但是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講還是很有幫助的,並且國家現在也在慢慢改善這種情況,素質教育慢慢提上日程。
但是我們這些已經畢業的人該怎麼辦?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們要學會「自救」。
為什麼會出現學過的知識運用不到現實生活中去?是因為你沒有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這件事情聯繫起來,我們的思維不夠活躍,還等著像以前那樣,讓別人把饅頭嚼好,往你嘴裡面塞,我們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讓它活躍起來。
我們該怎麼去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小的時候,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數字和漢字並不是很敏感,所以經常會有配上圖片和動畫來進行學習,兩者聯繫起來,學習速度就大大的提升了。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思考問題就比如論語中: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這句話就是用一個問題推導出另一個問題,將問題連接起來,這樣我們就會得出越來越多的結論,懂得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並且將自己今天新學到的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至於結果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