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我的大學四年收穫及工作感悟

2020-12-0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大學是人生中很美好的一段時光,沒有了高中時的從早到晚的課程、沒有家庭作業、也沒有周考月考,是步入社會前的一段相對來說很輕鬆的生活。不同的人的大學生活是很不同的,有人用來玩耍,有人用來追趕。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張一鳴分享的在大學四年的收穫以及工作上的一些感悟,看看優秀年輕人到底有哪些特點。

一、大學裡的三點收穫

2001年我考入了南開大學,起初大學的生活是讓人有點失落的,但慢慢地從安靜樸素的校園和踏實努力的氛圍中,我還是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大學期間我主要在做三件事情 :

一是寫代碼,因為我是搞技術的;二是看書,看了很多很多書;三是修電腦。基於此自己也有三點收穫:

1. 耐心

有耐心,能獨處,並基於長期思考做判斷。不為短期因素所幹擾,耐心地等待你設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發生,這對創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事實上,你經常想像的很美好,設計的也很完整,你也很努力。但你所期待的事情,經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生。這種耐心,絕對是在南開磨練出來的。

大學的時候我是怎麼面對枯燥的生活?

人物傳記是非常好的心靈雞湯。

我讀了很多人物傳記,如果說有收穫,就是發現那些偉大的人,在沒有成為偉大的人之前,也是過著看起來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這些事情最後從點連成線,成就了他們。

我畢業後參與創立了酷訊、飯否、99房、到現在的今日頭條,每一段創業經歷,都挺寂寞的。

現在回想,耐心非常重要。不僅是等待的耐心,還要有耐心做深入思考,還要有耐心地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夥伴。

2. 看書

寂寞的大學生活,給了我人生最安靜的閱讀時光。

我用別人打遊戲、打牌的時間,閱讀了各種各樣的書,或者說亂七八糟的書。包括各個專業的書,包括人物傳記,也有各種境內外的報刊雜誌。

當然,那時候我也有困惑,覺得看的這些東西和思考的問題都很有意思,但在生活中沒什麼用。

直到後來我進入網際網路行業並開始創業,各種各樣的知識才連成線,幫我理解行業、理解管理,更快地掌握不熟悉的領域。包括如何讓信息得到更有效率的組織和分發,從而改變各行各業的效率。

2011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地鐵上讀報的人、賣報的人越來越少;年初還有,年底幾乎沒有了。

同時,2011年是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高峰,是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總和。

我想,這是信息傳播介質的變革。手機很可能會取代紙媒成為信息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又因為人和手機的對應關係,手機隨身攜帶,個性化推薦的需求一定會增加,於是我創辦了今日頭條。

3. 結交了很多的夥伴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同伴,作為一個不怎麼參與集體活動的理工男,怎麼保持社交呢?

主要靠修電腦和編程建網站……後來同學聚會,打招呼的方式基本是:hi,你的電腦還是我裝的。

我裝過的電腦有幾十臺,當然大部分是女同學……不但要幫忙裝電腦還要經常保修。沒錯,就像你們想像的那樣,修電腦為我帶來了人生重大的收穫——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

在校園裡,我接了不少外包的項目,包括我太太她們系的網站(當然是免費的)。

因為這門手藝加上兼職,大四的時候,我每月能有超過兩三千的收入。在當時,絕對是土豪。那時候和同學一起泡實驗室,熬到半夜一兩點,會請大家集體去烤串,一周能吃2-3次。

當時和我吃燒烤的人很多是對編程感興趣,而且志趣相投的同學朋友。有我同一級的、微電子專業的、軟體工程專業的、還有師兄師弟,後來也相繼加入我創辦的公司,成為了我們公司的技術骨幹,也是創業夥伴。

二、我的工作感悟

2005 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一家叫酷訊的公司。

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作第二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

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長很快?是不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

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術最好?是不是最有經驗?

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自己有哪些特質。

首先,我工作時從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

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工作的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

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

記得在2007年底,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才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今日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三、我的創業初心

我很尊敬Elon Mask ,他不僅創辦了TESLA ,而且還創辦了一家叫Space X的公司,目標是革新太空科技,終極目標是人類能夠在其他星球生活。

Space X現在是全世界第一家私人向太空發射火箭並實現回收的公司,儘管在前沿領域裡不斷探索的過程非常艱難,身後甚至連跟隨者都沒有。

但Elon Mask一直相信:只要理論上能夠成立,理論上可以做到最好,那就應該去努力實現它。

我特別欣賞這種追求卓越和領先的勇氣。

年輕人創業,就是要去創造新的技術,做那些理論上存在但還沒有實現的東西,給世界帶來根本性的進步。創業,有人想的是要賺筆錢,有人想的則是要做件事,我覺得自己是後者。

如果你偶然發現青黴素能消炎,你是先考慮用它去救人還是賺錢呢?

應該都是先想到救人,我也是一樣。到了這個時代,有個性化的方式來推薦信息,我就想把它做出來。

如果我想賣掉這家公司,現在就可以拿到一大筆錢。但我奮鬥的目標不是賺錢和享樂,支撐我的是自我實現。希望有更多的創造體驗,更豐富的人生經歷,希望遇到更多優秀的人。

現在的創業環境和以前相比已經非常好了,創業能取得多大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你到底願意做多大的事情。年輕人關鍵是立志高遠,享受拼的過程,不自滿、不懈怠。要把成功的目標,設定的儘可能遠。

四、優秀年輕人的五個特點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繫。跟你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

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點呢?

1. 第一個特點: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

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

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2. 第二個特點: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

比說:今日頭條剛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如果對此持懷疑態度,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相關的東西。

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3. 第三個特點:不甘於平庸

走入社會後的年輕人,應該設定更高的標準。

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了,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當初的預期。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

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呢?

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得到買經濟適用房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

如果不甘於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這很重要。

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4. 第四個特點: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

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傳遞)的感覺始終不好。

他們覺得其他同事做得不如他們,其實不是。

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裡面 TOP20% ,但他們覺得自己是 TOP1% 。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另一個例子是,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統計一下數據,做一下用戶反彈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家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不推諉,只要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

他去了那家公司後,把一個用戶量不足 10 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越做越好。由於是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鍊。

5. 第五個特點:對重要的選擇要有判斷力

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所左右。

比如,原先有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公司。2006 年、2007年的時候,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

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

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的、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ZEZ-sMFHox33CaN9GBMlMQ

本文由 @ 公子龍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錢穎一對話張一鳴:「讀傳記讓我更有耐心」 | 對話實錄(上)
    【MBA中國網訊】2018年3月20日晚,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與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展開了兩個多小時的精彩對話。以下節選了關於張一鳴求學、創業經歷和個人成長感悟的對話內容。
  • 張一鳴對話錢穎一:我們沒有採編人員,但建立了內容質量團隊
    張一鳴說,成立今日頭條是一次非典型創業,是看到移動浪潮後的主動選擇。他還談起大學時讀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書」,一大半是傳記,發現偉大的人年輕時也是平凡人,只要有耐心,深入一個領域就會有收穫;作為CEO,他認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素質是同理心,好產品離不開「產品直覺和感性認識」。對於在校學生的建議,張一鳴說,保持學習能力比知識的積累可能更重要,對職業規劃應該更有耐心,看長遠。
  • 好學生宿華,壞學生張一鳴
    張一鳴張一鳴不喜歡被人掌控。大學畢業就創業,唯一一次去大廠微軟工作,待了半年就離職,說起這段經歷,張一鳴用兩個字形容:無聊,「工作沒有很多挑戰」 。2016年傳出騰訊80億美元收購今日頭條的傳聞,張一鳴發出公開信,旗幟鮮明地擺出態度:我創立公司,不是為了成為騰訊員工。年底的TMD烏鎮閉門會議,坐在騰訊系王興、程維之間,張一鳴對BAT開啟了無情的吐槽三連——錯了,認知有問題,短視。「不論騰訊也好,百度也好,他應該把之前的利潤都用到,再更深層次、給大規模的投入,他們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 張一鳴對話錢穎一:企業年輕比成熟更重要,希望用三年實現全球化
    他還談起大學時讀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書」,一大半是傳記,發現偉大的人年輕時也是平凡人,只要有耐心,深入一個領域就會有收穫;作為 CEO,他認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素質是同理心,好產品離不開「產品直覺和感性認識」。對於在校學生的建議,張一鳴說,保持學習能力比知識的積累可能更重要,對職業規劃應該更有耐心,看長遠。
  • 張一鳴的CEO修煉法則:反惰怠、反情緒化和自我強化
    在我們研究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的系列文章發表之後(《張一鳴的組織邏輯》、《轉折中的張一鳴》),一些朋友給我們留言探討。其中,有一位來自美團的朋友說:「你描述的頭條的那些特性,都是我進入美團就司空見慣的。」還有一位朋友說:「看到你研究頭條,我真心建議你也應該來看看小米的組織變革。」
  • 探秘任正非、徐明星、張一鳴創業:毀滅不了追夢者的必使他更強大
    每一份光彩照人的成功背後,我們會發現一個艮古不變的法則,正如尼採所言: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  任正非:負債200萬、43歲創立華為  任正非1944年出生於貴州貧困山區,大學畢業後入伍當了一名基建工程兵,改革開放後,軍隊撤銷基建工程兵,任正非轉業到國企深圳南海石油後勤服務基地工作。
  • 意外收穫下的生命感悟!——新冠治癒患者回憶實錄
    近日,新冠治癒患者王先生對話鳳凰網山東,分享了治癒之路的意外收穫及對生命的切身感悟。回憶裡的遺憾與愛自3月8日出院至今三個月的時間裡,從事電力行業工作的王先生核酸檢測各項指標正常,目前已經回歸生活正軌,身體經過康復訓練也恢復到往日的強健。對於這段充滿遺憾與愛的治癒經歷,他仍然歷歷在目。
  • 釣魚,給了我怎樣的人生感悟?
    我自幼喜愛釣魚,尤其喜歡夜釣。夜釣的魅力在於,在黑暗中蟄伏,在寂靜裡等待。待到魚鈴響起,或是浮漂下沉,便猛如打了雞血般暴起提竿刺魚。或是我拉魚上岸,或是魚拖我下水,或是斷杆斷線,或是斷鉤脫鉤,勝負不是絕對,結局難以預料。
  • 在領導身邊工作,我收穫最大的是……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你天天伴隨領導左右,從領導身上學到點什麼沒有?給我講一講。」他這麼隨口一問,讓我覺得自己該好好總結一下工作了。坦率地講,換了幾個單位,體驗了多個崗位,只有這個崗位讓我感覺到最累。
  • 《我的湘大》之袁亞湘:在湘大的四年
    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來湘大報到,至今已經過去36個年頭了,可在這裡度過的四年,在我的記憶中卻依然是那麼清晰,一切仿如昨天。 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我有幸考上了湘潭大學。在湘潭大學的四年時光,我從一個小男孩變成了一個大小夥子,從一個無知的農村孩子成長為中國最高學術機構的研究生。湘潭大學是我人生軌跡的轉折點,是我走向學術道路的起點。
  • 賈伯斯對張一鳴的這 7 點啟發,你也應該了解
    這是筆者進而研究張一鳴的初心。為了能夠把張一鳴「思考背後的思考」吃個透,我們精讀了張一鳴的書單。 又有非常有趣的發現——《賈伯斯傳》是張一鳴看了又看的一本書,2012 年開始看,到 2014 年又看,再到 2016 年又看,至少三遍。
  • 一位「一般」大學生不一般的四年UIC經歷
    從高中到大學,每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學習進步的機會,更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大學有怎樣的收穫,取決於學生個人,也與大學教育密切相關。  四年前,高考成績一般、綜合評價測試成績也一般的「一般」學生黎英祺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以下簡稱:UIC)財務專業學習,今年畢業後他即將進入英國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齊名的「G5超級精英大學」之一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繼續深造。
  • 「今日頭條」張一鳴的「逃逸速度」(深度)
    所以,YY創始人李學凌在朋友圈中表示:我賭張一鳴的飛聊能夠成功,因為我看到了太多成功的因素在裡面,我覺得機會真的可能來了。王興曾感嘆張一鳴「非常理性」,自己還是會因為純興趣做些和業務沒關係的事情,但張一鳴卻在這方面更少。就像擊出一個球,不到它落下時,你不知道它的「天命」何在。CEO往往要克服的是,牽引或不專注的衝動。對於外界普遍質疑其「算法沒有價值觀」,張一鳴堅持不做多餘的人為幹預,藉此讓推薦算法在「智能」的道路上落的更遠一些。
  • 致敬中國網際網路三十周年之張一鳴
    今日頭條,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張一鳴創造出來滿足自我「信息焦慮症」的最完美作品。對於人類從未被治癒的「信息饑渴」,張一鳴選擇相信技術,而非人力。隨著人們的質疑和嘲笑,張一鳴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今日頭條上線到積累千萬用戶的過程。兩年多以前,張一鳴曾受邀在南方報業集團總部做過一次演講。
  • 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談TikTok:還沒有最後的解決方案
    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談TikTok:還沒有最後的解決方案  8月3日中午,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發送公司全員信,回應了TikTok美國業務面臨被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強制要求出售的問題。全員信回溯了近一年來TikTok在北美的遭遇,坦承還沒有完全決定最後的解決方案。
  • 俞敏洪對話張一鳴:人工智慧時代,小教育機構難以存活,大機構擔心被...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中)今日頭條創始人、CEO張一鳴(右)芥末堆訊 12月12日,在今日頭條主辦的 「eduTECH 2017教育行業未來峰會」上,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對話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就人工智慧與教育結合對師生的影響、人工智慧時代大小培訓機構的煩惱、中國在教育領域的優勢能否長存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 大學裡最「沒必要」做的幾件事情,浪費時間不說,還沒有收穫
    大學四年說短不短,說長也就彈指一揮間,利用的好,可能對你今後的人生都是一筆財富,但如果不加注意,或者肆意消耗,可能大學四年就只得了個「寂寞」。但是有幾件事情,無論你是什麼大學什麼專業卻是「沒必要」的事情,不僅浪費時間,還沒有收穫!1、與別人攀比攀比這件事既浪費金錢,也浪費精力。它不僅讓我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他人的身上,同時大學期間,我們沒有收入,我們的消費資金,一般都是從父母那裡獲得。
  • 看完這本書的前言,我有了三點讓心智通透的感悟
    第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蘇·M·蒂貝爾吉安的《一年通往作家路》,為什麼會首先選擇讀這本書,很簡單,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本書要表達的內容非常貼合我的新年Flag,我正好需要吸收前輩的經驗來幫助我實現目標。今天下午,我認真拜讀了這本書的「前言」部分,這部分內容並不是很多,但我卻有了三點讓人心智通透的感悟。
  • 雷軍、張一鳴都曾寫過...
    他自己也曾說過,工作前五、六年,錢不是用來買書就是買電腦,"20 歲的時候我是一個非常內向的程式設計師。我不喜歡管人,不喜歡接受採訪,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獨自坐在電腦旁是我最舒服的時候。"在工作中,李彥宏終於確定自己的優勢:網絡編程不行,但涉及到信息檢索,少有能與之比肩者,"我不再折騰網絡編程,反正有很多人寫。我專注在信息檢索。"1996年,李彥宏想到解決搜尋引擎作弊問題的方法,"我想到了我在北大所學的科技論文索引,科學論文通過索引被引用次數的多寡來確定一篇論文的好壞,超鏈就是對頁面的引用,作弊網頁沒價值,不可能被很多網站主動超鏈。"
  • 張一鳴現在「裡外不是人」,字節跳動將何去何從?
    「卸載抖音」「把今日頭條一起卸載了」「張一鳴跪了」TikTok事件中的這個周末,字節跳動和「懂王」川普反覆過招之餘,一場「卸載抖音」的輿論風暴正在字節系之外的國內內容平臺上發酵。按照「普通家庭馬化騰,悔創阿里傑克馬」的語句,張一鳴也在被網友們冠以各種嘲諷的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