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致敬中國網際網路三十周年,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正如凱迪拉克所代表的精神那樣: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今日頭條,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張一鳴創造出來滿足自我「信息焦慮症」的最完美作品。對於人類從未被治癒的「信息饑渴」,張一鳴選擇相信技術,而非人力。
隨著人們的質疑和嘲笑,張一鳴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今日頭條上線到積累千萬用戶的過程。
兩年多以前,張一鳴曾受邀在南方報業集團總部做過一次演講。面對著臺下那些傳統新聞業最「頑固」的「保皇派」,這個身材矮小的網際網路新貴直言:今日頭條和一些有調性的傳統媒體不同,這裡包羅萬象、求仁得仁。
面對這個勢不可擋的「野蠻入侵者」,臺下的「老師們」大多懷揣著各自的忐忑與鄙夷。兩年過去,當年的聽者有的已經成為今日頭條的員工,因為他們要「親自看一看,究竟是什麼打敗了自己」。
就像是當年的維基百科,終於定義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知識半徑一樣;今日頭條的存在,早已標明了我們如今的新聞訊息疆界。
和今日頭條一樣,張一鳴也常常被形容為「簡直是一臺算法學習機器」。他曾常年將「逃逸平庸的重力」掛在自己社交媒體帳號的頭像之下,並將之解釋為一種像「超級賽亞人」一樣的升級模式。
隨著算法技術的越發精進、對傳統媒體內容的掃蕩收割、對於海外競品的激進併購,在傳統媒體萬劫不復的年代裡,今日頭條卻正走在「終極賽亞人」的修煉之路。
在張一鳴的算法裡,這家「不是媒體,而是技術」的公司,似乎一邊在框定這我們的信息疆域,一邊又在其中埋下無數的自由飛地。
在今日頭條的世界裡,是機器算法的獨裁,還是信息欲望的放縱?所有被今日頭條徹底改變了信息生活的人們,懷著或愛或恨的情愫、憑藉自說自話的理由,還將永遠的爭論不休。
而張一鳴給出的最新方向是:我希望今日頭條像谷歌一樣,不設邊界。
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北京時間 1987 年 9 月 20 日 20 時 55 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從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發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過網際網路聽到中國的聲音。同樣是這一年,新任 CEO 安迪·格魯夫開啟了英特爾長達 10 年的高速增長,更多高性能廉價的處理器以及隨之帶來的 PC 普及也成為之後三十年中國網際網路大爆發的起點。三十年後,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早已超越了 PC,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很難再與網際網路分開,網際網路帶來的改變背後,源自一批科技英雄勇敢的開始。適逢中國網際網路三十年,極客公園和凱迪拉克一起,用 30 篇文章,向中國網際網路三十年中的勇敢探索者致敬。(點擊返回致敬中國網際網路30周年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