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的是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相關舉措包括:推進三大科技城建設,統籌規劃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超前部署基礎前沿研究;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建設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

  這些措施當然有助於把北京打造成世界科學中心,其中,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就是一個重要措施。世界科學中心在歷史上共發生了5次轉移,相關經驗值得借鑑。

  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此後,世界發生了多次科學中心的轉移:第一個科學中心在義大利(1504~1610);第二個科學中心在英國(1660~1750);第三個科學中心在法國(1760~1840);第四個科學中心在德國(1875~1920);第五個科學中心在美國(1920年至今)。

  對5次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原因,人們分析的原因包括思想解放、文化震蕩、社會變革、科技與經濟的互動、新學科及學科群的崛起和科學家的集體性流動等,還有人指出,科學家人數、信息資源、先進的科研設備以及科研經費也是促成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重要條件。

  不過,分析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思想解放和文化包容在第一次科學中心的興起中最為明顯。文藝復興提倡人性、反對神性,其間不光出現了以達·文西為代表的跨越藝術、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大師,還誕生了向神學挑戰的種種學說和理論——「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理論;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維薩裡的《人體結構》提出男人的肋骨並不比女人少……然而,義大利教會進行了反撲,伽利略因捍衛日心說而受到宗教審判,1633年,「義大利科學失去了活力」,不再是科學中心。

  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產生大師的肥沃土壤,這種土壤還可以吸引異域的大師。美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就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繼承了英國科學的傳統和德國科學的體制,打造了肥沃的科學土壤,培養了大量的本土大師,如貝爾、愛迪生等,同時也以優厚待遇及思想自由和文化包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精英,如愛因斯坦、費米、弗蘭克、威格納、西拉德等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使得美國毫無懸念地成為科學中心,近70%的諾貝爾獎被美國科學家包攬。

  思想自由、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也為近代中國的大師所認識。陳寅恪表述得極為清楚。他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陳寅恪所指並不局限於社會和人文科學,也包括自然科學。

  按照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的定義,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某個國家的重大科學成就超過全世界科學成果總數的1/4,則這個國家就成為這一時期的世界科學中心。思想自由和文化包容則是創造如此多科學成果的前提。(張田勘)

(責編:趙英梓、林露)

推薦閱讀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運抵海南文昌 將於11月首飛9月1日,我國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裝配和測試工作後,將於11月擇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首次發射任務。【詳細】

中科院為海外青年學者回國創新發展鋪路搭橋127名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及「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家的100餘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和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代表近日齊聚北京,交流了解國內科研領域最新情況。【詳細】

相關焦點

  • 科學、哲學、客觀世界以什麼為前提?一切存在到底有沒有前提?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60)《存在的方式》存在以什麼方式存在?這不像是個問題,我們普遍認為,存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客觀的方式存在。理論上的客觀方式是種什麼方式我們並不知道,也無從知道,而我們知道並反覆證明的存在就是感知的方式,我們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認識存在的,對於生命及人,存在就是以感知方式存在的,我們只能認識和獲得感知的存在。科學就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證明感知的存在,我們再無其他方法來證明其他方式的存在,如果有其他方式的存在而與感知方式無關,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
  • 廣東科學中心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 榮獲「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
    金羊網訊 記者李鋼、實習生 王怡然、通訊員 吳晶平報導:7日,廣東科學中心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這是我國科技館首次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我國學者趙紅州基於類似的文獻資料、類似的分析方法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在我國曾受到廣泛的關注、傳播與研究。
  • 專家稱中國離世界科學中心尚遠
    那麼,中國的科研實力是否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中國何時可以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中國在邁向科技大國的道路上亟待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本報約請了幾位專家,共同探討上述問題。 ■本報記者 溫新紅 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思想始現於英國科學學學者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
  • 以客觀世界為前提是個巨大的謬誤,我們自己才是一切存在的前提!
    這是一個讓人發笑的假設,因為進行這一切活動的前提就是「對人來說」的,客觀的前提就是人的我觀。人試圖作一個迷藏,把自己藏起來,結果藏起來的方法是用雙手遮住自己的眼睛,這個動作似曾相識,原來是我們一歲以前玩的遊戲,萬萬沒想到,這個遊戲被人玩大了,居然做到蒙住了整個人類的眼睛,讓人以為蒙住眼睛的手掌後面就是客觀世界,是跟我們的存在無關的世界。
  • 五要素影響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科學的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科學的地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先進,有的國家落後。關於世界科學中心,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分析,有世界科學單中心說、科學多中心說、科學主中心與副中心說(表 1 和 2)。技術發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術中心轉移說(表 3)。
  •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巨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
  • 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麼
    原標題: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麼深圳商報2019年01月17日訊 不久前市委全會提出,深圳今年將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共建行動,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 沒有這個前提條件,相對論就什麼都不是!
    相對論要成立其實有一個前提條件,沒有這個前提條件,相對論就什麼都不是!這個前提條件就是特別有名的「光速不變」,就是說光速在任何地方都不變,不管觀測者是在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就是說我站在這兒看,光以30萬公裡每秒在跑。
  • 廣東科學中心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大的科技館」
    中新社廣州11月7日電 (沈釗)廣東科學中心7日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這是中國科技館首次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11月7日,廣東科學中心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這是中國科技館首次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中新社發 廣東科學中心供圖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侯穎在當天授牌儀式上表示,參與該項稱號評選的科學館必須有超過50%的面積用於科學展覽,館內必須涵蓋三個以上科學領域的展覽,科學館還需要向金氏世界紀錄的考察隊伍提供展館平面圖、館內活動等相關信息。
  • 2020年5月廣東科學中心有什麼展覽
    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廣東科學中心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定於2020年5月12日(星期二)起恢復對外開放,開館時間不變。  >>>點擊獲取廣東科學中心入館須知  科普展覽&活動推薦  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  過去的3個多月,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籠罩全球,讓我們深刻意識到——病毒無國界。
  • 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籌建 世界科學中心第六次轉移啟動
    未來上海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顯然,上海市的這一規劃,是和前日正式公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相輔相成的。
  • [預告]李工真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二戰後的美國多諾貝爾獎得主及聞名世界的學校,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中心?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李工真10月29日做客《世紀大講堂》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自2009年5月開放後,僅僅蜿蜒放射出7條幻彩「螺線」——光束線站,已成為世界最炙手可熱的「超級顯微鏡」。耀眼的成績單上,開機率、全球頂級期刊論文等,幾乎完勝日本、英國、法國等同處國際前列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  目前,神奇「螺心」正在加速擴容,先後建成專供蛋白質研究使用的5條光束線,是即將竣工的國家級科研「鄰居」——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最核心的「科學透視鏡」。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巡迴展亮相廣東科學中心
    廣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燁 攝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迴展4月28日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匯聚力量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的目標:「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就要匯聚攻堅之力、塑才之力、策源之力和融通之力。   向世界主要科學中心攀登需要不斷匯聚各種資源進行攻堅,其中,對基礎研究進行資助是必不可少的。
  • 合肥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巨災科學中心揭牌成立
    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周暢)記者28日從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獲悉,合肥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巨災科學中心日前揭牌成立。該科學中心是清華合肥院組織建設的、國際領先的巨災耦合模擬重大基礎設施,納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交叉前沿研究及產業創新轉化平臺。
  • 你對概括的科學思維知多少?只有一個原則和前提,卻關乎一生!
    由於不同人形成合理準確概括的科學思維水平不同,這就造成人和人之間在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上的差別,進而造成了人生命運的差別。概括的作用很簡單。沒有概括,我們就無法對事物做出解釋,對事情產生的原因我們可能就無法理解。我們會一直處於一個咪蒙狀態中,不能將事物聯繫起來。因為概括只是簡單地通過「抽象」詞語將我們不理解的事物與理解的事物進行類比。
  • 廣東科學中心地址在哪?廣州科學中心怎麼去?
    廣東科學中心 是以「自然、人類、科學、文明」為主題的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機構。是為公眾提供科普教育的社會科技活動場所。科普旅遊休閒的示範景點。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耗資19億元人民幣、歷時近5年建成,2008年9月26日建成開放。
  • 華科大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的「國之重器」 世界最好的脈衝強...
    湖北就有一座世界上最好的脈衝強磁場設施——位於華中科技大學的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它是教育部直屬高校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強磁場科學、技術及應用研究的國家級大科學平臺,是物理、化學、材料和生物醫學等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