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2020-12-05 探索貓百家號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巨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

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自此,世界舞臺上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學中心的轉移:第一次科學中心在義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學中心在英國(1660—1750);第三次科學中心在法國(1760—1840);第四次科學中心在德國(1875—1920);第五次科學中心在美國(1920年至今)。

所有人類認知思想的盛行,必然與國家力量的支持有關係,僅僅憑藉若干個人難以支撐思想中心的地位。不說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信仰,就是近現代科學也是一樣。

義大利是自然成為第一個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中心的,這是因為東羅馬帝國解體後歐洲陷入多國混戰狀態,這種混戰狀態是一個區域成為新文明中心的最主要特徵。如同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的黃河流域文明取代長江流域文明成為當時的世界中心一樣,因為黃河流域是多國混戰,多國混戰刺激了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需求引發經驗類認知的飛速進步,中華文明的輝煌源於黃河流域那5000年前上下的血與火的洗禮。羅馬帝國起源於義大利半島,而東羅馬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的一半以上領土。

英國在與荷蘭之間的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的四次海上戰爭,使得英國的經驗類認知需求強勁迅猛發展,也就是近現代科學的突飛猛進,誕生了胡可、牛頓、哈雷、卡文迪許等一系列著名科學家,加上由於義大利宗教勢力過於強大,從而科學的中心從義大利轉向英國。英國國家力量遠比義大利更加注重對科學的支持,牛頓因為發表其《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而成為爵士,舉國推崇牛頓如同中國古代國家層面推崇孔子那樣,使之聖人化,都是國家力量支持科學發展的表現。應該因科學的發展而技術上也迅猛發展,從紡織機器到蒸汽機發明,工業革命開始了,國力迅速提高成為全球霸主。

18世紀初,法國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羅為代表的一批啟蒙運動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百科全書派,他們竭力提倡科學和民主,進行了一次以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在牛頓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

而德國在19世紀末,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頒布了多條法律法令,包括關於今天看都很先進的勞動保護法律,從落後的農業國迅速成為工業國,德國超越英國成為科學中心的一個主要表現特徵就是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誕生了愛因斯坦、普朗克等超級劃時代科學巨匠。

然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國沒落,美國登場,美國不僅僅在戰爭和經濟上取勝,更有在人才的挖掘上費勁腦汁。使用各種手法網絡到了愛因斯坦等世界級科學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因為戰爭的主要戰勝國而將勢力遍布全球,以第三次、第四次技術革命為主要特徵的電子化和信息化使得美國綜合實力全球第一,當今的全球霸主,在科學上更是成為直到今天的世界的科學中心。

所有科學中心的轉移,都是以政策的變革、經濟的迅猛發展為開始,以擁有頂級科學家群體的誕生為特徵,掌握當時全球科學話語權,具有像黑洞一般的能量吸引其他國家的人才,所有劃時代思想家、科學家幾乎全部出自世界科學中心。

相關焦點

  • 世界科技中心的幾次轉移
    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在最早是由英國學者貝爾納最早提出的概念,他藉此描述科學力量的轉移現象,後來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受到啟發,用定量的方式"很科學地″界定了世界科學中心,
  • 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原標題: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的是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
  • 五要素影響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科學的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科學的地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先進,有的國家落後。關於世界科學中心,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分析,有世界科學單中心說、科學多中心說、科學主中心與副中心說(表 1 和 2)。技術發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術中心轉移說(表 3)。
  • [預告]李工真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納粹時代的德國,2400多名猶太血統科學家,上萬名文化精英被驅逐,他們為何被迫害?他們流亡到了哪裡?二戰後的美國多諾貝爾獎得主及聞名世界的學校,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中心?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李工真10月29日做客《世紀大講堂》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我國學者趙紅州基於類似的文獻資料、類似的分析方法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在我國曾受到廣泛的關注、傳播與研究。
  • 走進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強磁場服務全球科學家
    國家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是一個為國內外科學家提供超強磁場、極低溫、超高壓等極端實驗條件,進行前沿基礎科學研究的國家級科學研究中心,這也是國內唯一的大型脈衝強磁場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從2013年10月接受國際評估那天起,就已躋身世界四大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行列。
  • 「伯努利科學豪門」:這一個家族,誕生了100多名頂級科學家
    學習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數學更是令無數人頭疼的學科,它也一度被廣大學子共同認證為是"最掉頭髮"的學科,高中畢業後直言這輩子不再碰數學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世界上卻有這樣一個家族,誕生了100多位頂級科學家,其中有三人是世界頂級數學家。
  • 18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 法蘭西時代的降臨
    原標題:18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 法蘭西時代的降臨 文藝復興以來,科學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會卻依然被傳統的教義、育目的信念、愚昧和專制等包圍。由英倫一二島掀起的啟蒙運動,就是要用理性之光碟機散黑暗。
  • [趣味數學]世界數學中心的轉移
    在世界範圍內各國的科學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的宏觀表現是存在著世界科學活動的中心,而且這個活動的中心並不是總停留在某一個國家,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縱觀近代科學以來的歷史,在社會生產、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曾相繼停留在幾個不同的國家。
  • 頂級量子科學家們:世界是覺性的頻率
    在現代社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佛教是封建迷信,信仰佛教的人是被迷住了,科學的發展證明了這個態度是草率的 脫離了實踐驗證的主觀看法是不可靠的。 隨著量子力學的實際發展和應用,包括諾獎獲得者 頂級量子科學家們發現,科學的結論竟然最終印證了佛學. 想不到吧, 人類科學發展前進的最終結果是回頭看 前人早有答案。
  • 專家稱中國離世界科學中心尚遠
    那麼,中國的科研實力是否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中國何時可以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中國在邁向科技大國的道路上亟待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本報約請了幾位專家,共同探討上述問題。 ■本報記者 溫新紅 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思想始現於英國科學學學者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
  • 為何中國未誕生過世界級科學家?中國的土壤培養不出頂級天才嗎?
    在這張照片中,當時幾乎有世界上所有最偉大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普蘭克,朱等。李,狄拉克,波恩,施羅丁格夫人,海森堡,洛倫茨,玻爾等人...名單上的所有科學家都是當時的頂級科學家,僅這張照片就有17名。這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有人說,即使經過1000年,人類仍感嘆這張照片的美麗。
  • 中國誕生不了愛因斯坦式頂級科學家?查證後發現,吃得太飽惹的禍
    中國誕生不了牛頓、愛因斯坦式頂級科學家?查證後發現,原來是吃得太飽惹的禍!喜歡科學的小夥伴應該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在中國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頂級科學家,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到,在同時期,東亞國家都沒有出現頂級科學家,非洲國家也沒有出現頂級科學家,這個時期科學家多的國家就是西方國家。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一:歷史的角度我們中國和整個亞洲地區和西方國家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當時已經進入了封建王朝,所有的科學技術都大家都不把它當回事,統治階級更加注農業,因為我國當年經常吃不飽肚子,大家的精力都花在了這個方面。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智慧財產權...
    一件過去乏人問津的專利賣出了超過4億元的高價 有這樣一個故事讓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名噪一時:上海生科院去年將一項由該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發明的蛋白抗腫瘤藥物專利技術,授權給了跨國醫藥企業賽諾菲—安萬特公司,合同金額為6000萬美元外加銷售額提成。價格之高,在國內基礎研究領域堪稱罕見。
  • 京東成立京東探索研究院 招募6大領域世界頂級科學家
    新浪科技訊 11月25日上午消息,京東今日宣布正式成立京東探索研究院,未來將面向全世界延攬頂級人才。據悉,京東探索研究院將深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數據科學、工程與管理」、「去中心化計算」、「倫理道德」、「科學與藝術」等六大數智技術領域。京東探索研究院還將面向全球招募最頂級的人才,預計未來3年每個領域將至少有3位以上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加盟,並鼓勵青年科學家加入,致力於將他們培養成為未來行業的領軍人物。
  • 徐冠華:世界科學中心正向東方轉移 基礎研究是國家實力標誌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 徐冠華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在主旨論壇上表示:世界科學中心正有向東方轉移的趨勢。未來20-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主導全球創新格局。那麼我們如何積極參與科技資源和優秀人才的全球化競爭?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因此,只要美國的實力保持在世界級的水平上,它就不可能是導致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主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始終是世界權力中心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僅在今天得以維持,而且非常有可能繼續維持20年。如果今後20年美國還能保持其世界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應成為我們分析世界權力中心從歐洲向何處轉移時的因素。
  • 「科學天團」雲聚上海,頂級智慧賦能創新策源
    論壇「雲」集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陣容堪稱「史上最強」。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技盛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正在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此時,人類「頂級大腦」的雲端相聚,無疑被寄予厚望——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東西方智慧將在上海交融、碰撞,為全球發展的未來播撒創新策源的種子。
  • 京東成立京東探索研究院,招募 6 大領域世界頂級科學家
    11 月 25 日消息,在 JDDiscovery-2020 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宣布正式成立京東探索研究院,未來將面向全世界延攬頂級人才。據悉,京東探索研究院將深耕 「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數據科學、工程與管理」、「去中心化計算」、「倫理道德」、「科學與藝術」等六大數智技術領域,從基礎理論層面實現顛覆式創新,展示了京東探索前沿技術的決心與實力。
  • 世界頂級最強大腦要給未來畫個圈
    頂級專家雲集探究未來世界學術發展本次中國科協年會圍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以「改革開放,創新引領」為主題,首啟中國科技峰會,首開中國科技智庫論壇和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共邀請135位院士、113位國外嘉賓、49位港澳臺嘉賓分別參加智庫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