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訊)在新舊動能轉換之際,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賦能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探討中國發展戰略、發展思路,適應全球競爭的新格局。
在論壇上,部委領導、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量級嘉賓共聚一堂,研討2020年中國經濟形勢,貫徹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為來年中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思考與智慧。
如何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 徐冠華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在主旨論壇上表示:世界科學中心正有向東方轉移的趨勢。未來20-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主導全球創新格局。
那麼我們如何積極參與科技資源和優秀人才的全球化競爭?
徐冠華提出,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是未來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源泉,是一個國家實力的標誌和未來發展的生命線。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可以引進,但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我們的產業體系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並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的開發平臺,培養鍛鍊自己的技術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與此同時,應該大力引進培養和穩定一批世界級的頂尖人才。
以下是致辭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2019央視財經論壇」和各位嘉賓探討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些觀點僅僅是自己的直觀感受,不一定準確,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堅定信心,敢於擔當,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新中國經歷70年的艱苦奮鬥,已經從一窮二白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標誌,中國的人口平均壽命、預期壽命從1957年的57歲增加到2018年的77歲。2019年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排名躍居全球第14位,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中唯一的進入前30名的國家。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正在發展和形成新的優勢: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對自身所選擇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更加自信;二是我國具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廣闊、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資源,近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有力地形成了大批量生產和低流通成本的優勢,從而獲得了技術路線和技術標準的主導地位;三是我國已經形成高智力勞動密集的優勢,有較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已經由此形成的低成本研發、低成本複雜製造等新的國家競爭優勢;四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國家力量建設戰略性產業和戰略技術的組織優勢及其技術溢出的能力;五是已經發展起來的巨大規模的傳統製造業,在技術創新、產業鏈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依舊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這五方面的優勢,決定了我們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仍然有巨大的迴旋餘地。
第二,關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走自主創新之路。
自主創新這一重要方針是2004年制定《國家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當時國家組織了2000多名科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歷經一年多關於科技發展戰略的熱烈討論和反覆爭論形成了共識,即在中國科技創新發展中存在三個關鍵薄弱環節,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並且用「自主創新」一詞集中表述。
原始創新就是通過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獲得更高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原始創新從過去到現在都是自主創新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是未來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源泉,是一個國家實力的標誌和未來發展的生命線。同時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所形成的人才、知識、能力的儲備,一旦我們遭遇到「卡脖子」的難題,這些儲備就能迅速形成關鍵技術,形成生產力。所以說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不僅面向未來,也是解決「卡脖子」的關鍵。
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如果沒有集成,單向技術很難面向市場,最後可能就消失了,錯過了發展機會。如何把我們自己的和引進的單向技術集成起來,形成以產品為中心的技術同樣很重要。集成創新其實不是單純的科技內涵,而是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的內涵。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和吸收,形成屬於自己的再創新能力。這裡要強調的是,當前單純引進技術,忽視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傾向依然嚴重。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投入嚴重脫節,2002年我國引進消化吸收和投入的比重是1:0.08,也就是買了一塊錢的設備,我們只用了8分錢去消化吸收。2006年至2014年是1:0.4,有所提升,但是和我們的鄰國韓國、日本相比差距還很大。韓國80年代就已經是1:5,最高的時候是1:8,日本60、70年代的時候是1:7,高的時候達到1:10,我們的差距太大了。
另外我還想特別指出,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可以引進,但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實踐證明,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需要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產品開發實踐才能夠獲得。我們的產業體系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並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的開發平臺,培養鍛鍊自己的技術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
第三,確保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決策落到實處,關鍵是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實現強有力的舉措。
1、大力引進培養和穩定一批世界級的頂尖人才。人才決定一切,不僅決定現在,還決定未來。高水平的尖子人才是決定各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國際地位的關鍵,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激烈爭奪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2、加強基礎研究,建立可年度考核的國家財政固定增長機制。
據統計,現代技術革命的成果約有90%源於基礎研究,特別是在全球化條件下基於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的突破和伴隨而來的新產品將取得優勢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3、實施大規模創新服務業振興計劃。
多年以來,我每年都去深圳,有一點印象深刻,高效發達的創新服務業成為真正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一些曾經在發達城市發展的科技型企業,屢經曲折,最終選擇落戶深圳,並得到高速發展,這些創業者告訴我很多有趣現象,比如深圳政府更為扁平化,市級領導更容易接觸到創新者、創業者,及時解決困難。另外,創新活動需要的各種器材、材料、金融服務、諮詢服務、信息資訊等都極大的降低了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我們當前正處在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世界科學中心正有向東方轉移的趨勢。世界已處在新一輪的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全球科技創新力量開始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未來20-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主導全球創新格局。中國正處在東亞,雖然還有日本、印度、新加坡等的競爭,但是我們一定要有信心,積極參與科技資源和優秀人才的全球化競爭,我們一定能夠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