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華:世界科學中心正向東方轉移 基礎研究是國家實力標誌

2020-12-05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訊)在新舊動能轉換之際,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賦能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探討中國發展戰略、發展思路,適應全球競爭的新格局。

在論壇上,部委領導、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量級嘉賓共聚一堂,研討2020年中國經濟形勢,貫徹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為來年中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思考與智慧。

如何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 徐冠華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在主旨論壇上表示:世界科學中心正有向東方轉移的趨勢。未來20-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主導全球創新格局。

那麼我們如何積極參與科技資源和優秀人才的全球化競爭?

徐冠華提出,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是未來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源泉,是一個國家實力的標誌和未來發展的生命線。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可以引進,但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我們的產業體系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並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的開發平臺,培養鍛鍊自己的技術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與此同時,應該大力引進培養和穩定一批世界級的頂尖人才。

以下是致辭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2019央視財經論壇」和各位嘉賓探討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些觀點僅僅是自己的直觀感受,不一定準確,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堅定信心,敢於擔當,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新中國經歷70年的艱苦奮鬥,已經從一窮二白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標誌,中國的人口平均壽命、預期壽命從1957年的57歲增加到2018年的77歲。2019年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排名躍居全球第14位,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中唯一的進入前30名的國家。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正在發展和形成新的優勢: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對自身所選擇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更加自信;二是我國具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廣闊、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資源,近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有力地形成了大批量生產和低流通成本的優勢,從而獲得了技術路線和技術標準的主導地位;三是我國已經形成高智力勞動密集的優勢,有較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已經由此形成的低成本研發、低成本複雜製造等新的國家競爭優勢;四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國家力量建設戰略性產業和戰略技術的組織優勢及其技術溢出的能力;五是已經發展起來的巨大規模的傳統製造業,在技術創新、產業鏈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依舊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這五方面的優勢,決定了我們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仍然有巨大的迴旋餘地。

第二,關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走自主創新之路。

自主創新這一重要方針是2004年制定《國家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當時國家組織了2000多名科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歷經一年多關於科技發展戰略的熱烈討論和反覆爭論形成了共識,即在中國科技創新發展中存在三個關鍵薄弱環節,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並且用「自主創新」一詞集中表述。

原始創新就是通過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獲得更高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原始創新從過去到現在都是自主創新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是未來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源泉,是一個國家實力的標誌和未來發展的生命線。同時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所形成的人才、知識、能力的儲備,一旦我們遭遇到「卡脖子」的難題,這些儲備就能迅速形成關鍵技術,形成生產力。所以說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不僅面向未來,也是解決「卡脖子」的關鍵。

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如果沒有集成,單向技術很難面向市場,最後可能就消失了,錯過了發展機會。如何把我們自己的和引進的單向技術集成起來,形成以產品為中心的技術同樣很重要。集成創新其實不是單純的科技內涵,而是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的內涵。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和吸收,形成屬於自己的再創新能力。這裡要強調的是,當前單純引進技術,忽視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傾向依然嚴重。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投入嚴重脫節,2002年我國引進消化吸收和投入的比重是1:0.08,也就是買了一塊錢的設備,我們只用了8分錢去消化吸收。2006年至2014年是1:0.4,有所提升,但是和我們的鄰國韓國、日本相比差距還很大。韓國80年代就已經是1:5,最高的時候是1:8,日本60、70年代的時候是1:7,高的時候達到1:10,我們的差距太大了。

另外我還想特別指出,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可以引進,但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實踐證明,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需要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產品開發實踐才能夠獲得。我們的產業體系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並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的開發平臺,培養鍛鍊自己的技術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

第三,確保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決策落到實處,關鍵是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實現強有力的舉措。

1、大力引進培養和穩定一批世界級的頂尖人才。人才決定一切,不僅決定現在,還決定未來。高水平的尖子人才是決定各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國際地位的關鍵,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激烈爭奪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2、加強基礎研究,建立可年度考核的國家財政固定增長機制。

據統計,現代技術革命的成果約有90%源於基礎研究,特別是在全球化條件下基於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的突破和伴隨而來的新產品將取得優勢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3、實施大規模創新服務業振興計劃。

多年以來,我每年都去深圳,有一點印象深刻,高效發達的創新服務業成為真正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一些曾經在發達城市發展的科技型企業,屢經曲折,最終選擇落戶深圳,並得到高速發展,這些創業者告訴我很多有趣現象,比如深圳政府更為扁平化,市級領導更容易接觸到創新者、創業者,及時解決困難。另外,創新活動需要的各種器材、材料、金融服務、諮詢服務、信息資訊等都極大的降低了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我們當前正處在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世界科學中心正有向東方轉移的趨勢。世界已處在新一輪的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全球科技創新力量開始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未來20-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主導全球創新格局。中國正處在東亞,雖然還有日本、印度、新加坡等的競爭,但是我們一定要有信心,積極參與科技資源和優秀人才的全球化競爭,我們一定能夠成功。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顧問組組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參與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談判,但由於在地球系統科學方面的研究還相對比較薄弱,中國在有關談判上「缺失科學話語權」。  他還強調,一個國家的計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在地球系統模式研究領域的發言權。而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對地球系統的模擬是一大瓶頸問題。
  •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巨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
  • 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建議設國家主席青年科技獎
    徐冠華 中科院聲像中心 圖9月12日,以「中國科技70年•道路與經驗」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七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對中國當前面臨的頂尖人才匱乏問題表達了憂慮,並建議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青年科技獎,放寬綠卡政策,實行世界級科技人才計劃。
  • 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季羨林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外國文學家和東方學大師。他通曉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多種現代語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唐史等諸多學術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翻譯家,他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譯著近四百萬字。
  • 五要素影響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科學的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科學的地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先進,有的國家落後。關於世界科學中心,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分析,有世界科學單中心說、科學多中心說、科學主中心與副中心說(表 1 和 2)。技術發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術中心轉移說(表 3)。
  • 徐冠華:「數字中國」建設應重視地理信息安全
    在日前召開的2020 GIS軟體技術大會上,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隨著我國「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入,地理信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應當切實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地理信息安全事關國家安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
  • 徐冠華:「數字中國」建設應重視地理信息安全
    在日前召開的2020 GIS軟體技術大會上,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隨著我國「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入,地理信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應當切實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地理信息安全事關國家安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百年地學新生機—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副主任羅勇說。 夢想如願以償。2009年初,懷著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高層次人才的夙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因此,只要美國的實力保持在世界級的水平上,它就不可能是導致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主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始終是世界權力中心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僅在今天得以維持,而且非常有可能繼續維持20年。如果今後20年美國還能保持其世界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應成為我們分析世界權力中心從歐洲向何處轉移時的因素。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我國學者趙紅州基於類似的文獻資料、類似的分析方法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在我國曾受到廣泛的關注、傳播與研究。
  • [趣味數學]世界數學中心的轉移
    在世界範圍內各國的科學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的宏觀表現是存在著世界科學活動的中心,而且這個活動的中心並不是總停留在某一個國家,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縱觀近代科學以來的歷史,在社會生產、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曾相繼停留在幾個不同的國家。
  • 徐冠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僅取決於經濟總量、領土幅員和人口規模,更取決於它的創新能力。」徐冠華認為,我國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展望中國未來發展,我們信心十足。」徐冠華指出,這緣於全國人民對國家未來發展前景的高度認同,緣於中國經濟轉型具有多方面的、潛在的優勢的認識。
  • 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原標題: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的是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四點建議促搶佔GIS制高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徐冠華:4建議促搶佔GIS制高點作者:文 心在日前舉行的2020地理信息系統(GIS)軟體技術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徐冠華提出,這些不同觀點需要重視。在多數人取得共識的同時,要給不同的觀點一個空間,這就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只有研究各種不同的觀點,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深化認識,統一思想。  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  在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度,海平面升高了0.17米。
  • 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南京勝算如何?
    NO.2|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想爭取的城市,實在太多了。
  • 共建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深圳特區報廣州11月22日電(見習記者 李竹 通訊員 謝慶裕 符信)11月22日,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部署,進一步深化省院全面戰略合作
  • 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
    該中心旨在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致力產生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據介紹,天基遙感觀測是追蹤並評估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及其影響的主要手段之一,對監測、理解和預測全球變化至關重要。
  •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獲批 全國六大研究中心之一
    湖北日報訊 據新華社電 科技部27日宣布,經專家論證,批准組建北京分子科學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國家研究中心是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的學科交叉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讓人才在嘉興留得住幹得好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
    活動結束後,圍繞該研究中心的運作情況以及嘉興如何引進人才並留住人才等話題,國家科技部原部長,著名遙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和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郝芳華接受了中央、省市各級媒體記者的專訪。(以下為專訪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