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百年地學新生機—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辦公樓裡,張貼著中心新近發表的論文,90%是英文的,內容五花八門:有關於大氣環流的,有關於溼地保護的,有力學領域的,還有計算機領域的……在清華園,這個富有交叉性與國際化的學科,歷史悠久又年紀輕輕。說它悠久,是因為早在1929年,地學系就正式成立;說它年輕,是因為2009年初,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才誕生,至今僅4歲有餘。因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而中斷的清華地學,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生機。

 

復建百年地學

 

清華地學有著輝煌的歷史。在這裡,曾走出翁文灝、袁復禮、竺可楨、黃廈千、涂長望、趙九章、葉篤正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其中不乏中國現代地質學奠基人和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獲得者。據不完全統計,51位清華校友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學部院士。

 

1952年,我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地學系調出,分別併入北京大學和地質學院,從此,清華地學中斷了半世紀之久。

 

「很多老校友一直呼籲復建地學,在全球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地學學科也具有重要意義。」清華大學地學中心副主任羅勇說。

 

夢想如願以償。2009年初,懷著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高層次人才的夙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地學是一個學科群,包括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生態學等6個一級學科。新時期,應往何處發展?清華大學與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院士討論後認為,清華應該突出交叉學科優勢,以全球變化研究作為復建的突破口。

 

發揮融合優勢

 

跨領域、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在清華有得天獨厚的基礎。不管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還是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清華都名列前茅。

 

「我們團隊中,有來自計算機學院的教授,還有來自經濟學領域的教授」,清華大學地學中心教師王斌說。憑藉地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的優勢,地學中心逐漸得到業界認可。

 

僅僅3年,清華地學中心就已成為學科結構較合理、隊伍較完整、初具規模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

 

目前,清華模式團隊已成功自主研發國內首個模塊化並行耦合器,並已經過耦合模擬的正確性檢驗,於9月22日正式向國內公開發布使用。地學中心還首次完成世界上30米最高解析度的全球地表覆蓋製圖,以及世界首個30米解析度的農地分布製圖,並開發出嵌套式的高解析度大氣化學傳輸模式,將我國的網格精細度提高60倍,獲得了更加精確的臭氧濃度分布……

 

「清華從地球系統科學的角度來研究全球變化,是一個極為明顯的特色」,羅勇介紹。現在,清華大學已將地學學科作為學科建設重點,力爭圍繞全球變化問題,實現地學學科的高起點、跨越式發展。

 

挑戰地球系統模式

 

5月31日,《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從國際上50多個模式中選取了4個模式研究雲和降雨對變暖的響應,清華大學地學中心與中科院大氣所聯合發展的地球系統模式就在其列,這讓王斌和他的同事們非常振奮。

 

「很多人覺得地學特別是全球變化研究特別高深,離老百姓特別遙遠,其實它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王斌說。比如,霧霾會不會惡化?這個夏天是否會多雨?氣象災害的成因是什麼?都是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內容。「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定量模擬來研究地球系統的運動和演變規律,預測未來10到30年的地球變化趨勢,這對國家的中長期規劃,以及大型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獲得科學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結論,模式的模擬結果是最重要的依據之一,清華大學就參與發展了氣候系統模式。「只有模式才能預測未來,所以發達國家都特別重視模式研發。每一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的主要核心結論,都是基於模式研究的結果」,王斌說。

 

如今,地球系統模式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加速發展我國自己的地球系統模式,已成為應對全球變化挑戰、環境治理和防災減災的迫切需求。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地球系統模式的中國道路——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9-19 彭科峰 孫愛民  金秋九月,是收穫的季節。  毫無疑問,目前在這一研究領域,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已經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為什麼是清華大學  為什麼是清華大學?為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答案其實很簡單,它已建立起一支令人稱羨的模式團隊。  清華大學的地學研究由來已久。1929年,清華地學系成立,翁文灝、竺可楨、葉篤正等一批人才相繼湧現。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新聞—科學網
    世紀清華 再續「地」緣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清華新聞網12月30日電(記者 李 婧)12月30日上午,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簡稱「地學系」)成立大會在主樓後廳舉行。楊豔賓 攝徐冠華表示,地球系統科學是地學學科的重要新生領域,清華大學地學系是國內第一個地球系統科學系。希望清華地學系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充分利用學校的綜合優勢,努力形成一支真正從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和教學隊伍,培養一批有多學科交叉能力的人才,為中國和世界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做出貢獻。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成立3年 成績斐然—新聞—科學網
    2009年初,為深入研究地球系統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的高層次人才,清華大學成立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 中國地調局與東協國家開展國際地學合作—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調局供圖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東協國家的地學合作成果近日在廣西南寧亮相第十屆中國—東協礦業合作論壇。11月15日,中國地調局分別向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移交了「低密度地球化學調查合作」成果資料。此外還舉辦了「中國—東協地學合作中心東協學院」揭牌儀式。
  • 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 不僅如此,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記者錢成)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今天成立,知名地理學者宮鵬教授成為首位系主任。  清華大學地學系的前身是成立於2009年的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該中心自成立以來發表超過500篇SCI論文,包括《自然》及其子刊、《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報》及《柳葉刀》等頂級刊物文章21篇。
  • 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新聞—科學網
    從1927年創建至1952年院系調整之前,清華大學數學系湧現出了蜚聲中外的世界級數學大師華羅庚、陳省身,以及統計學大師許寶。先後擔任過清華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有鄭之番、熊慶來、楊武之、江澤涵、趙訪熊、段學復等。他們不僅積極引進和採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教學體系,而且力倡學術研究、廣泛羅致人才,在短短25年裡就使清華數學從創建走向輝煌。
  • 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立90周年暨復建9周年慶祝大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簡寫NASEM)新近發布的地球科學十年發展規劃指導意見中,地熱研究的重要性得到充分體現。
  • 國家授時中心參與繪製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新聞—科學網
    該圖清晰地展示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其中太陽系則位於獨立於四條主旋臂的本地臂,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一天文學中長期爭論而未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對這些大質量年輕星位置和運動的建模,研究人員確定了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為8150 ± 150 秒差距(26600光年),該銀心距值臂IAU十多年前建議採納的8500秒差距要小;太陽離銀盤的中心平面約為20光年,比以前估計的82光年要小;銀河系旋轉速度為236公裡/秒,該值大約是地球繞太陽運行速度的8倍。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成為地球聯盟第一批單位會員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成為地球聯盟第一批單位會員清華新聞網10月16日電 10月11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與地球聯盟(Earth League)籤署合作備忘錄,成為該聯盟第一批單位會員。地球聯盟是由來自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的傑出科學家自願組成的國際聯盟,旨在全球變化研究領域開展科研合作,共同努力研究應對當今人類面臨的最緊迫問題,如氣候變化、自然資源枯竭、土地退化以及水資源短缺等。
  • 清華浪潮計算地球科學獎推動中國首獲戈登貝爾獎—新聞—科學網
    而在這些應用的團隊成員名單中,有超過1/6的人榮獲過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獎,這讓人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 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獎是我國計算地球科學領域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人才獎勵計劃,由清華大學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浪潮集團聯合設立,從2012年開始至今已舉行4屆,共有20位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國家氣候中心等青年才俊榮獲此項殊榮。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左)和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揭牌   8月20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浙江大學校長
  •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研發工作展開學術交流,以促進在相關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8位海內外專家學者作了主題報告,論壇除主會場外還同期開展了線上直播,線上線下共有近3000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 基金委與波蘭國家科學中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新聞—科學網
    薛鵬 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 6 1181101360 演化晚期恆星星周分子之
  • 清華大學成立統計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成立統計學研究中心清華新聞網6月30日電(記者 曲 田)6月27日,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電子工程館報告廳舉行。石加東 攝薛其坤在致辭中代表清華大學對統計學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對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統計學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清華大學學科建設的一件大事。近年來,作為系統研究數據科學的學科,統計學在學科體系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在科學研究、經濟與社會管理決策方面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顯著意義。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空間中心—新聞—科學網
    10月15日,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舉行。 白春禮衷心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能夠深入具體地了解和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繼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