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b、c)研究剖面,從上到下大體分4個層位;(d、e)非定向陶片和定向沉積物樣品採集照片。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

不僅如此,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

古地磁學研究表明,地磁場存在從百萬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不等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是理解和重建過去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重要依據。考古磁學是解析地磁場全新世以來百年尺度高解析度精細變化特徵的有效途徑。全新世地磁場分布表現為很強的區域特徵,深入研究各區域地磁場變化是認識地磁場全球分布的基礎和前提。

我國豐富的考古材料為建立東亞區域地磁場變化模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蔡書慧與合作者對陝西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楊官寨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磁學研究。楊官寨遺址北部發現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考古工作者在環壕西南部進行深入發掘,揭露出5~6 m的堆積剖面,文化層清晰,遺存豐富,並含有碳屑,是理想的考古磁學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集了該剖面中的陶片、碳屑和定向沉積物,開展詳細的年代學、地磁場古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研究。14C定年結果和考古斷代限定研究對象年齡為~3500-3000 BC。古絕對強度研究共獲得64個高精度古強度結果,變化範圍為~55-90 ZAm2。通過定向沉積物獲得的地磁場相對強度變化趨勢與絕對強度變化吻合較好,證實了強度結果的可靠性,也說明此類考古遺址沉積過程相對複雜的沉積物或可有效記錄地磁場信息。

強度結果顯示地磁場在~3300 BC左右可能存在一個『jerk』,對比歐洲和中東同時期結果,並未發現類似變化特徵,指示可能是地磁場非偶極局部變化。結合新強度結果和重新分析後的已發表數據,本研究更新了中國考古強度變化參考曲線(Archint_China2),為地磁場區域對比和考古定年提供最新依據。本研究新獲得強度結果為改善現有數據結構、完善東亞及全球地磁場模型提供新的約束,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為今後考古磁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762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古地磁學研究表明,地磁場存在從百萬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不等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是理解和重建過去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重要依據。考古磁學是解析地磁場全新世以來百年尺度高解析度精細變化特徵的有效途徑。全新世地磁場分布表現為很強的區域特徵,深入研究各區域地磁場變化是認識地磁場全球分布的基礎和前提。我國豐富的考古材料為建立東亞區域地磁場變化模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後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雲、美國合作導師Lisa
  • 新石器時代晚期,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復旦團隊揭示全球第二大...
    圖說:漢藏語系中109種語言的譜系樹 復旦大學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了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對東亞地區古代人類基因組的首次大規模研究表明,該地區的許多居民來自兩個曾經不同的種群,這些種群是在大約一萬年前農業發展後開始融合的。這些研究還揭示了從中國南部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古代人類之間的聯繫,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提供有關人類如何在東亞定居的線索。
  • 地質地球所揭示東亞地區過去八千年來地磁場強度變化特徵
    考古磁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主要是對考古地點發掘的古遺存(烘烤過的磚、瓦、瓷器、陶器、燒土、墓葬、建築等)進行磁學方面的研究,從而獲得全新世以來地磁場方向和強度百年或千年尺度的精細變化信息,對認識地磁場的演化特點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論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及其前後階段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石器打制技術的發展,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這一顯著的氣候變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轉變。論文的結論突破了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缺乏變化與創新、簡單連續的傳統觀點。 伴隨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旋迴間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新石器時代晚期,即仰韶期或彩陶期,也即是公元前二二〇〇到一七〇〇年間的這一個時代;在中國史上有其重要性。如歷史時期的商代或小屯期,雖不是直接繼續仰韶期的,然它的文化卻與仰韶期有淵源關係。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原標題: 專家學者認為,自2014年起開展的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工作,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這類發現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省多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等對安寧河流域考古文化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發掘。
  •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因此對它起源與演變的研究,對探尋北半球植被與生物多樣性格局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以往由於缺少東亞地區的化石證據,一般認為北美和歐洲的常綠闊葉林區系更為古老,東亞的現存只是它的「孑遺」或「博物館」。然而,近年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的古近紀化石正在逐步挑戰這種看法。 在滇東南文山盆地中發現的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目前為止物種最為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關於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只留下了各種塗上神話色彩的傳說。真實情況卻長久被籠罩在迷霧中。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破譯了大自然的密碼,揭開了地球上的生命之謎。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後,考古學的發展才追蹤到人類童年的腳印。上文介紹了我國的舊石器時代。本文介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
  • 中國人從哪裡來,最新研究顯示人類可能穿越新疆沙漠遷徙到東亞
    智人在更新世晚期(12.5萬至1.2萬年前)走出非洲,在關於人類進入東亞地區的遷徙路線中,考古界較多關注的是人類環繞印度洋的南部沿海路線,早期智人走出非洲後,沿著冰期下降的海岸線穿過阿拉伯半島,從中東經過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地區,最終一部分人南下到了澳大利亞,一部分人北上到了西伯利亞。而中亞和北亞的內陸地區密布荒涼的沙漠和巍峨的山脈,人們相信對早期人類來說,這絕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
  • 對齊魯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有何種影響?
    對齊魯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有何種影響?先看大汶口遺址。該遺址是大汶口文化賴以命名的典型遺址,經過195年和1985年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以959年的發掘成果而論,考古發掘資料被分為三期,早期相當於仰韶時代晚期,中和晚期屬於龍山時代早期。這個認識也適合於對大汶口文化年代的基本估計仰韶時代早期,與黃土高原比較這裡顯然缺乏可圈可點之處,但是,他們聚集在泰山周圍,辛勤耕作,積蓄力量,穩定發展。
  • 南大西洋區域磁場異常變化:強度加劇減弱
    本文來源: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6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磁場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強度弱值區正變得越來越奇怪,甚至可能會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異常區域。南大西洋異常區(South Atlantic Anomaly)是地球磁場位於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一片區域,覆蓋範圍遍及南美洲南部及南大西洋海域。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新聞—科學網
    然而一項新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揭示了非洲現代人有大量的尼安德特人祖先。這表明,其中大部分DNA來自於過去兩萬年中移居回非洲的歐洲人。這項日前發表於《細胞》雜誌的研究,同時有助于澄清一個令人費解的差異:為什麼東亞人的尼安德特人血統似乎比歐洲人多。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其中裴李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該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仰韶文化方面對彩陶及其承載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對龍山文化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的關係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