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揭示東亞地區過去八千年來地磁場強度變化特徵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考古磁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主要是對考古地點發掘的古遺存(烘烤過的磚、瓦、瓷器、陶器、燒土、墓葬、建築等)進行磁學方面的研究,從而獲得全新世以來地磁場方向和強度百年或千年尺度的精細變化信息,對認識地磁場的演化特點、地磁場分布形態及人文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考古磁學作為研究全新世地磁場變化的有效途徑,是當前國際上古地磁學和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熱點之一,歐洲、中東等地區已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我國考古磁學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但比較詳細的工作只在上個世紀80年代做了一些,之前和之後的研究工作相對較少,尤其是近二十年,基本上還是空白。我國位於地磁場分布極不均勻的東亞大陸,對該地區地磁場變化規律的認識對於解釋東亞及全球地磁場分布形態有著重要意義。此外,我國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為考古磁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生蔡書慧和導師朱日祥院士等人對採自山東、遼寧、浙江、河北等地的、時代涵蓋近8ka的考古樣品(包括陶片、瓷片、磚、燒土、窯具等,見圖1)進行了詳細的地磁場古強度研究。結果顯示東亞地區近8ka地磁強度存在很大波動(圖2):~2250 BCE存在一個極低值(~2×1022 Am2);~2250-~1300 BCE之間地磁場強度迅速升高[~(2-13)×1022 Am2];已發表數據記錄到~200 CE地磁場強度存在一個極高值(spike)。地磁場強度的較大波動反映近8ka地球內部動力機制可能不穩定,地球液態外核流體運動狀態可能發生很大變化。

  該研究新增的地磁場強度結果極大地完善了中國及東亞地區地磁場區域變化模型,填補了中國近20年考古磁學研究的空白。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地學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Cai et al. Geomagnetic intensity variations for the past 8 kyr: New archaeointensity results from Eastern Chin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4, 392: 217-229)。

  原文連結

1 代表性考古樣品照片 

 

  2 東亞地區近8 ka地磁場強度變化圖。黑色實心圓、黃綠色方塊分別為Geomagia50資料庫中已發表中國、日本古強度數據;紅色五角星、綠色下三角、紫色上三角、藍色菱形分別代表本研究山東、遼寧、浙江、河北等地新增結果;灰色、藍綠色和綠色曲線分別代表全球模型CALS10k.1bCALS3k.4ARCH3k.1預測的中國地區地磁場VADM變化曲線(預測位置:35oN105oE)。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還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古地磁學研究表明,地磁場存在從百萬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不等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是理解和重建過去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重要依據。考古磁學是解析地磁場全新世以來百年尺度高解析度精細變化特徵的有效途徑。全新世地磁場分布表現為很強的區域特徵,深入研究各區域地磁場變化是認識地磁場全球分布的基礎和前提。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 不僅如此,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1997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德國國家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對湖光巖瑪珥湖進行了鑽探(圖1)。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團隊與雲南師範大學合作,基於22個AMS14C測年結果,獲得了湖光巖瑪珥湖B孔6萬年以來的兩組高解析度、彼此獨立的氣候-植被代用指標記錄。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後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雲、美國合作導師Lisa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氣候變化的最基本的特徵是它的周期性和事件的不確定性。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科研團隊與雲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提供了全新世以來我國東北地區氣候和人類活動兩組完全獨立的代用指標記錄(圖1):一組是,基於東北龍崗火山區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準確定年的優勢,高解析度分析、鑑定了9260年以來(到公元2005年止)周邊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圖2),揭示出適應強夏季風溫暖溼潤氣候的櫟屬等花粉含量以及花粉組合第一主成分呈現周期性變化
  • 新模型揭示地磁場變化速率比預計的快10倍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在近期的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模擬顯示了10萬年以來地磁場的動態變化,揭示地球磁場改變方向的速度要比原先預計的快得多
  • 新模型揭示地磁場變化速率比預計的快 10 倍
    北京時間 7 月 15 日消息,在近期的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模擬顯示了 10 萬年以來地磁場的動態變化,揭示地球磁場改變方向的速度要比原先預計的快得多。地磁場源自於地球內部,延伸至太空,就像一個保護罩一樣,使地球的大氣層保持在適當的位置,並保護生命免受宇宙輻射和太陽風的傷害。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2015-04-0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過去對磁層頂位置的研究僅考慮太陽風動壓及行星際磁場等外部驅動因素。為了預測磁層頂的位置及位形,研究者們基於不同的磁層頂穿越事件的資料庫建立了大量的磁層頂經驗模型。但所有這些模型都只是針對當前的地磁場強度所建立。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同行合作,通過對中國廣東湛江湖光巖瑪珥湖約6萬年來的植矽體和花粉分析發現,在末次冰期存在7次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它們主要與熱帶東-西太平洋海表溫度(SST)梯度變化有關。研究認為,湖光巖地區季節性降水減少可能由熱帶太平洋緯向SST(西/東)梯度增加引起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WPSH)西移和北半球Hadley環流加強所導致。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華北地區新仙女木事件的時限與結構特徵
    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簡稱YD)是發生在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轉換期間持續約1300年的一次非軌道氣候事件,以最初在丹麥Allerød冰緣沉積物中發現的北極苔原植物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命名。
  • 科學家揭示地球固體內核形成時間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地球固體內核形成時間   (記者彭科峰)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獲悉,中外科學家採用實驗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揭示地核的熱導率值有相當大的變化,預示了地球內核形成的時間範圍為少於5億年到接近20億年。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北半球西伯利亞高壓控制下的東亞冬季風系統影響東亞地區氣候,影響範圍可觸及南半球。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
  • 多災多難的2020年,地磁場變化速度比預期快10倍,加速生物毀滅
    保護著地球萬物的地磁場平均每幾十萬年翻轉一次,翻轉過程可能持續數千年,這段期間,磁場抵抗來自外太空輻射的能力會減弱,而當代社會高度依賴的導航系統也會受影響。不過最近一篇新研究指出,地磁場改變方向的速度可能比以前想像中還要快10倍。
  • 歐洲空間局:過去200年 全球磁場強度下降了9%
    來源:新浪科技地球磁場的波動有著重要意義,但科學家對此的了解還十分有限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9日消息,地球磁場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強度弱值區正變得越來越奇怪,甚至可能會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異常區域。南大西洋異常區(South Atlantic Anomaly)是地球磁場位於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一片區域,覆蓋範圍遍及南美洲南部及南大西洋海域。至少幾十年來,這一區域的磁場變得越來越弱,而這也是全球趨勢的一部分。根據歐洲空間局(ESA)的數據,在過去200年裡,全球磁場強度降了9%。南大西洋異常區似乎是一個特殊的變化點。
  • 2020年中考物理知識點總結:地磁場的奧秘
    地磁場的奧秘     地球是個巨大的磁體,它周圍空間存在的磁場叫地磁場。從我國古人發明指南針以來,人們就已經知道地球存在著南北極對稱的磁場。幾千年來,人們對這個磁場的存在習以為常,很少有人對此現象做過深入的研究。最近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超級電子計算機成功地模擬出地磁場。
  • 2005年珠峰地區綜合科考人員、科考內容和目標
    2.珠峰地區冰川變化監測研究包括:冰川變化定位觀測研究和冰川水文觀測研究。  3.生物多樣性及生態變化研究:生物多樣性變化研究;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近30年來典型生物與土壤環境背景值變化研究。  4,地質與地球物理觀測研究:珠峰高度變化過程研究;地磁觀測研究:重力測量研究。
  • 南大西洋區域磁場異常變化:強度加劇減弱
    本文來源: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6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磁場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強度弱值區正變得越來越奇怪,甚至可能會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異常區域。南大西洋異常區(South Atlantic Anomaly)是地球磁場位於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一片區域,覆蓋範圍遍及南美洲南部及南大西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