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型揭示地磁場變化速率比預計的快10倍

2020-11-23 cnBeta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在近期的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模擬顯示了10萬年以來地磁場的動態變化,揭示地球磁場改變方向的速度要比原先預計的快得多。

地磁場源自於地球內部,延伸至太空,就像一個保護罩一樣,使地球的大氣層保持在適當的位置,並保護生命免受宇宙輻射和太陽風的傷害。不過,地磁場平均每幾十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地磁逆轉,即磁北極和磁南極突然(在地質時間尺度上)互換位置。上一次發生這種情況大約是在78萬年前,稱為布容尼斯-松山逆轉。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估計這個過程需要數千年,以每年約1度的速度改變。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指出,地磁場的這種方向變化可能比以往認為的快10倍,並且比最近觀測到的變化快將近100倍。

當太陽拋射的日冕物質撞擊地球磁場時,就會產生壯麗的極光。這是在冰島上空拍攝的極光景象

在地球表面下約2800公裡處,地核的液態外核在不斷流動,為無形的地磁場提供了動力。翻滾的導電巖漿產生了電荷,而這些電荷決定了磁極的位置,並形成了無形的磁力線。這些磁力線包裹著地球,連接著南北磁極。

地核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十分複雜。外核中的熔融鐵、鎳的對流導致某些地方極具磁性,而另一些地方則磁性較弱。英國利茲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副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克里斯多福·戴維斯表示,地球表面的磁場強度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也會因地核的不同位置而改變。在熔融的地核中,「流體扭曲並拉伸磁場,而磁場反過來推動了流體,抵抗這種扭曲」。

「這種流體是很動蕩的,簡單來說,就像一鍋沸水裡的水流一樣,」戴維斯說,「因此在地核內部,流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換句話說,當液態外核「沸騰」時,這種運動在地核不同部分導致磁力的起伏,從而決定了這些區域如何影響磁層。

非逆轉時期地球磁場的計算機模擬圖像。線條代表磁場線:從地核伸出時為黃色,回入地核時為藍色

對今天的科學家來說,這些相互作用中的某些變化是可見的,比如高緯度地區的強磁場區域;向東或向西漂移的磁場特徵;以及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一個長期存在的磁場弱區,即南大西洋異常區。

早在幾個世紀以前,水手們就在航海日誌中記錄了這一區域的磁場變化;近幾十年來,衛星和天文臺都捕捉到了這種變化。據此前的報導,近年來的觀測表明,在過去的160年裡,地球磁場的強度實際已經減弱,這表明地球可能會更早地經歷地磁逆轉。

不過,戴維斯指出,追蹤遙遠過去的磁場變化要比想像的更具有挑戰性。「我們知道磁極會發生倒轉,但在數千年到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磁場究竟是如何變化的,仍然有很多信息等待發現,」戴維斯說,「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磁場在這些時間尺度上改變方向的速度能有多快?」

追蹤流向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戴維斯和該研究的合著者凱薩琳·康斯特布爾建立了一種新的磁場模型。該模型使用了過去10萬年間的大量磁場觀測數據。戴維斯表示,磁場變化可以體現在海洋沉積物、冷卻的熔巖流,甚至是人造結構和文物中。

「然而,像所有基於地球表面觀測的模型一樣,這個模型也只能向我們展示地核頂部的磁場;我們不能『看到』地核內部,」戴維斯補充道,「因此,我們將這些結果與計算機模擬的磁場產生的物理過程結合起來。」歸根結底,磁場的產生源自地核的運動。

戴維斯和康斯特布爾發現,在磁場變弱的地區,磁場方向每年的改變可達10度。這一變化速率比之前模型預測的結果快了10倍,比目前觀測到的變化速率快100倍。

模擬結果表明,當地核熔融區域的方向逆轉時,磁場方向將發生劇烈變化。這種地核逆轉在赤道附近更為常見,與研究人員在低緯度地區觀察到的磁場方向快速變化相吻合。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這項關於低緯度地區磁場變化最快的新證據表明,未來科學家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區域。

康斯特布爾說:「對這些模擬過程中不斷變化的動力學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將為我們提供有用的策略,以記錄這種快速變化如何發生,並了解這種變化是否也會出現在像我們今天這樣的磁極穩定時期。」該研究的結果在線發表在7月6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任天)

相關焦點

  • 新模型揭示地磁場變化速率比預計的快 10 倍
    北京時間 7 月 15 日消息,在近期的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模擬顯示了 10 萬年以來地磁場的動態變化,揭示地球磁場改變方向的速度要比原先預計的快得多。地磁場源自於地球內部,延伸至太空,就像一個保護罩一樣,使地球的大氣層保持在適當的位置,並保護生命免受宇宙輻射和太陽風的傷害。
  • 多災多難的2020年,地磁場變化速度比預期快10倍,加速生物毀滅
    不過最近一篇新研究指出,地磁場改變方向的速度可能比以前想像中還要快10倍。地磁場起源自地球外核區域熔融金屬(鐵)的對流運動,不僅有助於引導導航系統,還能保護地表生物免受有害的宇宙輻射轟炸。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利茲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副教授表示,地磁場的強度會隨時間推移而變化,也會出現在核心或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比如高緯度地區擁有強磁場,非洲和南美洲之間則長期存在稱為「南大西洋異常區」的弱磁場區域。
  • 比預想的還要快10倍!地球磁場的變化速度太快了
    地磁場方向在兩種地球動力學模式和GGF100中的快速變化情況。美國「優睿科」網站7月6日報導,英國利茲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同日在《自然通訊》發表論文稱,地球磁場方向的變化速度可能比之前認為得快10倍。
  • 地磁變化速度比預期快10倍,或在百年內倒轉!
    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地磁場改變方向的速度可能比以前想像中還要快10倍,有可能在100年內倒轉。不過因運動的原因,它自己在無時無刻變化中,時不時來個「南極變北極」。
  • 上海5G有多快?下載上傳平均速率分別是4G的10倍和4倍
    上海5G有多快?5G網絡下載和上傳平均速率相對4G網絡明顯提升,分別達到了335.19Mbps和46.91Mbps,下載速率約為4G網絡的10倍,上傳速率約為4G網絡的4倍。5G網絡用戶感知測評結果顯示,在各電信運營企業公布的覆蓋區域內總體表現良好。
  • 充電速率可快10到20倍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萊斯大學的科學家表示,使用瀝青或許能使高容量鋰金屬電池的充電速率比商用鋰離子電池快10到20倍。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瀝青陽極,左圖是覆蓋鋰金屬的瀝青和石墨烯納米帶,右圖是沒有鋰金屬覆蓋的情況。
  • 地質地球所揭示東亞地區過去八千年來地磁場強度變化特徵
    考古磁學作為研究全新世地磁場變化的有效途徑,是當前國際上古地磁學和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熱點之一,歐洲、中東等地區已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我國位於地磁場分布極不均勻的東亞大陸,對該地區地磁場變化規律的認識對於解釋東亞及全球地磁場分布形態有著重要意義。此外,我國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為考古磁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 Nature Communications:注水誘發地震與孔隙壓力變化速率的關係
    Nature Communications:注水誘發地震與孔隙壓力變化速率的關係a.流體注入在斷層周圍的儲層中引起有效應力變化,增加了斷層滑動和地震觸發的可能性。b.與儲層段接觸的斷層段的彈簧-孔隙滑塊模型。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日媒:地磁場以10倍速度衰減或致地磁倒轉提前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7月16日報導,此前人們預計地磁場倒轉會在約2000年後發生,但這一天很可能提前到來。歐洲航天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的6個月內,地磁場正以預測速度的10倍衰減。相關學者普遍認為,地磁場存在的原因是地核內液態鐵的流動。
  • 新模型揭示:餐館是感染新冠「熱點」場所
    這一11月10日發表於《自然》的新模型,同時發現減少場館佔用率可顯著降低感染人數。為了預測人們的活動如何影響病毒傳播,研究小組將手機應用程式中的匿名位置數據輸入到一個簡單的可估計疾病傳播速度的流行病學模型中。位置數據由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SafeGraph公司收集,這些數據來自芝加哥、紐約、費城等美國10個最大的城市。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圖b的數據來自Cande and Stegman(2011)本研究提出的「北印度海」假說及兩階段的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新模型與印度-亞洲的匯聚速率變化歷史可以完美匹配(圖5)。例如,從70 Ma到63 Ma,匯聚速率從約80 mm/year快速增加到約180 mm/year,本研究認為與Reunion地幔柱的推動作用有關;在63-61 Ma期間匯聚速率從約180 mm/year急劇下降到約110 mm/year,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和拉薩地塊在61Ma發生的碰撞可很好地解釋該匯聚速率變化;在61-53 Ma期間匯聚速率由約110 mm/year緩慢上升到約130 mm/year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圖5 晚白堊世以來印度-亞洲大陸碰撞過程的階段劃分(a)及其與印度-亞洲大陸匯聚速率變化歷史(b)的關聯。圖b的數據來自Cande and Stegman(2011)本研究提出的「北印度海」假說及兩階段的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新模型與印度-亞洲的匯聚速率變化歷史可以完美匹配(圖5)。
  • 2020年中考物理知識點總結:地磁場的奧秘
    科學家還發現,地磁南北極的地理位置不是固定不變,而是在緩慢變化著的。     二、地磁場的起源     地球存在磁場的原因還不為人所知,普遍認為是由地核內液態鐵的流動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說是「發電機理論」。
  • 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氧化石墨烯雙疇結構的揭示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羅毅研究團隊的張群研究小組,在凝聚相微納結構的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超快光譜原位、實時測量手段,揭示了氧化石墨烯的雙疇結構。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地磁場南北極對調現在進行時?科學家:原來就翻轉過多次
    眾所周知,地球磁場正在減弱,北極的位置正在迅速變化。科學家研究發現,在過去的200年裡,全球平均磁場強度下降了約9%。於是就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間,形成了一個磁場強度降低的大區域,稱為南大西洋異常區。該區域的磁場強度比正常情況下弱30%-50%,持續減弱的速度比其他區域快10倍左右,因此人造衛星進入該區域非常危險,因為額外的輻射可能會干擾衛星的電子設備並造成嚴重後果。這一現象意味著什麼?我們還得從地磁場的作用說起。
  • 5G到底有多快?5G的網速的比千兆寬帶還快10倍!
    日前,有微博大V爆料,湖南長沙已有首批用戶開通5G功能,並體驗了5G的下載速率。隨後,中國聯通也轉發了該微博。據該博主透露,目前只有部分用戶能體驗,因為目前沒有5G手機,等3月份應該會普及開通。在5G新空口終端對用戶體驗上(與LTE終端相比),瀏覽下載速度從4G用戶均值的56Mbps提升至5G用戶均值的超過490Mbps,實現近900%的增益;響應提速近7倍,瀏覽下載時延均值從116毫秒降至17毫秒;一句話說死,4G比3G只是領先了那麼一點點,但是5G領先4G可是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3月7日,Science Bulletin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其合作團隊完成的題為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