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柬埔寨移交低密度地球化學調查成果。中國地調局供圖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東協國家的地學合作成果近日在廣西南寧亮相第十屆中國—東協礦業合作論壇。11月15日,中國地調局分別向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移交了「低密度地球化學調查合作」成果資料。此外還舉辦了「中國—東協地學合作中心東協學院」揭牌儀式。
據了解,此次移交的地調成果涉及柬埔寨全境71種地球化學元素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全島69種地球化學元素的分布特徵與規律,其中收集了自2016年以來雙方通過野外樣品採集、分析測試和數據處理獲得的海量地球化學調查數據。這些成果由中國地調局與各國聯合實施,是「化學地球」國際科學合作計劃的組成部分,旨在為全球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此外,中國地調局代表團近日還赴寮國向其移交了全境「低密度地球化學調查合作」成果,涉及71種地球化學元素的分布特徵與規律。這些數據和圖件可廣泛應用於地質科學研究、環境監測、礦產勘查、農業規劃等領域。據悉,我國已與「一帶一路」60餘個國家和地區展開深度地學合作,與30多個國家開展了合作地質調查。
當天,中國地調局還在中國—東協地學合作研討會上,舉行了「中國—東協地學合作中心東協學院」揭牌儀式。據介紹,未來5年,地調局與將通過該學院,為東協國家提供100個來華攻讀地學、礦業、測試技術等專業碩士、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名額,提供500個來華短期研修與技術培訓名額,切實提升東協國家地學專業人員的能力建設和技術水平。此次論壇期間,依託該學院的「東協國家礦山環境評價與治理技術方法培訓」等3個短期研修班開班,標誌著其落實東協國家人才培養計劃正式啟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