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平楨:論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對世界經濟格局形成的作用

2020-11-27 南方新聞網


  【摘要】世界經濟格局是世界各大主要經濟力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經歷了由兩極格局向多極格局的演變。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大經濟力量分化組合,此消彼長,未來世界經濟格局必將出現三足鼎立之勢,即歐洲自由貿易區、亞洲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三足鼎立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關鍵在於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而亞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關鍵在於中國、日本和印度。中日印三國的態度將直接決定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從而也決定亞洲能否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第三極。而東協對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起著橋梁紐帶作用。中國與東協合作對亞洲自由貿易區形成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國與東協的合作促使日本、印度尋求與東協的合作,尋求與亞洲其他國家的合作,使日本、印度積極融入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從而客觀上促進了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利於亞洲自由貿易區的早日形成。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的戰略突破。泛珠三角是中國大陸與海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結合部,是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太平洋東岸與南亞的戰略樞紐。它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印度-東協自由貿易區、日本-東協自由貿易區、韓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戰略交匯點。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它是未來亞洲自由貿易區的心臟地帶,它將在全球最具活力的亞洲環太平洋經濟區中扮演重要角色。泛珠三角與東協具有廣泛的合作條件。從地緣講,山同脈、河同源,珠江水系橫貫越南北部,雙方有5000多公裡的邊境線,經濟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從歷史文化看,人們生活習慣、文化傳統、語言、教育等有著廣泛的相似性。從資源看,南中國海擁有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東協也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能源、資源產區,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雙方加強合作。從市場看,東協需要中國13億人口的大市場,而中國也需要東協5億人口的市場。泛珠三角與東協可進行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泛珠三角與東協可進行跨境次區域經濟合作,可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可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和利用、產業發展、金融、科技教育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亞洲自由貿易區的形成是三足鼎立世界經濟格局形成的關鍵,中國與東協的合作對亞洲自由貿易區形成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的戰略突破,因此,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世界經濟格局;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一、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所謂格局,是指事物的結構和狀態。世界經濟格局,是指在國際經濟關係中世界各大主要經濟力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局性的、穩定性的結構和基本態勢。世界經濟格局是世界各大主要經濟力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經歷了由兩極格局向多極格局的演變。

  (一)戰後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戰期間,美、英、蘇大國為了加速戰爭的進程,為戰後世界的安排,通過德黑蘭、雅爾達、波茨坦會議,雅爾達體制正式建立。美國在1949年組建北太西洋公約組織(NATO),與之相抗衡,蘇聯於1955年組建了華沙條約集團.從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標誌著世界兩極格局形成。

  兩大陣營在政治和軍事上全面對抗,在經濟上尖銳對立。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大量援助西歐,扶持日本,把鋼鐵、紡織、機械、化工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轉移,自己則集中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日本和西德由此加快了工業化進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蘇聯通過"經互會"大量援助東歐國家,大力發展與東歐的經濟協作和對外貿易,為東歐國家醫治戰爭創傷,發展經濟起了很大的作用。為了爭奪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美蘇還向其它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授助,客觀上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戰後建立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全組織和關貿總協定等國際組織對統一國際經濟秩序、促進世界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兩極格局的解體

  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相互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幾十年來,蘇聯在計劃經濟體制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以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與美國的差距逐步縮小。到八十年代上半期,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美國的60%。幾十年來,蘇聯實現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經濟結構失衡,效益低下。八十年代中期,蘇聯經濟陷入困境。在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指導下,推行國內經濟體制改革,但改革失敗。1991年"8·19"事件後,蘇聯急劇解體,社會主義蘇聯不復存在。與此同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分崩離析。雅爾達體系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三)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世界經濟就出現了多極化趨勢。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受世界石油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出現了高通脹和高失業並存的局面,美國實力相對衰弱。日本經濟加速崛起,西歐一體化進程加快。八十年代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美國已不再是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唯一大國。日本已經成為了一個經濟巨人。整個八十年代下半期,各國競爭力比較中,日本均列第一。隨著西歐各國經濟的增長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西歐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三世界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加快發展本國民族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世界經濟一支重要的力量登上世界歷史舞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加強,也被認為是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七十年代以來,美國、歐盟、日本、蘇聯等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爭奪,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界國家興起是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的重要表現。

  二、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美日歐三大區域經濟中心的較量越來越激烈,直接推動了西歐、北美、亞太經濟區域化的發展,形成了三大區域組織相互依賴、矛盾鬥爭的新格局。未來世界經濟格局必將出現歐洲自由貿易區、亞洲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三足鼎立之勢。歐洲自由貿易區由歐盟、東歐和俄羅斯等國家組成;美洲經濟區由北美自由貿易區和南方共同市場等南北美洲國家組成;亞洲自由貿易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東協十國,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未來世界經濟格局之爭必將演變為美歐亞三大洲之間的競爭。

  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具有以下幾大變化趨勢:

  (一)歐盟東擴與歐洲自由貿易區的形成
1991年12月9日,歐共體成員國政府首腦在荷蘭馬斯垂克城籤署了《歐洲聯盟條約》,也就是《馬斯垂克條約》,歐共體改名為歐洲聯盟。1992年歐洲統一大市場宣告實現;1999年歐元誕生,形成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超國家貨幣,在歐盟15國內部形成了合作10國歐元區;2004年6月30日歐盟第一輪東擴完成,成員國發展到25個。擴大後的歐盟疆域面積從326萬增至450萬平方公裡,增加37.8%,人口從3.78億增至4.53億,增加了19.8%,GDP總值從78081億增至83773億美元,增加了7.3%,貿易總額從39977億增至44263億美元,增加了10.7%。

  歐盟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發言權不斷上升。在WTO的多邊貿易談判中,只有歐盟能夠真正和美國抗衡。沒有歐盟的合作,任何多邊談判都不可能取得進展。在國際金融領域,歐元對美元的的抗衡也將越來越明顯。隨著歐洲政治、外交、軍事合作不斷深入,歐盟經濟一體化水平必然上升。

  歐盟東擴還遠未終結,還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及巴爾幹半島國家申請加入歐盟。隨著歐盟的繼續東擴,俄羅斯等獨立國協國家也將成為歐盟成員國,未來的歐洲必將形成為大歐洲自由貿易區,成為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一極。

  (二)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形成

  20世紀90年代,美國重新確立了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1995- 2001年期間,全球經濟增長的60%是由美國經濟貢獻的。然而,美國並不滿足於自身經濟實力的提高。為了應對歐洲統一帶來的挑戰,美國也致力於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當1992年歐盟籤署《歐洲統一法》,建成歐洲統一大市場時,美加自由貿易區擴展為北美自由貿易區; 2004年歐盟東擴完成之際,美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也在進行中。屆時,美洲大陸除古巴以外的34個國家都將成為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其經濟、市場規模、人口、面積都將超過東擴後的歐盟。

  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美國對外經濟關係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將是全面實施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使拉美的"後院"與北美的"前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確立美國在區域內的主導地位。以美國主導的美洲自由貿易區也是未來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一極。

  (三)亞洲自由貿易區與世界經濟的第三極

  與大西洋兩岸區域經濟合作的蓬勃發展相比,亞洲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非常滯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整個90年代成為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日本,由於奉行追隨歐美大國的政策,以及歷史糾葛等原因,使它在亞洲區域經濟合作中無所作為。同時,日本也失去了與美歐平等參與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機會。

  長期以來,中國奉行睦鄰友好政策,積極開展同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發展雙邊經貿關係,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國經濟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周邊國際環境。中國在對待區域經濟合作問題上的態度則迥然不同。在涉及區域政治、經濟合作問題上,中國始終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對外開放管理能力的成熟,現在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形象,活躍在區域經濟合作的國際舞臺上。

  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由於語言、文化、宗教、種族的差異,以及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軍事,致力於南亞本地區政治、經濟、領土邊界問題的解決,一直無暇東顧,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也作為不大。

  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步伐不斷加快。這種合作一方面表現為"10+3"機制下整個區域的合作進程,另一方面表現為雙邊的自由貿易區協定,如日本與新加坡、中國與東協、韓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協定等。

  未來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關鍵在於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而亞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關鍵在於中國、日本和印度。中日印三國的態度將直接決定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從而也決定了亞洲能否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第三極。而東協對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起著橋梁紐帶作用。

  中國與東協合作對亞洲自由貿易區形成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國與東協的合作促使日本、印度尋求與東協的合作,尋求與亞洲其他國家的合作,使日本、印度積極融入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從而客觀上促進了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利於亞洲自由貿易區的早日形成。

  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亞洲自由貿易區的形成,雖然道路還很漫長,但畢竟合作的堅冰已破,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坦途在不遠的將來會到來,亞洲自由貿易區也必將成為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第三極。

  三、中國與東協合作對亞洲自由貿易區形成的戰略意義

  東協國家與中國或山水相連,或隔海相望。東協與中國有著傳統的友好往來。1991年,中國與東協所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自1997年始,中國和東協領導人在每年10+3領導人會議期間舉行非正式會議(也稱10+1領導人會議)。

  2000年11月,中國首次提出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構想。2001年,中國東協領導人在第五次會議上決定,在10年內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並將農業、信息產業、人力資源開發和湄公河流域開發等確定為雙方新世紀初的重點合作領域。2002年11月中國與東協正式籤署了《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宣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進程正式啟動。2004年11月,在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雙方正式籤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並於2005年7月1日全面啟動降稅進程。這標誌著世界上人口最多和發展中國家經濟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將應運而生。

  中國和東協這一高瞻遠矚的重大決策,是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大突破,因此,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亞洲引起了廣泛的連鎖反應,推動了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態勢。

  中國迅猛"南下"促使印度加速"東進"。印度迫切希望在亞太經濟合作中取得一席之地。印度為避免成為亞洲地區大國中惟一被拋棄的國家,下決心奮起直追。瓦傑帕伊1998年執政後,印度開始大踏步"東進",與東協關係不斷升溫,高層互訪不斷。6年間,雙方經濟、安全、政治合作關係實現了一系列實質性突破。2003年10月,在第二次印度-東協領導人會議上,印度和東協領導人宣布決定在2011年內建成印度-東協區域貿易投資區。印度-東協區域貿易投資區的建設目標、框架屬於自由貿易區。印度-東協區域貿易投資區的建設目標包括商品、服務貿易、投資的自由化,開闢經濟合作新領域,建立制度化的經濟一體化形式;涵蓋的主要內容包括貨物與服務貿易、投資、早期收穫、其他經濟合作領域、時間框架、最惠國待遇、爭端解決機制、談判的機構安排等。

  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舉動,引起了日、韓的關注。繼中國和印度之後,日本與東協正式決定建立日本-東協自由貿易區,並確定了在2012年建成該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儘管它建成的時間表要遲於中國、印度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但日本-東協自由貿易區則是亞洲地區經濟規模最大的一體化形式。2003年10月日本與東協正式籤署了《日本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夥伴框架協議》,確定了日本-東協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基本原則、措施、範圍、時間表,以及在貨物、服務和投資等領域的談判和機構安排,它為未來建立日本-東協自由貿易區設計了基本框架。2003年12月發表的《東協-日本行動計劃》中,雙方提出了3個主要合作方向和100多項具體合作項目。2004年11月,日本與東協領導人已就2005年4月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達成一致。

  2004年11月,在韓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上,雙方就韓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商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確定在2005年韓國與東協展開政府間協商,擬於2006年結束協商並籤署韓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協議,並於2007年生效。雙方確定在2009年建成東協-韓國自由貿易區,較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提前一年。計劃到2009年,雙方對80%的產品關稅降為零。至2015年,雙方零關稅品種達到96%。

  與東南亞和東亞區域化浪潮相呼應,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取得較快進展。1995年,南亞經合組織籤訂了以實現自由貿易區為目標的協定。2004年1月,南亞區域合作組織7國首腦會議達成建立擁有世界1/5人口自由貿易區的協議。根據協議,各國將在2006年1月1日取消關稅,允許貨物和服務自由流通,以及建立區域發展銀行。

  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正全面進入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也許要不了多久,東協將迎來與中日韓印四國的"10+4"合作時代。可以預見,合作的前景是亞洲地區必將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必將形成亞洲自由貿易區或亞洲經濟共同體。正如2004年10月19日在新德裡舉行的第三屆印度-東協商業峰會上,印度總理辛格表示:"……我們應當努力使現在的印度-東協關係步入一個新的高度,這是不可扭轉的趨勢,這個新高度就是亞洲經濟共同體,它包括東協、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這個共同體將使我們的人民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人們不能不被這樣一個前景所吸引:從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太平洋,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市場,並通過高效的公路、鐵路、航空和海運服務所連接。這個多國共同體將由一個'利益環'構成,圍繞著它進行著大規模的人員、資本、觀念和創造力的流動。這樣一個共同體的總收益將達到歐盟的水平,在貿易額方面將超過北美自由貿易區。它將包括世界半數的人口,其外匯儲備將超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總和。這個設想即將實現,我們必須為迎接它的到來而共同做好準備。"

  四、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戰略突破

  (一)泛珠三角地緣戰略地位

  泛珠三角地處中國大陸版塊的南端,背靠中國大陸,南連南海、東南亞諸國,西望印度洋、南亞次大陸,東臨太平洋、中國臺灣地區。它是中國大陸與海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結合部,是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樞紐。它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印度-東協自由貿易區、日本-東協自由貿易區、韓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戰略交匯點。是未來亞洲經濟區的心臟地帶。它背靠中國十三億人的大市場,具有廣大的戰略縱深腹地。它南連東協五億人的大市場和南海豐富的海洋資源。它東臨太平洋、中國臺灣地區,並和長三角毗鄰,與東北亞韓國、日本遙相呼應,與這此國家、地區合作由來已久。它西望印度洋、南亞次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經濟合作前景廣闊。

  泛珠三角經濟區內有香港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澳門這樣的著名旅遊娛樂城市,有廣東這樣的世界級製造基地,有雲、貴、川、桂、湘、閩、贛、瓊等省區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特色農副產品和充裕的勞動力,使泛珠三角地區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容易形成整體競爭優勢。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它將在全球最具活力的亞洲環太平洋經濟區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的條件

  從地緣角度看,珠江水系橫貫貴州、雲南、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等省(自治區)和越南北部,流域面達45萬平方公裡,其中 1.16萬平方公裡位於越南境內。在泛珠江三角經濟區中,雲南與東協有4060公裡的邊境線,廣西與東協有1020公裡的邊境線,是中國走向東南亞的前沿陣地,泛珠江三角洲與東協國家合作源遠流長。

  從歷史文化角度看,自十七、十八世紀以來,珠江流域與東南亞各國就有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廣東、廣西、雲南和貴州的華僑遍布東南亞各國,東南亞也有大量僑民移居珠江流域。東南亞各國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生活習慣、文化傳統、語言、教育等方面與中國有著廣泛的相似性。

  從資源角度看,南中國海擁有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擁有豐富的旅遊、漁業、鹽業、油氣、潮汐、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南海海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要求泛珠江三角洲與東協加強合作。東協擁有錫、石油、天然橡膠、大米等豐富的資源,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能源、資源產區。泛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需要進口這些戰略物資。大西南和東協的瀾滄河、媚公河流域的水電和生態資源開發利用同樣需要加強泛珠三角與東協的合作。

  從市場角度看,東協成員國內部資源相似,產業結構雷問,市場空間狹小,互補性不強,而中國與東協經濟上互補性強。東協需要中國13億人口的大市場,而中國也需要東協5億人口的市場。

  (三)泛珠三角與東協跨境次區域經濟合作

  泛珠三角區與東協國家有著5000多公裡的邊境線, 雲南、廣西等省與中南半島國家山同脈、河同源,自然條件,人們語言、生活習慣相似,有鐵路、公路、水路相通, 經濟聯繫十分緊密。因此,加快泛珠三角與東協國家跨境次區域經濟合作,對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早日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由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大湄公河開發區和正在醞釀中的中印孟緬區域經濟合作就是其中的例子。

  大湄公河次區域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的雲南省。次區域位於中國與東南亞的結合部, 太平洋地區與印度洋地區的中間地帶, 是中國與東南亞經濟聯繫和往來的前沿地區。大湄公河次區域憑藉其特殊的區位優勢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經濟、貿易及投資的新熱點。10多年來,大湄公河次區域通過亞洲開發銀行融資約20 億美元, 在交通、能源、電信、環境、旅遊、人力資源開發和貿易便利化等方面開展了上百個合作項目,取得了可喜成果, 並且已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機制。泛珠三角應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探索合作的新途徑,爭取早日實現泛珠三角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一體化。

  泛珠三角也應積極參與中印孟緬次區域的合作。中印孟緬次區域是中國、南亞和東南亞三大經濟區的結合部, 通過區域經濟技術合作, 將把中國、南亞和東南亞三大市場連接起來, 通過建設中印緬孟陸上通道和空中走廊, 將把中國、印度和中南半島的三大鐵路系統、公路系統和空運系統連為一體, 既能大大縮短往來貨物運輸裡程, 降低運輸成本、節省運輸時間, 方便人員來往, 又能使這一地區由過去三大交通網絡的"末端", 變為過境走廊和交通樞紐, 從根本上改變該地區長期封閉、半封閉的狀況,進一步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四)泛珠三角與東協基礎設施建設合作

  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特別是交通設施建設要先行。建設泛珠江三角洲西部和東南亞的國際通道早已取得共識,有些項目已經或者正在付諸實施。在中國與東協的次區域經濟合作中通道建設項目達33項,其中,從雲南通往東南亞的有11項,包括4個公路項目,即昆明至清萊公路經寮國或緬甸改造項目、昆明至臘戍公路改造項目、昆明至河內公路發行項目、雲南至越老泰北部公路的連接,3個鐵路項目,即雲南至泰國鐵路的修建、雲南至越南鐵路的改造、雲南至緬甸鐵路的修建,2個水運項目,即瀾滄江-湄公河疏浚通航、元江-紅河疏浚通航,2個航空項目,即昆明機場改擴建和景洪機場的改擴建。2001年4月,中、老、緬、泰籤署了《瀾滄江- 湄公河商業通航協定》,四國將合力進行這一"黃金水道"的建設開發。

  (五)泛珠三角與東協資源開發和利用合作
   
  中國和東協之間的南中國海擁有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泛珠江三角洲與東協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利用南中國海豐富的資源。除了海洋資源之外,石油、礦產、水電等資源也需要通過雙方共同合作開發利用。2005年3月14日中國、菲律賓、越南三國石油公司在馬尼拉正式籤署了《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從此開始了中國與東協合作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新篇章,泛珠三角應配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做好協議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

  (六)泛珠三角與東協產業發展合作

  泛珠三角和東協10國在產業發展上有梯度,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有差異,梯度與差異正是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在泛珠三角中,位於南端的小珠江三角洲工業化水平高,而北部、西部的川、滇、黔、桂等地區的工業化水平低。在東協十國中,位於最南面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工業化水平相對較高,而中部的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國家、地區工業水平較低,泛珠江三角洲和東協已經形成高、低相間的產業梯度發展模式。因此,較發達地區可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加速產業升級,轉移夕陽產業。而落後地區可以承接產業轉移,加快了工業化進程。

  廣東是世界上主要製造中心之一,在製造業和技術結構方面與東協國家存在著很大的互補性。從目前情況來看,泛珠三角對東協出口主要是機電產品、IT產品、輕紡工業品,而從東協進口的則是原料性產品如天然橡膠、紙及紙板、成品油、無然氣、礦砂等,雙方合作的空間還很大。

  深化農業合作。中國與東協互為重要的農業貿易夥伴,在農業領域的互補性很強,近年來每年的農產品貿易額達到50多億美元。中國東協第五次領導人會議把農業確定為21世紀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並先後籤署多項"農業合作協定"、《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框架協議》以及《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珠江三角與東協氣候條件相似,今後要擴大農業相互投資規模,加強農業領域內的全面合作。

  加快跨境旅遊業發展。東南亞一直是我國出境旅遊的熱點地區,"新馬泰"三國遊已經成為知名的國際品牌,但東南亞大量的旅遊資源還沒開發出來。珠三角地區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特別是廣東、廣西、雲南三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加強雙方過境旅遊合作是當前雙方旅遊業發展的重點。根據已有的條件,可以立即實施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四國遊旅遊黃金線。

  (七)泛珠三角與東協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

  中國和東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接近,但雙方的貿易結構具有很大的互補,自 1995年以來,中國與東協的雙邊貿易額,增長速度均超過15% 。泛珠江三角洲的製造業發達,產品質優價廉,在東協國家非常走俏。而東南亞是亞洲重要的資源出口地,快速發展的泛珠江三角洲對這些資源有很大的需求。可在泛珠江三角洲的邊境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或經濟特區同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實現貿易自由化。

  泛珠三角與東協相互間投資將成為新熱點。近幾年來,東協國家來華投資的實際投人金額保持在每年三十億美元左右。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東協國家來華投資項目達到22075項,協議投資金額645. 9億美元,佔中國合同外資總額的6.85%;實際投人亞323.7億美元,佔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氏6.46%。

  中國到東協國家的投資,儘管其絕對全額較小,但潛力巨大,增長速度較快。據不完全統計,裁至2003年底,中國企業在東協國家投資的項日達857個,中方投資金額約為9.4億美元。泛珠三角與東協可率先籤訂協定,實現投資自由化。

  (八)泛珠三角與東協金融合作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東亞地區意識到沒有本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將難以保證經濟穩定發展。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中國極力保持人民匯率穩定,有力支持了東協國家的經濟復興。穩定經濟形勢、防範金融風險是中國與東協的共同利益所在。今後,中國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向東協有關國家提供力所能及援助。

  在CEPA和"9+2"的框架下,香港更貼近東協,國際金融心的地位使香港在中國與東協金融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泛珠江三角洲與東協金融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九)泛珠三角與東協科技教育合作

  科技在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中的互補性最強。與絕大多數東協國家相比,中國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人員素質具有明顯的優勢,雙方合作潛力很大。泛珠江三角洲可以通過直接投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補償貿易、技術貿易、諮詢和設備租賃等方式開展多個領域、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六、結語

  亞洲自由貿易區的形成是三足鼎立世界經濟格局形成的關鍵,中國與東協的合作對亞洲自由貿易區形成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的戰略突破,因此,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餘起芬主編《國際戰略論》,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政策法規司編,《西部大開發戰略研究》,物價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向陽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9月9日。
4、謝康著《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立條件和三國之間經濟合作》,《世界經濟研究》2005年第4期。
5、劉翔峰著《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及前景分析》,《當代亞太》2005年第4期。
6、陸建人、王旭輝著《東亞經濟合作的進展及其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當代亞太》2005年第2期。
7、吳暢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國際經濟合作》2005年第6期。
8、陳鐵軍著《探索泛珠三角區域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際合作之路》,《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8期。
9、尤安山著《東亞經濟多邊合作的發展趨勢及對中國的影響》,《世界經濟導刊》2004年第6期。
10、徐培華、吳輝、於保平著《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及其發展趨勢》,《世界經濟文匯》2000年第1期。
11、陳繼東著《中印孟緬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與地區範圍問題》,《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
12、鄺國良、方少帆、林曉湧著《泛珠江三角洲與東協經濟合作研究》,《企業經濟》2004年第6期。
13、肖茂盛著《淺議泛珠三角經濟圈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東南亞研究》2005年第2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邵平楨,碩士,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重大問題對策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國際戰略問題研究;近期發表文章有《淺談美國對中國遏制政策的起源與演變》、《孫子〈計篇〉與毛澤東〈論持久戰〉比較研究》、《鄧小平關於世界格局多極化思想》、《論二元經濟結構對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影響》、《共建繁榮: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報告》分報告一等。

  (本文由「泛珠三角面向東協的合作與發展」國際論壇向南方網供稿,未經作者審閱。)

(編輯:莫凡)

相關焦點

  • 借泛珠三角會議東風南海所務實推進院地合作
    日前,應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趙震聲等邀請,南海海洋所副所長黃良民帶領所院地合作與產業辦、科研處、科技產品開發中心及應用海洋生物室的負責人和科研骨幹一行,走訪了廣西南寧市及北海市的相關政府部門、涉海科研單位和企業。這是乘泛珠三角洽談會東風,尋找合作空間,謀求共同發展,務實推進院地合作的一個重要舉措。
  • 泛珠區域經濟合作:政治作秀還是經濟衝動?
    目前珠三角已成為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基地,形成了以家電、電器、信息產業為主等龐大企業集群。但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電荒、煤荒、運力荒以及突如其來的民工荒,已嚴重影響到珠三角製造業發展。  廣東省經貿代表團副團長、省政府副秘書長林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廣東省近幾年的發展正面臨著資源和市場飽和的危機。
  • 粵企西拓直指資源 「泛珠」合作攪熱雲貴高原
    真可謂「泛珠」合作攪熱雲貴高原。  雲南:謀劃東協陸上通道  「廣東與東南亞的貿易總量佔全國的1/4,雲南作為泛珠三角區域進入東南亞、南亞的最便利通道之一,與廣東的合作有相當大的空間。」雲南省政府經濟合作辦公室副主任毛義強日前在廣東赴雲南、貴州經貿考察團推介會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在泛珠三角區域內不僅可以向西拓展雲南市場,更可以藉助「雲南通道」打通東協「10+1」市場。  雲南與東南亞、南亞在地理上沒有任何屏障,西南、中南地區通過雲南進入東協不用繞道馬六甲海峽,可節省1000-1500公裡。
  • 賀一誠:共同帶動泛珠三角區域在國家發展中擔當更重要使命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18日表示,期望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攜手,共同打造泛珠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先試的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共同帶動泛珠三角區域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擔當更重要的使命。
  • 郭聲琨提七大建議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
    郭聲琨提七大建議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 2008年07月30日 16: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30日,2008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在廣西北海舉行,沉寂多年的廣西努力爭取擔起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重任,與泛北合作區域內的東協六國攜手共贏。
  • 第三屆泛珠三角區域孵化聯盟年會在重慶召開
    市科技局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0日16時10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20)日,「第三屆泛珠三角區域孵化聯盟年會暨中國創業孵化『十四五』發展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辦。會議旨在促進「十四五」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質量發展,深化泛珠三角區域跨空間、跨地區協同創新孵化服務,加快構建區域一流創新創業生態。
  • 中國—東協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資料圖:5月19日,由中外68家機構組織組建的中國—東協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在廣西柳州市舉行成立大會。 中新社發 蔣家斌 攝5月24日至25日,第十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暨第二屆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發展論壇在廣西舉行。陳武在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今年是中國—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周年。
  • 泛珠合作著力高鐵網絡布局 全面對接大灣區
    其中,已經建成通車的武廣高鐵、廈深高鐵、貴廣高鐵、南廣高鐵、滬昆高鐵,以及建設中的廣深港高鐵、贛深高鐵、包海高鐵和規劃中的廣清永(湖南)高鐵,將沿線地區之間時空距離極速拉近,形成了以珠三角為中心、輻射範圍覆蓋整個泛珠三角區域的高鐵網絡。在9月24日即將召開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鐵經濟帶都將是會議的重要議題。
  • 中國和東協凸顯「經濟盆地」效應
    紀 哲/攝  本報記者 方慧玲 文/圖  中國-東協風景這邊獨好  「當今世界,歐洲債務危機還未結束,美國經濟走勢變數難料,然而,中國和東協貿易卻處在快速成長的升浪中。在我看來,這預示著一個舊時代將要結束,另一個新時代將要開始。中國和東協10國已形成了巨大的經濟盆地,雙方應進一步提升經貿互動與合作,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動機。」
  • 珠三角包括哪些城市 珠三角有幾個城市
    導語:珠三角是我國非常重要一個區域,因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非常利於經濟的發展,所以該地區的城市經濟都比較發達。那麼,具體珠三角包括哪些城市呢?你知道珠三角有幾個城市嗎?珠三角其實就是珠江三角洲,廣東省中南部,總體上有9個城市。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 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 中國-東協博覽會南寧開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發清11月27日,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揭幕。本次東博會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主題,通過展覽、論壇、活動,深化經貿、數字經濟、科技、衛生等多領域合作,推動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升到新水平。
  • 三亞機場完成2020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保障
    民航資源網2020年9月20日消息:2020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以下簡稱「泛珠聯席會議」)於9月17日—18日在三亞舉行,海航集團旗下三亞鳳凰國際機場(以下簡稱「據悉,該會議是海南自貿港建設以來承辦的大型以區域合作為主題的政府間會議之一,該會議對推動泛珠各方聯動、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 疫情後的世界發展格局觀察
    疫情引發的問題、分歧、矛盾或衝突,是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再次嚴重衝擊了二戰之後形成的世界發展格局和全球經濟秩序。從全球治理體系、投資貿易體系、發展模式、科技顛覆、地緣政治等諸多方面看,世界已處於劇烈動蕩的大變局中。面對當前局勢,中國審時度勢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思路。發展離不開更為穩定與友善的國際環境。
  • 外交部:東博會「磁場」效應顯著 中方願與東協各國增進合作
    有記者提問:第17屆中國一東協博覽會和中國一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今天閉幕。請問中方如何評價此次展會成果,對下步中國與東協關係發展有何期待? 華春瑩表示,中國一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今年已經進入第17個年頭。本屆是中國和東協國家在團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共同主辦的重大國際展會,有1600多家中外企業線下參展,還有許多外國客商以線上方式積極參加「雲上博覽會」。
  • 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韋克義:抓住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機遇(圖)
    韋克義認為,廣西與廣東在市場、產業、資源、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廣西要抓住「泛珠」機遇,加快經濟發展。  「泛珠三角」簡稱「9+2」,即由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九個省(區)與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所構成的區域經濟圈。
  • 聲納丨東博會見證中國和東協命運與共
    在新冠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之下,國際格局深刻演變之時,東博會和峰會的開幕,體現了中國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的真誠願望,對推動國際抗疫合作和經濟復甦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國和東協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命運休戚與共的重要夥伴,友好交往源遠流長。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的中國—東協對話關係,開啟了雙方關係新篇章。
  • 三亞機場:圓滿完成2020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保障
    2020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以下簡稱「泛珠聯席會議」)於9月17日—18日在三亞舉行,海航集團旗下三亞鳳凰國際機場(以下簡稱「三亞機場」)作為海南省民航交通運輸的窗口單位,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委省政府、民航主管單位以及海航集團統一工作安排,順利完成此次參會人員的重要進出港航班保障任務
  • 亮點紛呈的東博會給世界經濟帶來暖流
    本報記者 盧重光攝/光明圖片【特別關注】 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11月27日在廣西南寧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發表視頻致辭。在疫情全球蔓延、多國經濟遭受重創之際,這場國際經貿盛會無疑將給寒冬中的世界經濟送來一股上升的暖流。
  • 從進出口數據看未來世界經濟格局變化
    作者卞永祖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在跨國公司的推動下,經過三十多年經濟全球化發展,依靠市場的力量,將各國納入了統一的供應鏈、價值鏈,全球也形成了一張大型的上下遊企業組成的網絡。
  • 專訪:RCEP為中國-東協合作注入新動能——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
    ,中國-東協經貿合作依然保持強勁勢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為中國-東協合作注入新動能。他說,疫情期間中國-東協經貿合作逆勢上揚,雙方歷史性地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今年前三季度雙方貿易額達4818億美元,顯示出中國-東協經貿聯繫的韌性及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