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東協凸顯「經濟盆地」效應

2021-01-08 人民網

  馬中經貿合作潛力巨大,在第九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上馬來西亞包館展示商品,以便更好地與中國客商展開合作。紀 哲/攝

  本報記者 方慧玲 文/圖

  中國-東協風景這邊獨好

  「當今世界,歐洲債務危機還未結束,美國經濟走勢變數難料,然而,中國和東協貿易卻處在快速成長的升浪中。在我看來,這預示著一個舊時代將要結束,另一個新時代將要開始。中國和東協10國已形成了巨大的經濟盆地,雙方應進一步提升經貿互動與合作,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動機。」不久前,來南寧出席中國-東協相關會議的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林錦勝,就中國與東協的經貿合作前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林錦勝認為,歐美財經「霸業」正在走下坡路,這場世界財經變局將如何收場,並沒有絕對的定論,但是,這場危機普遍被認為不會快速復甦,世界經濟新的成長熱點,一定在歐美之外。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原本是歐美各國吹響的樂曲,引得全球積極跟從。如今,這一樂曲可以繼續吹響,然而,它的主題和內容應暫時拋開歐美,把焦點投向中國和東協等新興市場,通過提升區域商貿合作規模,增強區域投資能量,來減少對歐美市場的傳統依賴。

  在當前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中國和東協10國組成的巨大經濟盆地,裝載著19億的人口資源,形成一個動力龐大的市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後,整個區域的GDP約達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以上。多年來的自由貿易區建設,使得區域內國家之間的市場一體化、商貿貫通化,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往後雙方的經濟關係還要進一步深化幅度、加大寬度,對雙方來說都任重道遠。

  林錦勝說,中國和東協經濟的結構和性質,存在很多互補互助的優勢。東協許多國家正處於工業化的起步階段,發展願望迫切,發展潛力巨大,資源相對豐富,要素成本相對也較低,也是中國企業轉型升級,進行梯度產業轉移的理想之地。中國企業多年來在國內工業化過程中積累的大量市場經驗和技術、裝備、管理能力,在東協國家投資,也能夠發揮作用。隨著這些國家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環境的不斷改善,中國的企業將有很多的投資機會。

  當然,中國和東協之間難免存在競爭,然而,利空和負面的因素,不應該成為阻止雙方持續探索合作道路的障礙。在他來看,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接即通的貿易區。市場一體化,商貿貫通化,需要大家一同參與、一道努力,逐漸完成共同的使命。

  林錦勝表示,在推動中國和東協的經貿互動方面,各國的商會組織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各國商會組織除了在政策上向政府積極進言之外,還應該在組織層面上打造更具體的合作架構。除了開展類似的論壇交流之外,還應該開拓雙邊或多邊活動項目,以強化互動聯繫,提升互動合作。

  對於中國-東協自貿區,儘快實施行業對接已成為當務之急,這也是雙方企業合作發展的需要,而行業對接離不開商會組織之間的對接。雙方的行業協會應該坐到一起,探討整個產業鏈中,哪些是你的優勢,哪些是我的優勢,從而進一步探討自貿區內的行業分工,以利於發揮各自優勢,揚長避短,使同一產業鏈中的企業實現良性合作而非惡性競爭。

  中馬合作產生示範效應

  林錦勝說,在東協國家之中,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已連續4年位居東協國家同中國貿易的榜首,2012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他認為,馬中雙方經貿合作關係的全面發展,將對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產生示範效應,進而推動中國-東協自貿區建設的深入和完善。他說,除了雙邊貿易額之外,還應盼待雙邊直接投資額能夠向上強勢挺進。馬中雙邊貿易前景持續被看好,馬來西亞還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投資。

  馬來西亞和中國的經貿合作潛力無限。在繼續鞏固和加強機械製造、礦產加工、橡膠等傳統領域合作的基礎上,兩國可以積極拓展在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產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努力構築從科技研發、產業轉化、工業設計、生產製造到市場營銷等環節的全產業鏈的合作網絡,聯手搶佔國際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林錦勝說,馬中雙方都對提升雙邊投資做出了鮮明的承諾並付諸行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國分別在中國廣西的欽州市和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關丹市,共同修建兩座姊妹式的工業園——欽州產業園和關丹產業園,形成「兩國雙園」的國際合作新模式,這一模式在世界範圍內都稱得上是典範。兩個產業園的先後設立和積極建設,象徵馬中兩國領導人正全力推動「產業園外交」的新格局,也是中國與東協深化合作的裡程碑。

  他表示深信,在雙方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兩座姊妹園將齊步展開宏圖大計,吸引各行各業的投資家,包括來自東協各國的企業艦隊,在欽州和關丹書寫企業拓展國際合作的成功故事。

(來源:廣西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東協博覽會舉辦十年 南寧"東協元素"隨處可見
    饒校源說,得益於中國—東協博覽會的平臺,中國民眾對泰國文化的了解及認知度日益加深。來他店裡購買佛牌的客人在期冀保平安、開鴻運的同時,更多的是了解泰國文化。  南寧一家企業職員程娟一個月前剛遊歷了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個東協國家。「我和幾名同事報名參加旅行團,三國11天,一個人的花費不到6000元(人民幣,下同),不僅交通方便,費用也超值。」她說。
  • 周士新談中國和東協經貿關係:向心力和離心力同時存在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劉融 翁奇羽)「新起點、新理念、新實踐——2013中國與世界」研討會今日在京舉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士新博士在研討中認為,中國和東協經貿關係總結起來是向心力和離心力同時存在。就是相互依賴性在增強,同時,東協國家和其他國家的這種相互脆弱性也在增強。
  • 外交部:東博會「磁場」效應顯著 中方願與東協各國增進合作
    有記者提問:第17屆中國一東協博覽會和中國一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今天閉幕。請問中方如何評價此次展會成果,對下步中國與東協關係發展有何期待? 華春瑩表示,中國一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今年已經進入第17個年頭。本屆是中國和東協國家在團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共同主辦的重大國際展會,有1600多家中外企業線下參展,還有許多外國客商以線上方式積極參加「雲上博覽會」。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⑤ | 盆地效應
    在寒冷季節的夜間,若是底部面積不大的盆地,常因周圍山坡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盆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若盆地封閉性不強,則因其位置和開口方向不同,阻擋或匯集的氣流性質的不同,而產生增溫或降溫的不同反應,叫做「盆地效應」。
  • 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 中國-東協博覽會南寧開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發清11月27日,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揭幕。本次東博會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主題,通過展覽、論壇、活動,深化經貿、數字經濟、科技、衛生等多領域合作,推動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升到新水平。
  • 關注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
    這種大城市對流動人口吸引的「盆地效應」,導致不少城市不堪重負。(2月13日 《瞭望》)如何化解這種「盆地效應」,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了。一些大城市所以會產生吸引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關鍵在於大城市在經濟、文化、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各種社會資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進而對流動人口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
  • 聲納丨東博會見證中國和東協命運與共
    —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將拉開帷幕。在新冠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之下,國際格局深刻演變之時,東博會和峰會的開幕,體現了中國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的真誠願望,對推動國際抗疫合作和經濟復甦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國和東協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命運休戚與共的重要夥伴,友好交往源遠流長。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的中國—東協對話關係,開啟了雙方關係新篇章。
  • 邵平楨:論泛珠三角與東協合作對世界經濟格局形成的作用
    三足鼎立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關鍵在於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而亞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關鍵在於中國、日本和印度。中日印三國的態度將直接決定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從而也決定亞洲能否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第三極。而東協對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起著橋梁紐帶作用。中國與東協合作對亞洲自由貿易區形成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 攜手共創更加繁榮美好未來——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七屆中國—東協...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致辭振奮人心,體現了中國願意與東協國家分享發展機遇,攜手加強合作的決心與行動。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搭建合作平臺,將為國際抗疫合作和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多信心和能量。  「東協和中國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願同東協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地評線】南方網評:「四點倡議」照亮中國—東協美好未來
    本屆東博會、峰會的特殊意義和價值,就在於通過這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務實平臺,創造更多商機,收穫更多成果,為東協各國人民攜手打造更多福祉。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發表的視頻致辭,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反響。
  • 駐東協大使鄧錫軍:中國—東協關係開創新時代(中英文)
    9月初中國-東協外長會也就雙方共同引領地區抗疫合作、促進地區經濟復甦釋放了強有力信號。       二是深化抗疫合作,守護民眾健康。中國和東協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科學防疫,彼此同舟共濟、相互扶持。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東協國家和人民在抗疫關鍵階段給予的寶貴支持銘記在心。
  • 「首屆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在無錫舉辦
    40周年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也是中國—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周年,中國—東協創新年。來自中國和東協十國的主流媒體記者、中國—東協主流媒體負責人和相關智庫專家學者、東協國家駐華使館新聞官員等中外嘉賓參加論壇。
  • 2020中國—東協石油和化工國際合作論壇成功舉辦
    石油和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中國—東協合作發展的重要領域。」  11月27—29日,由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會同商務部外貿發展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欽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東協石油和化工國際合作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
  • 地方競爭為中國經濟發展動能 負面效應逐漸凸顯
    有經濟學家指出,「不同國家有激烈競爭不難明白,但一國之內的不同地區有像中國今天所見到的激烈競爭,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正是這種激烈的競爭,推動了各地快速發展,但競爭過度的負面效應也在凸顯,諸如基礎設施的重複建設、地區產業的結構趨同、市場的嚴重分割、招商引資的競爭混亂等問題已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得不面臨的獨特課題。
  • 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 為中國—東協多領域合作做「加法」
    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 為中國—東協多領域合作做「加法」 2020-11-26 16:30:54   來源:央視網
  • 東協一體化不可忽視政治與文化因素
    8月6日,第48屆東協外長會及系列會議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閉幕。會後東協外長發表聯合公報,確認了2015年底將完成建立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目標。這標誌著東協一體化走向了新的裡程碑,並將推動東亞一體化邁上新臺階。
  • 欽州「和天下」坭興陶成為中國—東協博覽會指定國禮
    人民網南寧11月27日電 近日,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指定國禮、指定產品(服務)合作夥伴、特許商品新聞發布會暨首屆中國—東協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南寧舉行。廣西欽州的「和天下」坭興陶作品成為本屆東博會的四件指定國禮之一。
  • 東協10國20名記者來長採訪 高山會見中國-東協中心秘書長一行
    均由 星辰全媒體記者 嶽珊 攝)  星辰在線4月18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嶽珊)4月18日,2017年「中國-東協」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聯合採訪團開啟了對長沙為期兩天的考察採訪。長沙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高山會見中國-東協中心秘書長楊秀萍一行。
  • 中國—東協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中新社南寧5月25日電 (鍾建珊)「曾經被視為奢侈品的榴槤、火龍果等東協國家熱帶水果,走進了中國尋常百姓家,貼著『原產地中國』標籤的蘋果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超市隨處可見。」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在談到中國和東協的合作成果時這樣表示。
  • 中國-東協博覽會簡訊
    新華網南寧9月18日電 中國-東協博覽會簡訊姜增偉: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版談判預計年底完成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姜增偉在第12屆中國-東協博覽會開幕大會上透露,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版談判預計年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