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經貿合作潛力巨大,在第九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上馬來西亞包館展示商品,以便更好地與中國客商展開合作。紀 哲/攝
本報記者 方慧玲 文/圖
中國-東協風景這邊獨好
「當今世界,歐洲債務危機還未結束,美國經濟走勢變數難料,然而,中國和東協貿易卻處在快速成長的升浪中。在我看來,這預示著一個舊時代將要結束,另一個新時代將要開始。中國和東協10國已形成了巨大的經濟盆地,雙方應進一步提升經貿互動與合作,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動機。」不久前,來南寧出席中國-東協相關會議的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林錦勝,就中國與東協的經貿合作前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林錦勝認為,歐美財經「霸業」正在走下坡路,這場世界財經變局將如何收場,並沒有絕對的定論,但是,這場危機普遍被認為不會快速復甦,世界經濟新的成長熱點,一定在歐美之外。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原本是歐美各國吹響的樂曲,引得全球積極跟從。如今,這一樂曲可以繼續吹響,然而,它的主題和內容應暫時拋開歐美,把焦點投向中國和東協等新興市場,通過提升區域商貿合作規模,增強區域投資能量,來減少對歐美市場的傳統依賴。
在當前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中國和東協10國組成的巨大經濟盆地,裝載著19億的人口資源,形成一個動力龐大的市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後,整個區域的GDP約達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以上。多年來的自由貿易區建設,使得區域內國家之間的市場一體化、商貿貫通化,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往後雙方的經濟關係還要進一步深化幅度、加大寬度,對雙方來說都任重道遠。
林錦勝說,中國和東協經濟的結構和性質,存在很多互補互助的優勢。東協許多國家正處於工業化的起步階段,發展願望迫切,發展潛力巨大,資源相對豐富,要素成本相對也較低,也是中國企業轉型升級,進行梯度產業轉移的理想之地。中國企業多年來在國內工業化過程中積累的大量市場經驗和技術、裝備、管理能力,在東協國家投資,也能夠發揮作用。隨著這些國家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環境的不斷改善,中國的企業將有很多的投資機會。
當然,中國和東協之間難免存在競爭,然而,利空和負面的因素,不應該成為阻止雙方持續探索合作道路的障礙。在他來看,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接即通的貿易區。市場一體化,商貿貫通化,需要大家一同參與、一道努力,逐漸完成共同的使命。
林錦勝表示,在推動中國和東協的經貿互動方面,各國的商會組織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各國商會組織除了在政策上向政府積極進言之外,還應該在組織層面上打造更具體的合作架構。除了開展類似的論壇交流之外,還應該開拓雙邊或多邊活動項目,以強化互動聯繫,提升互動合作。
對於中國-東協自貿區,儘快實施行業對接已成為當務之急,這也是雙方企業合作發展的需要,而行業對接離不開商會組織之間的對接。雙方的行業協會應該坐到一起,探討整個產業鏈中,哪些是你的優勢,哪些是我的優勢,從而進一步探討自貿區內的行業分工,以利於發揮各自優勢,揚長避短,使同一產業鏈中的企業實現良性合作而非惡性競爭。
中馬合作產生示範效應
林錦勝說,在東協國家之中,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已連續4年位居東協國家同中國貿易的榜首,2012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他認為,馬中雙方經貿合作關係的全面發展,將對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產生示範效應,進而推動中國-東協自貿區建設的深入和完善。他說,除了雙邊貿易額之外,還應盼待雙邊直接投資額能夠向上強勢挺進。馬中雙邊貿易前景持續被看好,馬來西亞還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投資。
馬來西亞和中國的經貿合作潛力無限。在繼續鞏固和加強機械製造、礦產加工、橡膠等傳統領域合作的基礎上,兩國可以積極拓展在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產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努力構築從科技研發、產業轉化、工業設計、生產製造到市場營銷等環節的全產業鏈的合作網絡,聯手搶佔國際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林錦勝說,馬中雙方都對提升雙邊投資做出了鮮明的承諾並付諸行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國分別在中國廣西的欽州市和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關丹市,共同修建兩座姊妹式的工業園——欽州產業園和關丹產業園,形成「兩國雙園」的國際合作新模式,這一模式在世界範圍內都稱得上是典範。兩個產業園的先後設立和積極建設,象徵馬中兩國領導人正全力推動「產業園外交」的新格局,也是中國與東協深化合作的裡程碑。
他表示深信,在雙方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兩座姊妹園將齊步展開宏圖大計,吸引各行各業的投資家,包括來自東協各國的企業艦隊,在欽州和關丹書寫企業拓展國際合作的成功故事。
(來源: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