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文學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已達1.8億人,但時下在布局上卻越來越呈現嚴重的不平衡性,即過度集中於大城市的問題非常突出。這種大城市對流動人口吸引的「盆地效應」,導致不少城市不堪重負。(2月13日 《瞭望》)如何化解這種「盆地效應」,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了。
一些大城市所以會產生吸引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關鍵在於大城市在經濟、文化、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各種社會資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進而對流動人口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一些流動人口到大城市後,觀念在逐步發生變化,許多人改變了以往「打工」、「流動」的心態,融入大城市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很多打工者表示,「不會再拿掙的錢到老家蓋房」,而是準備在當地購房、置業、做生意。深圳市土地面積只有1952.8平方公裡,但是建市不到三十年時間,實有人口已經從幾十萬人迅速增長到目前的1200多萬,其中流動人口超過1000萬,約佔總人口的85%,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五、全國第一。廣州市實有人口1370多萬,其中流動人口接近600萬,約佔總人口的44%。北京外來人口已突破了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為1600萬左右的目標」。上海市內外環線之間是人口新集結地區,人口密度急劇上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數以百萬計。
一些大城市流動人口過度集中,給這些城市帶來諸多問題:導致了社會資源緊張。大量流動人口使一些城市教育、醫療、土地、水資等社會源難以承受。據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北京市加上南水北調的供應量,未來自有水資源供水能力約為35.6億至37.1億立方米,而以現在人口增長趨勢,未來十年內,人均水資源量將低於國際上公認的300立方米底線;加重了城市環境汙染。據歐洲太空總署公布的衛星數據曾顯示,北京汽車廢氣汙染一度居世界之最,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廢氣汙染沉積中心」,而北京市公安局有關人士則感慨地說,「現在北京的大街快成了全國最大的停車場了」;增加了社會穩定壓力。有統計顯示,北京市70%的犯罪是外來人口,被侵害人中70%也是外地人口,上海有72%以上的犯罪為流動人口,杭州突破了90%,深圳近10年來犯罪嫌疑人98%為流動人員,被犯罪侵害的對象中流動人員佔95%以上,作案人員和受害對象「兩頭在外」的特點非常突出。據深圳市公安局介紹,近幾年深圳形成了屬於「同鄉村」概念的群體有643個近200萬人,「同鄉村」不時發生群體性、暴力性、突發性、集體對抗政府的嚴重事件,給社會管理帶來很大衝擊。
如何化解大城市吸引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 多位專家學者提出了三條對策:一是通過經濟和行政手段,適當限制大城市人口的無限流入,著力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吸納力,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促進流動人口合理流動,避免過度集中到大城市。二是構建各部門參與、全國聯網的流動人口信息服務平臺,準確把握流動人口軌跡,為流動人口的管理和合理流動提供支持。三是建立黨委統一領導、專人負責的流動人口突發應急機制,處理好農民工春節前的大規模討薪、犯罪率突然增長、集中退保等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專家學者的這些建議,需要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城市的重視,並結合實際情況拿出採取辦法。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允許包括勞動力在內的人口自由流動,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不僅符合《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精神,也符合中國國情,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進程和城市建設。但流動人口過度增加、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帶來的社會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只要重視了並採取具體對策著力解決,相信流動人口「盆地效應」就會得到有效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