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

2021-01-08 中國網

作者:侯文學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已達1.8億人,但時下在布局上卻越來越呈現嚴重的不平衡性,即過度集中於大城市的問題非常突出。這種大城市對流動人口吸引的「盆地效應」,導致不少城市不堪重負。(2月13日 《瞭望》)如何化解這種「盆地效應」,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了。

一些大城市所以會產生吸引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關鍵在於大城市在經濟、文化、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各種社會資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進而對流動人口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一些流動人口到大城市後,觀念在逐步發生變化,許多人改變了以往「打工」、「流動」的心態,融入大城市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很多打工者表示,「不會再拿掙的錢到老家蓋房」,而是準備在當地購房、置業、做生意。深圳市土地面積只有1952.8平方公裡,但是建市不到三十年時間,實有人口已經從幾十萬人迅速增長到目前的1200多萬,其中流動人口超過1000萬,約佔總人口的85%,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五、全國第一。廣州市實有人口1370多萬,其中流動人口接近600萬,約佔總人口的44%。北京外來人口已突破了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為1600萬左右的目標」。上海市內外環線之間是人口新集結地區,人口密度急劇上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數以百萬計。

一些大城市流動人口過度集中,給這些城市帶來諸多問題:導致了社會資源緊張。大量流動人口使一些城市教育、醫療、土地、水資等社會源難以承受。據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北京市加上南水北調的供應量,未來自有水資源供水能力約為35.6億至37.1億立方米,而以現在人口增長趨勢,未來十年內,人均水資源量將低於國際上公認的300立方米底線;加重了城市環境汙染。據歐洲太空總署公布的衛星數據曾顯示,北京汽車廢氣汙染一度居世界之最,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廢氣汙染沉積中心」,而北京市公安局有關人士則感慨地說,「現在北京的大街快成了全國最大的停車場了」;增加了社會穩定壓力。有統計顯示,北京市70%的犯罪是外來人口,被侵害人中70%也是外地人口,上海有72%以上的犯罪為流動人口,杭州突破了90%,深圳近10年來犯罪嫌疑人98%為流動人員,被犯罪侵害的對象中流動人員佔95%以上,作案人員和受害對象「兩頭在外」的特點非常突出。據深圳市公安局介紹,近幾年深圳形成了屬於「同鄉村」概念的群體有643個近200萬人,「同鄉村」不時發生群體性、暴力性、突發性、集體對抗政府的嚴重事件,給社會管理帶來很大衝擊。

如何化解大城市吸引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 多位專家學者提出了三條對策:一是通過經濟和行政手段,適當限制大城市人口的無限流入,著力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吸納力,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促進流動人口合理流動,避免過度集中到大城市。二是構建各部門參與、全國聯網的流動人口信息服務平臺,準確把握流動人口軌跡,為流動人口的管理和合理流動提供支持。三是建立黨委統一領導、專人負責的流動人口突發應急機制,處理好農民工春節前的大規模討薪、犯罪率突然增長、集中退保等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專家學者的這些建議,需要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城市的重視,並結合實際情況拿出採取辦法。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允許包括勞動力在內的人口自由流動,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不僅符合《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精神,也符合中國國情,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進程和城市建設。但流動人口過度增加、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帶來的社會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只要重視了並採取具體對策著力解決,相信流動人口「盆地效應」就會得到有效的化解。

相關焦點

  • 人口流動出現「盆地效應」大城市人口嚴重「超載」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一些大城市採訪時發現,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觀念更新,與以前一心想著「打工」、「流動」不一樣的心態,現今許多流動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導致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在布局上開始呈現嚴重的不平衡性。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形成對流動人口吸引的「盆地效應」。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⑤ | 盆地效應
    在寒冷季節的夜間,若是底部面積不大的盆地,常因周圍山坡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盆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若盆地封閉性不強,則因其位置和開口方向不同,阻擋或匯集的氣流性質的不同,而產生增溫或降溫的不同反應,叫做「盆地效應」。
  • 開放人口自由流動宜循序漸進
    最近幾天,這篇演講的文字版以演講中的一個論斷即「人口控制使北京GDP每年損失一萬億」為題(以下簡稱「黃文」),於微信中瘋傳,再度引起人們對大城市是否應該限制人口、完全放開戶籍限制問題的關注。今年春季,筆者曾經發表文章《大城市要不要控制人口——兼評幾個錯誤的流行觀點》(澎湃新聞,2018年4月2日發布)。這篇文章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人口跟著資源走,而資源跟著權力走,因此要放開人口流動限制,鼓勵城市之間公平競爭,首先應該是減少城市之間的行政等級差異以及相伴隨的各類特惠政策。筆者並不反對放開人口流動,筆者反對的是捨本逐末的思路。
  • 2016.05:輟學對流動人口收入的影響(楊斯琪等)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中國城市、農村和流動人口居民收入調查數據,分析輟學對流動人口收入的影響。、城鎮和農村人口數據,其中城鎮和農村人口數據採集由國家統計局完成,流動人口數據採集由調查公司執行。
  • 中國四大盆地排名:誰最大?誰最高?誰人口最多?
    >都位於乾旱、半乾旱區,內部都擁有沙漠,尤其是塔裡木盆地,擁有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也是:四>準>塔>柴四川盆地覆蓋重慶和四川的大部分區域,包括成都,重慶、宜濱、瀘州等11個城市和95個縣,人口接近1億,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區域之一,當之無愧是四大盆地中最富饒的一個;準噶爾盆地有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及其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群,總人口超過1200萬;塔裡木盆地邊緣有雪山融水形成的季節河
  • 中國四大盆地排名:誰最大?誰最高?誰人口最多?
    盆地是五大基本地形類型之一,我國的四大盆地是新疆的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的柴達木盆地,跨四川與重慶的四川盆地,它們的總面積佔到了全國陸地面積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19%,接近1/5。總體來說,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都位於乾旱、半乾旱區,內部都擁有沙漠,尤其是塔裡木盆地,擁有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也是我國第一大沙漠;準噶爾盆地內部有中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柴達木盆地有柴達木沙漠,是我國第五大沙漠;四川盆地是唯一位於溼潤區的盆地,也是四大盆地中唯一沒有沙漠的盆地。
  • 2015.10:中國人口的多邊流動與再分布均衡(曾相嵛等)
    省際距離採用的是省會城市之間的距離,回歸結果顯示,省際距離增加帶來了人口流動負效應,但是並不顯著,反映出我國人口長距離遷移的特徵。可以預見,伴隨著人口在全國範圍內多邊流動的發生,引力模型中距離對於流量的負向效應會更加明顯。   (四)模型擬合優度   根據第三部分的理論假說,模型3包括了可分離的流出地、流入地、流出—流入地的3種空間相關效應。
  • 算上流動人口,河南仍然是第一人口大省
    加上流動人口,河南仍是第一人口大省  記者:這次的人口普查為什麼只發布常住人口的數字,而沒有發布人口總數?長期離開戶籍所在地,在外地工作、學習和生活,這些人屬於流動人口。  這次公布的數據只有常住人口9400多萬,不包括長期流動人口(除半年以上流動人口外),隨著人口普查數據處理的繼續進行,其他數據以後還要公布。如果把這些長期在外生活、工作的人包括進來,人口肯定超過一個億,我省還是第一人口大省。
  • 「紅黃藍」繪出流動人口「顏色管理」圖 合肥流動人口管理樣本解讀
    而現在,沈小郢則實現了由亂到治,它也因此成為合肥流動人口管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分水嶺。  流動人口和散亂分布的出租房屋是城市治安管理最薄弱的環節,實踐證明,對流動人口的管控已經成為城市治安的「晴雨表」。如何讓這張表「播報」得更加準確呢?以「顏色管理」為基調的合肥流動人口管理繪出了路線圖。
  • 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三者是什麼關係?
    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三者是什麼關係?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答:中學教學不該玩太多概念,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為,玩是為了不玩。想搞清三者關係,思路還是先搞清各自含義,就是下定義。人口遷移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地理學名詞》第二版)關鍵之處在於,居住地變動。至於永久或半永久,時間長短並不統一。人口流動指離家外出工作、讀書、旅遊、探親和從軍一段時間但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地理學名詞》第二版)關鍵之處還是居住地(定居地),只是這裡未改變。未改變還離家出走,真是跪了。
  • 區域經濟失衡暗流下潛在多重隱患:流動人口、性別比例、執法成本
    許多的相關媒體在一些報導與解讀中,也是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區域中心城市各維度發展如何突飛猛進之上,而對於這種深刻透支整個區域未來發展潛力,對所在區域社會秩序造成深入影響的問題,卻極少進行關注。從2020年開始,我個人逐步、適當減少了對區域經濟領域的關注時間,然後逐漸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關於社會及犯罪領域的思考與研究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區域經濟的失衡效應,對區域犯罪情況的綜合影響。
  • 勞動力異質性視野下的人口流動
    目前我國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響著城鄉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導致經濟非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引導人口有序流動,促進人口合理布局」是我國人口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該如何引導人口流動?何為有序、何為合理?
  • 【玩轉地理】世界五大盆地都是哪?剛果盆地不是最大?中國最大的...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盆地是一種五大地形之一(盆地、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按照不同的地理環境,我們可以把盆地分為陸地盆地和海洋盆地,一般我們說的都是陸地盆地,世界上存在五大盆地,在非洲就有三個,那麼中國的塔裡木盆地屬於什麼水平?
  • 中國和東協凸顯「經濟盆地」效應
    中國和東協10國已形成了巨大的經濟盆地,雙方應進一步提升經貿互動與合作,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動機。」不久前,來南寧出席中國-東協相關會議的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林錦勝,就中國與東協的經貿合作前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 流動人口數量40強城市:深圳超北京,溫州超武漢
    2019年我國有41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100萬人,有22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200萬人,有13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300萬人,10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400萬人,5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500萬人,以下為各城市流動人口數量:100~199萬人珠海、太原、榆林、烏魯木齊、哈爾濱、大連、貴陽、長春、台州、西安、福州、南寧、合肥、青島、中山、惠州、重慶、常州、無錫
  • 中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面臨挑戰 制度二元性突出
    國家人口計生委政策法規司於學軍司長在今天舉行的「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表示,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面臨嚴峻挑戰,包括制度層面的二元性、體制層面的分割性、政策層面的衝突性等等。期間,人口流動的規模由小到大,由個人流動到家庭流動,由短期流動到長期流動,由近距離流動到跨省流動,不斷改變的人口流動形態帶來不同的人口現象和人口問題,不斷地衝擊著傳統的制度框架,對社會治安、勞動保障、計劃生育、基礎教育等公共管理與服務的職責部門提出了新的挑戰。於學軍說,概括地講,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制度層面還存在二元性。
  • 四川第二大的盆地,這個盆地比四川盆地還要平,卻鮮為人知
    提到中國最著名的盆地,大家一定會想到的就是四川盆地了。作為中國四大盆地之一,比起塔裡木盆地(中國最大的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來說,四川盆地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了,這個盆地不僅匯集了一億人口,還有兩個超大城市——成都和重慶。
  • 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哪個盆地最大?
    在我國有三大平原 ,以及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指的是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遊平原 ,那麼四大盆地在什麼地方呢? 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在大西北 的新疆 ,地處新疆南部地區 。 塔裡木盆地處於北邊的天山 ,南部的崑崙山 、東面的阿爾金山相互之見 。 那麼塔裡木盆地有多大?
  • 重慶房價的未來,藏在人口流動的秘密裡!
    短期看金融和政策,中期看土地市場,長期看人口。人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源。城市房價最終的歸宿,還是藏在這個城市人口流動的秘密裡。當前,人口流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都發生了明顯變化。1影響重慶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經濟人口流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比如經濟、文化、氣候、政治等原因,但所有原因中影響最明顯的還是經濟因素。在世界範圍內,人口的主要遷移路徑是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像高收入國家遷移。
  • 利用統計模型與大數據探尋人口流動與新冠傳播的潛在聯繫
    ,並且根據人口流動趨勢:構建了各郡縣的社交距離評估指標;計算了美國各郡縣新增確診病例的實時增長率。根據研究表明,在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嚴重的郡縣,人口流動趨勢和新增確診病例的增長速率密切相關。這項研究通過統計模型證明了社交疏遠對於控制疫情傳播的有效性。在疫苗大規模投入市場使用前,保持社交疏遠依然是對抗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