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數量40強城市:深圳超北京,溫州超武漢

2021-01-09 春風一曲

在人口統計中,有三個比較容易混淆的名詞: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動人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人戶口在A市,在B市工作並居住,經常去C市出差,那麼他就屬於A市的戶籍人口、B市的常住人口、C市的流動人口,當然現實中也存在一些情況比較複雜的情況。

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常住人口對於城市的發展意義最大,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力量,因此一般的統計中大多以常住人口為口徑。流動人口雖然只是過客,但是對於城市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不亞於常住人口,特別是對於以旅遊為主業的旅遊城市來說意義重大。

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常住人口越多,流動人口越多,對於一些區域性的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城市、熱門旅遊城市,流動人口數量更是龐大。因此,從城市中心性、輻射性、活躍性方面來看的話,流動人口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指標,商務會議、旅遊娛樂、交通周轉等流動人口的來源,無一例外地均體現著城市的重要性。

2019年我國有41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100萬人,有22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200萬人,有13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300萬人,10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400萬人,5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500萬人,以下為各城市流動人口數量:

100~199萬人

珠海、太原、榆林、烏魯木齊、哈爾濱、大連、貴陽、長春、台州、西安、福州、南寧、合肥、青島、中山、惠州、重慶、常州、無錫,此19個城市的流動人口數量超過100萬人、低於200萬人;其中珠海、太原流動人口同為100萬人,常州流動人口170萬人,無錫流動人口190萬人。

200~299萬人

長沙、南京、濟南、泉州、昆明、廈門、嘉興、武漢、溫州,此9市流動人口均超過200萬人、低於300萬人;其中長沙、南京流動人口同為200萬人,武漢流動人口287萬人,溫州流動人口297萬人。

300~399萬人

金華流動人口300萬人,鄭州流動人口340萬人,佛山流動人口360萬人。

400~499萬人

東莞流動人口415.86萬人,是全國流動人口第十多的城市;寧波流動人口430萬人,成都流動人口437萬人,杭州流動人口450.44萬人,天津流動人口498.23萬人。

500萬人以上

蘇州流動人口538萬人,是全國流動人口第五多的城市;北京流動人口794.3萬人,深圳流動人口818.11萬人;廣州流動人口967.33萬人,是全國流動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上海流動人口972.69萬人,是全國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

綜合來看,全國流動人口最多的十個城市,均為我國的經濟強市,除北京、天津位於北方地區外,其餘八個城市均位於南方地區;從區域分布來看,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四市位於長三角,廣州、深圳、東莞位於珠三角,北京、天津位於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包攬了十座城市中的九座,而這三個地區也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三個地區。對此,你如何看待?

相關焦點

  • 透過疫情分布圖看不同城市人口流動性的強弱
    雖然未來流動人口數量還會大幅下降,但畢竟目前的規模仍非常龐大,有2.36億人。如下是我從網絡上獲得的圖表,應該不是最新數據,但也反映出流動人口多的城市集中在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如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超大城市。
  • 專題|從幼兒園人數與出生率看典型城市人口吸引力
    從區域層面來看,除京、滬之外的大部分城市落戶政策逐漸放鬆,人口流動十分頻繁。在此影響之下,各地適齡幼兒園幼兒數量也在繼續分化,廣東省遷入適齡幼兒園兒童數量高達百萬,北京、上海現幼齡兒童回遷。 2.1深圳幼兒園兒童人數超北京,泉州、東莞躋身前十(略) 2.2哈爾濱、長春幼齡兒童佔比不足2%,不到全國均值一半(略) 2.3寧波外來幼兒數量居於前列,長春超三成兒童去外地讀幼兒園(略)
  • 人口流動出現「盆地效應」大城市人口嚴重「超載」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一些大城市採訪時發現,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觀念更新,與以前一心想著「打工」、「流動」不一樣的心態,現今許多流動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導致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在布局上開始呈現嚴重的不平衡性。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形成對流動人口吸引的「盆地效應」。
  • 2018.02:超大城市流動老人的流動與生活特徵分析(李升等)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戶籍不在原地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60歲以上人口數量達到934.4萬人,與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相比,5年間流動老年人口增加87.1萬人,佔全部流動人口的5.79%[1]。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流動老人佔流動人口總量的7.2%,整體上呈現增長態勢,照顧晚輩、養老與就業構成老人流動的三大原因。
  • 關注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
    上海市內外環線之間是人口新集結地區,人口密度急劇上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數以百萬計。一些大城市流動人口過度集中,給這些城市帶來諸多問題:導致了社會資源緊張。大量流動人口使一些城市教育、醫療、土地、水資等社會源難以承受。
  • 深圳居住證:人口管理第三條道路(圖)
    中新社發 邱海鷹 攝  深圳將從2007年8月起試行居住證,試圖通過漸進的方式,對1000萬流動人口進行選擇性管理。「以證管人」成功與否尚無定論,但作為流動人口佔城市人口約80%的大城市,深圳的做法對被移民大軍裹挾的城市,無疑有著借鑑意義  記者/陳曉  1987年冬天,高華友騎著自行車從深圳的主幹道——深南大道上經過。
  • 從中國人口遷徙,看未來10年哪些城市能崛起!
    而且,隨著流動人口數量的減少,321國道也隨之變得不如過去那麼繁忙了。 去年我們曾經根據分地區彩票銷量和發電量增速變化比較這兩個維度來尋找農民工的遷徙路徑——福利彩票的主要購買者是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中低收入群體,而發電量增速的變化反映經濟活躍度。
  • 開放人口自由流動宜循序漸進
    今年春季,筆者曾經發表文章《大城市要不要控制人口——兼評幾個錯誤的流行觀點》(澎湃新聞,2018年4月2日發布)。這篇文章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人口跟著資源走,而資源跟著權力走,因此要放開人口流動限制,鼓勵城市之間公平競爭,首先應該是減少城市之間的行政等級差異以及相伴隨的各類特惠政策。筆者並不反對放開人口流動,筆者反對的是捨本逐末的思路。
  • 數據顯示:中國共六城市實際人口已超過2000萬
    尤其是不少大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遠超常住人口。數據顯示,目前包括北上廣深、成都、重慶等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均已超2000萬,不少強二線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超過1000萬。這也對城市公共資源如何合理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專訪發改委專家:人口流動是SARS時6倍,未來四周大城市面臨大考
    馮奎:相比較2003年的SARS,人口在空間結構上集聚的特徵是:中心城市、城市群人口加快集聚。「十三五」規劃的19個城市群,佔全國人口的75%。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鐵發達,人口流動性大大增強,現在全國人口流動的規模大約是17年前的6倍。春節及返鄉及節後返崗又是推動形成了流動峰值。這個時候,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就成為聯防聯控的重點區域。
  • 城市人口承載力,多大才合適?
    科學預測方法應從未來看現在  傳統地看,城市人口規模預測,是以目前平均每年城市人口增長量為基礎,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推算未來5到10年的人口數量。但是,到底這些人口從哪裡來、結構和布局如何,還沒有深入地研究。這樣的人口規模預測方法不盡科學。  傳統的人口預測是從現在看未來,而科學的人口預測應是從未來看現在。
  • 2015.10:中國人口的多邊流動與再分布均衡(曾相嵛等)
    而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反映出農民依靠種植、養殖等農村經營帶來的收入,由於這部分收入越低,往往帶來更強的外出務工經商激勵,從而與流出人口數量呈現負相關關係。   對省內流量的解釋,省內半徑越大,即該省面積越大,從而人口在省內流動的容納能力越強,導致省際遷移量越低。
  • 從住房公積金大數據看樓市:哪些城市購買力強、潛力大
    該榜單中,根據住房公積金的發展規模、發展增速、發展結構、資金利用率、資金效益和資金安全的6個維度,把全國341個城市由低到高劃分成6個星級。其中,上海市以70.75的高分成為唯一入選6星級的城市,而杭州、南京兩市趕超北京、廣州兩個一線城市,排名僅次於上海、深圳,位列全國第三和第四。「房地產行業的長期發展要關注人口。
  • 數說深圳40年:每10人就有1個老闆 世界500強從0到8逆襲
    導讀:40年來,深圳吸引了大批創客、企業紮根,多家知名企業在這裡誕生、成長、壯大,為這座城市發展注入活力。數據顯示,深圳市每千人擁有企業159家。也就是說深圳每10個人就有1個「老闆」,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
  • 香港不如深圳?GDP遭反超,豪宅70萬一平,市值差距再縮小
    2021年,深圳還會帶來何樣的驚喜?深圳地名最早源於1410年,由於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加上深圳因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故因此得名。如今,這個小漁村已成長為中國內地GDP第三大城市,多項數據甚至超越「鄰居」香港。40年彈指間,滄海變桑田。相信即便是在二三十年前,想要拿深圳與香港對比,都像是天方夜譚。
  • 佛山,人口破千萬!廣州、深圳、成都、蘇州、杭州、西安均被低估
    舉個例子就能明白,假如城市A每年的常住人口是2500萬,但其流動人口有500萬,這500萬是流動的,有流出也有流進,但始終能保持在這個規模,這樣來看,這個城市的人口規模始終有3000萬人,而非2500萬。每時每刻,這個城市的資源是被3000萬人共享,而非常住人口的2500萬。
  • 中國2千萬以上常住人口城市有多少?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哪個?看看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流動人口服務中心發布的數據統計,2019年全國各大城市人口數據排名中,東部沿海地區與其他省會城市人口數量都明顯增加,而在當地常住人口數據排名中,重慶以3000萬人口數量排名第一。2019年中國城市人口數量排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深圳40年創富榜,一座城市的財富歷史與未來
    202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迎來了建立40周年。一周前,亦是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政策落地一周年。過去40年,深圳創造了世界奇蹟,從邊陲的小漁村發展成了國際新一線城市。2017年深圳GDP總量超過廣州,位列內地第三;2018年GDP超越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
  • 發改委專家:人口流動是SARS時6倍 大城市面臨大考
    馮奎:相比較2003年的SARS,人口在空間結構上集聚的特徵是:中心城市、城市群人口加快集聚。「十三五」規劃的19個城市群,佔全國人口的75%。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鐵發達,人口流動性大大增強,現在全國人口流動的規模大約是17年前的6倍。春節及返鄉及節後返崗又是推動形成了流動峰值。這個時候,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就成為聯防聯控的重點區域。
  • 智庫|疫情襲來,城市抗疫如何跑出「深圳速度」
    儘管我們深知窺一斑而知全貌的觀察很難做得好,但挖掘深圳的案例可能有利於我們進行一些初步的嘗試性的經驗總結。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深圳取得了與全國大多數省市一樣的優秀戰「疫」成績,行動有力,但似乎並不突出,不過細緻分析下,深圳也確實存在著一些獨有的優劣勢,可以概括為四高三低兩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