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疫情分布圖看不同城市人口流動性的強弱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新財富雜誌

來源:李迅雷金融與投資(ID:lixunlei0722)

作者:李迅雷

01

官方統計上的中國流動人口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的人口數據: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減少1239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0億人,比上年末減少613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36億人,比上年末減少515萬人。

上面的數據反映了人口變化的三大趨勢:一是城鎮化進程還在持續,但速度放緩了;二是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在減少,說明隨著落戶政策的放寬,外出人口在異地定居的越來越多;三是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減少,這一趨勢是從2015年開始的,今年則大幅減少500多萬,肯定與戶籍制度有關。

雖然未來流動人口數量還會大幅下降,但畢竟目前的規模仍非常龐大,有2.36億人。如下是我從網絡上獲得的圖表,應該不是最新數據,但也反映出流動人口多的城市集中在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如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超大城市。

2018年我國流動人口(萬)規模排前30大城市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泰證券研究所

不過,國際上並沒有「流動人口」這一說法,我國國家統計局只是從人戶分離及分離的行蹤區劃角度來定義流動人口,與人口的流動特性關係不夠緊密。

通常意義上講,流動人口包括寄居人口、暫住人口、旅客登記人口和在途人口。在建築、運輸等部門做臨時工的外地民工,進城經商、辦企業、就學或從事各種第三產業勞動的外地人口、探親訪友人員、來自外地參加各種會議、展覽、購貨、旅遊的人員,都構成了流動人口。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所談及的某城市的流動人口數量,通常是指該城市除去常住人口之外的城市人口,如探親訪友、參會、商務活動、展覽、購物、旅遊等人員。這方面數據的獲得,往往通過當地的公安部門(戶籍警),例如,上海整個城市日常的存量加流入人口大約在3100萬左右,扣除近2500萬的常住人口,在滬流動人口數量在600萬人左右。

不過,這種統計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即沒法統計當地常住人口中流出人口的數量是多少,而一個城市的人口流動是雙向的,既有流入,也有流出。一般而言,一個城市的人口流動性可用如下公式來表示:

人口流動性=(日均流入人口+日均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流入人口主導的人口流動性越高,大多表明這座城市的社會和經濟越有活力,城市比較發達,具有集聚人口的效應;流出人口主導的人口流動性越高,表明該城市可能存在資源相對匱乏等劣勢,人口習慣外流。

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各種相關數據來管窺我國各大城市的人口流動性與發展模式。正逢當前疫情擴散期,可以作為一個觀察窗口。

02

基於百度地圖發現人口流動與疫情之間關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目前各地的確診和疑似病例人數每日進行及時更新,這給我們做相關性分析提供了數據。由於本次疫情的發源地在武漢,故在疫情發散期間,各地來自武漢的人員數量越多,被感染的人數相對而言越多。

基於百度地圖的人口流動數據及武漢的春運數據,做圖表如下:來源:百度地圖,交通部公布數據,中泰證券研究所

該圖表是根據2020年1月1日-1月27日武漢流出500萬人進行估算的,例如,武漢流向孝感的人數最多,為63萬人,確診病例數量為541人;黃岡第二,為60萬人,確診病例數量為573人。

總體來看,流出和確診病例數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不過,使用百度地圖的人數畢竟有限,比如,適用於自駕遊,或者近距離出行(使用高德地圖等其它導航工具的也為數不少),所以,那些不用百度地圖的,或者長途出行通過其它交通工具的,就無法納入統計。

就常識而言,離武漢越近的地區,越容易受到疫情衝擊,如孝感、鄂州、黃岡、荊州等地,此外,人口流動性高的地區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03

為何溫州確診病例奇高:

基於人口流動性的解釋

剔除湖北這一疫情高發地區,對截止1月30日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較多的前30個城市進行排序,可發現確診病例最多的城市是溫州,之後分別是重慶、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

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量排名前30城市(截止2020年1月30)來源:各地衛健委公布數據,中泰證券研究所

北上廣深四大城市確診病例靠前,較為容易理解,畢竟流動人口的數量也是居全國前列,但是,溫州為何會排第一呢?從溫州的常住人口看,2018年為925萬人,戶籍人口為828萬人。如此看來,溫州的常住流動人口數量並不大,不足100萬人。然而,溫州確診病例的數量是北京的兩倍多,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溫州人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只有鳥飛不到的地方,沒有溫州人到不了的地方。2006年,我去新疆喀什旅遊,發現那邊的溫州商會規模很大,回滬後我寫了一篇文章——《跟著溫州人賺錢》。溫州人不僅遍布全國各地務工和經商,在海外的人口規模也很大。有數據顯示,溫州共有68.89萬海外華僑,是浙江省海外華僑最多的地區。據悉,溫州人在全球和國內經商的人就超過200萬。

溫州當地自然資源比較貧瘠,俗稱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四分,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的5.5倍,這也是農業經濟社會時期他們選擇外出務工和經商的原因。當然,後來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溫州的民間資本也大量投資於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溫州的GDP在全國排名大約在35名左右。而且,溫州人在溫州之外的產業規模也非常可觀。

與溫州外出賺錢模式相類似的是台州,它也屬於自然資源比較貧瘠,外出人員較多的地區。這些年來,台州經濟的發展很快,GDP在全國排名在40餘名。這次疫情中,台州確診患者的人數在全國排在第8位,僅次於杭州。

04

省一級疫情確診人數排序與經濟活躍度之間關係

從前30位排序看,河南、江西、湖南、安徽等與湖北均屬中部地區,武漢作為九省通衢的城市,與這些臨近省份的地域關係比較密切,疫情比較嚴重,容易解釋。但浙江分別有五座城市(溫州、台州、杭州、寧波和金華)的疫情比較嚴重,這與浙江人口的流動性較大有關。

2018年末,浙江常住人口為5737萬人,與2017年末常住人口5657萬人相比,增加80多萬人,新增人口數量僅次於廣東。而廣東的常住人口幾乎是浙江的兩倍(11346萬人)。截至2020年1月30日,浙江的確診病例為537例,而廣東為436例。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用其他數據來佐證浙江經濟的流動性和活躍度在全國領先,甚至經濟增長質量也是如此。如浙江的GDP排名第四,但滬深兩地的股票年交易總額的排名中,浙江超過GDP排名前三的廣東(剔除深圳)、江蘇和山東。從上市公司質量看,不難發現,浙江優秀上市公司(各類媒體的公開評選結果)數量也是領先的。從財政收入/GDP這個數據看,浙江同樣處於各省前列。

在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的排序中,西部地區的重慶和成都分別排第二和第九,這又如何解釋呢?四川和重慶都是勞動力輸出省份,尤其是重慶,雖然它是直轄市,但它更像一個省——農業人口比重較大,城鎮化率只有65%。因此,重慶疫情在湖北之外地區排名第二,與務工人員返鄉有關。例如,重慶下轄的萬州和開州這兩個區是外出務工人員最多的兩個區,恰巧確診人數也分列重慶市下轄各區的第一和第二。

在我國的四個直轄市中,唯有天津的新冠肺炎患者人數較少,迄今確診人數為32人,這或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天津的人口流動性相對較弱。人口流動性又與經濟活力有一定相關性,過去,天津的GDP統計數據出現明顯高估,且人均GDP曾經位列全國第一,2017年後開始擠水分,從最近兩年的財政收入看,天津也明顯偏低。

細看一下幾個經濟大省下轄城市的確診人數排名,也可以反映這些省份下轄城市人口流動性的大小。如山東省內確診人數最多的臨沂,其次是青島,省會城市濟南只排名第五,這是否說明臨沂的人口流動性較大?

又如,福建在此次疫情擴散中,受影響不算大,但下轄城市的確診人數排序有點意思:截止1月30日,莆田的確診人數排名,與省內經濟體量最大的泉州並列第二,說明莆田的人口往外流動性還比較大的,儘管莆田在全省的GDP只排在第七,僅高於寧德和南平,但莆田的外省市的經商人數較多。

迄今為止,此次疫情所產生的數據量還是有限,上述所作的數據相關性分析可能存在偏頗之處。但通過這些有限的數據,還是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思考疫情該如何控制;思考疫情確診人數與人口流動性之間的關係,人口流動性與市場經濟發達度的關係;思考中國經濟的活力在哪裡,如何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相關焦點

  • Nat Med:新冠疫情下城市危機預測出爐!城市密度越大,疫情可能越久
    中國各地級市的疫情曲線形狀不一,有的地級市報告病例快速上升和下降,有的地級市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圖1a)。圖1.中國地級市的人口密集分布圖,圖片來自Nature Medicine, 2020, doi:10.1038/s41591-020-1104-0。
  • 數讀北京社區疫情防控:上萬住宅小區和800萬返程人員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近來,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產,大城市返程人員不斷增多,這給城市社區疫情防控帶來了一定壓力,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北上廣深這類超大城市。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針對不同區域情況,完善差異化防控策略。
  • 「疫情地圖」背後的故事
    因需求不同,多家媒體、大學科研機構、國家相關部門等紛紛繪製和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疫情地圖」。傳染病學歷史上就有利用「疫情地圖」成功發現病源,並改變了公共衛生及城市設施的經典例子。透過該圖,政府決策者和規劃師可以直觀地了解香港夏季的城市氣候與環境的空間分布狀況,也能標示出「城市氣候敏感區域」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改善設計和城市管控。
  • 智庫|疫情襲來,城市抗疫如何跑出「深圳速度」
    四高:人口密度高,深圳常態下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近8000人,屬於全球城市最高之列,考慮到春節將臨的因素,2020年1月中旬,深圳人口密度應該在6000-7000人/平方公裡;人口流動性高,深圳流動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可能是全球之最,不僅是流入人口而且包括流出人口,節假日動輒有300-500萬人流出;深圳經濟活動集中度高,帶來人口集中度高,以高新區為首的五個經濟中心區域的面積不過13平方公裡,2018年調查的就業總量已經超過了
  • 中國和印度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這裡集中了所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印度和中國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也是典型的代表。亞洲地形圖季風氣候所在地區,一年中會受到夏季風和冬季風的影響,但是,冬夏季風的勢力並不是勢均力敵的,它們是由強弱之分的。在冬夏季風的強弱方面,印度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印度是夏季風強於冬季風,而中國是冬季風強於夏季風。是什麼原因造成兩個國家冬夏季風的強弱對比不同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形原因造成的。
  • 從中國人口遷徙,看未來10年哪些城市能崛起!
    人口淨流入第二的廣東情況也類似,大部分的人口都流向了深圳、廣州和佛山,而其他大部分城市甚至還在淨流出。 反過來看,即便是全國人口過去三年淨流出最多的人口大省山東,下轄的濟南、青島、煙臺和威海四大城市的人口一直在淨流入。
  •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大陸東南部沿海地區?
    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截止2019年7月澳大利亞的總人口約為2544萬人,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約為3.3人每平方千米。澳大利亞不僅人口密度小,而且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南部沿海地區,為什麼澳大利亞的人口會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區呢?
  • 專題|從幼兒園人數與出生率看典型城市人口吸引力
    為此,我們以2020年中國城市發展前景排行榜排名TOP50的城市為樣本,從各城市幼兒園在園學生數這一指標切入,聯繫各城市的出生人口指標,比較各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差異,以及在樓市量價結構走勢方面的不同,以此提供相關結論以供參考。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在近期嚴厲人口調控政策下,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增長放緩、甚至轉負。但是,當前北京、上海的經濟-人口比值高達1.9以上。在邁向國際都市或全球城市的路上,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將驅動北京、上海未來人口顯著增長,從土地資源看仍有較大空間。  交通擁堵、環境汙染、資源約束均不是嚴控人口規模的理由。因不尊重人口集聚客觀規律所造成的城市規劃不足,才是導致「大城市病」的關鍵。
  • 美華人最新分布圖出爐!加州華裔人口最多(圖)
    美華人最新分布圖出爐!加州華裔人口最多(圖) 2018-03-27 11:31: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廣深實際管理人口均超2000萬 哪些城市人口數被低估?
    佛山市政府網站的佛山簡介則顯示,2019年,全市戶籍人口為466萬。這也意味著,戶籍人口和新市民相加為1013萬人,突破了千萬。而佛山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為816萬。二者之間約200萬的差距,不大可能是因為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佛山人口暴增,而是統計口徑的不同。
  • 傳染病理論模型:讓大城市人口遷至鄉村可以降低總感染率
    現在,有個純理論上的研究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可能性:讓人們遷出大城市,而不是封鎖城市。利用常用的SIR(易感,感染和恢復)動力學模型,研究人員做了10000次模擬,研究了從人口稠密地區到人口稀疏地區的單向遷移會對疫情產生的影響。統計數據顯示,如果人口雙向遷徙,總體感染率會降低,儘管人口稀少地區的感染率確實有所上升。
  • 專訪發改委專家:人口流動是SARS時6倍,未來四周大城市面臨大考
    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鐵發達,人口流動性大大增強,現在全國人口流動的規模大約是17年前的6倍。春節及返鄉及節後返崗又是推動形成了流動峰值。這個時候,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就成為聯防聯控的重點區域。結合城市群與武漢大都市圈的關係來講,武漢都市圈及長江中遊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聯防聯控的任務就特別重。這些城市群中都有核心大城市,它們是人口經濟活動最密集的區域。
  • 任澤平: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廣為流行的標準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並根據該框架在2015年預測「一線房價翻一倍」,預測的邏輯除了貨幣超發因素外,主要是基於城鎮化進程中人口遷移聚集的規律趨勢,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城市人口普漲;第二個階段是人口從農村和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都市圈和區域中心城市遷移聚集,即都市圈城市群時代,一二線都市圈人口繼續增加,年輕的移民增加城市活力
  • 從人口密度,看全球新冠疫情重災區,排名靠前的是這些國家
    比如中國,雖排在全球第6位,但中國的人口基數遠比其它國家多,從單位人口來看,中國疫情並不算重(相對來說)。那麼,接下來,筆者就通過單位人口和單位面積來對比各國受災情況。一、單位人口。作為最早爆發疫情的國家,我國的表現給全世界做了一個很好的表率。
  • 國內「最多」外來人口的城市,被稱為「山城」,人口數量全球第二
    對整個中國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來說,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廣東,但是最近的數據顯示,中國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建在山上的山城重慶,而且重慶不僅外來人口多,人口數量也很大,它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城市。重慶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依山而建,擁有夢幻般的地形、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和夢幻般的旅遊景點,成為著名的網紅城市,很多遊客都在拍重慶卡拍照留念。去重慶旅遊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重慶有點太擁擠了,剛開始以為觀光地有很多遊客是正常的,但是我從沒想過,如果在平凡的街道上閒逛,會感覺到人山人海。
  • 陸銘:城市人口密度降低20%會發生什麼|觀點
    每經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楊歡圖片來源:攝圖網疫情之後,高密度的城市發展受到質疑。在6月28日舉行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0青年論壇NO.3上,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指出,這個問題需要澄清。「疫情傳播中產生影響的是群聚意義上的密度,而不是城市的平均密度。」
  • 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已經重新啟動!哪些城市務必嚴防死守?
    儘管今年春節返程高峰被疫情一推再推,但是隨著各地復工返崗,眼下,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已經重新啟動。根據大數據測算,今年春運後半程(1月30日至2月18日)跨地區人口流動量約為1.42億人。疫情當前,面對這個數字,防疫阻擊戰如何布局?如何防止疫情通過公共運輸擴散?
  • 數字解密:疫情衝擊下,哪些城市經濟更具韌性?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底層驅動力,優質產業的集聚可吸引人口持續規模化流入,進而奠定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產業發展潛力是判斷城市長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我國多項經濟活動經歷了「階段性暫停」,一季度各地區經濟普遍承壓,但也有一些城市經濟總體能保持穩定運行或甚至出現逆勢增長。
  • 地震局專家稱未公布21個城市活動斷層帶分布圖
    另外,有些網站所配圖件為我國早期中國地理的配套圖件《中國地震與火山》,或者是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不是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分布圖。  目前,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網站上,我們補充、更新了《中國地震和火山分布圖》,依據近幾年地震與活動斷層研究進展,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地震構造帶的劃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