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疫情襲來,城市抗疫如何跑出「深圳速度」

2021-01-09 澎湃新聞

COVID-19已經成為2020年全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之深遠可能會遠超我們的預料。

在全球範圍內仍然處在疫情肆虐的時候,在各省市經驗情況數據尚在匯總整理階段,尚不可能給出一個系統性的總結。儘管我們深知窺一斑而知全貌的觀察很難做得好,但挖掘深圳的案例可能有利於我們進行一些初步的嘗試性的經驗總結。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深圳取得了與全國大多數省市一樣的優秀戰「疫」成績,行動有力,但似乎並不突出,不過細緻分析下,

深圳也確實存在著一些獨有的優劣勢,可以概括為四高三低兩強。四高:人口密度高

,深圳常態下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近8000人,屬於全球城市最高之列,考慮到春節將臨的因素,2020年1月中旬,深圳人口密度應該在6000-7000人/平方公裡;

人口流動性高

,深圳流動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可能是全球之最,不僅是流入人口而且包括流出人口,節假日動輒有300-500萬人流出;

深圳經濟活動集中度高

,帶來

人口集中度高

,以高新區為首的五個經濟中心區域的面積不過13平方公裡,2018年調查的就業總量已經超過了73萬人,就業密度5.5萬人/平方公裡。

三低:

深圳作為一個新興的、人口爆炸性成長、平均年齡34歲的超大型年輕城市,

三甲醫院數量與人口比例低

;相對應的是

千人病床數量低

,與京滬津穗無法比,也遠低於武漢、杭州、成都等城市;

深圳醫學人才聚集和培養能力低

,至今醫學院、全職醫學類院士較少,沒有全國著名醫學研究機構。

兩強:

深圳有著

強大的流行病學信息調查處理與跟蹤分析能力

強大的決策系統與紮實細緻的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

根據有關報導,深圳可能是全國最早捕捉到新冠病毒有人傳人可能性這一重大信息的大城市。但可能性只是一個或有的概率問題,簡單地以「可能」並不足以確定新冠是否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也不能支撐重要的城市公共衛生決策。一個超大型城市需要具有強大的流行病調查溯源能力,這不僅僅依賴由設備武裝起來的硬體基礎設施,更依賴於深入細緻紮實的流行病傳染源追蹤體系建設,以強有力的流行病調查體系能力去溯源,確定疾病傳播途徑、傳染能力,致病性,以及致殘率和死亡率,為城市公共衛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深圳戰「疫」的成功首先決定於城市的公共衛生應對能力。梅貽琦先生名聞遐邇的大學論:「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醫療水平、醫學研究和醫學人才聚集有如大學,不只是建樓而是需要經歷相當長時間的積累。在一個經濟與人口超高速增長的城市中出現「三低」現象,或者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階段性滯後有可能是個客觀現象。深圳戰疫的成功能夠告訴我們的是,公共衛生體系,流行病學溯源調查能力、流行病學信息處理能力建設應當與城市發展保持同步,公共衛生體系對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高敏感度及快速反應應當是衡量城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標準。儘管尚缺乏有效的數據和實證材料加以佐證,但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出現了COVID-19但是遏制了疫情爆發擴散,保障了社會秩序並儘早恢復常態的城市,應當都具有比較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可以認為,深圳公共衛生體系總體水平與深圳的城市地位是相稱的。

作為一項公共政策而不是公共衛生學的概要分析,重點是公共政策的外在效果而不應是公共衛生學本身。從全球情況看,對於重大疫情對公共政策的檢驗應當具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應對重大疫情不出現恐慌性醫療資源擠兌;二是在重大疫情爆發後公共政策在最短時間內能夠有效控制重大疫情在更大範圍擴散。此時,儘管新增確診病例仍在增長,但不出現社會恐慌的傳播,醫療資源不會被持續擠兌,有序的戰「疫」過程形成。疫情會沿新增確診病例減少、總確診病例減少以及確診治療患者歸零三個拐點實現戰「疫」的全面勝利。

我國絕大多數省市在第一個標準上取得了戰「疫」的勝利。以深圳為基點觀察贏得先機的過程可以歸納為:

一是對COVID-19的傳染方式和傳染率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

深圳戰「疫」難點在於人口高流動性、高聚集性以及人口構成中湖北籍人口排位前二。深圳捕捉到COVID-19存在人傳人可能性的信息後,在一月初即開始了依傳染性、傳染方式、致病性進行分類,展開了重點人群的溯源調查和檢測,掌握了越來越多的信息。摸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從臨床診斷標準、醫護人員防護規範、防護物資調度統籌等制度。1月23日廣東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時,深圳已基本完成了全面戰「疫」的關鍵性準備工作,得以從容不迫地有效控制疫情,在戰「疫」過程中實現了醫護人員無一感染。

1月26日註定載入深圳公共衛生應急事件處置的史冊。在載有近五千遊客的「歌詩達·威尼斯」號駛抵深圳蛇口港後,深圳在八個小時內完成13名疑似病例的陰性確認,隨即展開對有武漢旅遊史、居住史和接觸史的148名旅客進行集中隔離和醫學觀察,其餘旅客迅速撤離。深圳與天津幾乎在同時成功地科學有效地處置了突發性外部公共衛生事件衝擊,處置能力、處置過程的周密細緻,高度技術化和人性化對待旅客方式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深圳擁有不亞於天津的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第一次為世人所知。

二是城市公共衛生體系與高效統籌決策能力。

對「歌詩達·威尼斯」號突發事件的處置,已經超出了城市醫療衛生部門的管控能力。由此,我們引申出一個結論,城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水平及能力與高效的統籌決策能力的內在聯繫極為密切。

面對新發不明疫情的突襲,深圳只有第三人民醫院配備治療重大傳染性疾病患者需要負壓病房。但深圳從硬體建設的劣勢,發展出了軟硬+人結合的社區網格,有效分離疑似和輕中重患者,由深圳第三人民醫院統一承擔確認病人的診治任務。儘管我們尚缺乏足夠的數據去量化,上述醫療網絡體系模式對遏制疫情擴散,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影響,但還是有理由推測,將一般發熱病人與疑似COVID-19病人分離有利於減少交叉感染,降低繼發感染髮病率,也有可能降低了重症比率。

進一步分析,一體化的醫療網絡體系要求較高的城市行政綜合協調能力,統籌建立規範的診斷和信息傳遞標準,快速有效地傳遞各行政區、各社區、疑似病人及各個發熱門診節點之間的信息,要求更為細緻的技術組織工作及各大醫院之間的有效配合。

最後是一個遠不成熟的小結。

一是

深圳從特殊市情出發,長期重視CDC體制機制建設,擁有了強大的高度警覺、能夠迅速採取行動的流行病調查預測能力和高度專業化的隊伍。

二是

流行病調查預測能力決定了公眾是否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疫情信息。疫情信息越是充分有效,恐慌性流言的影響越低,政府的公信力越強大。深圳醫療資源不充裕,在季節性流感高發時點上同時出現COVID-19疫情時,沒有出現醫療資源的擠兌。合理的解釋是政府部門提供了充分的有效的疫情信息,讓每位市民能夠對自己所面臨的風險做出既不過於樂觀也不過於悲觀的合理預期。嚴重的醫療資源擠兌,源於一座城市存在普遍的過度悲觀的風險預期。

三是

儘管我們還無法預知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結束的時刻,但我們可以預知,人類仍將面對新的可能更嚴重的流行病疫情衝擊。一座城市面對突發疫情而不被擊倒,需要強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深圳憑藉有限資源取得了成功,未來仍需要有更多投入,建設與未來流行病發展範式相適應的軟硬基礎設施。

四是

信息有效傳遞不僅是政府對公眾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多部門之間橫向信息傳遞,多層次縱向傳遞之間構成的網狀信息傳遞的協調性、準確性和及時性。這種網狀信息協調機制建立成型與不斷完善在守護城市安全方面發揮了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是真功夫、真本事,沒有假以時日紮實細緻的工作作風不可能實現,喊口號式浮誇作風是我們工作的大忌。

五是

在佔有全面準確信息條件下,不瞻前顧後、優柔寡斷,大膽果斷決策是城市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氣質。

原標題《唐傑:COVID-19與城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相關焦點

  • ...列,有效助力各國抗疫和復工復產 中歐班列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
    在疫情導致全球物流不暢、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中歐班列逆勢高質量、常態化穩定開行,有效助力沿線國家和地區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供有力支撐,為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注入動力。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今年以來,中歐班列共運送醫療物資近800萬件、6萬多噸。
  • 分享戰疫經驗 聚焦國際合作——中國外文局舉辦抗擊疫情國際智庫雲...
    來自中國、法國、西班牙、巴基斯坦、埃及、巴西6國的專家學者相聚雲端,就如何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分享經驗、匯聚智慧。 攝影 董寧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在致辭中說,疫情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最棘手挑戰,病毒不會讓任何國家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智庫需要齊聲呼籲,在全球面臨共同威脅時,摒棄歧見,凝聚共識,加強合作,守望相助。需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反對汙名化、政治化,防止將疫情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 北大教授解讀百位智庫專家問卷調查報告:對深圳未來科技發展前景...
    張坤教授,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副主任,北大滙豐智庫成員 《特區40年 百位智庫專家問卷調查》的調查結果顯示,專家普遍對深圳未來科技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 深圳「智慧未檢」,科技無感抗疫
    深圳「智慧未檢」,科技無感抗疫 2020-03-03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疫排頭兵!深圳66人、13個集體獲表彰
    10月21日,廣東省舉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深圳衛生健康系統共有58人獲評「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8個集體獲評「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此外,還有8人獲評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5個黨組織獲評「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 港高校研發「抗疫傳感器」助測樓宇病毒傳播速度
    (抗擊新冠肺炎)港高校研發「抗疫傳感器」 助測樓宇病毒傳播速度中新社香港9月14日電 (王嘉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正利用光聲光譜氣體傳感技術,研發「抗疫傳感器」,希望通過追蹤示蹤氣體「六氟化硫」的流向及分布,推算樓宇中病毒散播的速度
  • 深圳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當前,深圳開啟了「雙區」建設的新徵程,站在灣區「C位」的深圳大學,將繼續肩負起特區高等教育「長子」的使命,擁抱城市、服務大灣區,以大學之擔當驅動「雙區」之發展。今日,我們推送專題之一:《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今年初,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深圳大學研發的快速檢測試劑盒和「隱形手套」備受關注,為疫情診斷和醫療防護提供了巨大助力。
  • 深圳巴士集團同國外同行分享抗疫經驗:外國人很驚訝我們的「黑科技」
    28日,深圳巴士集團國際業務與品牌部副經理廖茗鈺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此前中國疫情暴發時,國際公交聯盟等多個境外組織向深圳巴士集團提出願意提供援助。然而隨著疫情在國外多地蔓延,深圳巴士集團將該公司應對疫情的經驗翻譯成外語,並自20日以來召開了多次線上經驗分享會,將中國公交公司的抗疫經驗分享給國外同行。
  • 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面對新冠疫情蔓延的形勢,如何理解和準確分析其傳播過程,如何迅速開發診斷技術和有效藥物,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推動復工復產是疫情防治防控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疫情與人工智慧」公開學術講座於3月22日晚在直播平臺開播。
  • 香港高校研發「抗疫傳感器」助測樓宇病毒傳播速度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香港9月14日電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正利用光聲光譜氣體傳感技術,研發「抗疫傳感器」,希望通過追蹤示蹤氣體「六氟化硫」的流向及分布,推算樓宇中病毒散播的速度。中大研究團隊稱,該技術亦適用於燃煤電廠氮氧化物的減排,及石油化工物料的快評分析,未來將主要向內地發展應用。
  • 中歐班列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
    在疫情導致全球物流不暢、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中歐班列逆勢高質量、常態化穩定開行,有效助力沿線國家和地區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供有力支撐,為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注入動力。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今年以來,中歐班列共運送醫療物資近800萬件、6萬多噸。
  • 以人文交流力量凝聚人心助力抗疫: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開幕
    30日,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在深圳開幕,來自英國、緬甸、菲律賓、蒙古、柬埔寨、尼泊爾、斯裡蘭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我國(含港澳臺)的佛教界領袖、政商學界人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探討在全球疫情形勢下,如何以佛陀圓融智慧、人文交流力量凝聚人心,助力抗疫,推動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守護南海百姓福祉安康
  • 城市擁堵指數恢復折射經濟復甦速度
    城市擁堵指數恢復折射經濟復甦速度王桂霞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等機構發布《2020年Q1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全國交通持續復甦,近七成的城市擁堵已經基本恢復,達到去年同期
  • 美智庫分析疫情下國際糧食安全前景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網站日前發表題為《在新冠背景下優先考慮營養問題》的文章,作者為該智庫全球衛生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凱薩琳·E·布利斯。文章指出,在面對疫情時,營養充足的人群可能具有更強的抵抗力。正因如此,考慮到今後疫情趨勢,應關注糧食安全和營養不良帶來的更多挑戰。
  • 全球疫情防控的短板效應與大局擔當
    美國檢測速度非常快,顯示了其科技力量;另一方面,體制問題集中表現在各州防疫不一致,各自有數據模型推算的防禦底線,但疫情取決於控制最差的「短板」,而不是最好的「長板」。全球疫情防控同樣存在這樣的「短板效應」,呼籲「大國擔當」。在3月26日晚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重要講話,強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
  • 青平:讓外媒驚嘆的疫情防控中國速度從哪兒來?
    10月14日,青島市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全市核酸檢測採樣和未發現新增陽性病例」的最新進展。此消息一出,路透社、德國《日報》等多家歐洲主流媒體報導「12人感染後,900多萬人將在5天時間內完成核酸檢測!」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跑出「新速度」,成效令外界驚嘆。
  • 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開幕
    、政商學界人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探討在全球疫情形勢下,如何以佛陀圓融智慧、人文交流力量凝聚人心,助力抗疫,推動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守護南海百姓福祉安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作大會主旨演講,他表示:疫情是一場全球性災難,每個人、每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他呼籲加強南海各國、世界各國佛教界抗疫合作,推動各國佛教界對民生公共事業作出更大貢獻。圓桌會將繼續鞏固發揚佛教樂善好施的傳統優勢,守望相助,團結合作,為改善社會民生、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佛教的智慧力量。
  • 湖北日報論叢: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生動體現與時代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概括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既是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經驗總結,也集中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是中國精神在偉大抗疫鬥爭中的生動體現,標誌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增加了極為寶貴的內容。
  • 打開線上「望聞問切」,中藥「海外飄香」——深圳中醫海外抗疫記
    在尚無西醫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中醫藥獨特的中國思維以及其包含的整體觀、治未病等思想成為國內防控新冠疫情的一大亮點,在本次抗疫的主戰場,與西醫結合打出了漂亮的「組合拳」。而當疫情在海外蔓延,海對岸的英國,一群來自深圳的中醫師們,也帶著中藥「出海」,讓這一份獨特的藥香,飄向更廣闊的天地。「牆外飄香」——望聞問切出國門「從重病到痊癒,只用了十天的時間。我必須說,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因為我有幸接受到中醫的治療。」
  • 頂層智庫專家共議後疫情時代知識體系建設
    疫情期間,「中國之治」、「中國方案」、「中國範式」、「全球治理」、「人類文明走向」等話題,在理論界、政界等高端精英群體中一時成為熱點話題,作為專門研究中國範式和人類新文明體系達二十二之久的中國頂層智庫拓維智庫及其創始人中國夢思想理論體系原創研究者王毅先生迅速納入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