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疫情面前任何國家、地區、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團結協助是現實選擇。唯有加強團結、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挑戰、提振國際社會的信心,方能戰勝疫情。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29日7時11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660706例,死亡病例超3萬例,達30652例。一方面,美國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義大利、中國,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美國檢測速度非常快,顯示了其科技力量;另一方面,體制問題集中表現在各州防疫不一致,各自有數據模型推算的防禦底線,但疫情取決於控制最差的「短板」,而不是最好的「長板」。全球疫情防控同樣存在這樣的「短板效應」,呼籲「大國擔當」。在3月26日晚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重要講話,強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G20是全球危機應對和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匯聚了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
中國在3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已對83個國家以及世衛組織、非盟等國際組織提供緊急援助,包括檢測試劑、口罩等醫療物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中國向世衛組織提供了2000萬美元捐款,支持其開展抗疫國際合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彙編了最新的診療方案、防控方案等一整套技術文件,及時分享給了全球180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助力維護全球衛生安全;從2月27日向伊朗派出首支醫療專家組以來,中國已向伊朗、伊拉克、義大利、塞爾維亞和柬埔寨5個國家派出7批醫療專家組,正在籌備向其他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派遣專家組。中國在確定提供抗疫援助方案時,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當地疫情的嚴重程度、當地醫療衛生條件和醫療物資缺乏程度。第二,有關國家向中方提出的具體援助需求。第三,中國政府自身所具備的能力。
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從武漢的lockdown到上海防疫的shutdown,一些城市、地區的「大局擔當」是載入史冊的,這些為大局作出傑出貢獻的城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更廣泛的認可。新華社客戶端報導,3月26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7),上海首次晉級全球前四(紐約、倫敦、東京、上海),與前兩位倫敦、東京的差距僅有2分和1分,上海日益受到全球經濟金融界的廣泛認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初步確立。中國內地共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杭州、青島、天津等8個城市進入前100的榜單。指數具體考察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基礎設施、金融發展水平、國際聲譽等方面,體現了中國這些城市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也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企的性質與作用。為應對這場「法國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法國總統馬克龍連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特別強調:「將某些公共服務置於市場規則之外」很有必要。西班牙政府宣布:將對全國所有的醫療資源統一調配使用,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都將由政府統一調配使用。甚至在新自由主義最受信奉的美國,也出現了這方面的傾向,據外媒報導,因為病毒暴發顛覆了美國經濟,川普表示將支持美國政府購買某些公司的股份。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是:充分發揮國企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我發展、大局擔當的能力,是決定抗疫成敗和疫後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疫情面前任何國家、地區、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團結協助是現實選擇。唯有加強團結、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挑戰、提振國際社會的信心,方能戰勝疫情。目前G20成員累計確診人數佔全球確診人數80%以上,當前疫情擴散態勢依然強勁,許多國家集中暴發,疫情對絕大多數G20成員造成了巨大衝擊。面對全球疫情快速蔓延,G20成員加強國際合作至關重要,攜手合作是當務之急,也是唯一出路。另外,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嚴重衝擊,要實現經濟的復甦和發展,也需要國際社會合作,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確保全球供應鏈的開放、穩定、安全和順暢運行。G20將啟動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經濟計劃,以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支持各國中央銀行採取措施促進金融穩定和增強全球市場的流動性。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通過了2萬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止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
中國強調「脫貧攻堅,持續推進」,取得了重大成效。2020年是中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稱,中國強調在復工復產中優先吸納貧困地區勞動力務工就業,確保完成決戰脫貧攻堅任務。路透社關注到,截至3月7日,中國已有7800萬農民工返回工作崗位,佔2020年春節返鄉農民工的60%。
同時,疫情加快企業的網際網路化和雲經濟,「家庭效用」應運而生。芝加哥學派的諾獎得主貝克爾建立了以家庭為主體的微觀經濟學體系:首先,家庭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生產單位,生產健康、尊嚴等一系列特殊商品;另外,家庭投入的要素既有購自市場的商品與勞務,還有時間和環境要素;最後,現代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導致個人實際工資增加,因而時間的機會成本即時間的價值增加了,而現實中所有閒暇都含有某種消費,所有消費活動都含有某種閒暇,人們不是在工作與閒暇之間進行選擇,而是在不同的消費活動之間作出抉擇,市場活動時間(工作)與非市場活動時間(閒暇)的最佳組合可以使消費者獲得最大效用。「扶貧攻堅」的巨大成效與「家庭效用」的規模優勢成為中國「大國擔當」的深厚腹地和堅實基礎,助力中國在全球抗疫中進一步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系北大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