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專家信息
張坤教授,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副主任,北大滙豐智庫成員
《特區40年 百位智庫專家問卷調查》的調查結果顯示,專家普遍對深圳未來科技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精彩觀點
◆深圳應如何挖掘自身的科技發展潛力?
張坤教授指出,方法沒有捷徑,深圳在未來發展中,應從源頭上培育自身的科研能力,並對創新產業鏈進行整體布局。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大對基礎科研的長期投入,和對中小創新型企業技術研發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在人才引進、民生建設上下功夫,並加大對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同時,深圳應促進粵港澳合作,助力大灣區協同發展。
張坤教授認為,本次調查研究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把很多不同領域的話題都串聯起來,這也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意義之一。他提取了調研結果中幾個有意思的要點與大家做解讀。(點擊獲取調查報告的完整內容)
1
專家建議政府主導基礎科研研發,同時重視中小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調查中超過七成專家認為高新技術產業在深圳最有前景,七成專家建議政府主導開展早期基礎研究,過半專家支持政府精準扶持中小企業。
張坤教授解釋道,科技創新是一個從0到1,再從1到100的長期醞釀過程。任何創新都經歷了從早期的科學設想,到技術開發研究,進而形成技術商業化,再到產品市場化的發展過程。整體過程分三個階段,價值創造,獲取,與分配。
當前,深圳在價值鏈後端的科研資本化以及商品貿易等技術配套方面都已經具有產業優勢。但在價值鏈前端的基礎科研、原創性創新,以及價值鏈中段的產業孵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並且,現在中西方技術合作壁壘加深,深圳在未來發展中要想在創新上有所突破,必將依賴於自身的研發與技術轉化能力。那麼深圳在創新價值鏈的前中段需要耐心長期投入,才能在未來發展出引領力量。
為什麼中小企業對產業鏈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張坤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道:「大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創新上的投入和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們在科研回報、風險把控以及既有技術發展路徑上受到限制,他們所投入並產生的技術發展,往往是漸進性的創新,也就是基於他們已有技術基礎之上的技術升級。而對於創新價值鏈前端尤為重要的突破性創新,甚至是顛覆式創新,主要來自創新型的中小企業。因為這類企業沒有太大的技術依賴作包袱,團隊相較於大企業也更為靈活,機動性更強。同時,他們也更有意願在創新鏈的前端進行風險較高的科研嘗試。」
因此,創新型中小企業在當前深圳的創新創業戰略布局中應當被予以重視,政府應該在早期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市場企業間合作中,對他們進行重點保護,鼓勵中小企業有規劃地開展跨界型創新、突破性創新以及顛覆式創新。
2
專家將民生建設視為深圳當前首要關注事項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專家建議深圳首先補齊發展過程中的醫療,教育,基礎科研等短板,同時建議深圳常住人口享受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務資源。張坤教授講到:「這樣,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和城市競爭力在未來將有望高速提升。」
為什麼大部分專家會認為深圳當前應首要關注民生建設並補齊短板呢?
張坤教授解釋道:「科研創新過程漫長,而過程中每一步都離不開相關行業專業人才的長期參與。深圳正在加大創新鏈中前端的布局,同時國際間的科研與商業合作都受到了疫情及逆全球化的雙重限制,那麼深圳就要格外重視在高新技術人才及相關行業專業人才的引進。
作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他們的選擇也會更多,流動性是非常強的。那麼深圳只有在民生建設上做好做到位,才能引進人才,並把人才留住。為了更好地創新發展,深圳不僅要在科研上進行投入,同時要加大對住房、教育、醫療、交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張坤教授視頻解讀《特區40年 百位智庫專家問卷調查》報告要點
3
專家普遍看好深圳未來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發展
對於大灣區如何協調發展這個開放性問題,張坤教授提供了一個思路。他認為,在未來發展規劃中,高層要就大灣區各地的資源特點,來設定城市之間的協同合作計劃,不能一概而論。並在此基礎上,深圳應發展多城市化生態網絡系統建設,以大灣區的整體發展制定戰略,避免同質化競爭,也就是避免過度的內部競爭。
比如,深圳和香港,以及深圳和廣州,都有可能在人才和資源等各個方面競爭,而競爭模式也各異。深圳在與相鄰城市的合作發展上,也要考慮到決策權、交通、資源特點等多方面因素,取長補短,合作共贏。
深圳市鵬城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