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五年,全球科學家最看好哪些城市科技創新前景?昨天,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的《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的科技創新未來前景廣受看好,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突破期望值前三位。
《報告》指出,中國城市與國際城市之間科學家雙向流動趨勢增強,「中—美—歐」三角遷徙模式凸顯,「北—上—深」人才交流活躍。
科技人才的國內高效循環正在形成
「理想之城」系列知識產品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於2018年起合作推出,今年的這份報告是系列報告的第四期。
通過對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進行的問卷調查,《2020「理想之城」報告》分析了科學家在全球主要城市之間流動集聚的宏觀趨勢,對未來5到15年間重大科技突破點和這些突破可能湧現的城市進行了預測。
《報告》發現,過去5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和歐美發達國家城市之間已經形成了科學家雙向流動的關係。未來,中國、美國和歐洲作為全球科技三極的趨勢將更加明顯,中美、中歐和歐美將成為世界範圍內科學家流動的三大主軸。
與此同時,科技人才的國內高效循環也在形成。調查顯示,未來5年,現居北上深的科學家計劃或考慮向另外兩座城市流動的比例分別為30.3%、30.8%和29.3%。這一數字在美國紐約、波士頓和舊金山平均為11.8%,在歐洲的倫敦、巴黎和柏林平均為10.2%。
「科技人才在國內的高效流動,體現了國內城市開放的人才機制和包容的人才環境。」報告主要負責人之一、上海市科學學所王雪瑩博士解釋,這一方面使得人才不斷尋找自己價值最大化的空間,創新活力得以充分釋放;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國內城市創新體系正處於高速迭代發展階段,對於人才的需求日新月異。
上海在化學、醫學領域創新前景最被全球科學家看好
科學家是站在人類知識疆域前沿的開拓者,他們對於區域科技創新的認可與信心,前往工作生活的意願,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區域創新潛力的強弱。
《報告》指出,北京和上海被認為是未來15年中能夠為全球最高水平科學家提供最好科研平臺和創新環境的城市,其後依次是紐約、波士頓、舊金山、深圳、新加坡、倫敦、東京和洛杉磯。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顯示,中國城市被認為能夠為全球富有潛力的年輕科研人員提供最優發展計劃和條件。其中,深圳以最高的支持率成為最受全球科學家認可的未來青年創新之城,其次是上海,北京位居第三。「接受調查的科學家普遍認為,中國城市能夠為青年科學家提供充分的發展機會、多元的發展平臺和力度較大的科研支持。」王雪瑩表示,這意味著未來15年,中國有可能形成對全球青年科技人才的集聚趨勢。
與這兩項結果相吻合,中國城市的科技創新前景受到全球科學家普遍看好。在「您所在研究領域內,哪個城市在未來15年內最有可能率先湧現重大創新突破」這一調查結果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別以13.64%、11.65%和11.08%的支持率,排名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突破未來期望值前三位,排名前十的其他城市分別是舊金山、波士頓、紐約、東京、新加坡、倫敦和洛杉磯。
多數受調查科學家認為,北京在工程技術、物理、環境科學和生態學三個領域最有可能引領未來1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前沿,而上海在化學、醫學領域的創新前景受到最多全球科學家的看好。
同樣,對於中國城市創新前景的認可,還體現在科學家們對於城市創新創業環境的評價中。在關於「哪些城市在未來15年中最可能湧現高科技創新創業和高成長性新興企業」的調查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依次佔據前三,擁有「矽谷」的舊金山和擁有「矽巷」的紐約緊隨其後,排名6到10位的城市分別是波士頓、新加坡、東京、倫敦和特拉維夫。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許琦敏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