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改革開放40年裡,中國科學技術實現了巨大飛躍,現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大國,諸多領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這既得益於我國經濟的快 速增長,又得益於政府的戰略布局。
2020年7月,我國對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提出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加大開放創新力度、營造高質量發展環境等意見,進一步促進 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在投入方面,2019年中國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2.19%,科技 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當下,世界各國紛紛加大先進科技的研究投入,搶佔核心技術的制高點。2020 年全球在量子計算、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新一輪技術革命蓄勢待發,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顛覆性、突破性的硬科技正在創造新的產業形態,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逐漸應用於各個領域,人工智慧、大數據、 雲計算、機器人加速與傳統行業相互融合,硬科技成果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全球科技發展格局正在重塑。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億歐網、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華為、西安市硬科技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今日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硬科技創新白皮書》發布。其中,第三部分的「中國城市硬科技發展」篇章,發布了現階段中國城市硬科技創新排名及相關解析,值得一讀。
從統計結果來看,北京硬科技指數為84.04,遙遙領先。上海、深圳為第二梯隊,硬科技指數在分別為50.48、42.92。廣州、西安、武漢、杭州為第三梯隊,科技創新指數在30-40之 間。
城市硬科技創新指數
接下來,再來看看中國硬科技頭部城市的具體分享參數情況——
北京(第一梯隊)
北京市科創基金以「三個引導」為政策目標,即「引導投向高端硬技術創新;引導投向前端原始創新,引導適合首都定位的高端科研成果落地北京孵化,培育高精尖產業」。其中「引導投向高端硬技術創新」在「三個引導」中佔據首要地位。
目前,中國的科研投入位居世界前列,科研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仍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從硬科技發展創新的現狀來看,北京市絕大部分指標均位列第一,得益於北京市擁有中央級科研究所185所和中央級高校38所,同時擁有超過10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超過6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價值轉化,通過打通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連接,能夠有效提升科技創新驅動效率。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覆成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經過32年的發展,中關村已經成為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中關村在2017年圍繞人工智慧、高端晶片、大數據、醫療健康、新材料與智能製造重點布局了8個前沿領域,並在政府的激勵帶動下不斷完善前沿技術企業的創新創業環境。
當前,部分前沿技術企業紛紛紮根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核心科研成果轉化,帶動硬科技產業技術變革發展。截止到2019年,中關村有「獨角獸」企業81家,居於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矽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萬家,每天在中關村新設立的科技企業超過50家,全國40%的風險投資活躍在中關村,活躍程度僅次於美國矽谷。
上海(第二梯隊)
2020年5月,上海加快落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發布《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條例》提出應注重創新策源能力提升,注重激勵人才創新活力,注重創新主體培育,注重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注重創新載體建設。最新《條例》與先前「科創22條」「科改25條」共同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圍繞科技創新,上海以創新載體建設為新出發點,加快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科學城、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引領帶動若干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建設,並發揮重要承載區、自貿試驗區以及臨港新片區等綜合政策優勢,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升級。
2020年7月9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在上海召開,人工智慧是我國戰略布局的重點方向,也是顛覆性技術之一,在強化高端硬科技產業引領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功能方面,具有重大促進意義,是上海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關鍵支持技術。
目前,上海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迎來「黃金期」,上海將人工智慧確立為科創中心建設的三大重點產業之一,並著力推動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從而帶動上海市整體硬科技產業變革。上海已擁有人工智慧核心企業1100多家,核心產值規模近1500億,呈現出應用主導、技術支撐、多領域全面賦能的特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未來幾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將經歷現象級增長,世界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26%左右的複合增長率,進一步為硬科技創新提供發展契機。
上海站在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歷史機遇點,未來,上海將充分發揮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加快「AI+」對傳統產業改造和硬科技創新產業賦能,形成推動人工智慧應用的核心引擎,打造人工智慧硬科技產業發展高地。
深圳(第二梯隊)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最前線,是開放的標杆,也是創新的旗幟,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時代浪潮中,依舊是全國優秀發展樣板。深圳市歷經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如今已發展成為集科研創新、智能製造、創新應用探索的綜合強地,形成以傳統產業為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硬科技產業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結構。
深圳南山區科技園是以市場為導向,集高新技術研發、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人才吸納與培育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重點發展計算機、網絡與通訊、集成電路、軟體、光電子、新材料等國家核心主導產業,已形成規模效應和配套產業群,逐步建成輻射周邊的區域性高新技術研發、孵化基地,以及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近年來,深圳在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產業過渡,再到硬科技產業轉化發展過程中,聚焦產業創新動能,培育科技企業創新梯隊。深圳科技企業把所需要的技術分為三段——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和尾端技術,不同階段的技術凝聚了不同科技企業資源,並以此形成硬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深圳在硬科技場景化應用探索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在智慧場景落地中,打造一站式的平臺能力,快速提升效率同時降低核心場景服務的邊際成本。通過全力推進5G網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工程建設,進一步助力硬科技產業創新發展和落地,並帶動相關硬科技產業高速發展。
廣州(第三梯隊)
近年來,廣州重點聚焦前沿科技探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硬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在城市創新生態優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廣州是華南地區科學研究中心,擁有全省80%高校、97% 國家級重點學科、69%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58%獨立研究機構,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頂尖創新人才。2018年底,廣州全社會研發經費達600.17億元,研發強度達到2.63%。高新技術企業規模持續擴大,從2015年的1919家增長到2019年的1.2萬餘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連續2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廣州探索形成「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通過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推動布局重大科技專項,並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快推進重點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憑藉硬科技領域創新突破,構建新型高新技術產業結構。
依託「1+4+4+N」戰略創新平臺體系,廣州將繼續增強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推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抓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
目前,廣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總數達369家和255家,新增1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增量居全國第一。科技企業以數字經濟生態平臺建設為著力點,將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結合運用在不同場景,加速創新技術應用落地水平。
西安(第三梯隊)
西安是中國西北地區的科教重鎮,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擁有全國罕有的科教資源,囊括63所普通高校,3000多個科研機構,70位兩院院士,46萬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西安高新區持續構建有利於硬科技成長、發展、壯大的產業環境,率先打造了全產業鏈條的創業創新孵化體系,通過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為硬科技企業提供優良的政策支持和服務環境。同時,提出到2025年率先建成硬科技創新示範區,並先後出臺《西安高新區關於加快推進「硬科技」企業上市工作的實施意見》、《西安高新區關於加快推進重點擬上市「硬科技」企業上市工作的專項政策》等落地政策,持續加大對「硬科技」企業上市的支持程度和幫助力度。
西安通過「10+10+N」硬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實施「硬科技+」行動,全力打造「4+5+6」產業集群,建立以硬科技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得益於精準有力的產業創新支持,西安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硬科技發展領域。
目前,西安已培育硬科技企業1200餘家,全國人工智慧百強企業已有10家進駐西安。通過設立100億元的硬科技產業基金,西安將加速硬科技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西安高新區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命科學、新材料、增材製造等「六大」領域,實施包括第三代半導體、雲計算、5G、特高壓、數控工具機、航天動力、北鬥導航、精準醫療、空天複合材料、增材製造在內的「十大示範工程」,為全國硬科技創新發展提供「西安樣板」。
武漢(第三梯隊)
武漢科教優勢明顯,綜合實力位居我國中西部省市前列,擁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84所,兩院院士76人,各類科研機構122個,在校大學生人數接近130萬,建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
武漢結構性地升級了創新科技發展方向,通過提升科研水平和有效轉化科研成果,帶動產業創新經濟蓬勃發展。經過多年建設,武漢科研平臺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體系日益完善,與企業建立了多個校企聯合實驗室或中心,基本實現了科研平臺對重點硬科技領域的全覆蓋,極大地支撐起武漢的科學研究工作。
目前,武漢聚力打造創新要素、高端產業匯聚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深化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積極謀劃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著力突破集成電路、作業系統、高端數控工具機、工控軟體等領域關鍵環節和共性技術瓶頸,打造一批核心、高端、基礎領域「國之重器」。
武漢光谷是我國唯一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芯屏端網」產品技術全球領先。同時,武漢在軍工、航空航天領域已取得長足進步,掌握了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尖端航空航天技術,具備航天相關的高端裝備製造能力。
未來,武漢將通過「一芯、兩網、四場景」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進一步加強硬科技協同創新能力,實現前沿科技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
杭州(第三梯隊)
杭州擁有浙江大學、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知名院校研所,為杭州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核心研究人員支撐。此外,杭州現有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工業控制技術等4個人工智慧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了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人工智慧協同創新中心等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科研生態日趨完善。
杭州的城西科創大走廊是科技創新集聚高地,沿線集聚了眾多科技研發企業和科研平臺,匯聚了高校和科研機構60餘家,集聚諾獎獲得者和院士工作站19家、博士後工作站22家。杭州未來科技城作為國家4個科技城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務為主的研發經濟和服務經濟集群;未來科技城入駐企業達18000多家,落戶海歸創業項目超570個,高新技術企業約186家,省級研發中心、研究院已達38家之多。
在未來科技城,有聚焦5G技術和應用協同研發的XG(阿里達摩院成立)實驗室,和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臺」。未來科技城裡的之江實驗室,聚焦人工智慧和網絡信息領域,並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大數據和雲計算為基礎,未 來網絡計算和系統、泛化人工智慧、泛在信息安全等為方向,開展重大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推進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有機互動和深度融合。
未來,杭州將把杭州城西大走廊打造成為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依託領先的技術創新平臺和數據生態平臺,推動數字經濟產業高速發展,形成全球化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大國之間競爭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只有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目前美國仍然在關鍵科技領域有著領先優勢,但我國正以更快的速度追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硬科技的成果逐步應用落地,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新動能不斷增強,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雙循環的發展格局,硬科技進一步發展是支撐國內大循環關鍵因素,只有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才能有效激發國內消費市場,擺脫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因此硬科技對我國突破技術封鎖、實現自主創新、提高全球地位具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已經站在下一輪科技革命的最前沿,在基礎的海量數據儲備和可得性方面領先全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通信設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優勢已經開始顯現。
未來,硬科技不僅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帶來強勁的經濟增長,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 此,中國需進一步推進硬科技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鏈循環,以此為依託向全產業鏈環節逐步拓展,加快形成先進生產力,實現從「並跑」到「領跑」的飛躍,用硬科技展示中國發展新實力。
註:本文素材綜合取自《2020中國硬科技創新白皮書》,由企創網(數據思維)友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