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城市硬科技創新排名:北京遙遙領先,滬深緊隨其後

2020-11-28 網易新聞

  

  山川網:改革開放40年裡,中國科學技術實現了巨大飛躍,現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大國,諸多領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這既得益於我國經濟的快 速增長,又得益於政府的戰略布局。

  2020年7月,我國對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提出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加大開放創新力度、營造高質量發展環境等意見,進一步促進 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在投入方面,2019年中國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2.19%,科技 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當下,世界各國紛紛加大先進科技的研究投入,搶佔核心技術的制高點。2020 年全球在量子計算、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新一輪技術革命蓄勢待發,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顛覆性、突破性的硬科技正在創造新的產業形態,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逐漸應用於各個領域,人工智慧、大數據、 雲計算、機器人加速與傳統行業相互融合,硬科技成果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全球科技發展格局正在重塑。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億歐網、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華為、西安市硬科技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今日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硬科技創新白皮書》發布。其中,第三部分的「中國城市硬科技發展」篇章,發布了現階段中國城市硬科技創新排名及相關解析,值得一讀。

  從統計結果來看,北京硬科技指數為84.04,遙遙領先。上海、深圳為第二梯隊,硬科技指數在分別為50.48、42.92。廣州、西安、武漢、杭州為第三梯隊,科技創新指數在30-40之 間。

  

  城市硬科技創新指數

  

  接下來,再來看看中國硬科技頭部城市的具體分享參數情況——

  北京(第一梯隊)


  北京市科創基金以「三個引導」為政策目標,即「引導投向高端硬技術創新;引導投向前端原始創新,引導適合首都定位的高端科研成果落地北京孵化,培育高精尖產業」。其中「引導投向高端硬技術創新」在「三個引導」中佔據首要地位。

  目前,中國的科研投入位居世界前列,科研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仍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從硬科技發展創新的現狀來看,北京市絕大部分指標均位列第一,得益於北京市擁有中央級科研究所185所和中央級高校38所,同時擁有超過10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超過6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價值轉化,通過打通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連接,能夠有效提升科技創新驅動效率。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覆成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經過32年的發展,中關村已經成為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中關村在2017年圍繞人工智慧、高端晶片、大數據、醫療健康、新材料與智能製造重點布局了8個前沿領域,並在政府的激勵帶動下不斷完善前沿技術企業的創新創業環境。

  當前,部分前沿技術企業紛紛紮根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核心科研成果轉化,帶動硬科技產業技術變革發展。截止到2019年,中關村有「獨角獸」企業81家,居於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矽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萬家,每天在中關村新設立的科技企業超過50家,全國40%的風險投資活躍在中關村,活躍程度僅次於美國矽谷。

  

  上海(第二梯隊)

  

  2020年5月,上海加快落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發布《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條例》提出應注重創新策源能力提升,注重激勵人才創新活力,注重創新主體培育,注重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注重創新載體建設。最新《條例》與先前「科創22條」「科改25條」共同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圍繞科技創新,上海以創新載體建設為新出發點,加快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科學城、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引領帶動若干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建設,並發揮重要承載區、自貿試驗區以及臨港新片區等綜合政策優勢,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升級。

  2020年7月9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在上海召開,人工智慧是我國戰略布局的重點方向,也是顛覆性技術之一,在強化高端硬科技產業引領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功能方面,具有重大促進意義,是上海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關鍵支持技術。

  目前,上海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迎來「黃金期」,上海將人工智慧確立為科創中心建設的三大重點產業之一,並著力推動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從而帶動上海市整體硬科技產業變革。上海已擁有人工智慧核心企業1100多家,核心產值規模近1500億,呈現出應用主導、技術支撐、多領域全面賦能的特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未來幾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將經歷現象級增長,世界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26%左右的複合增長率,進一步為硬科技創新提供發展契機。

  上海站在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歷史機遇點,未來,上海將充分發揮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加快「AI+」對傳統產業改造和硬科技創新產業賦能,形成推動人工智慧應用的核心引擎,打造人工智慧硬科技產業發展高地。

  

  深圳(第二梯隊)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最前線,是開放的標杆,也是創新的旗幟,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時代浪潮中,依舊是全國優秀發展樣板。深圳市歷經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如今已發展成為集科研創新、智能製造、創新應用探索的綜合強地,形成以傳統產業為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硬科技產業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結構。

  深圳南山區科技園是以市場為導向,集高新技術研發、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人才吸納與培育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重點發展計算機、網絡與通訊、集成電路、軟體、光電子、新材料等國家核心主導產業,已形成規模效應和配套產業群,逐步建成輻射周邊的區域性高新技術研發、孵化基地,以及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近年來,深圳在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產業過渡,再到硬科技產業轉化發展過程中,聚焦產業創新動能,培育科技企業創新梯隊。深圳科技企業把所需要的技術分為三段——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和尾端技術,不同階段的技術凝聚了不同科技企業資源,並以此形成硬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深圳在硬科技場景化應用探索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在智慧場景落地中,打造一站式的平臺能力,快速提升效率同時降低核心場景服務的邊際成本。通過全力推進5G網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工程建設,進一步助力硬科技產業創新發展和落地,並帶動相關硬科技產業高速發展。

  廣州(第三梯隊)

  

  近年來,廣州重點聚焦前沿科技探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硬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在城市創新生態優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廣州是華南地區科學研究中心,擁有全省80%高校、97% 國家級重點學科、69%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58%獨立研究機構,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頂尖創新人才。2018年底,廣州全社會研發經費達600.17億元,研發強度達到2.63%。高新技術企業規模持續擴大,從2015年的1919家增長到2019年的1.2萬餘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連續2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廣州探索形成「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通過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推動布局重大科技專項,並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快推進重點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憑藉硬科技領域創新突破,構建新型高新技術產業結構。

  依託「1+4+4+N」戰略創新平臺體系,廣州將繼續增強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推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抓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

  目前,廣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總數達369家和255家,新增1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增量居全國第一。科技企業以數字經濟生態平臺建設為著力點,將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結合運用在不同場景,加速創新技術應用落地水平。

  

  西安(第三梯隊)

  

  西安是中國西北地區的科教重鎮,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擁有全國罕有的科教資源,囊括63所普通高校,3000多個科研機構,70位兩院院士,46萬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西安高新區持續構建有利於硬科技成長、發展、壯大的產業環境,率先打造了全產業鏈條的創業創新孵化體系,通過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為硬科技企業提供優良的政策支持和服務環境。同時,提出到2025年率先建成硬科技創新示範區,並先後出臺《西安高新區關於加快推進「硬科技」企業上市工作的實施意見》、《西安高新區關於加快推進重點擬上市「硬科技」企業上市工作的專項政策》等落地政策,持續加大對「硬科技」企業上市的支持程度和幫助力度。

  西安通過「10+10+N」硬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實施「硬科技+」行動,全力打造「4+5+6」產業集群,建立以硬科技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得益於精準有力的產業創新支持,西安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硬科技發展領域。

  目前,西安已培育硬科技企業1200餘家,全國人工智慧百強企業已有10家進駐西安。通過設立100億元的硬科技產業基金,西安將加速硬科技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西安高新區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命科學、新材料、增材製造等「六大」領域,實施包括第三代半導體、雲計算、5G、特高壓、數控工具機、航天動力、北鬥導航、精準醫療、空天複合材料、增材製造在內的「十大示範工程」,為全國硬科技創新發展提供「西安樣板」。

  

  武漢(第三梯隊)

  

  武漢科教優勢明顯,綜合實力位居我國中西部省市前列,擁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84所,兩院院士76人,各類科研機構122個,在校大學生人數接近130萬,建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

  武漢結構性地升級了創新科技發展方向,通過提升科研水平和有效轉化科研成果,帶動產業創新經濟蓬勃發展。經過多年建設,武漢科研平臺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體系日益完善,與企業建立了多個校企聯合實驗室或中心,基本實現了科研平臺對重點硬科技領域的全覆蓋,極大地支撐起武漢的科學研究工作。

  目前,武漢聚力打造創新要素、高端產業匯聚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深化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積極謀劃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著力突破集成電路、作業系統、高端數控工具機、工控軟體等領域關鍵環節和共性技術瓶頸,打造一批核心、高端、基礎領域「國之重器」。

  武漢光谷是我國唯一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芯屏端網」產品技術全球領先。同時,武漢在軍工、航空航天領域已取得長足進步,掌握了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尖端航空航天技術,具備航天相關的高端裝備製造能力。

  未來,武漢將通過「一芯、兩網、四場景」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進一步加強硬科技協同創新能力,實現前沿科技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

  

  杭州(第三梯隊)


  杭州擁有浙江大學、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知名院校研所,為杭州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核心研究人員支撐。此外,杭州現有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工業控制技術等4個人工智慧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了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人工智慧協同創新中心等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科研生態日趨完善。

  杭州的城西科創大走廊是科技創新集聚高地,沿線集聚了眾多科技研發企業和科研平臺,匯聚了高校和科研機構60餘家,集聚諾獎獲得者和院士工作站19家、博士後工作站22家。杭州未來科技城作為國家4個科技城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務為主的研發經濟和服務經濟集群;未來科技城入駐企業達18000多家,落戶海歸創業項目超570個,高新技術企業約186家,省級研發中心、研究院已達38家之多。

  在未來科技城,有聚焦5G技術和應用協同研發的XG(阿里達摩院成立)實驗室,和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臺」。未來科技城裡的之江實驗室,聚焦人工智慧和網絡信息領域,並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大數據和雲計算為基礎,未 來網絡計算和系統、泛化人工智慧、泛在信息安全等為方向,開展重大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推進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有機互動和深度融合。

  未來,杭州將把杭州城西大走廊打造成為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依託領先的技術創新平臺和數據生態平臺,推動數字經濟產業高速發展,形成全球化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大國之間競爭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只有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目前美國仍然在關鍵科技領域有著領先優勢,但我國正以更快的速度追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硬科技的成果逐步應用落地,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新動能不斷增強,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雙循環的發展格局,硬科技進一步發展是支撐國內大循環關鍵因素,只有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才能有效激發國內消費市場,擺脫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因此硬科技對我國突破技術封鎖、實現自主創新、提高全球地位具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已經站在下一輪科技革命的最前沿,在基礎的海量數據儲備和可得性方面領先全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通信設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優勢已經開始顯現。

  未來,硬科技不僅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帶來強勁的經濟增長,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 此,中國需進一步推進硬科技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鏈循環,以此為依託向全產業鏈環節逐步拓展,加快形成先進生產力,實現從「並跑」到「領跑」的飛躍,用硬科技展示中國發展新實力。

  註:本文素材綜合取自《2020中國硬科技創新白皮書》,由企創網(數據思維)友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突破期望值前三
    未來十五年,全球科學家最看好哪些城市科技創新前景?昨天,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的《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的科技創新未來前景廣受看好,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突破期望值前三位。
  • 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列前三
    界面新聞第三次發布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行榜。我們根據各城市的創新投入(R&D經費投入強度)、創新成果(包括年度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及PCT等)以及創新主體(高新企業、獨角獸和科創板公司)三個維度來綜合衡量一個城市的創新競爭力。
  • 2018界面中國大陸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發布,北深上廣居前四
    界面聯合億安保險經紀共同發布2018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行榜。我們使用創新的投入(R&D經費投入強度);創新的成果,即專利(包括年度申請量,授權量,及PCT等);以及創新的主體(高新企業累計量和年度增量)三個維度來綜合衡量一個城市的創新競爭力。中國大陸創新競爭力的候選城市包含中國大陸地區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通過以上三個維度的加權計算,進而編制本排名。
  • 2020年中國各省gdp排名 31個省份2020年GDP增速均已公布
    2020年中國各省市GDP增速可參考2020年數據,各省市排名情況或有些許調整。  在增速普遍回落的同時,各地2020年的預期增長目標也大都進行了下調。目前,除西藏GDP目標與去年持平外,北京、河北等26個省份均明確下調了GDP增長目標。上海則乾脆取消了GDP目標,只提出了「經濟平穩增長」。
  • 2020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報告
    研究發現:北京、上海、香港、臺北、杭州、深圳、武漢、廣州、南京、西安位居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前十;中國城市科技創新指數區域差異顯著,「東優於西」「南高於北」現象明顯;科技創新分項指標均值和變動幅度差異較為顯著,大學、科技企業是制約科技創新度提升的最大因素;城市群科技創新水平總體相對較高,並且內部分化程度大致與平均水平成反比。
  • 2020年,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第一的還是北京
    2020年,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行榜,第一名的是北京,依次是深圳,上海和廣州。四大一線城市還是比較厲害的。一個城市的房價到底能不能長久看漲,其根本還是要看這個城市人口和經濟,現在經濟的發展,不是僅僅依靠傳統行業就能行的,要依靠科技,依靠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強的城市,未來的競爭力肯定是比較強的。
  • 2020新一線城市排名發布 鄭州座次來了!
    近三年鄭州總排名位次變動不大,穩定在新一線的第二梯隊。細觀這五年城市商業魅力指數排名的動態變化,15個新一線城市大致可以形成三個梯隊。今年的第一梯隊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和西安。它們的綜合實力強勁:成都的生活方式多樣性極高,杭州依靠創新氛圍領銜未來可塑性,西安今年首次成為城市樞紐性最高的新一線城市。第二梯隊的城市包括蘇州、天津、南京、長沙和鄭州。
  • 小李子的爭議電影排名,《血鑽》排第一,《禁閉島》緊隨其後
    北京時間4月6日,好萊塢報導者就組織影迷們,在線投票進行了一項評選——小李子萊昂納多的爭議電影排名,《血鑽》被影迷們票選為第一,《禁閉島》緊隨其後排第二。可以看出,小李子的爭議電影都是因為這兩部電影本身的內容,而受到了很大一部分影迷不同的聲音。大部分人也對此抱有這樣的看法:小李子在這兩部電影中的演技無可挑剔,但他為什麼選擇這樣的電影?
  • 201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馬雲蟬聯榜首 馬化騰緊隨其後
    中新社上海11月7日電 (鄭瑩瑩 許婧)201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7日正式發布。不久前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開始專注公益事業的馬雲蟬聯榜首。騰訊CEO馬化騰以360億美元身家緊隨其後,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排名第三,身家為277億美元。
  • 「2020城市生活質量」排名:北、上中國前2,第一連續霸榜10年!
    7月,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美世(Mercer),對2020年的全球城市生活質量進行了新一輪排名,維也納連續第十年稱雄這一榜單,緊隨其後的是蘇黎世。奧克蘭、慕尼黑和溫哥華並列第三。2020全球城市生活質量排名前26位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美世針對個人安全提供了單獨的排名,這項排名是基於對城市內部穩定性、犯罪水平、執法水平分析而得出的。
  • 2020年中國各區域大數據發展水平:31省份分為三個梯隊,頭尾差距較大
    日前,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體產業研究所編寫了《中國大數據區域發展水平評估白皮書(2020年)》。本報告對我國各省市大數據發展水平、層次和特點進行評估分析,對於大家了解現階段我國大數據產業區域發展水平差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超新星排名:希林斷層式第1,劉些寧緊隨其後,王藝瑾讓人意外
    畢竟是一場比賽,自然會有排名出現,從中也可能看到演員們的個人實力問題。下面咱們就一一來看一下超新星的排名吧,看看到底是誰站到了榜首。 首先就是排名第
  •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發布,北京強勢領跑
    2020年1月4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指數對我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與評估,測算結果顯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南京、杭州、蘇州、武漢、西安、珠海排名前10。北京位列第一,強勢領跑全國。
  • 2019全球體育薪資排名 巴薩980萬磅登頂皇馬尤文緊隨其後
    2019全球體育薪資排名 巴薩980萬磅登頂皇馬尤文緊隨其後 北京時間12月24日,據知名媒體Sportingintelligence
  • 2020中國師範大學教學質量排行榜,北京師範大學第一!
    師資和教育質量也是衡量一個大學的標誌,那麼,中國師範類大學教育質量是如何排名的呢?哪所師範類大學教學質量最好?根據排名顯示,北京師範大學奪得2020中國師範大學教學質量排行榜第一名,華東師範大學緊隨其後排名第二,此外,華中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分列前十名。具體排名如下:內容僅供參考!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西安交大」排名第六!重大成果100強公布
    這次,軟科又從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提取了重大成果維度,進行排名。>,清華大學以96.5分的成績遙遙領先,北大70.8分、上海交大66.6分;浙大名列第4,得分是59分,這4所學校分數超過50分。 前十高校還有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6所高校。
  • 直擊中關村論壇|「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 北京排名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劉瀚琳)9月19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
  • 百度地圖發布Q3城市人口吸引力排行榜:上海北京排三四 第一是它
    對於機會更多、資源更豐富的大城市,往往會成為人才的首選「驛站」,諸如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對於全國人才的吸引力也要比其它城市高出不少。日前,百度地圖編寫並發布了《2020年Q3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該報告基於百度地圖開放平臺海量位置大數據、POl數據、交通出行數據挖掘計算所得,最終選取了中國100個主要城市,根據人口吸引力指數進行排名,通過大數據客觀反映城市人口吸引力狀況。具體到榜單來看,廣州市憑藉著11,359的人口吸引力指數,成為榜單第一,同比排名變化上升了1個名次。而深圳市緊隨其後,人口吸引力指數為11,053,同比排名變化下降了一個名詞。
  • 2020年人工智慧專利申請與授權排名,百度榜首,華為第二;中國首次...
    FSFednc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11月23日下午,《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在烏鎮正式發布。報告由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編撰,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科研機構共同參與撰寫。自2017年以來,藍皮書已連續四年面向全球發布。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重大成果100強公布
    軟科是大家比較認可的國內第三方排名機構,他分為中國大學總排名、各省大學排名,以及各行業類大學排名,還有世界排名、世界學科排名等等很多種。軟科排名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次,軟科又從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提取了重大成果維度,進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