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30年科技創新之路 從科技沙漠到創新先鋒城市

2020-12-05 南方新聞網

  30年間,深圳經濟特區從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沙漠」,成為第一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

深圳把「高交會」搭建成為創新成果交易、創新資源交流的平臺。

深圳現已建立了官、產、學、研、資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

  今天(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紀念日。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回望,人們很難想像,30年前的深圳只是一個小小的漁村,近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只有2名工程師:一名是獸醫,一名是修拖拉機的。

  30年間,深圳從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沙漠」,成為第一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深圳是如何走出一條科技創新之路的?

  回顧深圳30年創新之路,我們發現,幾乎每隔幾年,深圳都會遇到一次或大或小的「前途危機」,面臨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的選擇,也都會引發對特區發展前途的討論。事實上,深圳的自主創新道路,就是伴隨著這些危機和選擇不斷深化。

  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深圳在發展過程中比國內任何城市都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深圳走自主創新道路是客觀現實逼出來的,深圳之所以能夠在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危機的重要關頭找到出路、在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的關鍵時刻走出困境,關鍵就在於深圳尊重客觀規律,選擇了符合客觀規律要求的發展模式,制定了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和科技創新規律要求的政策。

  高瞻遠矚善創新

  30年實現三次華麗轉身

  3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的產業結構經歷了三次成功轉型,實現了「三大轉變」:從傳統產業為主導到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轉變,從生產經營的小型化、分散化到規模化、集約化的轉變,從受託加工到自主生產和自主研發的轉變。

  「只有走自主創新道路,才能夠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提高科技、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資本的使用效率,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才可以獲得發展的資源、擴大發展的空間、贏得發展的優勢。」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

  經過30年的發展,深圳經濟特區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金融產業、物流產業和文化產業四大支柱產業,四大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了60%,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

  1991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僅22.9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約8.1%;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為8507.81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4.9%。

  從1991年到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長38.9%,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92年的12.2%上升到2009年的50%以上。

  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實現增加值2611.15億元,佔本地GDP近1/3。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深圳市的第一支柱產業,對產業、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直接貢獻。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布的《2009—2010年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和《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年深圳在全球500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指數評價中排在第71位,在內地名列第三,並連續4年列內地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的榜首。科技創新對提升深圳的城市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敢為人先勇創新

  從「三來一補」跨向高新科技產業

  上世紀80年代,建立初期的深圳經濟特區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依靠貿易和「三來一補」來料加工業,經濟和社會資源高度集中在貿易、金融、房地產三大行業。

  深圳通過承接香港電子工業的轉移開始建立「前店後廠」式產業垂直分工為特徵、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主體的電子信息加工業,完成了技術裝備、技術人才和產業資本的初始積累,奠定了自主創新的產業基礎。

  上世紀90年代初,股市、貿易、房地產出現滑坡,產業資本向高新技術領域轉移,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重心發生了重大變化。深圳認識到依靠貿易和來料加工這種模式難以承接產業轉移和升級,提出抓住國際電子信息技術產業興起的戰略機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

  這一決策導致「三來一補」工業向周邊地區遷移,經濟增長面臨工繳費大幅下降的直接損失。面對激烈的爭論和質疑,深圳堅持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使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配置的重心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重大突破,自主創新活動圍繞高新技術領域開始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994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

  1995年,深圳市提出「科教興市」,進一步堅持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第一支柱產業的戰略定位,在分配製度和人才政策上實現了制度創新的突破,使深圳成為「孔雀東南飛」現象的最大受益者,實現了大規模的創新資源聚集。

  上世紀90年代末,珠三角地區的「外資潮」向長三角地區發生大規模轉移,本土的自主創新資源在科技創新規律的支配下,為尋求發展的環境和空間,向創新創業機制完善的地區流動和聚集。

  深圳市抓住這一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契機,於1998年推出了《關於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為科技創新提供土地、資金、稅收、財政補貼等優惠,有效降低創新的門檻,推動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擴大創新的獲利空間。這就是當時在全國產生轟動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2條」。這一決策,充分發揮了深圳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形成的體制機制優勢,再次吸引了國內外自主創新的資源。

  在這個時期,深圳成功地把「高交會」搭建成為創新成果交易、創新資源交流的平臺,創造性地設立了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為成員院校的「深圳虛擬大學園」,扶持院校在深圳設立公共研發機構。此時,本土自主創新型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持續快速增長,使自主創新活動實現了質和量的躍升。

  2000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突破1000億元,其中一半以上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相關焦點

  • 烯旺科技董事長馮冠平:創新是推動深圳發展的第一動力
    烯旺科技董事長、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始院長馮冠平教授赫然在列,成為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以來,與深圳一同開拓創新、開放發展、敢闖敢試,最能代表深圳特區在各行各業做出卓越貢獻的40位先鋒模範人物之一。從雖身兼學者與技術專家、實業家、投資人三重身份,然而他一直懷著以推動科技產業報國的理想,馮冠平教授的傳奇創業之路,大概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清華時期,二是來到深圳創立清華大學研究院,三是成為石墨烯產業奠基人,創辦烯旺科技。
  • 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突破期望值前三
    未來十五年,全球科學家最看好哪些城市科技創新前景?昨天,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的《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的科技創新未來前景廣受看好,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突破期望值前三位。
  • 深論| 三個五年三步走,科技創新當尖兵
    未來科技創新之路如何走?1月6日,深圳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既隆重表彰為深圳科技創新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也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市科技創新重點工作進行科學部署,發出新一輪創新發展動員令。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圳之所以能夠一次次突破「增長極限」、刷新發展高度,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在謀篇布局中始終堅持創新的引領作用。
  • 2020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報告
    科技創新決定未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特別當前城市是「金融+科技」的新型城市條件下,科技創新就顯得至關重要。本部分以專利申請指數、學術論文指數、科技企業指數、大學指數、文化設施指數等指標反映科技創新指數,並通過指數對中國291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競爭力進行研究分析。
  • 解讀: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
    原標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創新是一個國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座城市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40年的建設發展,深圳經濟崛起舉世矚目,科技創新廣受讚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深圳速度」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 盒子科技榮獲「致敬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創新企業」
    盒子科技榮獲「致敬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創新企業」       盒子科技:從技術到生態的創新圖譜   8 月 6 日,全域零售創新定製服務商盒子科技榮獲
  • 科技創新賦能智慧城市,看深圳寶安如何「煉出」最強大腦
    作為深圳的國土大區、人口大區,五年來,寶安區利用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擦亮「寶安製造」名片;巧用智慧寶安「最強大腦」,讓城市運作更聰明、更智慧;高品質打造濱海岸線、高標準規劃一區一城,讓「公園之區」成為現實,串聯起寶安人的宜居夢。
  • 深圳:30多場創新工作坊為市民感受科技帶來的魅力
    文/圖 羊城派記者 沈婷婷無人駕駛小車、機器人格鬥、編程、音樂的科技表達等15個創新主題、30多場創新工作坊,為來參加活動的家庭觀眾帶去了深度體驗科技與動手創造的樂趣 。11月9日上午,在深圳市南山區科技創新局指導下,由柴火創客空間主辦,萬科雲城協辦的大灣區國際創客峰會暨Maker Faire Shenzhen 2019(以下簡稱「峰會」)在深圳開幕。
  •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
    當今世界,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先後提出了建設全球創新中心的目標。系統梳理這三大城市的科技創新的特點和成功之道,對於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有借鑑意義的。先看紐約。近年來,紐約已超越波士頓,成為美國第二大科技重鎮。紐約科技創新有以下特點:一是人才資源豐富。紐約集聚了全美10%的博士學位獲得者、10%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近40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
  • 北京「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目標全面完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漸...
    2020年12月2日,北京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A地塊項目舉行開工儀式,標誌著懷柔科學城首個綜合性、國際化公共服務配套項目啟動建設。當天,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開工,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主體結構封頂。
  • 2035年,中國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熱點策源城市?
    為前瞻未來15年中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重大突破,預期未來全球主要城市創新地位變遷趨勢,本期報告面向未來15年的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發展,開展了對全球20個主要城市[1] ,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請他們對未來5到15年間可能出現的引領世界創新前沿熱點的重大科技突破以及這些突破最有可能發生的城市進行了預測,並對主要城市未來15年的創新環境進行了主觀評價。
  • 廣州科技創新軸:通向城市新未來
    城市中軸線,如同一支有靈魂的畫筆,勾勒出城市的經脈氣象。每一次城市中軸明晰的背後,折射出城市發展的巨大變遷。從過去的商貿,到現代的商務,再到未來的科創,三條中軸線代表了廣州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作用加速大灣區內高端要素流動與前兩條中軸相比,科技創新軸不再是封閉固定的廣州區劃內的軸線。
  • 深圳創新成長的文化基因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深圳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在短短40年的時間裡奇蹟般地成長為一座創新之城,被描述為「史詩級巨變」。深圳為什麼能?【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深圳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在短短40年的時間裡奇蹟般地成長為一座創新之城,被描述為「史詩級巨變」。深圳為什麼能?
  • 深圳論壇|國內外頂級專家「論見」科技與人才的創新之道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也是中央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大灣區建設的起步之年。因此,「科技」「人才」「交流」成為本屆論壇的核心關鍵詞。在本屆深圳論壇上,張建國副部長發布了2018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主題活動結果。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深圳科技創新做對了什麼?
    在深圳南山,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新型科研機構之一——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內,科研人員行色匆匆,多元化的科學驗證在這裡緊鑼密鼓推進,劍指世界科研頂端。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為何能在深圳茁壯成長,這座城市何以成為創新之都,其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作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深圳科技未來應走向何方?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
  •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發布,北京強勢領跑
    2020年1月4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指數對我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與評估,測算結果顯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南京、杭州、蘇州、武漢、西安、珠海排名前10。北京位列第一,強勢領跑全國。
  • 打造全球超材料龍頭企業 科技創新促深圳企業加速「蝶變」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從邊陲農業縣「蝶變」為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深圳用40年的實踐證明,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 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舉行 專家呼籲加強海洋科技原始創新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 陳小慧 張妍「要痛下決心切實加強海洋科學技術的原始性創新!」9月25日,國家科技部原部長、院士徐冠華在大鵬舉行的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海洋核心技術裝備80%以上依賴進口,基礎研究的突破所帶來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產業將對中國海洋科學未來取得優勢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 2019年深圳科技創新券兌現名單及額度
    2019年深圳科技創新券兌現名單及額度序號服務機構兌現金額(單位:萬元1倍科電子技術服務30.00 27深圳瑞天謹誠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7.11 28深圳世檢檢測有限公司5.00 29深圳市巴倫檢測技術有限公司17.07
  • 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列前三
    位於榜單第二名的深圳在政策上有著別人難以匹及的優勢,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頒布,粵港澳大灣區很快集聚了大量的科技創新企業和科技創新人,為深圳的科技創新領域輸入了大批新鮮血液。2019年深圳仍然是全國專利申請量最高的城市,達到了26.2萬項,專利授權量高達16.67萬項,較去年提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