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間,深圳經濟特區從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沙漠」,成為第一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
深圳把「高交會」搭建成為創新成果交易、創新資源交流的平臺。
深圳現已建立了官、產、學、研、資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
今天(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紀念日。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回望,人們很難想像,30年前的深圳只是一個小小的漁村,近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只有2名工程師:一名是獸醫,一名是修拖拉機的。
30年間,深圳從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沙漠」,成為第一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深圳是如何走出一條科技創新之路的?
回顧深圳30年創新之路,我們發現,幾乎每隔幾年,深圳都會遇到一次或大或小的「前途危機」,面臨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的選擇,也都會引發對特區發展前途的討論。事實上,深圳的自主創新道路,就是伴隨著這些危機和選擇不斷深化。
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深圳在發展過程中比國內任何城市都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深圳走自主創新道路是客觀現實逼出來的,深圳之所以能夠在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危機的重要關頭找到出路、在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的關鍵時刻走出困境,關鍵就在於深圳尊重客觀規律,選擇了符合客觀規律要求的發展模式,制定了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和科技創新規律要求的政策。
高瞻遠矚善創新
30年實現三次華麗轉身
3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的產業結構經歷了三次成功轉型,實現了「三大轉變」:從傳統產業為主導到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轉變,從生產經營的小型化、分散化到規模化、集約化的轉變,從受託加工到自主生產和自主研發的轉變。
「只有走自主創新道路,才能夠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提高科技、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資本的使用效率,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才可以獲得發展的資源、擴大發展的空間、贏得發展的優勢。」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
經過30年的發展,深圳經濟特區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金融產業、物流產業和文化產業四大支柱產業,四大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了60%,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
1991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僅22.9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約8.1%;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為8507.81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4.9%。
從1991年到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長38.9%,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92年的12.2%上升到2009年的50%以上。
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實現增加值2611.15億元,佔本地GDP近1/3。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深圳市的第一支柱產業,對產業、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直接貢獻。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布的《2009—2010年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和《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年深圳在全球500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指數評價中排在第71位,在內地名列第三,並連續4年列內地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的榜首。科技創新對提升深圳的城市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敢為人先勇創新
從「三來一補」跨向高新科技產業
上世紀80年代,建立初期的深圳經濟特區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依靠貿易和「三來一補」來料加工業,經濟和社會資源高度集中在貿易、金融、房地產三大行業。
深圳通過承接香港電子工業的轉移開始建立「前店後廠」式產業垂直分工為特徵、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主體的電子信息加工業,完成了技術裝備、技術人才和產業資本的初始積累,奠定了自主創新的產業基礎。
上世紀90年代初,股市、貿易、房地產出現滑坡,產業資本向高新技術領域轉移,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重心發生了重大變化。深圳認識到依靠貿易和來料加工這種模式難以承接產業轉移和升級,提出抓住國際電子信息技術產業興起的戰略機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
這一決策導致「三來一補」工業向周邊地區遷移,經濟增長面臨工繳費大幅下降的直接損失。面對激烈的爭論和質疑,深圳堅持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使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配置的重心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重大突破,自主創新活動圍繞高新技術領域開始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994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
1995年,深圳市提出「科教興市」,進一步堅持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第一支柱產業的戰略定位,在分配製度和人才政策上實現了制度創新的突破,使深圳成為「孔雀東南飛」現象的最大受益者,實現了大規模的創新資源聚集。
上世紀90年代末,珠三角地區的「外資潮」向長三角地區發生大規模轉移,本土的自主創新資源在科技創新規律的支配下,為尋求發展的環境和空間,向創新創業機制完善的地區流動和聚集。
深圳市抓住這一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契機,於1998年推出了《關於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為科技創新提供土地、資金、稅收、財政補貼等優惠,有效降低創新的門檻,推動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擴大創新的獲利空間。這就是當時在全國產生轟動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2條」。這一決策,充分發揮了深圳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形成的體制機制優勢,再次吸引了國內外自主創新的資源。
在這個時期,深圳成功地把「高交會」搭建成為創新成果交易、創新資源交流的平臺,創造性地設立了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為成員院校的「深圳虛擬大學園」,扶持院校在深圳設立公共研發機構。此時,本土自主創新型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持續快速增長,使自主創新活動實現了質和量的躍升。
2000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突破1000億元,其中一半以上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