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19年10月25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吳英敏)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了解到,由中國科學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承辦的「專家澳區校園行」系列活動近日在澳門舉行。六位中國科學院專家分別在澳門培正中學、澳門培華中學、澳門浸信中學、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開展科普報告,為超過一千兩百名澳門中小學生講解了人類起源、人工智慧、生命健康、宇宙科學等前沿科學知識。
「專家澳區校園行」系列活動啟動現場(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供圖)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主辦,在深圳中國科學院院士活動基地的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及澳門當地學校等承辦。活動旨在讓澳門青少年了解前沿科技發展,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引導推動澳門青少年進一步增強愛國愛澳的意識。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的報告圍繞「我們從哪裡來」這一問題展開,利用生動的語言和權威的科學數據資料,向聽眾講述了關於現代人類起源的最新研究結果,為聽眾呈現了最早的農業文明起源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分子遺傳學證據。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以「人類的起源與演化」為主題,通過具體研究案例解讀了人類起源與演化過程、動因的謎團,用通俗、風趣的語言層層揭開遠古人類生存與演化的神秘面紗。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作了題為「讓人類再生存十萬年」的主題報告,從歷史和未來、地球和宇宙的空間角度,分析了為實現人類在宇宙中繼續生存十萬年所需的科技發展方向。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金橋從「大數據時代的視覺計算與識別」著手,深入探討了視覺計算和識別的技術發展歷程,結合深度學習方法的發展,對視覺識別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剖析和探討。
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打造的「博士課堂」系列高端科學課程也首次走進澳門,「博士課堂」教師代表馬寅仲、谷飛飛分別圍繞「血管——人體的交通網絡」「立體的世界」與澳門學子展開互動,讓學生們了解到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理與治療方法,以及身邊的立體視覺應用場景,引發學生們對相關領域科技發展背後的思考。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積極承擔國立科研機構使命,不遺餘力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據介紹,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中科院廣州分院作為指導單位,深圳先進院和南山區政府共建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創新科學教育基地」於2017年成立,目前已擁有先導校4所,成員校授牌31所,教、會、展、賽齊聚,活動輻射灣區萬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