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普講師團南海開講,揭開航天科技神秘面紗

2020-10-14 二三裡資訊佛山

佛山日報訊見習記者劉浩斌報導:昨日,「2020年大手拉小手——中科院科普講師團科普報告希望行」南海站啟動。即日起至16日,由8位中科院科學家組成的科普講師團,連同3位南海講師團講師,一同走進區內多間中小學,合計將舉辦25場科普課堂活動,課程包括航空航天、AI智能、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的科學知識。

昨日上午9時半,丹灶中心小學的階梯室座無虛席。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原站長、我國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地面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教授潘習哲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科普課堂。

「2020年大手拉小手——中科院科普講師團科普報告希望行」南海站啟動

圍繞「航天遙感改變我們的生活」,搭配風格活潑的PPT,潘習哲教授用簡明平實的語言,將深奧的遙感知識解釋得通俗易懂,讓孩子們受益良多。

當天上午,其他3位來自中科院的教授,來到丹灶、九江的3間學校,分別以「守護地球」「練就基本功,成就科學夢」「圖像智能讓我們的生活更智慧」為主題,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給小朋友們帶來思維啟發。

作為南海科普工作中的品牌項目,「南海科普課堂」惠及全區7鎮街數萬名中小學生。每年邀請中科院科普講師團科學家到區內中小學進行面對面授課,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南海自己的科普講師團,目前講師隊伍已有35人,每年開展科普課堂超過60場次;與此同時,南海大力發展社會科普資源,已建有科普教育基地28個、生態科普基地2個。

原標題:中科院科普講師團南海開講

為你揭開航天科技神秘面紗

編輯|何欣鴻

來源:佛山在線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微小衛星研究院舉辦「2019年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
    4月20日至24日,微小衛星研究院的志願者們走進上海科技大學附屬學校和上海科技大學,開展了為期4天的航天日校園行活動。  4月20日至21日,上海科技大學附屬學校的首屆校園開放日迎來了志願者。為激發中小學生們從小樹立愛航天、學科學的意識,志願者們帶來了航天科普報告和實驗演示活動,在愛好科技的青少年心中播撒下航天夢想的種子。
  • 揭開航天食品神秘面紗:實拍中國航天員專用食品
    魚香肉絲、松仁玉米、木須肉、黑椒牛柳、什錦炒飯、川味辣醬……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中,7大類70餘種中式航天食品飛上太空,航天員4天內不會吃到重樣食品。記者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一探究竟,為您揭開航天食品神秘的面紗。「變著花樣吃、調著口味吃、換著風格吃,炒菜、甜點、鹹的、辣的一應俱全,甚至根據女航天員的生理特點,研發了低脂食品和補血食品。」2012年10月17日 08:59:28| 責任編輯:姚潤萍| 來源:中國軍網
  • 北京交通大學紅色"1+1"活動走入國家級實驗室 揭開科技神秘面紗
    北京交通大學紅色"1+1"活動走入國家級實驗室 揭開科技神秘面紗 發布時間:2016-12-14 12:50:12.0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朱夢琪)由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本科生2013級光科材化黨支部與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教育教學黨支部紅色
  • 新研究首次揭開弧狀「歐若拉」的神秘面紗
    這項研究利用衛星和我國南極中山站地基觀測,結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三維磁流體力學模擬,首次揭開了發生在地球南北極的「跨極蓋多重極光弧」的神秘面紗,提出了新的形成機制,將提升人們對極光弧形成的認知。這些裝置包括磁層月球軌道衛星、電離層衛星和我國南北極地面臺站的觀測,以及中科院空間中心對相關事件的高時空解析度三維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磁流體力學模擬。該團隊發現,2017年9月7日,在一次地磁平靜期內,在南極上空的極蓋區內出現了多達6條以上的明亮的跨極蓋極光弧現象。
  • 揭開影像學檢查與輻射的「神秘面紗」
    今天,小編就來帶你們揭開影像學檢查與輻射的「神秘面紗」。  1.兒童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有哪些?  主要有:超聲檢查、X線攝片、CT、磁共振檢查(MRI)等。  2.哪些影像學檢查有輻射?  簡單來說就是,X線攝片和CT檢查是有一定輻射的,而超聲及MRI檢查沒有。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
  • 戎嘉餘院士在南京大學開講「生物進化與環境」通識課
    戎嘉餘院士在南京大學開講「生物進化與環境」通識課 2016-03-07 南京分院 【字體:大 中 小】 「生物演化導論——來自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證據」為題,開講南京大學「生物進化與環境」通識課的第一課。
  • 上海科普大講壇講解宇宙神秘的宇宙—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怡靜)1月20日,以《天文雲大會》為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在上海科技館舉行
  • 江蘇書展|蔣雲從隕石說起,揭開宇宙神秘面紗
    浩瀚的宇宙,遼闊的星雲,溫暖的太陽,漫天的流星雨......奇蹟和神秘交織的空間,帶來無窮無盡的想像,宇宙的奧秘吸引著每一位充滿好奇心的小朋友。24日上午,在蘇州江蘇書展青少年閱讀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蔣雲帶著她參與翻譯的新書《BBC宇宙三部曲》(宇宙起源、宇宙之光、宇宙星塵),與大家分享了一場「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
  • 【小芯科普】走進PI的世界,帶你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下面,小芯就帶大家走入聚醯亞胺的世界,揭開聚醯亞胺的神秘面紗。        有人問我什麼是PI,我可以告訴你,PI就是英文Polyimide的縮寫,中文就叫聚醯亞胺。注意:千萬別把聚醯亞胺和聚醯胺混為一談哦,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呢!PI到底是如何合成的呢?
  •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2020-12-0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困擾人類半世紀的伽馬暴有望揭開神秘面紗—新聞—科學網
    神秘的伽馬暴是怎麼爆發的?面對這一宇宙中最神秘莫測的高能現象,科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模型。不同理論模型對於伽馬暴爆發期間產生的伽馬射線的偏振狀態的預測不同。 正因如此,對偏振狀態的測量,成為不同理論模型的「試金石」,也成為對伽馬暴的爆發機制進行研究,並且理解產生伽馬射線的極端相對論噴流——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宏觀物體,速度極為接近真空中的光速——的結構以及其磁場構型的手段。
  • 揭開雷電神秘面紗
    雷電一詞最初源於神話,充滿了神秘色彩。希臘人認為雷電是眾神之神宙斯的武器,用於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中國人認為雷電由雷公電母掌控,主要作用是在下雨是助威,也可以懲惡揚善;非洲土著人認為一種神秘鳥類的羽毛在閃光,它的翅膀拍動產生了閃電打雷的聲音。當然,人類對雷電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神話猜想層面。長期以來,人類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雷電,經過不斷探索,目前揭開了雷電的神秘面紗。
  • 航天人做客《開講啦》 明晚十點開講!
    航天人做客《開講啦》 明晚十點開講! 在航天領域工作了近40年 參與的大大小小的航天發射任務共100多次 吳煒琦可以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航天老將
  • 「專家澳區校園行」活動啟動 六位中科院專家赴澳開展科普報告
    六位中國科學院專家分別在澳門培正中學、澳門培華中學、澳門浸信中學、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開展科普報告,為超過一千兩百名澳門中小學生講解了人類起源、人工智慧、生命健康、宇宙科學等前沿科學知識。活動旨在讓澳門青少年了解前沿科技發展,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引導推動澳門青少年進一步增強愛國愛澳的意識。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的報告圍繞「我們從哪裡來」這一問題展開,利用生動的語言和權威的科學數據資料,向聽眾講述了關於現代人類起源的最新研究結果,為聽眾呈現了最早的農業文明起源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分子遺傳學證據。
  • 看到「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成功揭開月球表面的神秘面紗!
    看到「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成功揭開了月球表面的神秘面紗!宇宙是浩瀚無垠的,人類探索了這麼多年,對它的了解也不過是皮毛。人類自認為地球在宇宙中非常巨大,可當人類真正進入太空的時候,才發現宇宙中存在著數以億萬顆比地球大的星球。
  • 揭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核醫學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的這層神秘面紗。核醫學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與核磁共振的「核」不是一碼事,也不同於核武器。核醫學是安全利用核素為人類醫學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典範,它利用核物理、計算機成像技術,生物生化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及研究。那麼,核醫學科到底是幹什麼的?都有哪些診治項目?
  • 揭開帕米爾高原拜火教的神秘面紗
    2500年前,這裡曾舉行過怎樣隆重而神秘的拜火教天葬儀式,然後,誰又將他們安葬在這裡?面對著被稱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頭枕著塔什庫爾幹河,墓主人曾將自己生前怎樣的生活,全部帶入這沉睡了數千年的墓葬中?又留下了多少未解的謎團?這一層層厚厚的神秘面紗,正隨著諸多考古、歷史、民俗專家學者的介入,一點點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