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理論模型:讓大城市人口遷至鄉村可以降低總感染率

2020-11-21 煎蛋

馬上就整一年了。現在,有個純理論上的研究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可能性:讓人們遷出大城市,而不是封鎖城市。

利用常用的SIR(易感,感染和恢復)動力學模型,研究人員做了10000次模擬,研究了從人口稠密地區到人口稀疏地區的單向遷移會對疫情產生的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如果人口雙向遷徙,總體感染率會降低,儘管人口稀少地區的感染率確實有所上升。如果迫使人們遠離人口稠密的地區,則總體感染率將進一步下降。

來自西班牙跨學科物理和複雜系統研究所(IFISC)的數據科學家Massimiliano Zanin說:「我們沒有理會流動性或缺乏流動性,而是決定探索變化的流動性將如何影響擴散。」

假設90%的人始於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大城市),而10%的人始於人口稀疏的地區(如村莊),則研究表明,如果人們被允許自由遷徙,則總體感染率從35%降低到23%。代價是村莊中的感染者比例將因此上升,但城市中的感染者比例的下降幅度更大。

研究人員說,通過在邊界安排防疫檢查,僅允許健康人群遷徙以及限制遷徙人員的流動,可以減輕對小社區的負面影響。

該研究表明,如果允許人們來回移動,收益會減少。

正如Zanin指出的,這只是運動模型,沒有考慮現實生活裡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需要很多前提假設參數,包括再感染和免疫率,行為模式等。

所以,像這樣的建模研究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是它們可以提出可能有用的建議。

研究人員說,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在疫情期間從主要城市遷到鄉村老家,確實減緩了疾病的傳播。

當然,除了感染率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特別是城市居民是否願意遷出或鄉村居民是否願意接納——這凸顯了政府在管理方面的艱巨工作任務。

該研究發表在《混沌學》上。

https://www.sciencealert.com/abandoning-large-cities-beats-closing-borders-when-fighting-pandemics

相關焦點

  • 概念陷阱:病死率、R0和群體免疫
    同理,在評估一個國家的病死率的時候,一般都用總死亡數除以總確診案例,也會出現以上提到的各種誤差——檢測能力、醫療水平、人口結構等。 檢測能力強的國家(例如韓國)分母數值更接近於現實中的總感染數,而檢測條件十分有限的國家,無法檢測輕症患者,目前的確診案例會遠低於人群中的總感染數。
  • 林採宜:日漸老去的大城市,拿什麼可以拯救你?
    之後人口老齡化率逐年上升,截至2018年,中國老齡人口佔比達到11.9%,從人口統計數據來看,未來30年人口老齡化率還會持續上升,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齡化率將高達到24.75%,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老齡化帶來最直接的後果之一就是勞動人口比例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從1990年以來,中國勞動人口佔比總體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
  • 研究顯示:不久留、不扎堆,即可顯著降低新冠感染率!
    英國《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大城市裡超過八成的新冠病毒感染發生在大約10%的地點。這些地點普遍更擁擠且人們停留時間更久。研究人員所建立的模型顯示,「感染地圖」呈現非常不均勻的狀態,10%的地點發生了超過80%的感染。
  • 研究顯示不久留、不扎堆即可顯著降低新冠感染率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郭倩)英國《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大城市裡超過八成的新冠病毒感染發生在大約10%的地點。這些地點普遍更擁擠且人們停留時間更久。報告作者之一、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副教授尤雷·萊斯科韋茨10日總結說,在都市裡,餐廳、健身房、旅館、咖啡館、宗教場所重新開放後,會發生最大數量的新冠病毒感染。
  • B肝NCDs模型研究,中低收入感染致病,高於年齡飲食結構因素
    目前,科學家發現這一類疾病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巨大疾病負擔,一些傳染病會增加患特殊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雖然,一些傳染病原因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已被量化,但最近2020年10月21日《柳葉刀-全球健康》發布了2017年非傳染性疾病的傳染病負擔:模型研究,揭示了非傳染性疾病(NCD)的全球分布數據。
  • Nature/Science等研究模型模擬仿真警告:新冠肺炎全球爆發或已不可...
    在中東地區,新冠疫情已經蔓延至11國,其中伊朗最為嚴重,同時伊朗副總統在2月27日檢測呈陽性。而這些數字以目前中國數據作為參考,可以統計發現全球疫情的形勢不容樂觀。從地方面積和人口數來看,中國浙江和韓國對比,廣東和日本來看相對趨勢,韓國的疫情發展速度超過浙江,增長速率上韓國比浙江快。浙江累計確診病例數從「破百」到「破千」花了12天,但韓國僅用了6天。
  • 關於武漢冠狀病毒的數學模型
    一般的傳染病是人口增長模型的變體。正常人口增長是指數遞增,即 這裡P是population,r是增長率,t是時間,這是高中課本能解決的難度。但傳染病的人口存在上限,最粗略地理解,受感染人口絕對不會超過現存人口總數,而且假設傳染過程是針對未感染人群,這種叫Logistic model,
  • Ⅰ型大城市放寬落戶是什麼情況? Ⅰ型大城市放寬落戶有哪些影響?
    Ⅰ型大城市放寬落戶是什麼情況? Ⅰ型大城市放寬落戶有哪些影響?據悉,在最近發改委發表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在該份文件中明確指出從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等共6個大方面共22個小點促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其中在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
  • 史丹福大學報告:如果不居家避疫 美國十城市三分之一人口恐將感染
    當地時間11月17日,《舊金山紀事報》援引史丹福大學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民眾如果繼續按照正常方式生活,而不採取居家避疫,一個月後,10個大城市的三分之一人口恐將感染新冠病毒。(圖片來源:《舊金山紀事報》)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以舊金山、洛杉磯、紐約、華盛頓等10個大城市的手機通信數據為基礎,精確追蹤了疫情暴發時9800萬名手機用戶每小時的移動情況,建立了一個預測模型。結果發現,預測數據與實際感染情況非常吻合。研究報告顯示,新增病例大多發生在餐廳、健身房和其他擁擠的公共室內空間,其中餐廳感染風險最大,比排名第2的健身房高出3倍。
  • 全球實際有多少人已經感染了新冠狀病毒?
    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中,基本傳染數是指在沒有外力介入,同時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一個感染到某種傳染病的人,會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多少個人的平均數,通常將其表示為R0。這個數字決定了病毒的傳播速度。如果R0小於1,那麼傳染病的傳播速度並不快,傳染病將會逐漸消失。如果R0大於1,那麼傳染病會以指數方式散布,一個人感染兩個人,這兩個人又感染四個人,以此類推。
  • 2012.04: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等)
    相對於其他規模的城市,大城市受制於自然資源的影響相對較小,但自然資源仍是大城市承載力的一塊短板,尤其是居民賴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等。隨著大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生產消費的膨脹,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相應增加,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比重卻在逐漸降低。   2.經濟因素——城市是生產發展的產物,城市人口因經濟因素而聚集。
  • 新冠病死率到底有多高?我們都估計錯了!
    但是數據又如此重要——新冠病的病死率、無症狀感染者佔總感染者的比例,它們或許將決定我們如何制定科學的防控對策。 因此,郵輪的群聚感染事件能幫助我們窺探關於新冠病毒的一些重要問題——傳染性、病死率,以及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 2020年2月7日至23日,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COVID-19病例群,發生在日本橫濱港被隔離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
  • 研究顯示,大城市超八成新冠病毒感染發生在這些地方……
    英國《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大城市裡超過八成的新冠病毒感染發生在大約10%的地點。這些地點普遍更擁擠且人們停留時間更久。報告作者之一、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副教授尤雷·萊斯科韋茨10日總結說,在都市裡,餐廳、健身房、旅館、咖啡館、宗教場所重新開放後,會發生最大數量的新冠病毒感染。11月9日,在美國紐約,人們在一家餐廳的戶外餐區就餐。
  • 簡論人口遷移理論的跨學科應用
    一些經濟、社會的運動、變化具有類似人口運動與變化的特徵,因而可以運用人口學的理論與方法去認識、分析這些事物的運動與變化。其二,過去主要靠從其他學科汲取養分而成長的人口學理論,在某些認識點上也可以對其他學科尤其是經濟學、社會學反哺,即用人口學的理論與方法去認識、分析一些經濟、社會現象。
  • 人口流動出現「盆地效應」大城市人口嚴重「超載」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一些大城市採訪時發現,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觀念更新,與以前一心想著「打工」、「流動」不一樣的心態,現今許多流動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導致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在布局上開始呈現嚴重的不平衡性。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形成對流動人口吸引的「盆地效應」。
  • 怎樣預測城市人口增長?Nature提出超越Zipf的統一模型
    該文提出的模型,對城市規划具有重要意義。這使得學界希望能通過理論模型,解釋Zipf法則。例如下圖展示的各國Pareto係數,反映了各國城市中人口分布的均勻情況,縱軸的數值越大,說明城市的人口分布越均勻,橫軸的值代表進行統計的城市數。
  • 中國人口南遷1500年,今流入流出已兩極化,15個城市是「香餑餑」
    不過我們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到,我國每年的春運客流人次在減少,換句話來說,很多人可能春節不在回父輩的家鄉,因為他們通過遷徙已經完成了定居和安家落戶,越來越多的人在發達城市、經濟發達省份落戶,回鄉的頻次越來越低。實際上回顧我們華夏五千年歷史,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不同規模的人口遷移一直都在重複上演,但要論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總共有六次。
  • 去年我國愛滋病死亡人數為18780人,佔傳染病死亡總人數80%
    界面新聞發現,去年在甲乙類傳染病中,報告發病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淋病、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報告死亡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愛滋病、肺結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乙型腦炎,佔甲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總數的99.27%(流感被列入丙類傳染病,去年死亡數為153人)。
  • 格鬥數千年,人類才「消滅」一種傳染病
    根據現代科技研究成果,不同類型的天花致死率不同。大天花(感染大天花病毒變種)的死亡率為30%,小天花的死亡率約為1%,最可怕的是出血性天花,有5%到10%的患者會在感染天花病毒後發生出血性天花,死亡率高達97%。中國明代名醫萬全在《痘疹世醫心法》上記錄:「嘉靖甲午(嘉靖十三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八九。」可見得的是可怕的出血性天花。天花是恐怖的人類殺手。
  • 盤點: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傳染病TOP5,第一名已經被人類根除
    最近,餃餃在家閒得長蘑菇,研究起了人類傳染病史 自人類文明開始以來,病毒、細菌、真菌等病原體多次出現在人口聚集的地區,造成傳染病肆虐,並殺死無數生命。人類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從天花到鼠疫,再到霍亂和愛滋病,剛消滅一種病原體,又出現一種新的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