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只要到了春運時期,有媒體都會戲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徙行為」,的確,春運的客流量能接近30億人次,這是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國家所不可能發生的,也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不過我們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到,我國每年的春運客流人次在減少,換句話來說,很多人可能春節不在回父輩的家鄉,因為他們通過遷徙已經完成了定居和安家落戶,越來越多的人在發達城市、經濟發達省份落戶,回鄉的頻次越來越低。
實際上回顧我們華夏五千年歷史,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不同規模的人口遷移一直都在重複上演,但要論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總共有六次。
首次大規模人口遷徙發生在西晉「永嘉之亂」之後,黃河流域的常駐民在這一期間遷徙到了長江流域,而原本居住在長江流域的人口則往南方進行遷徙。
第二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則是發生在著名的「安史之亂」期間,由於當時南方地區戰事很少發生,加上經濟遠比其它地區更加繁榮,因此這次有100萬左右人口朝著南方遷徙。
而第三次遷徙則是發生在兩宋末年階段,當時地處山東和河南等地區的漢人因為無法忍受當時的政策,因此開始大規模朝著長江中下遊地區遷徙。
第四次遷徙是在民初,當時北方大多數人口都朝著南方遷徙,導致北方人口總數越來越少,朱元璋因此發起大批居民朝北方遷徙,讓南方人前往北方拉動經濟,開墾北方廢棄的荒地。
第五次遷徙是在清朝時期,因為當時四川老虎居多,不少民眾被這些老虎吃掉,因此為了平衡四川的人口總數,清政府通過獎勵的方式吸引了不少胡廣地區的人口前往四川遷徙。
第六次人口遷徙就是在大家熟知的闖關東、下南洋及其走西口這一時期進行的。闖關東和走西口都是民眾自發為了謀求生活的人口遷徙,而下南洋則是為了找尋商業機遇。例如現如今東南亞地區不少富豪都是憑藉祖輩下南洋找尋的商機就此發家。
從六次人口大遷徙中,不難看出歷來人口遷徙都偏向於朝著南方地區遷徙。這主要是在以前,南方經濟穩定且很少發生戰事,所以不少北方人都願意遷徙南方地區。
這種朝南遷的趨勢直到21世紀還在上演,在不少南方城市都能看到北方人的身影。但從經濟方面來看,當前南方總體經濟水平也遠高於北方,因此對於許多北方勞動力而言,具有不小的吸引力,這幾年來南方人口規模也在因為北方人的加入逐漸壯大。
但是,從最近幾年國民流動情況來說,維持了1500年的南遷趨勢似乎將在這幾年開始逆轉。
因為近兩年來,人口流動已經不再是像以前一樣純粹的遷徙南方地區,各大城市的人口流動逐漸呈現出朝區域化中心城市群靠近的趨勢。
例如深圳市大量人口都是來自不同地區,根據調查深圳總人口數量為1054萬人,但其中屬於本地戶籍的人口只有299萬位,剩下的755萬人口都是來自其它地區,這意味著在十位深圳人口中,有7位都是外來人口。
除了深圳以外,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經濟集中度也頗高,因此吸引了不少勞動力前往。加上勞動力的流動本就是從低勞動需求的地區流動到高勞動需求的地區,因此這三個經濟高度集中的城市群,其勞動需求量也較於其它城市多得多。
那麼人口遷徙的城市,到底有哪些呢?
合計這15個城市,都是以高於20%的人口漲幅,從未來來看經濟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最近,經濟學家任澤平也給出了一個人口遷徙的數據報告。這個報告也印證了中國的人口未來持續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以及部分區域中心城市集聚,未來人口流入的地區,會成為中國最具有經濟活力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