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遷移有哪些新趨勢?向少數核心城集聚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6日訊(記者 馬常豔)人口,是經濟社會活力的源泉。當前,中國人口大遷移有哪些新趨勢?恆大研究院任澤平團隊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近4年,有些地方由人口淨流入轉變為淨流出,有些地方人口淨流出規模持續擴大,也有些地方發展較為快速、「搶人」力度較大。

報告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跨省人口遷移經歷從「孔雀東南飛」到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並存三個階段。從常住人口變化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粵、浙常住人口年均增加分別為171萬、69萬、131萬和83萬、15萬、65萬,而江蘇三個時期分別為51萬、16萬、18萬;皖、桂、川、豫、湘、渝、黔、鄂等中西部省份由2001-2010年的年均負增長轉為2011年後的正增長;東北三省由2001-2010年的年均正增長轉為2011-2015年的負增長,近4年減幅擴大。

從剔除自然增長因素之後的人口遷移看,近4年廣東、浙江年均人口淨流入分別由2011-2015年的14萬、-7萬大幅回升至2016-2019年的76萬、46萬,呈現明顯的人口再集聚趨勢;上海、北京因近年嚴控人口規模,均由人口淨流入轉變為淨流出;山東近年經濟轉型落後,年均人口淨流出規模較2011-2015年繼續擴大;中部省份除安徽由年均淨流出轉為淨流入外,其餘各省均為持續淨流出狀態;重慶、四川、陝西近年人口持續回流,其中重慶、四川近4年年均人口淨流入規模在10萬以上;東北三省經濟持續低迷,人口淨流出規模持續擴大,遼寧由2001-2010年年均人口淨流入14萬下滑至2011-2015年的2.3萬,近4年年均淨流出5萬。

從城市看,人口持續向少數核心城市集聚。近4年深圳、廣州、杭州、長沙4市年均淨流入超20萬,北京年均淨流出超10萬。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單位中,人口淨流入的分別有155(1市數據缺失)、134(10市數據缺失)、120個(14市數據缺失),人口淨流入城市數量佔比分別為46.1%、41.0%、37.2%;三個時期人口淨流出城市數量分別為181、193、203個,佔比分別為53.9%、59.0%、62.8%。

深、廣、杭三城以活躍的新經濟產業和較為寬鬆的人才政策吸引人口大規模流入,三城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淨流入分別達32萬、28萬、27萬,較2011-2015年均有大幅增長。長沙、寧波、西安、重慶、成都、鄭州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淨流入規模均在10萬以上;這幾個城市均為所在都市圈核心城市,近年城市發展較為快速、「搶人」力度較大。

從全域層面看,近4年一、二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為1.33%、1.06%,人口持續流入但增速放緩;三、四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為0.43%、0.36%,人口持續流出。總體來看,2000-2019年一線、二線城市人口佔比分別由3.7%、19.3%增至5.3%、22.3%,三、四線城市則由30.9%、43.5%降至30.6%、41.3%。

從都市圈城市群看,近4年人口年均淨流入超10萬的都市圈有10個,其中廣佛肇、杭州、深莞惠、上海4個都市圈年均淨流入規模超20萬,長株潭、寧波、重慶、西安、成都、鄭州6個都市圈年均淨流入規模在10-20萬之間。從都市圈內部看,近4年核心城市、周邊城市人口均為淨流出的有哈爾濱、長吉、烏魯木齊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淨流入但都市圈整體淨流出的有濟南、南昌、石家莊、青島等7個都市圈,反映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邊城市人口主要向都市圈外流出。此外,近年京滬大力控人,核心城市人口淨流出、周邊城市淨流入;其中上海都市圈近4年核心城市年均人口淨流出0.6萬,但周邊城市年均淨流入規模達25萬。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指出,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影響重大。人口流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潛力更大。「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人口遷移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人口流入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人口流入增加人才供給,促進創新發展;集聚效應增強城市競爭力,人口流入擴大消費需求。同時,人口流出地區老齡化加重,經濟社會發展壓力明顯,加重養老負擔,嚴重拖累財政、制約經濟活力。此外,人口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房地產市場將更加分化。未來經濟基本面好、人口流入的高能級區域的房地產市場更有潛力。

報告還預計,到2030年1.7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約60%將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遊、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從城市和都市圈來看,2030年中國有望形成10個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南京、東莞等)1000萬級城市和12個以上(上海、北京、廣佛肇、深莞惠、鄭州、成都、杭州、蘇錫常、青島、重慶、武漢、南京等)2000萬級大都市圈。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新趨勢:粵浙人口再集聚與渝皖川回流並存
    長期倡導「城市群」模式,尊重人口遷移聚集的基本規律和趨勢。在近年大力呼籲「儘快全面放開生育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2010年後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並存。從城市層面看,近年向粵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
  • 未來人口流向哪?任澤平萬字長文講透中國人口遷移
    3)在2017年19個地區數據缺失的情況下,估計2011-2017年全國至少有225個地區人口淨流出,較2001-2010年的192個明顯上升,人口淨流出地區的數量佔比53.6%增至62.8%;而人口淨流入地區數量從166個降至113個,表明人口在更加向少數地區、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未來2億新增城鎮人口去向何方?
  • 任澤平:第二次人口遷移開始,一二線房價不由收入決定
    特別是在1970-2010年,500萬人以上都會區人口比重增加9.4個百分點,遠高於100-500萬人都市區的4.0個百分點、25-100萬人都市區的1.0個百分點和5-25萬人都市區的0.3個百分點,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明顯。日本人口遷移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人口持續向都市區集聚,人口遷移從向「三極」集中轉為向「一極」集中。
  • 中國人口大遷移:2019
    人口帶來的居住需求更是房地產發展的基本需求,引發了各地區房地產市場的榮衰,美國東西海岸線城市群的繁榮映襯出東北部鐵鏽州的衰敗,中國三大城市群崛起映襯出東北的沒落。是什麼驅動了人口大遷徙?未來中國人口向何處?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近年人口遷移有何新動向?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廣為流行的標準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 中國人口大遷移:未來2億新增城鎮人口,主要分布在這19個城市群...
    人口帶來的居住需求更是房地產發展的基本需求,引發了各地區房地產市場的榮衰,美國東西海岸線城市群的繁榮映襯出東北部鐵鏽州的衰敗,中國三大城市群崛起映襯出東北的沒落。是什麼驅動了人口大遷徙?未來中國人口向何處?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
  • 中國人口大遷移:未來有望形成5個人口億級城市群
    人口帶來的居住需求更是房地產發展的基本需求,引發了各地區房地產市場的榮衰,美國東西海岸線城市群的繁榮映襯出東北部鐵鏽州的衰敗,中國三大城市群崛起映襯出東北的沒落。是什麼驅動了人口大遷徙?未來中國人口向何處?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廣為流行的標準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 中國人口遷移最新趨勢曝光!哪些城市更值得投資?
    人口聚集的地方,往往就是經濟比較繁榮的地方。  新一線城市發力中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回流中西部,再到目前的粵浙人口再集聚,這麼一個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絕大部分的淨流入人口,其實都流向了兩個地方,一個是杭州,一個是寧波。廣東的情況也類似,大部分的人口也是流向兩個地方,一個是深圳,一個是廣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近4年來,深圳、廣州、杭州,三城常住人口年均淨流入分別達32萬、28萬、27萬,較2011-2015年大幅增長。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2)嚴格控制中心城人口增長,推進新增人口向新城集聚,並積極在新城布局相應產業,包括向新城特別是重點新城疏解中心城部分功能及部分優質公共服務資源。3)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改變當前以中心城為核心的放射型軌道交通體系為環狀「井」字形。
  •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功能優化如何布局?
    「十四五」期間,建設世界級的城市群面臨著區域人口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人口流動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全球化與國際經濟、全球科技合作與科技博弈等諸多挑戰。 「十三五」時期,城市群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吸引了大量「鄉—城」遷移人口集聚。2019 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突破 60%,城市群的發展從「規模集聚」向「功能提升」轉變。
  • 【熱門考點】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從海南「搶人落戶...
    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的方法  首先,明確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斷有目標。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很多,現用框圖匯總如下:    (2)重具體:對人口遷移因素的分析沒有固定模式來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遷移現象,它們的原因和動力可能是不一樣的,因此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同樣是老年人的遷移,美國老年人向「陽光地帶」遷移,主要是氣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國老年人則多出於家庭因素考慮而向成年兒女居住地遷移。  2.人口遷移影響的分析思路  (1)辯證角度: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 任澤平: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2)嚴格控制中心城人口增長,推進新增人口向新城集聚,並積極在新城布局相應產業,包括向新城特別是重點新城疏解中心城部分功能及部分優質公共服務資源。3)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改變當前以中心城為核心的放射型軌道交通體系為環狀「井」字形。
  • 姓氏分布與人口遷移
    在研究人口遷移方面,中國姓氏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由於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一般不會改姓,這使得中國姓氏的傳遞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中國地域廣闊,行政區劃層級豐富,具有很好的空間解析度,特別適合將姓氏分布與地理信息相結合,研究人口遷移的相關問題。
  • 經濟學家:中國人口大遷移!東北97.7%區域人口外流
    2 中國3000個縣人口流動格局2.1 地區層面:中西部勞動力回流,東部外來人口本地化,東北人口加速流出我們在《中國人口大遷移:2019》中通過常住人口數據分析指出,改革開放後中國跨省人口遷移在2010年前後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回流中西部的轉折,並且跨省人口遷移因中西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人口老化等明顯放緩。
  • 2015.10:中國人口的多邊流動與再分布均衡(曾相嵛等)
    省際距離採用的是省會城市之間的距離,回歸結果顯示,省際距離增加帶來了人口流動負效應,但是並不顯著,反映出我國人口長距離遷移的特徵。可以預見,伴隨著人口在全國範圍內多邊流動的發生,引力模型中距離對於流量的負向效應會更加明顯。   (四)模型擬合優度   根據第三部分的理論假說,模型3包括了可分離的流出地、流入地、流出—流入地的3種空間相關效應。
  •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199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勞動力總就業佔全國比重變化   從集聚到擴散在工業活動擴散化趨勢的影響下,中國整體經濟活動也從2006年開始打破以往不斷集聚的趨勢,呈現出空間擴散的特徵。   不難發現,中國工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呈現出明顯的「北上西進」趨勢,即工業開始由東部地區向東北和中西部轉移。由於工業化進程還遠未結束,中國整體經濟活動也「跟隨著」工業的分布,呈現出由東部地區向北部環渤海區域和東北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轉移擴散的新趨勢。
  • 中國人口大遷移:3000個縣全景呈現
    人口流入地區方面,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人口流動更加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常住人口佔比僅32%的千萬級大都市圈對全國人口增量的貢獻率持續高於50%。二是在農民工老化和產業轉移的背景下,皖川鄂寧湘等部分中西部省份人口流入地區明顯增多。2)中國人口流動展望及啟示: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人口未來將持續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區域中心城市集聚。
  • 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
    2)人口現狀:人口持續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從區域層面看,當前人口回流皖川桂豫等中西部省份與粵浙等東部省份人口再集聚並存,京滬津蘇黑吉遼人口增長低迷甚至負增長。從分線城市看,人口持續向一二線大城市流入,三線城市全域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線城市持續流出。
  • 簡論人口遷移理論的跨學科應用
    用人口遷移理論分析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人口遷移理論研究的鼻祖是萊文斯坦,他曾根據1881年英國人口普查中有關人口出生地和居住地的資料發表了《人口遷移的法則》一文。1889年他又根據歐洲20多個國家的資料,發表了另一篇同名文章。
  •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遷移》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了解我國當代人口遷移的特點。  2.理解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明確引起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3.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動的狀況及產生影響。
  • 密雲移民,四百年一輪迴 | 中國故事之人口遷移
    根據《聯合國多語言人口學詞典》,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地理流動,通常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變化。人口遷移一般涉及四個要素:遷移動力、遷出地、遷移者和遷入地。我們不禁想知道,南兵北戍的遷移動力是什麼,對遷出地、遷入地和遷移者的影響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