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顯示:不久留、不扎堆,即可顯著降低新冠感染率!
英國《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大城市裡超過八成的新冠病毒感染發生在大約10%的地點。這些地點普遍更擁擠且人們停留時間更久。報告作者之一、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副教授尤雷·萊斯科韋茨10日總結說,在都市裡,餐廳、健身房、旅館、咖啡館、宗教場所重新開放後,會發生最大數量的新冠病毒感染。
-
研究顯示不久留、不扎堆即可顯著降低新冠感染率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郭倩)英國《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大城市裡超過八成的新冠病毒感染發生在大約10%的地點。這些地點普遍更擁擠且人們停留時間更久。報告作者之一、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副教授尤雷·萊斯科韋茨10日總結說,在都市裡,餐廳、健身房、旅館、咖啡館、宗教場所重新開放後,會發生最大數量的新冠病毒感染。
-
研究表明:全美這些場所最易感染新冠
,在全美大城市中,大部分新冠肺炎感染者,與少數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存在關聯。該模型還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中存在嚴重的種族和社會經濟不平等現象。萊斯科維奇在周二的通報會上表示,該模型預測,「感染的發生率非常不均勻,大約有10%的目標場所佔所有感染的80%以上,這些地方面積較小、人群較多,停留時間更長。」
-
顛覆認知,最新研究顯示,白種人可能比亞洲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美國和歐洲國家成為了新冠疫情的震中,可見病毒是不分國籍,你不好好防護,病毒就會無情的肆掠。除了防護方面的因素,最近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不止一個受體,有受體在白種人高表達,可能導致白種人容易感染。SRAS冠狀病毒有三個受體,新冠病毒也可能是這樣近日,南卡羅萊納大學的Guoshuai Cai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org上發文,這篇研究的結果提示,吸菸者、老年人以及白種人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宿主腸細胞
新華社倫敦5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基於對腸類器官以及病患糞便樣本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感染宿主的腸細胞,這表明除呼吸道之外,新冠病毒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新加坡研究顯示矮個子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
據外媒BGR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由於飛沫的下行軌跡,矮個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流體物理學》雜誌上。新加坡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的物理學模擬證明了這一點,並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矮個子比高個子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澳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
-
研究顯示兒童清除體內新冠病毒更快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 《參考消息》8日刊登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導《研究顯示兒童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較弱》。摘要如下:英國《自然·免疫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弱於成年人,且抗體種類較少。這說明兒童清除病毒的速度比成年人快。此前有其他研究顯示,過度強烈的免疫反應可能是一些新冠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的原因。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因此,詳細監視和研究這些自然發生的新冠病毒突變,對於了解新冠病毒至關重要,並且有助於我們針對性開發新冠治療藥物和疫苗。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
研究稱美國新冠病毒發生變異:更具傳染性,或能繞過口罩、洗手等「障礙」
圖據生命科學網據《紐約郵報》9月24日報導,美國多家醫學權威機構聯合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地區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美國最大規模新冠病毒基因研究,結果顯示,在該地區的第二波疫情中,一種新的、傳染性更強的新冠變異病毒佔據了「主導地位」。專家們表示,這可能是新冠病毒對抗口罩和其他社交隔離等人類防疫措施的反應。這一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進化到能夠抵抗諸如洗手和社交距離等行為。
-
日本新增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新冠病毒再次發生變異!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雖然有北京和大連等地發生了零星的反覆,但是我國有著成熟有效的抗疫經驗,所以我們並不擔心,可是大家不擔心也千萬別放鬆,因為日本現在新增了變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日本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已經再次發生變異!
-
德璞資本:「新變異」新冠病毒來襲!英國感染已超1000例
當地時間12月14日,英國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至少60個地方政府確認了這種變種,總報告病例數超1000例,英國的科學家正對此展開研究,並已報告給世界衛生組織(WHO)。英國確認新冠病毒「新變種」當地時間12月14日,英國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向下議院報告新冠疫情時確認,英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現狀不容樂觀,一種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正在英格蘭部分地區加速傳播。
-
科學與新冠病毒的競賽:感染人數為何遠超SARS?
而此次大鬧湖北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症狀類似,這個病毒侵入人體後,感染者多會發熱、咳嗽、肌肉酸痛或無力甚至呼吸困難……一份基於425例感染者的研究發現,在1月1日之前,武漢鬧市區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是這個病毒「興風作浪」的主要場所,在這之後,攜帶病毒的人們開始更多地成為感染源,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打噴嚏、咳嗽、近距離說話等行為,開始成了危險動作。
-
研究發現新冠感染八個月後仍有記憶性免疫反應 為疫苗帶來希望
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機制正在有更多的了解。繼牛津大學上周五發表了一項關於新冠再感染的大規模研究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周一也在預印版網站上發表論文稱,初次感染新冠的人至少可以防止八個月內再次感染。但是,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研究中的所有患者仍然具有記憶性的B細胞,這種B細胞能夠識別新冠病毒的兩種成分刺突蛋白以及核衣殼蛋白之一。這些病毒特異的記憶性B細胞能在感染後的八個月內穩定存在。研究人員表示,這將為針對新冠病毒開發的疫苗的功效帶來希望。
-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變異尚未增強感染力 疫苗仍然有效
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傳播進入下一個冬季,研究人員迫切希望了解,經歷了近一年的演進,病毒的感染性是否而有所增強。目前有研究者通過對大規模病毒樣本的研究,對這個問題給出答案。由倫敦大學學院病毒學家弗朗索瓦·鮑洛(Francois Balloux)教授和露西·范·多普(Lucy van Dorp)領導的病毒遺傳學專家小組,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中超過12000種突變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對人類對感染方式上並沒有很大的不同。
-
研究顯示:40%易感染新冠病毒物種為瀕危動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科學家列出410種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脊椎動物,他們想通過研究弄清楚,哪些群體最易受新冠病毒威脅,以及新冠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染給人。研究詳情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胺基酸序列與人的相似程度決定了感染風險。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加四到七成
截至12月13日,英國共檢出1108例感染了該變異病毒的病例。此前,英格蘭東南部曾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意外增加,在12月早些時候展開的流行病學研究和病毒學調查中發現了該變體。回溯性研究發現,9月20日該變體首先出現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肯特郡,大部分感染該變體的病例年齡在60歲以下。世衛組織:多國已出現相關病例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日前表示,目前各國已展開病毒測序,尋找感染了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病例,已有一些國家出現此類病例,包括澳大利亞、冰島、義大利、荷蘭和丹麥。
-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長期有效的最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