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NCDs模型研究,中低收入感染致病,高於年齡飲食結構因素

2020-11-08 小番健康

什麼是非傳染性疾病(NCDs)?目前,科學家發現這一類疾病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巨大疾病負擔,一些傳染病會增加患特殊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雖然,一些傳染病原因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已被量化,但最近2020年10月21日《柳葉刀-全球健康》發布了2017年非傳染性疾病的傳染病負擔:模型研究,揭示了非傳染性疾病(NCD)的全球分布數據。

B肝NCDs模型研究,中低收入感染致病,高於年齡飲食結構因素

研究人員指出,2017年,非傳染性疾病(NCD)佔全球死亡人數的73%。考慮到人口年齡模式差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高於高收入國家。目前看來,模型指出行為風險因素包括飲食、不運動、飲酒、菸草使用和相關代謝風險,如高血壓、肥胖、高膽固醇和高血糖,是控制非傳染性疾病的全球行動框架的主要重點。

此前,空氣汙染已被確定為低分子和中等收入國家特別重要的非傳染性疾病的被忽略風險。其他因素包括圍產期發育動態、跨代表觀遺傳效應、幼兒期營養不良等,都是非傳染性疾病有關的重要風險,特別是在生活貧困的家庭中。負責並發表於《柳葉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這項模型的研究人員認為,鑑於感染性傳染病負擔較重,而且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和流行病學證據表明:

特定的傳染病病原體與隨後的非傳染性疾病的發展之間存在聯繫,傳染病也被認為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LMICs)中一個特別重要的危險因素。在這項建模研究中,研究人員確定了具有既定傳染風險因素的非傳染性疾病和具有長期非傳染性後遺症的傳染病,並在2018年4月11日至2020年6月10日期間,進行了敘述性審查。

審查從量化感染原因,對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的研究中獲得相對風險或人群歸因分數。為了確定2017年的感染歸因負擔,研究人員將人群歸因分數估計值應用於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中,對傳染病原因和非傳染性疾病的疾病負擔估計,或直接使用GBD 2017的歸因負擔估計值。根據GBD定義的地理區域,用殘疾調整壽命年(DALYs)的年齡標準化率,總結了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負擔。

同時,將歸因於感染性原因的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的估計值,與GBD 2017年PAF最高的危險因素組的歸因負擔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在全球範圍內,量化了1.3億個可歸因於感染的非傳染性疾病的傷殘調整生命年數,佔所有非傳染性疾病傷殘調整生命年數的8.4%。感染-非傳染性疾病對中,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癌(1460萬DALYs)、B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1220萬)和C型肝炎病毒(1040萬)、B型肝炎病毒(940萬)導致的肝癌(940萬),由鏈球菌感染引起的風溼性心臟病(940萬)和宮頸癌(800萬)。

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的年齡標準化感染率在大洋洲(每10萬人口3564傷殘調整生命年)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每10萬人2988傷殘調整生命年),其次是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最低的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每10萬人803傷殘調整生命年),其次是其他高收入地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由感染原因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粗負擔比例為11.7%,高於非傳染性疾病幾種常見危險因素(吸菸、飲酒、高收縮壓、飲食風險、高空腹血糖、空氣汙染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佔的比例。

在其他廣泛的地區,在所比較的9種風險中,按粗略的歸因比例,傳染病原因在第5至第8位之間。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感染風險的年齡標準化歸因比例仍然最高,但年齡標準化導致感染風險低於飲食風險、高收縮壓和空腹血糖在該區域內的排名可歸因比例。綜合以上調查數據,簡單地講,感染性疾病會造成大量的非傳染性疾病負擔,且有明顯地區差異,隨可用於量化的證據擴大,對這種負擔估計可能會增加。

小番健康結語:負責本研究人員解釋,針對上述調查結果,為了全面避免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需要加強針對關鍵傳染病具有成本效益的幹預措施的提供、覆蓋範圍和質量。促進全民保健的努力必須解決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的傳染風險,特別是在這些傳染病發病率高的人群中,以減少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率方面的現有區域差異(2020年10月21日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相關焦點

  • B肝體外HBV/HCV共感模型,日本科學家研究,開發針對藥物
    目前,B肝病毒複合C肝病毒在肝細胞中,複合感染機制尚不清楚。基於此背景,日本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同時允許B肝病毒和C肝病毒感染的細胞系。結果表明,在體外的HBV/HCV共感染系統,為研究宿主與病毒對複合感染的反應以及開發針對HBV和HCV抗病毒藥物,提供了一個簡易使用模型。
  • B肝病毒的致病原理,自身不具備致病性,激發免疫反應是本質
    B肝病毒的致病原理,自身不具備致病性,激發免疫反應是本質B肝核心抗原難以通過實驗室檢查出來,原本的B肝三對就缺少的核心抗原檢測,所以是B肝兩對半。辨別是否感染上B肝病毒,普遍使用B肝兩對半檢查,澳抗陽性即B肝表面抗原呈陽性,就表示已經感染B肝病毒,為了科學認清B肝病毒在體內的複製狀態,還需要依靠其他抗原和抗體,進一步了解B肝病毒的「真面目」。通俗意義來看,人們更常聽到「大三陽」、「小三陽」、「小二陽」,它們都是通過B肝兩對半檢查判斷的。
  • 他在B肝病毒感染研究「迷宮」中找到了「門」
    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自2007年回國至今,李文輝及其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的發現,為攻克病毒性肝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B肝開發新藥關注點,年齡影響表面抗原,清除率和基線低水平掛鈎
    這是一項以醫院為基礎的研究,試驗對象和目的:主要是日本基因型為C型的慢性B肝患者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預測因素。在具體分析試驗研究結果前,小番健康先介紹一下,關鍵B肝全球感染數據,2015年全球已有2.57億人患有慢性B型肝炎(CHB)感染。在全球醫藥學研究人員的努力研究下發現,B肝表面抗原水平定量檢測,在某些臨床情況下,可以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 科研人員在B肝肝硬化動物模型研究領域獲得新突破
    新華網杭州2月2日電(記者俞菀)近日,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和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君教授團隊歷經5年協同攻關,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高度模擬人類B肝病毒(HBV)自然感染誘發的慢B肝肝硬化小鼠模型。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30日在國際權威胃腸肝病學雜誌Gut在線發表。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此前,肝臟及器官移植開拓者、2012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得者託馬斯•斯塔茲爾博士,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哈維•阿爾特博士,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主席安娜•洛克博士等,也曾獲得該獎。發現病毒受體,揭示B肝感染奧秘李文輝2001年從協和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到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後擔任講師。
  • 醫藥生物技術 | B肝疫苗的「前世今生」,從「澳抗」到B肝疫苗
    眾所周知,肝炎是肝臟炎症的統稱,可由病毒、細菌、化學毒物、酒精等多種致病因素所引起。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目前已確定的肝炎病毒有五型,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表現為慢性肝炎,並且可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澳大利亞抗原的發現為後來B肝疫苗的發明奠定了基礎,但當時的醫學界並不知道這種抗原屬於什麼病毒。
  • 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
    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研究人員描述了慢性B肝(CHB)患者的HBV-DNA水平和肝細胞癌(HCC)風險之間的非線性拋物線關係,和年齡、血清轉氨酶(ALT)、B肝e抗原和其他預測因子無關。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醫藥生物技術 | B肝疫苗的「前世今生」
    眾所周知,肝炎是肝臟炎症的統稱,可由病毒、細菌、化學毒物、酒精等多種致病因素所引起。根據1992年國家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B肝病毒攜帶者近1.3億人,也就是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B肝病毒攜帶者。感染病毒的年齡越早,轉化為慢性B肝的可能性就越大。嬰兒慢性B肝患者中,有15%~25%會在成年時死於B肝導致的肝硬化和肝癌。
  •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C端S結構域,是所有這3種包膜蛋白共有的結構域。其中,M蛋白還包含一個額外的N端preS2結構域,L蛋白質除了preS2和S結構域外,還包含一個preS1結構域。包膜蛋白包含了附著於肝細胞所必需的結構域。
  • 新冠感染:年齡每增加5歲,病死率增加0.59%
    一項根據流行病學模型做出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導致的死亡風險,5-9歲兒童最低,65歲以上老人較高,年齡每增加5歲,病死率增加0.59%。(人民視覺/圖)一項根據流行病學模型做出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導致的死亡風險,5-9歲兒童最低,65歲以上老人較高,年齡每增加5歲,病死率增加0.59%。這一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
  • B肝的自然感染史,感染較長或已進入免疫清除,應重視抗病毒
    B型肝炎病毒自然感染後,一部分人可以依靠自身免疫實現清除,另一部分無法徹底清除的B肝感染者,將進展為慢性化。B肝的自然感染史,感染較長或已進入免疫清除,應重視抗病毒當然,大多數B肝感染者以成年人居多都屬於急性B肝自愈。
  • B肝病毒可能通過哪些方式傳播?注意以下3個因素,避免感染
    在這些攜帶者中,有近8/9這一生中都不會發病,只有1/9的攜帶者會因免疫力差、生活習慣差等因素,最終發展為B肝患者,而B肝患者又可能會經歷急性、慢性、重型、肝硬化等幾個階段! 但肝硬化還不是B肝最為可怕之處,臨床研究表明,在我國全部的肝癌患者中,有近80%都是由慢性B肝、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發展而來的。
  • B肝治癒新希望——使用RNAi療法的新藥研究進度如何?
    Dicerna公司相信該採用RNAi療法的新藥能有優異的B肝表面抗原HBsAg抑制能力,並有希望幫助清除B肝表面抗原和HBV病毒,達成功能性治癒B肝。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B型肝炎病毒(HBV)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嚴重肝臟感染,有超過2.92億的慢性感染患者。 全球B肝患者中每年約有78萬人死亡,其中有65萬人是由於B肝導致的肝硬化和肝癌,其餘13萬例死於急性疾病引起的併發症。
  • B肝在研新藥GS-9688,II期部分進展,細胞因子反應特徵
    B肝在研新藥GS-9688,II期部分進展,細胞因子反應特徵Selgantolimod (GS-9688) ,是一種選擇性小分子toll受體8激動劑,臨床前土撥鼠模型中,該研究藥物可減少HBV小鼠肝內ccc DNA。
  • 輻射成為淋巴癌高發的致病因素之一
    核心提示:病毒病因病毒是腫瘤病因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就目前研究的狀況來看,與惡性淋巴瘤關係比較密切的病毒有EB病毒、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人類嗜B淋巴細胞病毒。   淋巴癌是高發於中、青年,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按其細胞成分的不同,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結節和非霍奇金病兩大類。
  • 明明只有B肝,為何又有了胃病?談肝源性胃病
    小張今年32歲,從小就有B肝,來源於其母親吧(母嬰傳播),B肝大三陽,病毒指數高達10個6次方,但每年查肝功能均正常,平時沒有明顯不適,自以為是「B肝病毒攜帶者」,平時注意飲食,不過度疲勞,沒有服藥。二個月前剛剛單位體檢都正常,查幽門螺桿菌也陰性。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發現,當人體感染結核菌時,結核菌可以分泌出毒力因子Rv0222,而Rv0222利用人體的蛋白質修飾系統經過二次加工後,就可以有效抵抗來自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從而導致結核菌從人體免疫系統中成功逃逸而致病。打個比方,該蛋白「狡猾」地利用人體自身的「矛」(蛋白分子)來攻擊人體自身的「盾」(免疫系統),從而躲過了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最終成功感染導致結核病。戈寶學教授在實驗室。
  • 小鼠模型在研究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
    這種反應不一致現象,可被解釋為人體或病毒遺傳特徵上的差異,包括個體健康狀況或人群因素(比如年齡或性別等)。2. 人群過去暴露該病毒的情況,雖然機體已存在針對該病毒的免疫保護作用,但有時候仍然可見相應的免疫病理變化。3. 人群自然感染過程中,有許多影響因素是非常難以控制的,比如病毒感染劑量、過去感染相關病毒史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