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毒性肝炎裡,B型肝炎導致日後持續進展比例更高,部分若持續進展可發展到肝硬化。B型肝炎病毒自然感染後,一部分人可以依靠自身免疫實現清除,另一部分無法徹底清除的B肝感染者,將進展為慢性化。
B肝的自然感染史,感染較長或已進入免疫清除,應重視抗病毒
當然,大多數B肝感染者以成年人居多都屬於急性B肝自愈。即便從B肝病毒攜帶者轉入慢性B肝攜帶狀態,也只有少部分人出現肝炎活動,再經過漫長的十年甚至數十年,才可能進展到肝硬化階段。B肝患者的肝炎進展與體內B肝病毒持續活躍複製有直接關聯。
肝硬化階段也分為代償期和失代償期,簡單的講,B肝進展到肝硬化往往會經歷漫長的肝損害,例如長期有不良生活習慣、未及時隨訪指標或按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今後或進入肝硬化階段甚至發展到肝衰竭。阻斷或阻止慢性B肝持續進展,應找準理想的抗病毒藥物使用時機。
當前,針對B型肝炎還沒有特效藥,主要是抑制B肝病毒複製的藥物,包括核苷類似物(NAs)與幹擾素(IFN)。核苷類似物主要針對B肝病毒核酸進行抑制,具有針對性、靶向性特點,以TAF最具有代表;對比從前的拉米夫定耐藥性高弊端,後續抗病毒研究問世的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酯等均降低了耐藥發生率,在保證藥物濃度依從下,強效更持久的抑制病毒活躍性。
B肝自然感染者與B肝患者並非同一個概念,藥物指向也不同。自然感染的多為B肝病毒攜帶者,現在修正為「攜帶狀態」,攜帶狀態包括非活動性B肝攜帶和慢性B肝攜帶狀態兩種。抗病毒藥物應用主要和自然感染B肝病毒病史、是否進入免疫清除有關。
通常在B肝感染病史較長,而且年齡超過30歲以上者,指南適當擴大了抗病毒適應症和範圍;而對於已經進入免疫清除期的自然感染者,例如轉氨酶持續升高,B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或肝穿刺病理已有明確肝炎進展,要進行抗病毒治療。
另一個方面,導致B肝病毒感染後人體免疫狀態被打破的因素,需要我們格外重視。我們有時候,將重點放在延緩或阻止慢性B肝持續進展方向,進而減少對肝細胞的損害程度之上。但是,人們更容易忽視一些降低抗病毒藥物效果行為,包括過度使用減肥藥、使用有損肝臟藥物以及長期飲酒。
小番健康提醒,這些常見不良習慣可導致抗病毒藥物無法更好控制B肝病毒複製。所以,慢性B肝防治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細節很多,既要提高對日常對免疫狀態的監測,也要合理選擇抗病毒時機和藥物使用,更關鍵是提高藥物依從性,避免不良習慣左右病毒反跳。